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給各位有須要的算法
附件1:
國家海洋局2016年事業單位公開招聘考試大綱
國家海洋局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做人員筆試是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及國家海洋局有關規定,結合海洋工做實際須要,對應聘局屬事業單位人員進行的海洋基礎知識、職業能力等方面的測試。
1、筆試形式與題型
(一)筆試方式及分值:閉卷考試。考試科目爲海洋基礎知識和職業能力測試,試卷分值爲各100分。筆試最終結果,海洋基礎知識佔40%,職業能力測試佔60%。
(二)筆試用時:海洋基礎知識筆試60分鐘,職業能力測試90分鐘,分爲兩個階段進行。
(三)試卷題型:
海洋基礎知識筆試題型可採起選擇題、判斷題、簡答題、論述題和案例分析題等多種形式。
職業能力測試題型爲選擇題。
2、海洋基礎知識筆試大綱
根據對海洋基礎知識認知和掌握程度的不一樣要求,將知識點劃分爲「瞭解、熟悉、掌握」三個層次:
[瞭解]——對相關知識點有必定的認識和記憶,明白並理解具體概念、做用、意義等。
[熟悉]——清楚地知道相關知識點,認知的程度比較深入。
[掌握]——理解相關知識點的內涵和意義,包括具體分類、
區別、流程、誤區等的認知和學習,可以深入領會相關知識並加以運用:①轉換:用本身的話或用與原先表達方式不一樣的方式表達對某一知識點的認識;②解釋:對某一知識點進行說明或概述;③推斷:估計未來的趨勢,即預期的結果。
第一部分:海洋科學基本知識
(一)海、洋概觀
1.[掌握]:洋(p22)、海(p24)、海灣(p24)、海峽(p25)的概念
地球上互相連通的廣闊水域構成統一的世界海洋。根據海洋要素特色及形態特徵,可將其分爲主要部分和附屬部分。主要部分爲洋,附屬部分爲海、海灣和海峽。
海灣是洋或海延伸進大陸且深度逐漸減少的水域,通常以入口處海角之間的連線或入口處的等深線做爲與洋或海的分界。
海峽是兩端鏈接海洋的狹窄水道。
[熟悉]:海和洋的主要特徵(p22/p24)
洋或稱大洋,是海洋的主體部分,通常遠離大陸,面積廣闊,約佔海洋總面積的90.3%;深度大,通常大於2000m;海洋要素如鹽度、溫度等不受大陸影響,鹽度平均爲35,且年變化小;具備獨立的潮汐系統和強大的洋流系統。
海是海洋的邊緣部分,據國際水道測量局的材料,全世界共有54 個海,其面積只佔世界海洋總面積的9.7%。海的深度較淺,平均深度通常在2000m之內。其溫度和鹽度等海洋水文要素受大陸影響很大,並有明顯的季節變化。水色低,透明度小,沒有獨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統,潮波多系由大洋傳入,但潮汐漲落每每比大洋顯著,海流有本身的環流形式。
[瞭解]:海灣潮差(p24)、海峽流速的主要特徵(p25)
海灣中的海水能夠與毗鄰海洋自由溝通,故其海洋情況與鄰接海洋很類似,但在海灣中常出現最大潮差,如我國杭州灣最大潮差可達8.9m。
海峽最主要的特徵是流急,特別是潮流速度大。海流有的上、下分層流入、流出,如直布羅陀海峽等;有的分左、右側流入或流出,如渤海海峽等。因爲海峽中每每受不一樣海區水團和環流的影響,故其海洋情況一般比較複雜。
2.[熟悉]:海按照位置的分類(p24);中國近海海洋區域劃分及基本形態特徵
