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C3大會,開源人的狂歡,反哺的力量驅動技術革新

摘要: 在世界盃踢得正酣時,IT人也迎來了開源盛會LinuxCon + ContainerCon + CloudOpen中國(簡稱LC3)大會。從去年開始,LC3大會開始進入中國,正值開源雲計算的這把火,在中國技術圈燒得愈來愈旺,同時也引起了愈來愈多國際同行的密切關注。數據庫

在世界盃踢得正酣時,IT人也迎來了開源盛會LinuxCon + ContainerCon + CloudOpen中國(簡稱LC3)大會。從去年開始,LC3大會開始進入中國,正值開源雲計算的這把火,在中國技術圈燒得愈來愈旺,同時也引起了愈來愈多國際同行的密切關注。編程

除了經典的開源論題,這次LC3大會重點關注了AI深度學習、區塊鏈、Serverless、微服務、自動編排等當前技術熱點話題。LC3大會由Linux基金會主辦,從成立之初的Linux項目發展到現在的Kubernetes、CNI、Containerd、DPDK、Xen衆多優秀項目和CNCF、CF、Hyperledger、ONAP等數個子基金會。安全

阿里雲始終堅持着與社區開源標準的兼容,如首批經過Kubernetes一致性認證、最先支持containerd 1.一、提供高性能網絡Terway插件、支持CNI/Helm/Istio等開源工具,同時也支持用戶在阿里雲平臺上使用Trensorflow/Caffe等深度學習、Hyperledger區塊鏈等框架。同時,阿里雲是積極加入了包括Linux基金會、CNCF雲原生基金會、CF基金會、自由軟件基金會、Apache軟件基金會和Linux基金會在內的多家國際知名開源組織。服務器

開源驅動技術革新網絡

開源毋庸置疑已是基礎技術領域的必然趨勢。有人這樣說過,沒有開源的基礎技術是沒有生命力的,由於它很難被普遍使用。軟件開源的發展歷程,爲軟件行業以及非軟件行業的人都帶來的巨大的參考價值。框架

在商業上,一個開源項目被大範圍使用後,可使得整個技術升級換代成熟起來變得很是迅速,過去可能要通過三年、五年、甚至十年的時間去進化,由於開源的力量,在短短几個月內可能就完成了。less

最令大衆熟知的開源軟件就是安卓系統了,數據顯示當前81.7%的人在使用安卓收集都是戶,它當之無愧是對大衆生活影響力最大的開源軟件之一。若是沒有安卓的開源開放,可能沒有那麼多手機和相關ISV廠商,也難以預測須要等到什麼時候纔能有一個如此良好的移動互聯網生態。運維

Linux 無疑是開源軟件裏最最成功的一個,不論是從它目前的生態建設角度,仍是從業界評價來看,包括今天雲計算的基礎也都倚賴Linux的貢獻和基石。固然,像Hadoop 、Spark、OpenStack等也很是成功,這些開源項目都屬於底層技術,在支撐今天整個大數據、雲計算的發展。編程語言

再好比說阿里雲Redis數據庫ApsaraCache項目,在正式開源前,已通過四年技術打磨和上萬生產環境實例實測。Redis創始人Salvatore曾表示,ApsaraCache項目開源是一件很是好的事情,將可以吸引全世界更多Redis核心專家參與,進一步提高產品的穩定性和可用性。同時,也代表阿里巴巴擁有Redis產品開發的能力,但願將來咱們一塊兒努力提高產品的各類功能和特性,給Redis帶來更多更好的改進。分佈式

從操做系統、數據庫到編譯工具鏈再到Web服務器,再到現在的分佈式系統管理項目、深度學習框架及工具、不一樣的區塊鏈技術流派,開源技術不只已經滲透到方方面面,並且反映了技術圈的前沿方向與熱點動態,變得更加朝氣蓬勃。而從另一個角度來講,開源的壯大又會反哺支撐商業,畢竟還有不少客戶都是但願得到商業的支持和價值。

