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做系統簡介

操做系統簡介

1、爲何要有操做系統

現代的計算機系統主要是由一個或者多個處理器,主存,硬盤,鍵盤,鼠標,顯示器,打印機,網絡接口及其餘輸入輸出設備組成。linux

通常而言,現代計算機系統是一個複雜的系統。程序員

其一:若是每位應用程序員都必須掌握該系統全部的細節,那就不可能再編寫代碼了(嚴重影響了程序員的開發效率:所有掌握這些細節可能須要一萬年....)windows

其二:而且管理這些部件並加以優化使用,是一件極富挑戰性的工做,因而,計算安裝了一層軟件(系統軟件),稱爲操做系統。它的任務就是爲用戶程序提供一個更好、更簡單、更清晰的計算機模型,並管理剛纔提到的全部設備。安全

總結:網絡

程序員沒法把全部的硬件操做細節都瞭解到,管理這些硬件而且加以優化使用是很是繁瑣的工做,這個繁瑣的工做就是操做系統來乾的,有了他,程序員就從這些繁瑣的工做中解脫了出來,只須要考慮本身的應用軟件的編寫就能夠了,應用軟件直接使用操做系統提供的功能來間接使用硬件。分佈式

2、什麼是操做系統

精簡的說的話,操做系統就是一個協調、管理和控制計算機硬件資源和軟件資源的控制程序。操做系統所處的位置以下圖性能

操做系統位於計算機硬件與應用軟件之間,本質也是一個軟件。操做系統由操做系統的內核(運行於內核態,管理硬件資源)以及系統調用(運行於用戶態,爲應用程序員寫的應用程序提供系統調用接口)兩部分組成,因此,單純的說操做系統是運行於內核態的,是不許確的。優化

3、操做系統的功能和做用

  1. 隱藏了醜陋的硬件調用接口,爲應用程序員提供調用硬件資源的更好,更簡單,更清晰的模型(系統調用接口)。應用程序員有了這些接口後,就不用再考慮操做硬件的細節,專心開發本身的應用程序便可。操作系統

  2. 將應用程序對硬件資源的競態請求變得有序化計算機網絡

  3. 爲應用程序提供如何使用硬件資源的抽象

  4. 管理硬件資源

4、操做系統和普通軟件的區別

  1. 主要區別是:你不想用暴風影音了你能夠選擇用迅雷播放器或者乾脆本身寫一個,可是你沒法寫一個屬於操做系統一部分的程序(時鐘中斷處理程序),操做系統由硬件保護,不能被用戶修改。
  2. 操做系統與用戶程序的差別並不在於兩者所處的地位。特別地,操做系統是一個大型、複雜、長壽的軟件
    • 大型:linux或windows的源代碼有五百萬行數量級。按照每頁50行共1000行的書來算,五百萬行要有100卷,要用一整個書架子來擺置,這還僅僅是內核部分。用戶程序,如GUI,庫以及基本應用軟件(如windows Explorer等),很容易就能達到這個數量的10倍或者20倍之多。
    • 長壽:操做系統很難編寫,如此大的代碼量,一旦完成,操做系統全部者便不會輕易扔掉,再寫一個。而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基本上能夠把windows95/98/Me看出一個操做系統,而windows NT/2000/XP/Vista則是兩位一個操做系統,對於用戶來講它們十分類似。還有UNIX以及它的變體和克隆版本也演化了多年,如System V版,Solaris以及FreeBSD等都是Unix的原始版,不過儘管linux很是依照UNIX模式而仿製,而且與UNIX高度兼容,可是linux具備全新的代碼基礎)

5、操做系統發展史

手工操做 — 穿孔卡片

1946年第一臺計算機誕生--20世紀50年代中期,計算機工做還在採用手工操做方式。此時尚未操做系統的概念。

程序員將對應於程序和數據的已穿孔的紙帶(或卡片)裝入輸入機,而後啓動輸入機把程序和數據輸入計算機內存,接着經過控制檯開關啓動程序針對數據運行;計算完畢,打印機輸出計算結果;用戶取走結果並卸下紙帶(或卡片)後,才讓下一個用戶上機。

手工操做方式兩個特色:

  • 用戶獨佔全機。不會出現因資源已被其餘用戶佔用而等待的現象,但資源的利用率低
  • CPU 等待手工操做。CPU的利用不充分

20世紀50年代後期,出現人機矛盾:手工操做的慢速度和計算機的高速度之間造成了尖銳矛盾,手工操做方式已嚴重損害了系統資源的利用率(使資源利用率降爲百分之幾,甚至更低),不能容忍。惟一的解決辦法:只有擺脫人的手工操做,實現做業的自動過渡。這樣就出現了成批處理。