按照海所處的位置可將其分爲陸間海、內海和邊緣海。陸間海是指位於大陸之間的海,面積和深度都較大,如地中海和加勒比海。內海是伸入大陸內部的海,面積較小,其水文特徵受周圍大陸的強烈影響,如渤海和波羅的海等。陸間海和內海通常只有狹窄的水道與大洋相通,其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與大洋有明顯差異。邊緣海位於大陸邊緣,以半島、島嶼或羣島與大洋分隔,但水流交換通暢,如東海、日本海等。
中國近海海洋區域劃分及基本形態特徵:依傳統分爲四個海區,即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
渤海是深刻中國大陸的近封閉型的一個淺海,僅經過東面的渤海海峽與黃海相溝通;其北、西、南三面均被陸地所包圍,即分別鄰接遼寧、河北、山東三省和天津市。渤海海峽北起遼東半島南端的老鐵山角(老鐵山頭),南至山東半島北端的蓬萊角(登州頭),寬度約106km。渤海的形狀大體呈三角形,凸出的三個角分別對應於遼東灣、渤海灣和萊州灣。北面的遼東灣,位於長興島42與秦皇島連線以北。西邊的渤海灣和南邊的萊州灣,則由黃河三角洲分隔開來。渤海的總面積爲7.7×10km,東北至西南的縱長約555km,東西向的寬度爲346km,海區平均水深僅18m,最深處也只有83m,位於老鐵山水道西側。
黃海是所有位於大陸架上的一個半封閉的淺海。因古黃河在江蘇北部入海時,攜運大量泥沙而來,使水色呈黃褐色,從而得名。黃海北界遼寧,西傍山東、江蘇,東鄰朝鮮、韓國,西北邊經渤海海峽與渤海溝通,南面以長江口北岸的啓東嘴至濟州島西南角的連線與東海相接,東南面至濟州海峽。習慣上又常將黃海分爲南、北二部分,其間以山東半島的成山角(成山頭)至朝鮮半島的長山(串)一線爲界。北黃海的形狀近似爲一橢圓形,南黃海則可大體視爲六邊形。北黃海東北部有西朝鮮灣,南黃海西側有膠州灣和海州灣,東岸較重要的海灣有江華42灣等。黃海的面積比渤海大得多,僅北黃海就有7.13×10km,已可與渤海相比擬,南黃海的面積更大,爲4230.9×10km,比渤海大3倍多。北黃海平均水深38m,南黃海平均水深46m,整個黃海總平均水深44m。最深處140m,位於濟州島北側。
東海位於中國岸線中部的東方,是西太平洋的一個邊緣海。東海西有廣闊的大陸架,東有深海槽,故兼有淺海和深海的特徵。東海西鄰上海市和浙江、福建二省,北界是啓東嘴至濟州島西南角的連線。東北部經朝鮮海峽、對馬海峽與日本海相通,分界線通常取爲濟州島東端—五島列島—長崎半島野母崎角的連線。東面以九州島、琉球羣島和臺灣連線爲界,與太平洋相鄰接。南界至臺灣海峽的南端。臺灣海峽的北界是福建省海潭島至臺灣省富貴角的連線,寬約172km。南界寬約370km,其東端止於臺灣省南端的貓鼻頭,西端起於閩粵兩省交界線,亦有4242謂起自南澳島或東山島。海峽南北長約333km,面積約7.7×10km。東海的總面積爲77×10km,至關於黃海的2倍,渤海的10倍。平均水深爲370m,最深可達2719m,位於臺灣省東北方的沖繩海槽中。
