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一次構建SaaS平臺項目失敗後的反思

記一次構建SaaS平臺項目失敗後的反思

前言: 筆者從2017年起開始着手將公司現有的軟件系統改形成多租戶模式,以下降整個系統的運營成本。但最後這個項目以失敗了結。今天,我將對這個SaaS項目是如何走向失敗,作一個分析和反思。後端

此前,咱們花費了兩年的時間研發了一套教學系統,考慮到用戶的數量與營運成本,後期決定將這套單體的應用程序改造爲基於SaaS架構的多租戶應用程序。通過短暫的需求分析後,便開始了重構工做。通過一年的艱苦奮鬥,SaaS化的產品不只用戶不能接受,就連咱們本身也沒法成功運營。其功能的完成度差強人意,運營的成本也沒有比單體應用少,反而運營難度上升了。經過一段時間的整理與思考,總結了這一次SaaS化平臺失敗的緣由。安全

1、不務實的需求網絡

一個成功的SaaS產品,須要有足夠多的用戶需求樣本數據以及對這些樣本數據深刻的挖掘、分析和抽象,以獲得一份通用的,覆蓋率大的應用場景數據。只有如此,纔可以開發出一款具備普世價值的應用軟件,才能貼合SaaS用戶的實際需求。而在這次的SaaS化產品的過程當中,咱們犯了「閉門造車」的嚴重錯誤,致使這一錯誤產生的緣由是咱們拿到的原始需求不夠,僅僅憑藉一兩個客戶的需求數據,並以此爲藍本展開系統的設計,實現了不少用戶根本不須要的功能,好比用戶只想要一個文檔存儲的功能,咱們實現了一個網盤的功能;又好比說咱們沒有考慮到中學禁止學生使用手機,而咱們的系統功能不少是基於移動端進行設計的,最後致使系統的功能和用戶的需求對不上號。當咱們花了很長時間去實現一個本身認爲很棒的功能時,客戶不承認這樣的設計給了咱們狠狠的一劑耳光,痛並鬱悶着。架構

客戶需求數據過少,加之主觀上的臆想,致使了系統中充斥着大量華而不實的功能。表面上看,系統的各個功能都比較高大上,但就是這樣高大上的功能,卻和客戶的想法背道而馳。客戶的想法是最實際的,華麗的功能在必定程度上太過於注重「表演」,而沒法真正幫助客戶解決實際的問題。框架

面對這樣一個問題,就須要在提出一個好的創意時,須要再三的與實際的需求作比對,只有創意與需求可以契合在一塊兒時,創意才能轉化爲有效的功能,才能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而解決這一個問題,須要將以下的幾個工做落實到實處:前後端分離

  • 一、獲取儘量多的需求樣本數據
  • 二、對需求數據進行劃分、得出需求場景
  • 三、以場景創建用戶故事,梳理業務邏輯
  • 四、以業務邏輯爲單元,評估系統規模,展開系統設計
  • 五、創建有效的溝通機制,及時將設計原型與用戶進行溝通,肯定有效需求

下面,經過一張圖來講明如何排除不務實的系統需求:運維

記一次構建SaaS平臺項目失敗後的反思

 

說明:微服務

在第一步中,咱們須要收集不一樣用戶數量,不一樣知識結構、不一樣硬件環境以及不一樣資金支配能力的客戶需求,這樣才能從不一樣的維度去了解客戶的想法和業務痛點。如用戶量大的客戶,更則種系統的總體協能力,以及業務的流程的連貫性和時效性。而用戶量較小的客戶可能則重於系統的高效和便捷程度。對於可支配資金,直接影響着系統在設計時的佈局,如性能的分配和交互的體驗度,以及後期定製收費標準。佈局

第二步、創建場景是爲了把龐雜的需求進行切割,創建科學的需求分類,減輕需求分析的難度和時長。將雜亂的需求按照類別進行深刻分析,挖掘客戶的業務痛點,爲構建起用戶故事提供素材和依據。性能

