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 | 內容 |
---|---|
這個做業屬於的課程是 | 2019BUAA軟件工程 |
做業要求是 | 第1次閱讀做業要求 |
我在此次的目標是 | 系統學習軟件工程的理論知識併成功應用到實踐中來 |
這個做業在哪些方面幫助我實現目標 | 經過閱讀《構建之法》以及進行相關的調研工做,對軟件工程的理論知識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
書中(P25 2.1.2 好的單元測試的標準)提到:html
單元測試必須由最熟悉代碼的人(程序的做者)來寫。git
此言一出,我立馬想到大二下的面向對象課程,你們常常在私底下交換測試用例,緣由大概就是「三個副將,頂個諸葛亮」。編程者若是沒有考慮到要處理某一個特殊狀況,那麼他就不可能設計相應的測試,從而錯誤地認爲本身的代碼是完美的。爲了防止這種狀況發生,你們每每會私下共享測試樣例,以保證本身的代碼能應付一些特殊狀況的輸入。程序員
雖然「三個副將,頂個諸葛亮」具備必定的合理性,可是卻沒法運用在實際中:github
因此,我仍是比較贊成書中做者的觀點:單元測試仍是應該由「最瞭解代碼的目的、特色和實現的侷限性」的做者來完成,並且「最好是在設計的時候就寫好單元測試,這樣單元測試就能體現API的語義」。算法
書中(P69 4.3代碼設計規範)提到:編程
函數最好有單一的出口,爲了達到這一目的,可使用goto。只要有助於程序邏輯的清晰體現,什麼方法均可以使用,包括goto。服務器
這兩句簡短的話讓我回憶起C語言的教程中每每明確寫着「儘可能不要使用goto」,緣由大概是跳來跳去的容易使程序結構不清晰。可是書中隨後給出的代碼清單4-2又讓我以爲加上goto語句確實邏輯挺清晰的。ide
下面是書中代碼清單4-2:函數
HRESULT HrDoSomething(int parameter) { //parameter check and initialization //processing part1 If (SomeCode() != ok) { //set HR value Goto Error; } //processing part1 If (SomeCode() != ok) { //set HR value Goto Error; } Error: //clean up free resource, reset state, etc return hr; }
在閱讀了博客1和博客2後,總結出goto的優缺點和結論大體以下:單元測試
至於做者提到的「函數最好有單一的出口,爲了達到這一目的,可使用goto」,這篇簡短的博客給出了單出口函數的兩種代碼結構,一種是使用goto,另外一種是使用do while(0)和break。本人以爲更偏好goto語句來實現。(畢竟雖然寫高級語言時沒用過goto,可是寫彙編語音時對goto已經比較接受了)
私覺得做者能夠在書中對goto語句多作些說明,畢竟可能有一大波人學C的時候也跟我同樣沒太弄懂。「既然課本說別用goto,那我不用就是了」。
書中(P79 4.5 結對編程)提到:
- 在結對編程模式下,一對程序員肩並肩、平等地、互補地進行開發工做。他們並排坐在一臺電腦前,面對同一個顯示器,使用同一個鍵盤、同一個鼠標一塊兒工做。他們一塊兒分析,一塊兒設計,一塊兒寫測試用例,一塊兒編碼,一塊兒作單元測試,一塊兒作集成測試,一塊兒寫文檔等等。
- 駕駛員和領航員不斷輪換角色,不要連續工做超過一小時,工做一小時休息15分鐘。領航員控制時間。
對於這樣的結對編程方式,我從直覺上,仍是比較持懷疑態度,畢竟兩我的的水平可能不一樣,思路也可能不一樣,須要調研的東西可能也不一樣,比較難以達到同頻道的狀態(好比我對C++不大熟練一些語法問題可能還須要現場百度)。
直覺上是懷疑,可是行動上仍是要試試看的。我的認爲能夠在某些階段進行結對編程,其它一些時間就並行編程。(感受須要先好好理解做業要求,細緻地劃分多個階段和模塊,調研一下算法,熟悉一下語言,而後再看哪些部分要結對編程,哪些部分要並行編程。)
書中(P189 9.3 PM作開發和測試以外的全部事情)提到在一個項目中PM的具體任務:
- 帶領團隊造成團隊的目標/遠景,把抽象的目標轉化爲可執行的、具體的、優美的設計;
- 管理軟件的具體功能的生命週期(需求/設想/設計/實現/測試/修改/發佈/升級/遷移/淘汰);
- 建立並維護軟件的規格說明書,讓它成爲開發/測試人員及時準確的指導,而不是障礙;
- 表明客戶和用戶的利益,主動收集用戶反饋,預期用戶新的需求。協調並決定各類需求的優先級;
- 分析並帶領其餘成員對缺陷/變動需求造成一致意見,並確保實施;
- 帶領其餘成員確保項目保持功能/時間/資源的合理平衡,跟蹤項目進展,確保團隊發佈令客戶滿意的軟件;
- 收集團隊項目管理和軟件工程的各類數據,客觀分析項目實施過程當中的優缺點,推進項目成員持續改進,從而提振士氣。
可是我認爲,在本課程中,爲了使咱們的軟件可以推廣出去(畢竟仍是很想有用戶量和用戶反饋的),PM除了上述任務,還應負擔起市場調研、競品分析、運營推廣等工做,彷佛加入了許多產品經理的活兒。
而這些任務所有加起來,對於產品經理的要求是很高的,他必須懂市場、懂調研、懂營銷、懂管理、(他可能還想借着軟工課鍛鍊本身的代碼能力,好比承擔一部分測試工做),這樣的人可能難以尋找或快速培養。此時是找一個最合適的人頂上去培養成全職PM,仍是找幾個程序員兼職作PM(頂一個諸葛亮),是一個問題。具體以爲還須要看項目團隊的定位和目標吧。
書中(P349 16.1.6 迷思之六:技術的創新是關鍵)提到:
咱們在這裏看到,除了技術的創新,還有不少方面的創新:商業模式的創新…用戶體驗的創新…生態系統的創新…
說到創新,我就想到了創業,若是從一個創業者的角度出發,他應該最看重什麼方面的創新呢?