南海位於中國大陸南方,縱跨熱帶與副熱帶,而以熱帶海洋性氣候爲主要特徵的海域,也是中國海疆國界伸展最南之處。雖然有人將其稱爲亞澳陸間海,但從洲際和大洋區劃上看,它仍屬於西太平洋的一個邊緣海。緣由在於,南海的東邊界經巴士海峽、巴林塘海峽等衆多的海峽和水道與太平洋相溝通;其南界是加裏曼丹島和蘇門答臘島,即並不緊接澳洲,而是經卡里馬塔海峽及加斯帕海峽與爪哇海相鄰。南海西南面經馬六甲海峽與印度洋相通,東南經民都洛海峽、巴拉巴克海峽與蘇祿海相接,西鄰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北靠中國的廣東、廣西和海52南三省,東鄰菲律賓羣島。海域很是廣闊,總面積達35×10km,幾乎爲渤、黃、東海面積總和的3倍。南海有2許多大海灣,其中最大的是泰國灣(曾名暹羅灣),面積約25×104km,位於中南半島與馬來半島之間,灣口以42金甌角至哥打巴魯一線爲界。其次是北部灣,面積12.7×10km,北臨廣東、廣西,西接越南,其東界是雷州半島南端的燈樓角至海南島西北部的臨高角一線,南界爲海南島西南的鶯歌海與越南永靈附近來角的連線。其餘較重要的海灣有廣州灣,蘇比克灣和金蘭灣等。南海的平均水深爲1212m,最深在馬尼拉海溝南端,可達5377m。
[瞭解]:中國近海各海區所屬海洋類型
渤海是深刻中國大陸的近封閉型的一個淺海,僅經過東面的渤海海峽與黃海相溝通;
黃海是所有位於大陸架上的一個半封閉的淺海。
東海位於中國岸線中部的東方,是西太平洋的一個邊緣海。東海西有廣闊的大陸架,東有深海槽,兼有淺海和深海的特徵。
南海屬於西太平洋的一個邊緣海。
3.[掌握]:世界大洋按照位置的劃分及各大洋形態特徵(p22)
世界大洋一般被分爲四大部分,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太平洋是面積最大、最深的大洋,其北側以白令海峽與北冰洋相接;東邊以經過南美洲最南端合恩角的經線與大西洋分界;西以通過塔斯馬尼亞島的經線(146°51′E)與印度洋分界。印度洋與大西洋的界線是通過非洲南端厄加勒斯角的經線(20°E)。大西洋與北冰洋的界線是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諾爾辰角經冰島、過丹麥海峽至格陵蘭島南端的連線。北冰洋大體以北極爲中心,被亞歐和北美洲所環抱,是世界最小、最淺、最寒冷的大洋。
[瞭解]:「南大洋」的概念(p22)
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靠近南極洲的那一片水域,在海洋學上具備特殊意義。它具備自成體系的環流系統和獨特的水團結構,既是世界大洋底層水團的主要造成區,又對大洋環流起着重要做用。所以,從海洋學(而不是從地理學)的角度,通常把三大洋在南極洲附近連成一片的水域稱爲南大洋或南極海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下屬的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IOC)在1970 年的會議上,將南大洋定義爲:「從南極大陸到南緯40°爲止的海域,或從南極大陸起,到亞熱帶輻合線明顯時的連續海域。」
(二)海岸帶和海底地形
4.[掌握]:海岸帶、潮間帶等概念(p26)
世界海岸線全長44×104km,它是陸地和海洋的分界線。因爲潮位變化和風引發的增水—減水做用,海岸線是變更的。水位升高便被淹沒,水位下降便露出的狹長地帶便是海岸帶。海岸帶是海陸交互做用的地帶。
海灘是高低潮之間的地帶,高潮時被水淹沒,低潮時露出水面,又稱潮間帶。
[熟悉]:海岸帶組成(p26)
