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公司出現變更,開始隱約感受氣氛不對,尤爲是員工陸續離開,而人力徹底聽任自流的態度難免讓人心生疑慮,那時候開始思考我會不會離開。後來一系列的事情讓離開的念頭逐漸清晰起來,最後變成了堅決的選擇。前端
有了離開的想法後,我當時首先面對的問題不是後面提到的面試準備、規劃之類的東西,何時提出離職成了我第一個要思考的問題。在我和朋友透露有離開的想法時,他們都是勸我騎驢找馬,其實我傾向於裸辭,固然這也是經歷了騎驢找馬以後才明確的。
說下我選擇裸辭的緣由:webpack
若是騎驢找馬的話,連續幾回請假,估計身邊的人能猜個大概,不要低估你們的第六感,尤爲是直接領導。與其掩耳盜鈴,不如直接裸辭來的坦然。git
若是你還年輕,若是你也曾嚮往過瘋狂,嘗試一次裸辭,確定會成爲職業生涯中不一樣尋常的一次體驗。github
此次的求職經歷讓我對面試自己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面試也是一場考試,但又和咱們上學時經歷的考試有很大不一樣。差別之處列舉以下:
考試:web
面試:面試
以上能夠看出,咱們之前考試,面對的是一張靜態的試卷,走進考場前的複習狀況基本上已經決定了咱們本次的考試結果。但面試時面對的再也不是一張試卷而是面試官,而是一個充滿情緒且複雜多變的人。最爲詭異的是,你在面試的時候,每一道題的回答狀況,都有可能觸發面試官的情緒,進而影響下一道題的呈現。算法
綜上,面試是一個徹底動態的過程,這就要求咱們穩紮穩打,步步爲營。並且不管是被面試者的情緒仍是面試官的情緒都有可能對這個動態過程形成影響,那就須要咱們認真思考如何把控情緒。我的目前也處於探索階段,就不誤人子弟了,僅拋出應該思考的問題,具體還須要本身去身體力行。segmentfault
其實,在面試前就要求本身給出具體的職業規劃,這個真的很難。我也是從最初有一些模糊的想法,後來在面試過程當中不斷被問到,慢慢清晰起來的。將個人大概規劃列舉以下以供參考:後端
求職時間:最多一個月,設計模式
指望的團隊和公司
將來3-4年的職業規劃
以上僅爲我本身當時的一個規劃,本身在面試過程當中盡力去貼合它。固然,規劃只是規劃,執行過程當中各類狀況都有可能,這就須要咱們不停地去修正它。
我的認爲求職前的規劃能夠不詳細,但必定要有,它能有效地幫咱們找到本身真正想要的東西,也能有效地避免盲從。
結合我自身的經歷,這部分包含兩方面:
(一)項目經驗梳理
面試的時候,不少面試官都會結合咱們簡歷上的項目經驗進行展開,這就要求咱們要把本身作過的東西不光要詳細地羅列出來,並且要對咱們列出的東西特別深刻。你想一想,若是面試官指着你簡歷上的某個項目經驗,一問就懵逼,現場何其尷尬。另外一方面,有些項目很長時間沒再維護了,很容易遺忘,這時候就須要一個回顧的過程,想一想當年你在這個項目裏叱吒風雲的點,這都是面試時得瑟的資本!
(二)專業知識梳理
除了項目經驗,紮實的專業知識才是決定這次面試成敗的關鍵因素。我由於是作前端,首先對本身這個領域作了下梳理,而後區別對待:
前端基礎:
前端框架:
其餘:
梳理出方向,接下來就是如何針對性的進行準備。
個人經驗是去找幾個知名的技術網站(好比:github、segmentfault、掘金、錢伯樂在線)去搜面試題。
第一步就是針對搜索結果進行瀏覽,感受質量還行(有幾個指標:收藏數、點贊數、瀏覽數)就收藏,這就造成本身的題庫
第二步把收藏的題庫逐篇進行瀏覽,把很是有表明性且重合度高的題整理到本身筆記中,好比JavaScript方面,跨域、深拷貝等
第三步針對本身筆記裏的題開始整理答案
上面的過程就是一個萃取的過程,從網上氾濫的題海提取本身認爲比較重要的面試題,這個要比隨便找幾篇面試題,而後悶頭一通作要來的高效。
此次求職以前,我一直認爲,簡歷嘛,把本身的經歷和技能羅列上去就行了,並且越簡約越好。很是幸運的是,我此次認識了一個專業作獵頭的朋友,她改變了我對簡歷的不少認識。
首先,HR在篩簡歷的時候,大概會花多久看咱們的簡歷?我覺得2-3分鐘應該不說算多吧,HR朋友告訴我:平均15秒!此數據她們是有專門統計過的。不過她說也有例外,先看工做年限,5年如下,幾乎就是一掃而過,5年以上還會大概看看技能中的關鍵字,經歷等等,而後快速判斷出此簡歷和崗位的匹配度,最多也就1分鐘。至此,我想起了別人描述的高考閱卷的情景,你覺得本身很重要,在別人那裏極可能也就是一瞥而過。
其次是工做經歷,我最開始只是把工做區間、公司名稱、職稱寫上,她建議我若是不是知名度很高的公司,加上一句描述性的話,包含公司職能和資本狀況(好比已上市、D輪等)。她給出的理由是:在這個幾我的湊一塊兒就敢叫公司的年代,除了一線互聯網公司,HR看到「科技有限公司」幾個字,第一個念頭是這是個什麼野雞公司?!