批處理 — 磁帶存儲

批處理系統:加載在計算機上的一個系統軟件,在它的控制下,計算機可以自動地、成批地處理一個或多個用戶的做業(這做業包括程序、數據和命令)。

  1. 聯機批處理系統

    首先出現的是聯機批處理系統,即做業的輸入/輸出由CPU來處理。

    主機與輸入機之間增長一個存儲設備——磁帶,在運行於主機上的監督程序的自動控制下,計算機可自動完成:成批地把輸入機上的用戶做業讀入磁帶,依次把磁帶上的用戶做業讀入主機內存並執行並把計算結果向輸出機輸出。完成了上一批做業後,監督程序又從輸入機上輸入另外一批做業,保存在磁帶上,並按上述步驟重複處理。

    監督程序不停地處理各個做業,從而實現了做業到做業的自動轉接,減小了做業創建時間和手工操做時間,有效克服了人機矛盾,提升了計算機的利用率。

    可是,在做業輸入和結果輸出時,主機的高速CPU仍處於空閒狀態,等待慢速的輸入/輸出設備完成工做: 主機處於「忙等」狀態。

  2. 脫機批處理系統

    爲克服與緩解:高速主機與慢速外設的矛盾,提升CPU的利用率,又引入了脫機批處理系統,即輸入/輸出脫離主機控制。

    衛星機:一臺不與主機直接相連而專門用於與輸入/輸出設備打交道的。

    其功能是:

    • 從輸入機上讀取用戶做業並放到輸入磁帶上

    • 從輸出磁帶上讀取執行結果並傳給輸出機

    這樣,主機不是直接與慢速的輸入/輸出設備打交道,而是與速度相對較快的磁帶機發生關係,有效緩解了主機與設備的矛盾。主機與衛星機可並行工做,兩者分工明確,能夠充分發揮主機的高速計算能力。

    脫機批處理系統:20世紀60年代應用十分普遍,它極大緩解了人機矛盾及主機與外設的矛盾。

    不足:每次主機內存中僅存放一道做業,每當它運行期間發出輸入/輸出(I/O)請求後,高速的CPU便處於等待低速的I/O完成狀態,導致CPU空閒。

    爲改善CPU的利用率,又引入了多道程序系統。

多道程序系統

  1. 多道程序設計

    所謂多道程序設計技術,就是指容許多個程序同時進入內存並運行。即同時把多個程序放入內存,並容許它們交替在CPU中運行,它們共享系統中的各類硬、軟件資源。當一道程序因I/O請求而暫停運行時,CPU便當即轉去運行另外一道程序。

    在A程序計算時,I/O空閒, A程序I/O操做時,CPU空閒(B程序也是一樣);必須A工做完成後,B才能進入內存中開始工做,二者是串行的,所有完成共需時間=T1+T2。

    將A、B兩道程序同時存放在內存中,它們在系統的控制下,可相互穿插、交替地在CPU上運行:當A程序因請求I/O操做而放棄CPU時,B程序就可佔用CPU運行,這樣 CPU再也不空閒,而正進行A I/O操做的I/O設備也不空閒,顯然,CPU和I/O設備都處於「忙」狀態,大大提升了資源的利用率,從而也提升了系統的效率,A、B所有完成所需時間<<T1+T2。

    多道程序設計技術不只使CPU獲得充分利用,同時改善I/O設備和內存的利用率,從而提升了整個系統的資源利用率和系統吞吐量(單位時間內處理做業(程序)的個數),最終提升了整個系統的效率。

    單處理機系統中多道程序運行時的特色:

    • 多道:計算機內存中同時存放幾道相互獨立的程序

    • 宏觀上並行:同時進入系統的幾道程序都處於運行過程當中,即它們前後開始了各自的運行,但都未運行完畢

    • 微觀上串行:實際上,各道程序輪流地用CPU,並交替運行

    多道程序系統的出現,標誌着操做系統漸趨成熟的階段,前後出現了做業調度管理、處理機管理、存儲器管理、外部設備管理、文件系統管理等功能。

    因爲多個程序同時在計算機中運行,開始有了空間隔離的概念,只有內存空間的隔離,才能讓數據更加安全、穩定。

    出了空間隔離以外,多道技術還第一次體現了時空複用的特色,遇到IO操做就切換程序,使得cpu的利用率提升了,計算機的工做效率也隨之提升。

  2. 多道批處理系統

    20世紀60年代中期,在前述的批處理系統中,引入多道程序設計技術後造成多道批處理系統(簡稱:批處理系統)