海岸地貌是在波浪、潮汐、海流等做用下造成的。現代海岸帶通常包括海岸、海灘和水下岸坡三部分。海岸是高潮線以上狹窄的陸上地帶,大部分時間裸露於海水面之上,僅在特大高潮或暴風浪時才被淹沒,又稱潮上帶。海灘是高低潮之間的地帶,高潮時被水淹沒,低潮時露出水面,又稱潮間帶。水下岸坡是低潮線如下直到波浪做用所能到達的海底部分,又稱潮下帶,其下限至關於1/2 波長的水深處,一般約10~20m。
[瞭解]:海岸帶類型(p27)
中國海岸分爲河口岸、基岩岸、砂礫質岸、淤泥質岸、珊瑚礁岸和紅樹林岸等六種基本類型。
5.[掌握]:大陸邊緣類型及各部分的名稱(p27/p29)
大陸邊緣是大陸與大洋之間的過渡帶,按構造活動性分爲穩定型和活動型兩大類。
穩定型大陸邊緣沒有活火山,也極少地震活動,反映了近代在構造上是穩定的,以大西洋兩側的美洲和歐洲、非洲大陸邊緣比較典型,故也稱大西洋型大陸邊緣,此外也普遍出如今印度洋和北冰洋周圍。穩定型大陸邊原因大陸架、大陸坡和大陸隆三部分組成。
大陸架簡稱陸架,亦稱大陸淺灘或陸棚。依天然科學的觀點,大陸架則是大陸周圍被海水淹沒的淺水地帶,是大陸向海洋底的天然延伸。其範圍是從低潮線起以極其平緩的坡度延伸到坡度忽然變大的地方爲止。大陸架最顯著的特色是坡度平緩,平均坡度只有0°07′,其內側比外側更緩。
大陸坡是一個分開大陸和大洋的全球性巨大斜坡,其上限是大陸架外緣(陸架坡折),下限水深變化較大,大陸坡的坡度通常較陡。
大陸隆又叫大陸裾或大陸基,是自大陸坡坡麓緩緩傾向洋底的扇形地,位於水深2000~5000m 處。它跨越陸坡坡麓和大洋底,是由沉積物堆積而成的沉積體。大陸隆表面坡度平緩,沉積物厚度巨大,常以深海扇的形式出現,富含有機質,具有生成油氣的條件。
活動型大陸邊緣與現代板塊的匯聚型邊界相一致,是全球最強烈的構造活動帶,集中分佈在太平洋東西兩側,故又稱太平洋型大陸邊緣。太平洋型大陸邊緣的最大特徵是具備強烈而頻繁的地震(釋放的能量佔全世界的80%)和火山(活火山佔全世界80%以上)活動,有環太平洋地震帶和太平洋火環之稱。
太平洋型大陸邊緣又可進一步分爲島弧亞型和安第斯亞型兩類,二者都以深邃的海溝與大洋底分界。海溝是因爲板塊的俯衝做用而造成的深水(>6000m)狹長窪地,每每做爲俯衝帶的標誌。
[熟悉]:大洋中脊的定義及分佈特徵(p30)
位於大陸邊緣之間的大洋底是大洋的主體,由大洋中脊和大洋盆地兩大單元構成。大洋中脊又稱中央海嶺,是指貫穿世界四大洋、成因相同、特徵類似的海底山脈系列。它全長6.5×104km,頂部水深大都在2~3km,高出盆底1~3km,有的露出海面成爲島嶼,寬數百至數千公里不等,面積佔洋底面積的32.8%,是世界上規模最巨大的環球山系。
大洋中脊體系在各大洋的展布各具特色。在大西洋,中脊位居中央,延伸方向與兩岸平行,邊坡較陡,稱爲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也大體位於大洋中部,但歧分三支,呈「入」字型展布;在太平洋內,因中脊偏居東側且邊坡平緩,故稱東太平洋海隆。大洋中脊的北端在各大洋分別延伸上陸, 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中脊的南端互相鏈接。大洋中脊的軸部都發育有沿其走向延伸的斷裂谷地,稱爲中央裂谷,向下切入的深度約1~2km,寬數十至一百多公里。中央裂谷是海底擴張中心和海洋岩石圈增生的場所,沿裂谷帶有普遍的火山活動。中脊地形比較複雜,縱向呈波狀起伏形態,橫向呈嶺谷相間排列。大洋中脊體系在構造上並不連續,而是被一系列與中脊軸垂直或高角度斜交的斷裂帶切割成許多段落,並錯開必定的距離,表現爲脊槽相間排列的形態。
