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原理 發展簡史

1發展簡史編輯

1943——1946年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製的電子數字積分器和計算機 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omputer)是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通常認爲它是現代計算機的始祖。
早期計算機

早期計算機html

與ENIAC計算機研製的同時, 馮·諾依曼(Von Neumann)與莫爾小組合做研製 EDVAC計算機,採用了存儲程序方案,其後開發的計算機都採用這種方式,稱爲馮·諾依曼計算機。

2諾依曼機編輯

馮·諾依曼機具備如下特色: (1)計算機由 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設備輸出設備五部分組成。
馮·諾依曼

馮·諾依曼網絡

(2)採用存儲程序的方式,程序和數據放在同一個存儲器中, 指令和數據同樣能夠送到運算器運算,即由指令組成的程序是能夠修改的。
(3)數據以 二進制代碼表示。
(4)指令由 操做碼地址碼組成。
(5)指令在存儲器中按執行順序存放,由指令計數器指明要執行的指令所在的 單元地址,通常按順序遞增,但可按運算結果或外界條件而改變。
(6)機器以運算器爲中心, 輸入輸出設備與存儲器間的數據傳送都經過運算器。
現代 計算機系統結構有了很大新發展,但原則上變化不大,習慣上仍稱之爲馮·諾依曼機。

3發展階段編輯

根據計算機所採用的物理器件的發展,通常把電子計算機的發展分紅四個階段,習慣上稱爲四代。

第一代

電子管計算機時代(從1946年到50年代後期),其主要特色是採用電子管做爲基礎器件。表明機型 IBM公司的IBM650。

第二代

晶體管計算機時代(從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後期),採用的主要器件逐步由電子管改成晶體管,縮小了體積,下降了功耗,提升了速度和可靠性,下降了價格。表明機型控制數據公司( CDC)的大型計算機系統CDC6600.

第三代

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從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前期),計算機採用集成電路做爲基本器件,功耗、體積、價格進一步降低,速度和可靠性相應的提升。表明機型IBM公司的IBM360.

第四代

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時代(從70年代初至今),70年代初, 半導體存儲器問世,迅速取代了 磁芯存儲器,並不斷向大容量、高速度發展。1984年內含2300個晶體管的 Intel4004芯片問世,開啓了現代計算機的篇章。

4分類編輯

大型機

大型機是反映各個時期先進計算技術的大型通用計算機,其中以IBM公司的大型機系列影響最大。60
計算機系統構成

計算機系統構成學習

年代的 IBM360系統,70年代和80年代的IBM370系統曾佔領大型機的主要市場。90年代IBM推出的大型機系列爲IBMS/390系列,都是大型機的表明之做。

巨型機

現代科學技術,尤爲是國防技術的發展,須要有很高運算速度、很大存儲容量的計算機,通常大型通用計算機不能知足要求。集成電路的進展,爲製造巨型機提供了條件。微處理器的發展爲陣列結構的巨型機發展帶來了但願。如 古德伊爾公司爲美國宇航局(NASA)研製了一臺處理衛星圖像的 計算機系統MPP,該機由16384個微處理器組成128*128方陣。

小型機

小型機規模小、結構簡單因此設計試製週期短,便於及時採用先進工藝,生產量大,硬件成本低。小
硬件系統

硬件系統url

型機的出現打開了再控制領域應用計算機的局面,許多大型分析儀器、測量儀器使用小型機進行數據採集、整理、分析、計算等。

微型機

微型機的出現與發展,掀起計算機大普及的浪潮,利用4位微處理器 Intel 4004組成的MCS-4是世界上第一臺微型機,它於1971年問世。咱們工做學習生活中用的PC就是微型機。1978年Intel成功開發了16位 微處理器Intel8086。1981年32位微處理器Intel80386問世。隨着技術的不斷髮展,已經進入64位雙核微處理器時代。
系統總線

系統總線spa

其它還有工程工做站、聯機系統和 計算機網絡,這些就再也不贅述,有興趣的讀者能夠本身搜索資料。
這裏所說的計算機原理,主要以微型機爲主,由於微型機與咱們的生活關係最爲密切。

 

 

 

 

帝醫    http://www.eastshu.com/Book_52179.html計算機網絡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