計算機組成原理(四)——計算機發展史

計算機的發展

計算機的誕生

世界上第一臺通用電子計算機:數據庫

  • 時間:1946年2月14日。
  • 名字:ENIAC(中文名:埃尼阿克)。
  • 誕生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
  • 1946年2月14日,由美國軍方定製的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電子數字積分計算機」(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問世了。ENIAC(中文名:埃尼阿克)是美國奧伯丁武器試驗場爲了知足計算彈道須要而研製成的,這臺計算器使用了17840支電子管,大小爲80英尺×8英尺,重達28t。

第一代:電子管計算機(1946—1958年)

  • 硬件方面,邏輯元件採用的是真空電子管,主存儲器採用靜電存儲器、磁鼓、磁芯;外存儲器採用的是磁帶。
  • 軟件方面採用的是機器語言、彙編語言。
  • 應用領域以軍事和科學計算爲主。
  • 特色是體積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價格昂貴,但爲之後的計算機發展奠基了基礎。

第二代:晶體管計算機(1958—1964年)

  • 硬件方面,邏輯元件採用的是晶體管,內存使用磁芯和磁鼓做爲存儲器。
  • 軟件方面,出現了操做系統、高級語言及其編譯程序。
  • 應用領域以科學計算和事務處理爲主,並開始進入工業控制領域。
  • 特色是體積縮小、能耗下降、可靠性提升、運算速度提升、性能比第1代計算機有很大的提升。

第三代:中小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1964—1970年)

  • 硬件方面,邏輯元件採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MSI、SSI),主存儲器仍採用磁芯。
  • 軟件方面,出現了分時操做系統以及結構化、規模化程序設計方法。
  • 特色是速度更快,並且可靠性有了顯著提升,價格進一步降低,產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標準化等。
  • 應用領域開始進入文字處理和圖形圖像處理領域。

第四代:大規模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1970年至今)

  • 硬件方面,邏輯元件採用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LSI和VLSI)。
  • 軟件方面出現了數據庫管理系統、網絡管理系統和麪向對象語言等。
  • 特色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臺微處理器在美國硅谷誕生(1971年Intel公司製成了第一批微處理器4004),開創了微型計算機的新時代。
  • 應用領域從科學計算、事務管理、過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