大洋中脊體系是一個全球性地震活動帶,但震源淺、強度小,所釋放的能量只佔全球地震釋放能量的5%。
大洋盆地是指大洋中脊坡麓與大陸邊緣(大西洋型的大陸隆、活動型的海溝)之間的廣闊洋底,約佔世界海洋麪積的1/2。
[瞭解]:海底地貌所包括內容
海岸帶、大陸邊緣、大洋中脊和大洋盆地。
6.[瞭解]:海底構造主要學說(p33)
魏格納是大陸漂移說的創始人,他主張地球表層存在着大規模水平運動,海洋和陸地的分佈格局處在永恆的變化過程當中。大陸漂移說立足於陸塊漂浮的地殼均衡理論。魏格納認爲地球上全部大陸在中生代之前曾結合成統一的聯合古陸,或稱泛大陸,其周圍是圍繞泛大陸的全球統一海洋—泛大洋。中生代之後,聯合古陸解體、分裂,其碎塊—即現代的各大陸塊逐漸漂移到今日所處的位臵。因爲各大陸分離、漂移,逐漸造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泛大洋(古太平洋)收縮而成爲現今的太平洋。
海底擴張模式能夠表述以下:大洋中脊軸部裂谷帶是地幔物質涌升的出口,涌出的地幔物質冷凝造成新洋底,新洋底同時推進先期造成的較老洋底逐漸向兩側擴展推移,這就是海底擴張。海底擴展移動的速度大約爲每一年幾釐米。海底擴張在不一樣大洋表現形式不一樣。一種是擴張着的洋底同時把與其相鄰接的大陸向兩側推開,大陸與相鄰洋底相嵌在一塊兒隨海底擴張向同一方向移動,隨着新洋底的不斷生成和向兩側展寬,兩側大陸間的距離隨之變大,這就是海底擴張說對大陸漂移的解釋。大西洋及其兩側大陸就屬於這種形式。另外一種方式是洋底擴展移動到必定程度便向下俯衝潛沒,從新回到地幔中去,相鄰大陸逆掩於俯衝帶上。洋底的俯衝做用致使溝--弧體系的造成,太平洋就是這種狀況。其洋底處在不斷新生、擴展和潛沒的過程當中,好似一條永不止息的傳送帶,大約通過2億年洋底即可更新一遍。
板塊構造說認爲地球的岩石圈分裂成爲若干巨大的板塊,岩石圈板塊沿着塑性軟流圈之上發生大規模水平運動;板塊與板塊之間或相互分離,或相互匯聚,或相互平移,引發了地震、火山和構造運動。板塊構造說囊括了大陸漂移、海底擴張、轉換斷層、大陸碰撞等概念,爲解釋全球地質做用提供了很有成效的格架。板塊構造說吸收了說的精髓—活動論思想,以海底擴張說爲基礎,是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的引伸和發展。
(三)水和海水的物理性質
7.[熟悉]:水分子結構的特殊性(p56);水的溶解性(p56)、密度變化異常現象(p57)
海水是一種溶解有多種無機鹽、有機物質和睦體以及含有許多懸浮物質的混合液體。
水分子是由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組成的。假如兩個氫原子和氧原子如圖1那樣簡單地結合在一塊兒,那麼,正、負電荷的極性可剛好抵消。水分子的結構卻如圖2那樣呈不對稱結構,正、負極性不能相互抵消,因此水分子是極性分子。各水分子之間因極性又互相結合,造成比較複雜的水分子,但水的化學性質並未改變,這種現象稱爲水分子的締合。締合分子與溫度有關,溫度升高時促使締合分子離解,溫度下降時有利於分子締合,從而致使水與其它液體或其它氧族元素的氫化物相比,在性質上產生異常。