第三步中,分析的視角將從局部變爲全局,經過第二步獲得數據,創建起用戶故事,以分析各需求之間的聯繫和各自的主線。

第四部是對需求進行統籌規劃,將需求變成可用的業務邏輯,並對此業務邏輯進行技術可行性和風險評估,最後將此評估結果與客戶需求進行比對和調整,肯定最終的有效需求。

2、技術債務過大

任何應用程序的開發,都須要考慮技術債務問題,即木桶定理。從項目開始提案開始,就犯了技術冒進的錯誤。選擇了技術一系列比較新的技術框架和設計思想,如先後端分離設計,微服務化和容器化等較新的技術棧,以及項目開始實施前沒有作好相關技術的培訓工做,致使項目組成員的技術能力參差不齊,項目推動緩慢,接連踩坑,不少關鍵技術沒有吃透,不少技術問題沒有解決,致使應用系統性能脆弱,部署週期長,運維難度大,直至後面項目擱淺。

出現這樣巨大的技術債務,是過於盲目的跟隨市場技術浪潮,沒有對自身團隊技術能力作一個有效的評估所形成的。新技術當然有它超越現有技術的威力所在,但弊病也很多。首先是學習成本,須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對整個團隊進行培訓,而培訓並非全部的人都能一個水平,從這開始,木桶的短板就開始產生了。因爲技術掌握不牢固,開發工程中踩坑是避免不了的,這就致使項目進度急劇拉長,技術債務開始累積,最後的結果就是,產品千瘡百孔,沒法使用。

因爲花費的巨大的時間去解決技術問題,從而忽略了一開始的運維問題(更多的是無暇顧及,先把產品搞出來再說)。不少時候,在開發調試階段應用程序沒有出現問題,一旦放到生產環境就開始問題百出。這是由於咱們想固然的認爲,新技術已經把全部的問題都解決了,抱着一種僥倖的心理,在匆忙之間將項目上線,從而忽視那些極爲致命的問題,線上安全問題、性能問題、網絡問題、環境問題、終端適配問題等等。

這些問題歸集到一塊兒,主要問題出在架構師身上,致使能夠終結出這種架構師的幾點特質:

  • 一、出方案靠拍腦殼,一錘子買賣。一拍腦殼,就這麼定了,根本沒有考慮後續的問題
  • 二、實現過程排胸脯,保證沒有問題。過於自信,致使太過自負。對於架構師而言,沒有問題就是最大的問題
  • 三、出問題排大腿,這麼回這樣。等到問題出現了,才恍然大悟,當初爲何沒有想到會這樣
  • 四、程序崩潰排桌子,坑爹的框架。沒有認真的選擇合適的技術棧來完成項目,從一開始的設計從肯定了系統的先天性頑疾,並非框架自己的錯。

那麼,該如何避免技術債務過大的問題能?個人建議是杜絕設計上的冒進,不是新技術就必定好。能夠採起小步快走,縮小升級範圍,先將非核心功能進行改造,實現系統平滑過渡到新的技術框架,也讓團隊的成員有一個適應期,避免一次性集中踩雷的風險。與此同時,還需注意另一個問題,系統重構不等於推翻重來。不少人會以爲推翻重來必定會比以前的設計好,在必定程度上能夠將以前系統暴露的問題進行規避,但新的設計又會帶來新的,更多的問題。因此,在進行升級過渡到SaaS產品時,必定要學會利用之後的成熟技術,減小升級的難度和成本,快速多批次的進行升級,這樣,即使出現問題,也能夠將問題控制在一個能夠接受的範圍,不至於蔓延至整個系統,甚至形成應用程序的不可用。

最後就是關於運維的問題,在設計一套系統架構時,必定要提早預估它的運維工做量,若是解決系統的「後顧之憂」,運維所帶來的技術債務不比開發過程的少,以此次項目爲例,應用程序按照業務分紅了若干個服務,每一個服務對應着10到20個不等的運行實例,因爲項目組沒法拿出有效的容器化方案,以及部署環境不支持Docker容器技術,也沒有持續發佈應用實例的環境,最後只能人工手動維護200多個JAR包的運行實例,當出現應用程序不可用,或者宕機問題時,須要人工重啓對應的應用程序,這是一個糟糕的設計,或者說是失敗的設計,對於運維來講,這是一場災難。因爲先天性的不足,加速了產品走向奔潰的邊緣。

