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票市場中,量價關係是技術面分析的重點之一。在股指期貨市場中,因爲T+0交易制度,以及期指上市後不一樣階段的投機程度不一樣,股指期貨的成交量和價格之間的關係並不明朗。測試
持倉量是期貨交易區別於股票交易的重要市場變量,任什麼時候點上,期指合約的持買單數量都等於持賣單數量。我國股指期貨持倉和商品期貨持倉的一個細微差異在於,股指期貨持倉的集中度遠高於商品期貨持倉。因爲股指期貨的分級結算制度,以及具備券商背景的期貨公司的市場優點,使得期指市場的持倉大部分都集中在少數全面結算會員中,市場一般稱之爲期指主力機構。這些主力機構淨持倉的變化一般對後市行情會產生必定的影響。優化
「順勢而爲」是再通俗不過市場語言。在實際操做中,趨勢和震盪倒是一對孿生兄弟,長週期的趨勢行情中會出現短週期的震盪調整,而長週期的寬幅震盪中也會出現短週期的趨勢行情,所以所謂的趨勢或震盪都是針對特定的交易週期而言。對投資者而言,一個常見的操做誤區是:參考的技術指標基於中長線週期,而交易操做倒是日內交易。對象
三重濾網交易系統是一種長短週期結合的交易策略,主要思路是在長週期圖表上採用趨勢指標作出戰略決策,而後在交易週期圖表上運用振盪指標來肯定入場點和出場點。在此借鑑長短週期結合的思路,同時參考以前的《基於期指主力持倉結構變化的交易策略研究》和《基於滬深300成交額的期指中長線交易系統》兩篇文章,制定以下的日內交易策略。get
首先,該交易策略爲日內交易,即交易週期爲日內,相對應的長週期圖表應該放在日線週期上。先從價格趨勢和成交量趨勢兩個角度來斷定日線週期上的趨勢變化。因爲經常使用的短時間移動平均線在震盪行情中會出現反覆,而長期移動平均線的滯後效應過於明顯,這裏採用考夫曼建議的自適應均線AMA,AMA能夠平滑短時間的波動,當趨勢造成時AMA又能較快地跟隨。成交量方面,統計結果顯示滬深300指數成交量和期指價格呈現顯著正相關,這裏採用現貨指數的成交額做爲趨勢確認的一個指標。變量
圖1:期指自適應均線和滬深300成交額技術指標軟件
其次,交易週期的開倉方向根據主力持倉結構的變化來肯定。當固定的10家主力機構的淨空單變化比例NETSHORT大於0.001時,第二天以開盤價作空;當NETSHORT小於-0.001時,第二天以開盤價作多。關於淨空單變化比例的相關討論,請參考以前相關的持倉策略報告,咱們曾對樣本內的淨空單變化比例和淨空單變化絕對數,分別作了成功率的統計且優化了閥值,在樣本外的測試中取得較理想效果。但本報告中,因爲考慮了成交量和價格的信息,且交易思路不盡相同,所以不對閥值作過細的劃分。自適應
根據順勢操做和長短週期結合的思想,當中期趨勢爲上升趨勢,且TOP10持倉結構提示作多信號時,第二天以開盤價開多,以收盤價平倉;當中期趨勢爲降低趨勢,且TOP10持倉結構提示作空信號時,第二天以開盤價開空,以收盤價平倉。im
具體地,當同時知足如下三個條件:收盤價在自適應均線之上CLOSE>AMA,滬深300成交額上升HS300AMT>REF(HS300AMT,1),TOP10的淨空單變化比例NETSHORT<-0.001,第二天開盤作多;當同時知足如下三個條件:收盤價在自適應均線之下CLOSE0.001,第二天開盤作空。技術
圖2:期指連續合約日K線上的交易信號圖統計
根據上述設置,在金字塔軟件上進行交易系統測試,測試對象爲期指連續合約,測試時間段爲2010-5-4至2011-7-15 (最初10個交易日沒有AMA數據,因此從2010-5-4開始測試),初始保證金18%,開平倉費率萬分之0.75,初始資金100萬,每次以開盤價開倉,收盤價平倉,每次以80%倉位開倉,盤中不止損不止盈。主圖爲AMA曲線和交易信號,輔圖1爲作多和作空信號,輔圖2爲滬深300的成交額平均線。
圖3:結合量價持倉的期指日內交易系統測試報告
測試報告顯示,利潤率234.66%,年回報率174.26%,勝率56.84%,交易次數95次,佔總交易日天數的32.4%,最大回撤17.68%,均盈利/均虧損1.53。多頭交易次數47次,多頭勝率61.7%,多頭盈虧比1.61;空頭交易次數48次,空頭勝率52.08%,空頭盈虧比1.09。最大連盈幅度45.08%,最大連虧幅度11.26%。
整體來看,該日內交易策略的總體收益較爲可觀,交易次數並不頻繁,在80%倉位且不止損的狀況下,最大回撤在20%如下,顯示該策略設置的入場條件較爲合理,長週期和短週期提示信號儘量的一導致得連續虧損幅度有限。
從圖中能夠看出,該策略在2010年期指上市初期以及2010年11月左右的收益率並不理想,交易系統測試結果顯示在該階段作空的失敗次數較多。這主要是由於該階段對應的市場投機性較強,基差不穩定,存在正向期現套利的機會。盤中增長的淨空單,部分是正向期現套利單,期現套利的持倉變化對盤後的持倉數據有所幹擾,使得持倉信號不夠準確。隨着TOP10主力機構市場影響力的增強,以及市場投資者的逐步完善,基差在2011年基本穩定在正負20以內,期現套利的機會明顯小於2010年,盤後持倉數據提示信號的準確度顯著提升。該日內交易策略是結合長短週期指標信號,且順勢操做的一種嘗試,策略中沒有考慮如資金管理、倉位控制、盤停止損、以及滑點等細節問題,在實際操做上還有待對每一個環節進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