在我看來,首先確定不是生態系統的創新。緣由有二:
其次,創客們最應看重的,也應該不是用戶體驗的創新。在這個網站找到了用戶體驗的方方面面:
我以爲這方面用戶要求很高,產品的用戶體驗也比較完善了。若是要進行用戶體驗的創新,可能更多仍是技術支持下的創新,好比VR。
最大的PK可能仍是商業模式的創新與技術的創新。我在這篇報道中,發現了許多不一樣的聲音:
尋找中國創客發起人、北京文投集團總經理戴自更認爲,如今模式創新的時代已通過去,科技創新纔是常青的風口:
過去由於抓住了移動互聯網爆發的契機,中國的新經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這些成績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商業模式的創新,以及依賴巨大的人口紅利實現模仿中的超越。他認爲,如今模式創新的時代已通過去,科技創新纔是常青的風口。
中國創客導師、信中利資本集團創始人、董事長汪潮涌認爲,對於AI產業來講,技術和算法難以成爲AI產業的核心壁壘,惟一道路是成爲偉大的AI產品公司。
AI創業者面臨「落地之痛」。商業化之路要以技術爲基礎、用戶需求爲導向、落地場景爲核心,想要成爲巨頭,就要成爲偉大的AI產品公司。目前單純靠技術和算法的紅利期已通過去了。新成立的AI公司應該打「組合拳」,而不止作技術服務商,隨着技術門檻下降,離用戶需求最近的產品經理和行業專家將成爲團隊的主導,二者的結合能夠造成產品經理和技術專家爲主導的產品級的公司。
中國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認爲,更重要的是技術創新,可是要注意從解決市場需求的角度入手。
深圳龍崗有不少創新企業,但商業模式的創新比較多,技術創新比較少。深圳和硅谷的差別在哪裏?硅谷作的事是0到1的事,是科研上的創新,而深圳作的是1到N的事。只有「0到N」纔是技術和產業的創新。過去,人工智能領域經常是有了技術以後纔去找落地應用、推進產業化,但成功的不多。創業者們應當着眼於市場的需求,從如何解決市場需求入手,反推再去進行技術方面的落地。
我比較支持最後一個觀點,「更重要的是技術創新,可是要注意從解決市場需求的角度入手。」
軟件:
軟件工程:
如下內容來自知乎
著名的計算機科學家高德納(Donald E. Knuth),在他的鉅著《計算機程序設計藝術》(The Art of Computer Programming,TAOCP)出完第三卷後,終於對當時粗糙的排版技術忍無可忍,毅然暫停寫做,轉向後來在學術界滿載聲譽的排版軟件TeX的開發之中。
- 他本來覺得他只須要半年時間,在1978年下半年就能完成,但最終他用了超過十年時間,直到1989年TeX才最終中止修改。
- TeX的版本號碼也十分有趣。從TeX第三版開始,以後的升級是在小數點後加入一個新數位,使之愈來愈接近圓周率π的值。TeX目前的版本是3.1415926。這顯示了TeX已經十分穩定,任何的升級都十分細微。高德納曾表示「最後一次升級是(於我過世後)將版本數改成π,那時任何餘下的漏洞將被看做程序的功能。」
- TeX是很是穩定的程序,高德納懸賞獎勵任何可以在TeX中發現程序漏洞(bug)的人。每個漏洞的獎勵金額從1美分開始,並每一年翻倍,直到目前的327.68美圓封頂。然而高德納從未所以而損失大筆金錢,由於TeX中的漏洞少之又少,而真正發現漏洞的人在得到支票後,寧願將其裱起來留做記念也不肯拿去兌現。
在維基百科找到了用戶量:
排名由高到低主要依次是:github, bitbucket, launchpad, sourceforge
優缺點列表以下:
項目 | 優勢 | 缺點 |
---|---|---|
git | 可用性好,方便;用戶和項目多,利於交流學習;對git版本庫提供了完整的協議支持;功能強大; | 對中文支持太差;國內訪問速度太慢;前期學習知識較多 |
Mercurial | 命令兼容SVN;擴展性強;學習門檻較低;基於Python,服務器配置相對於Git更加容易 | 功能太過簡陋;分支管理不靈活;中文使用資料匱乏。 |
Trac | SCM配置管理平臺;十分靈活,支持定製; | 不顯示中文名,中文支持不好 |
Bugzilla | 定製功能很強;免費,支持中文 | 功能不及GitHub;UI不夠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