    它有兩個特色:

    • 多道:系統內可同時容納多個做業。這些做業放在外存中,組成一個後備隊列,系統按必定的調度原則每次從後備做業隊列中選取一個或多個做業進入內存運行,運行做業結束、退出運行和後備做業進入運行均由系統自動實現,從而在系統中造成一個自動轉接的、連續的做業流。

    • 成批:在系統運行過程當中,不容許用戶與其做業發生交互做用,即:做業一旦進入系統,用戶就不能直接干預其做業的運行。

    批處理系統的追求目標:提升系統資源利用率和系統吞吐量,以及做業流程的自動化。

    批處理系統的一個重要缺點:不提供人機交互能力,給用戶使用計算機帶來不便。

    雖然用戶獨佔全機資源,而且直接控制程序的運行,能夠隨時瞭解程序運行狀況。但這種工做方式因獨佔全機形成資源效率極低。

    一種新的追求目標:既能保證計算機效率,又能方便用戶使用計算機。 20世紀60年代中期,計算機技術和軟件技術的發展使這種追求成爲可能

分時系統

因爲CPU速度不斷提升和採用分時技術,一臺計算機可同時鏈接多個用戶終端,而每一個用戶可在本身的終端上聯機使用計算機,好象本身獨佔機器同樣。

分時技術:把處理機的運行時間分紅很短的時間片,按時間片輪流把處理機分配給各聯機做業使用。

若某個做業在分配給它的時間片內不能完成其計算,則該做業暫時中斷,把處理機讓給另外一做業使用,等待下一輪時再繼續其運行。因爲計算機速度很快,做業運行輪轉得很快,給每一個用戶的印象是,好象他獨佔了一臺計算機。而每一個用戶能夠經過本身的終端向系統發出各類操做控制命令,在充分的人機交互狀況下,完成做業的運行。

具備上述特徵的計算機系統稱爲分時系統,它容許多個用戶同時聯機使用計算機。

特色:

  • 多路性。若干個用戶同時使用一臺計算機。微觀上看是各用戶輪流使用計算機;宏觀上看是各用戶並行工做

  • 交互性。用戶可根據系統對請求的響應結果,進一步向系統提出新的請求。這種能使用戶與系統進行人機對話的工做方式,明顯地有別於批處理系統,於是,分時系統又被稱爲交互式系統

  • 獨立性。用戶之間能夠相互獨立操做,互不干擾。系統保證各用戶程序運行的完整性,不會發生相互混淆或破壞現象

  • 及時性。系統可對用戶的輸入及時做出響應。分時系統性能的主要指標之一是響應時間,它是指:從終端發出命令到系統予以應答所需的時間

分時系統的主要目標:對用戶響應的及時性,即不至於用戶等待每個命令的處理時間過長。

分時系統能夠同時接納數十個甚至上百個用戶,因爲內存空間有限,每每採用對換(又稱交換)方式的存儲方法。即將未「輪到」的做業放入磁盤,一旦「輪到」,再將其調入內存;而時間片用完後,又將做業存回磁盤(俗稱「滾進」、「滾出「法),使同一存儲區域輪流爲多個用戶服務。

多用戶分時系統是當今計算機操做系統中最廣泛使用的一類操做系統。

注意:分時系統的分時間片工做,在沒有遇到IO操做的時候就用完了本身的時間片被切走了,這樣的切換工做其實並無提升cpu的效率,反而使得計算機的效率下降了。可是咱們犧牲了一點效率,卻實現了多個程序共同執行的效果,這樣你就能夠在計算機上一邊聽音樂一邊聊qq了。

實時系統

雖然多道批處理系統和分時系統能得到較使人滿意的資源利用率和系統響應時間,但卻不能知足實時控制與實時信息處理兩個應用領域的需求。因而就產生了實時系統,即系統可以及時響應隨機發生的外部事件,並在嚴格的時間範圍內完成對該事件的處理。

實時系統在一個特定的應用中常做爲一種控制設備來使用。

實時系統可分紅兩類:

  • 實時控制系統。當用于飛機飛行、導彈發射等的自動控制時,要求計算機能儘快處理測量系統測得的數據,及時地對飛機或導彈進行控制,或將有關信息經過顯示終端提供給決策人員。當用於軋鋼、石化等工業生產過程控制時,也要求計算機能及時處理由各種傳感器送來的數據,而後控制相應的執行機構。
  • 實時信息處理系統。當用於預約飛機票、查詢有關航班、航線、票價等事宜時,或當用於銀行系統、情報檢索系統時,都要求計算機能對終端設備發來的服務請求及時予以正確的回答。此類對響應及時性的要求稍弱於第一類。

實時操做系統的主要特色

  • 及時響應。每個信息接收、分析處理和發送的過程必須在嚴格的時間限制內完成
  • 高可靠性。需採起冗餘措施,雙機系統先後臺工做,也包括必要的保密措施等

通用操做系統

操做系統的三種基本類型:多道批處理系統、分時系統、實時系統。

通用操做系統:具備多種類型操做特徵的操做系統。能夠同時兼有多道批處理、分時、實時處理的功能,或其中兩種以上的功能。

例如:實時處理+批處理=實時批處理系統。首先保證優先處理實時任務,插空進行批處理做業。常把實時任務稱爲前臺做業,批做業稱爲後臺做業。

再如:分時處理+批處理=分時批處理系統。即:時間要求不強的做業放入「後臺」(批處理)處理,需頻繁交互的做業在「前臺」(分時)處理,處理機優先運行「前臺」做業。

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國際上開始研製一些大型的通用操做系統。這些系統試圖達到功能齊全、可適應各類應用範圍和操做方式變化無窮的環境的目標。可是,這些系統過於複雜和龐大,不只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且在解決其可靠性、可維護性和可理解性方面都遇到很大的困難。

相比之下,UNIX操做系統倒是一個例外。這是一個通用的多用戶分時交互型的操做系統。它首先創建的是一個精幹的核心,而其功能卻足以與許多大型的操做系統相媲美,在覈心層之外,能夠支持龐大的軟件系統。它很快獲得應用和推廣,並不斷完善,對現代操做系統有着重大的影響。

至此,操做系統的基本概念、功能、基本結構和組成都已造成並漸趨完善。

6、操做系統的進一步發展

進入20世紀80年代,大規模集成電路工藝技術的飛躍發展,微處理機的出現和發展,掀起了計算機大發展大普及的浪潮。一方面迎來了我的計算機的時代,同時又向計算機網絡、分佈式處理、巨型計算機和智能化方向發展。因而,操做系統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如:我的計算機操做系統、網絡操做系統、分佈式操做系統等。

  1. 我的計算機操做系統

    我的計算機上的操做系統是聯機交互的單用戶操做系統,它提供的聯機交互功能與通用分時系統提供的功能很類似。

    因爲是我的專用,所以一些功能會簡單得多。然而,因爲我的計算機的應用普及,對於提供更方便友好的用戶接口和豐富功能的文件系統的要求會越來越迫切。

  2. 網絡操做系統

    計算機網絡:經過通訊設施,將地理上分散的、具備自治功能的多個計算機系統互連起來,實現信息交換、資源共享、互操做和協做處理的系統。

    網絡操做系統:在原來各自計算機操做系統上,按照網絡體系結構的各個協議標準增長網絡管理模塊,其中包括:通訊、資源共享、系統安全和各類網絡應用服務。

  3. 分佈式操做系統

    表面上看,分佈式系統與計算機網絡系統沒有多大區別。分佈式操做系統也是經過通訊網絡,將地理上分散的具備自治功能的數據處理系統或計算機系統互連起來,實現信息交換和資源共享,協做完成任務。——硬件鏈接相同。

    但有以下一些明顯的區別:

    • 分佈式系統要求一個統一的操做系統,實現系統操做的統一性
    • 分佈式操做系統管理分佈式系統中的全部資源,它負責全系統的資源分配和調度、任務劃分、信息傳輸和控制協調工做,併爲用戶提供一個統一的界面
    • 用戶經過這一界面,實現所須要的操做和使用系統資源,至於操做定在哪一臺計算機上執行,或使用哪臺計算機的資源,則是操做系統完成的,用戶沒必要知道,此謂:系統的透明性
    • 分佈式系統更強調分佈式計算和處理,所以對於多機合做和系統重構、堅強性和容錯能力有更高的要求,但願系統有:更短的響應時間、高吞吐量和高可靠性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