水是一種很好的溶劑,溶解能力很強。其緣由是水分子有很強的極性,容易吸引溶質表面的分子或離子,使其脫離溶質的表面進入水中,海水正是水溶解了許多物質的一種複雜溶液,因此其性質與純水有差別。
「熱脹冷縮」是通常物質的性質。純水在大氣壓力下,溫度4℃時密度最大,等於1000kg•m;在4℃以上時,密度隨溫度的下降而增大,但在4℃如下時卻隨溫度的下降而減少,即所謂「反常膨脹」。水結冰時體積增大,密度減少,可達916.7 kg•m,因此冰老是浮在水面上。
水的密度隨溫度的這種不正常變化,是由水分子的締合形成的。由於溫度低於4℃時,有利於水分子的締合;凍結爲冰時,這些水分子則所有締合成一個巨大的分子締合體,稱爲分子晶體。因爲其晶格結構排列鬆散,故密度減少。當水溫從0℃升至4℃之前,主要過程是較大的締合分子逐漸地離解成爲較小的締合分子,因此體積收縮,密度增大;高於4℃之後,因爲水分子的熱運動增強,致使體積膨脹,因此密度又隨溫度的增高而減少。所以純水在4℃時具備最大的密度。
8.[掌握]:絕對鹽度定義(p59)
海水的絕對鹽度(SA)——海水中溶質的質量與海水質量之比值,「1kg海水中的碳酸鹽所有轉換成氧化物,溴和碘以氯當量臵換,有機物所有氧化以後所剩固體物質的總克數。」
[熟悉]:標準海水的定義(p58)
用AgNO3滴定法測定海水的氯度時,須要知道AgNO3的濃度,國際上統一使用一種其氯度值精確爲19.374‰的大洋水做爲標準,稱爲標準海水。其鹽度值對應爲35.000‰。
9.[瞭解]:海水熱容(p60)、熱膨脹(p60)、蒸發(p63)、壓縮性(p61)等的熱力學定義;海水溫度相對大氣溫度變化緩慢(p60)、海水不遵循熱脹冷縮規律等特性(p61)
海水溫度升高1K(或1℃)時所吸取的熱量稱爲熱容,單位是焦耳每開爾文(記爲J/K)或焦耳每攝氏度(記爲J/℃)。單位質量海水的熱容稱爲比熱容,單位爲焦耳每千克每攝氏度,記爲J•kg•℃-1。在必定壓力下測定的比熱容稱爲定壓比熱容,記爲cp;在必定體積下測定的比熱容稱爲定容比熱容,用cV表示。海洋學中最常使用前者。
海水的比熱容約爲3.89×103J•kg-1•℃-1,在全部固體和液態物質中是名列前茅的,其密度爲1025kg•m-3,而空氣的比熱容爲1×103J•kg-1•℃-1,密度爲1.29kg•m-3。也就是說,1m3 海水下降1℃放出的熱量可以使3100m3的空氣升高1℃。因爲地球表面積的近71%爲海水所覆蓋,可見海洋對氣候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也正由於海水的比熱容遠大於大氣的比熱容,所以海水的溫度變化緩慢,而大氣的溫度變化相對比較劇烈。
在海水溫度高於最大密度溫度時,若再吸取熱量,除增長其內能使溫度升高外,還會發生體積膨脹,其相對變化率稱爲海水的熱膨脹係數。即當溫度升高1K(1℃)時,單位體積海水的增量。
使單位質量海水化爲同溫度的蒸汽所需的熱量,稱爲海水的比蒸發潛熱,以L 表示,單位是焦耳每千克或每克,記爲J/kg 或J/g。在液體物質中,水的蒸發潛熱最大,海水亦然。伴隨海水的蒸發,海洋不但失去水份,同時將失去鉅額熱量,由水汽攜帶而輸向大氣內。這對海面的熱平衡和海上大氣情況的影響很大。例如發生在熱帶海洋上的熱帶氣旋,其生成、維持和不斷加強的機制之一,是「暖心」的生成和維持。「暖心」最重要的熱源之一,則是海水蒸發時,所攜帶鉅額熱量的水汽進入大氣後凝結而釋放出來的。