另外,關於簡歷上,是把工做經歷放在前面,仍是把技能放在前面,咱們產生了分歧。我傾向於把技能放在前面,她傾向於把工做經歷放在前面,給出的理由:工做經歷是客觀事實,工做技能是你自認爲的總結。我因而把兩種排版各打印出來幾份,在給面試官簡歷的時候刻意測試了一下,結論:工做經歷在前面的簡歷更容易讓面試官從項目經驗開始展開,按部就班,不至於上來就是個純技術的問題把人整懵。固然,樣本數量有限,結論未必準確。
我經歷的求職渠道大體分如下幾種:
網上投簡歷,和公司直接溝通(boss直聘)
獵頭推薦
朋友內推
若是爲以上三種渠道按靠譜指數排序,結果就是:內推 > 網上投遞 > 獵頭。
若是有機會,我的強烈建議走內推。
基於上面提到的面試的特色,面試官這個角色在整個面試過程當中的舉足輕重。看網上不少人有過很是不愉快的面試經歷,多半是吐槽面試官不尊重人等等。我卻是沒有經歷過,我也大概思考過緣由,我自認爲本身在面試的時候比較坦誠,知道就說,不知道就直接認可,即使是技術不達標,最起碼人格方面不拉分,對方也就沒嘲諷你的理由了。
另外,以前在知乎上看過一句話:面試的目的是爲了最大可能地發掘被面試者,而不是爲了顯示面試官多牛逼。深覺得然,我相信之後也會有機會面試別人,必定將此話最爲本身的行爲準則。
若是在面試過程當中,不幸遇到了不友好的面試官,能夠心生厭惡,但也要告誡本身:我之後堅定不要成爲他這樣的人。
我通常在面試過程當中若是預感此次基本沒戲,我會很坦然地表達出來本身對這次面試表現不滿意,再也不爭取本次面試的結果,轉而向面試官徵詢他對個人印象、感受我最欠缺的地方、有什麼好的建議、對方有什麼好的學習經驗。通常面試官會很耐心的交流,我覺的即使是面試失敗了,這仍然是面試中很是重要的一部分。最起碼,咱們此次面試花去的時間是有意義的。
我的認爲,人的成長多半來自於自身的覆盤機制。我每次面試完,都會盡快用印象筆記將面試中的可以想起來的問題記錄下來,尤爲是回答的很差的,面試回去各類找答案。過後總結還有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經過沒有回答上來的面試題總結本身技術薄弱的環節。好比我去美團面試時,被面試官就http揪住一直問,直到問得我啞口無言,我過後就總結,之前認爲工做中積累的那點http的知識足夠用,但做爲一個合格的前端,本身這方面的知識還相差甚遠。再好比有兩家公司認爲我先後端都作過,因而考察很是多計算機基本知識:算法和設計模式,一路面下來,當時的窘態讓我暗暗決定等工做穩定了之後必定要惡補這兩塊。
不要過於在乎以前失去了什麼,沒有準備好以前那本就不屬於咱們,最重要的是知恥然後勇。
面試前的精心準備,面試中的不遺餘力,最終換來了咱們掌握主動權的時候---在多個offer中作抉擇。本次的經歷再次讓我認識到人真的是個很是情緒化的動物,甚至HR的一句話都有可能影響咱們的決定。科學的方法纔是輔助咱們一直保持理智的保障。我此次作了一張表格,把本身關心的各個因素進行羅列,以便直觀對比,以下圖,供參考:
其實,不管用什麼方法,只要能在整個選擇過程當中一直牢記咱們開頭提到的能夠不詳細的職業規劃,就必定不會偏離目標太遠。
若是不是實在沒有選擇,請不要輕易在年中換工做,個人理由以下:
1.北京的7月太特麼熱,若是再遇到幾個不靠譜的HR...2.年中離職就意味着放棄前半年的努力所對應的獎金3.年中的職位,尤爲是急招的,多半是被招去填坑的,是機遇也有挑戰,入職後不如意的機率要大於年初找的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