中國企業的開源力量

隨着LC3邁入中國,這也就意味着中國企業在開源領域也從過去的不值一提變得日益重要,幾乎全部的中國IT業的表明企業都在開源領域發光發熱,從原來的索取方變成了開源世界的領導者之一。在海外看來,相比起有着幾十年軟件開發歷史包袱的歐美,更加看好具有後發優點的中國開源環境。

中國軟件公司能夠利用通過同行驗證過的可靠技術,這是開源帶來的一大優點,所以中國軟件公司可以比西方同行們更快應用上新的技術。對於中國企業來講,他們要思考的也已經再也不是如何耕耘開源領域,而是如何在這一領域中脫穎而出。

事實上,中國企業也早已開始在開源上發力,迎合如今企業級市場爆發的時代,有些企業已經領先多個段位。懷有開放、雙贏基因的阿里本能地選擇了開源的道路,阿里一直積極與國際開源組織合做,是Linux的活躍開發者,此前已經爲Linux內核提交了290多個Patch,在國內互聯網公司當中貢獻度第一。就GitHub發佈的最新的Organizations Ranking中,中國企業阿里巴巴已經上升到第六位,擁有超過150+開源項目。

雲棲大會是觀察阿里家族動向的絕佳窗口。從雲棲大會上咱們就能夠看出來,阿里巴巴走在開源路上的決心。2017年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張建鋒在杭州雲棲大會上公開展現了阿里巴巴開源全向圖,從110到150個開源項目 Star 170000+,從端到雲到IOT再到智能全棧技術回饋。

開源世界,尤爲是企業級市場的開源世界,中國企業已經隱隱成爲潮流的引領者。尤爲在雲計算、物聯網等新興技術的發展下,開源在面臨挑戰的同時,也迎來了史無前例的機遇。中國企業有望在新的技術浪潮中迎頭遇上,阿里雲也在開源浪潮中不斷前行。

從LC3大會看阿里雲開源矩陣

阿里雲技術開源不是到業內「秀肌肉」,而是經過開源,讓更多的優秀工程師參與進來,在多場景的應用中共同進步。早在2012年,阿里在雲端開源技術就已經爆發,拿幾個經典的例子來講。

2012年第三代分佈式消息中間件RocketMQ宣佈開源,在億萬用戶的每一筆交易背後,RocketMQ都在承擔着阿里巴巴生產系統的消息流轉,而且在2016年的雙十一成功承載住了創紀錄的交易峯值(17.5萬筆/秒)數據,並保證了99.996%的消息延遲落在了10毫秒之內。

除此以外,在2016年的雲棲大會上,不少人目擊了 AliSQL 在 GitHub 上的代碼庫從「Private」變成了「Public」,MySQL之父Michael Wideneus與AliSQL之父褚霸的握手,體現了數據庫技術在雲端化發展進程中不斷進取的相接相續。

去年,阿里巴巴發起OpenMessaging項目,與雅虎、滴滴出行、Streamlio公司共同參與創立的分佈式消息中間件、流處理領域的應用開發標準,目前已正式入駐Linux基金會,這也是國內首個在全球範圍內發起的分佈式消息領域國際標準。該標準具有開放接口,能夠對接其餘不一樣標準,而且能夠不受編程語言限制,能知足企業對擴展性、伸縮性、隔離和安全的要求,可提供大規模的工業級支持,支持標準參照點的添加與標準化測試。

在今年的LC3大會上,阿里雲宣佈正式開源MongoShake數據複製平臺,該系統能夠跨數據中心進行數據複製,最高處理QPS可達50萬左右,使得跨數據中心的高效的災備和多活業務成爲可能,解決了以前多個數據中心部署災備不靈活、單點可寫的問題,給業務帶來便利,減輕運維壓力,其相比於業內現有的方案具備較強的功能和性能方面的提高。

年復一年,阿里雲在開源道路上堅決不移的走着,正如上面所說,阿里雲技術開源不是到業內「秀肌肉」, 而是經過開源,讓更多的優秀工程師參與進來,在多場景的應用中共同進步,進步從開源開始。

原文連接本文爲雲棲社區原創內容,未經容許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