3、一口吃成大胖子

致使項目最終走向失敗還有另一個重要的緣由,一口吃太多,嚼不爛。在肯定需求的過程當中,對於每個租戶提出的需求,咱們採起了儘量知足的方法,致使整個系統過於臃腫,雜亂,就比如一個萬花筒。

按照這樣一種方式,平臺須要具有多端接入的能力,如PC、平板、智能手機等,以知足不一樣租戶的要求,但最終咱們連PC端都沒有實現好。好高騖遠,每每就是走向失敗的開始;量體裁衣,纔是作系統設計的硬道理。體系太過於龐大,團隊的技術能力沒法覆蓋一會兒覆蓋到這麼大的面,並且核心的功能還未接受市場的檢驗,就同時要知足適配多端的能力,這無疑是在開玩笑,最終將會獲得一個爛尾工程。即使項目完成,充其量也就是一個軟件中的「玩具」。

所以,在軟件開發之初,切忌好大喜功,一會兒將所有的功能都歸入到實現的範圍,須要識別出哪些是必須功能,哪些是核心功能,哪些是擴展功能。須要分清楚產品的願景與產品實現的本質區別。願景是對產品生態鏈的展望,而技術實現須要實事求是,根據現有的技術水平和用戶需求,作出一個折中的方案,任何設計都有妥協,沒有一步到位的軟件產品,也沒有最好的軟件產品,只有經過一步步的優化設計,一步步的升級技術,才能作出更好的軟件產品。這一點在研發SaaS平臺時尤其重要,你不可能同時知足多個租戶的需求,你須要甄別出最具表明性和最有價值的那一部分租戶,你的研發方向也須要向這一部分租戶靠攏,下面經過一張圖來講明構建一個SaaS平臺時,需求佔比應該如何分配:

記一次構建SaaS平臺項目失敗後的反思

 

爲何會有這樣的一個配比?首先,可以創造價值的租戶,是可以向你進行付費使用軟件的租戶,對於這一部分租戶提出的需求,你能夠以定製軟件的態度去對待,對於他們提出的要求,你須要想辦法去實現。而具備發展潛力的租戶,是那些有可能成爲你付費用戶的羣體,你須要研究產品的核心功能是什麼?,以及什麼樣的核心功能才能打動他們。而具備表明性的租戶是指那些可以提出比較創新的,具備一市場價值的需求的羣體,他們是產品發展的創新所在,能夠考慮爲這一部分羣體單獨擴展出他們想要的功能,以觀察市場的對平臺的反應。最後是基礎租戶,他們的需求都具備普世性,須要考慮必定量的通用功能爲其服務。

4、業務於產品先行

最後,談談技術以外的一些見解。大部分的團隊都會犯這樣一個錯誤:當產品開發完成以後,再去尋找市場。咱們在這個項目中,也犯了一樣的錯誤。能夠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用戶的需求隨着時間的推移在發生改變,若是你不緊跟市場的動向,及時調整本身的產品功能,而是拿到一份需求後就開始閉門造車,當你的產品開發完時,就已經被淘汰了。爲了不產品沒有市場,業務就必須限於產品動起來。經過不斷的獲取用戶的需求,提取有價值的需求數據,及時調整產品的方向,才能縮短產品功能與用戶需求之間的差距。業務先行,在間接的幫助平臺設計者完善和充實現有的功能,及時的發現平臺隱藏的問題,並對此作出調整,在交付產品前儘量的規避可能出現的故障,提升平臺的服務能力。

總結

對於今天的軟件設計者來講,讓軟件使用者來適應你所設計的產品的時代已經不復存在。你須要主動的調整本身,從內到外多角度的看待問題,才能幫助你出色的完成軟件的設計。在技術上,須要沉着冷靜,實事求是的分析所面對的問題,須要懂得如何把控技術風險;科學有序的開展軟件設計工做,斷不可不顧現實狀況,盲目跟風,技術冒進以及惟技術論的路子對待軟件設計。在業務上,須要實時跟進需求的變化,具有敏銳的眼光去發現用戶的痛點和難點,可以快速的對用戶需求的變動作出合理、科學的反應。

文章轉自:https://www.toutiao.com/i6699138217674801667/

做者:ramostear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