蒸發現象的實質就是水分子由水面逃逸而出的過程。對於海水而言,因爲「鹽度」存在,則單位面積海面上平均的水分子數目要少,減小了海面上水分子的數目,於是使飽和水汽壓下降,限制了海水的蒸發。這樣一來,海洋因蒸發而損失的水量和熱量就相對減小了。
單位體積的海水,當壓力增長1Pa時,其體積的負增量稱爲壓縮係數。若海水微團在被壓縮時,因和周圍海水有熱量交換而得以維持其水溫不變。海水的壓縮係數隨溫度、鹽度和壓力的增大而減少。與其它流體相比,其壓縮係數是很小的。故在動力海洋學中,爲簡化求解,常把海水看做不可壓縮的流體。但在海洋聲學中,壓縮係數倒是重要參量。因爲海洋的深度很大,受壓縮的量其實是至關可觀的。若海水真正「不可壓縮」,那麼,海面將會升高30m左右。
海洋每一年因爲蒸發平均失去126cm厚的海水,從而使氣溫發生劇烈的變化,但因爲海水的熱容很大,從海面至3m深的薄薄一層海水的熱容就至關於地球上大氣的總熱容,所以,水溫變化比大氣緩慢保守得多,海水溫度相對大氣溫度變化緩慢。
海水的熱膨脹係數比純水的大,且隨溫度、鹽度和壓力的增大而增大;在大氣壓力下,低溫、低鹽海水的熱膨脹係數爲負值,說明當溫度升高時海水收縮。
10.[熟悉]:海水的鹽度對海水冰點溫度、最大密度對應的溫度的影響(p64/p65圖)
雖然海水最大密度溫度tρ(max)與冰點溫度tf 都隨鹽度的增大而下降,但前者降得更快。當S=24.695 時,二者的對應溫度皆爲-1.33℃,當鹽度再增大時,tρ(max)就低於tf 了。
海水的最大密度溫度隨鹽度的增大而下降的速率比其冰點隨鹽度的增大而下降的速率快。一般狀況下,海水的冰點溫度高於最大密度溫度,所以即便海面降至冰點時,因爲增密所產生的對流混合仍不中止,所以只有當對流混合層的溫度同時達到冰點時,海水纔會結冰。海水結冰主要是純水的凍結,大部分鹽分排出冰外,增長了冰下海水的鹽度,增強了冰下海水的對流並進一步下降了冰點,同時冰層阻礙了其下海水熱量的散失,從而大大減緩了冰下海水凍結的速度。
11.[掌握]:海水密度定義(p66)
單位體積海水的質量定義爲海水的密度,用符號「ρ」表示,單位是千克每立方米,記爲kg•m-3。它的倒數稱爲海水的比容,即單位質量海水的體積,單位是立方米每千克。
[熟悉]:密度與海水溫度、鹽度和壓力的關係(p66)
海水密度是鹽度、溫度和壓力的函數,所以,海洋學中經常使用ρ(S,t,p)的形式書寫。它表示鹽度爲S,溫度爲t,壓力爲p條件下的海水密度。在海面(p=0)海水密度僅爲鹽度和溫度的函數,此時記爲σt=[ρ(S,t,0)-1]×1000稱爲「條件密度」。當溫度爲0℃時,記爲σ0=[ρ(S,0,0)-1]×1000它僅是鹽度的函數。
在淺海或1000m之內的海洋上層,海水的密度或比容主要取決於海水的溫度和鹽度的變化,所以經常使用Δ(S,t)做爲描述海洋上層密度特徵的一種參數。
12.[熟悉]:海水狀態方程的定義(p67)
海水狀態方程是海水狀態參數溫度、鹽度、壓力與密度或比容之間相互關係的數學表達式(所以有人稱之爲p-V-t 關係)。依此,可根據現場實測的溫度、鹽度及壓力來計算海水的現場密度。
(四)海洋水溫分佈變化特徵
13.[熟悉]:中國近海表層水溫的分佈特徵
南海表層水溫高並且分佈較均勻;尤爲是廣闊的中、南部海域,水溫都在24~26℃上下,水平梯度很小。北部近岸海域水溫稍低,粵東沿岸因有來自臺灣海峽的低溫沿岸流,導致該海域的月平均表層水溫可降低到15℃左右。然而這一帶海域表層的年平均水溫(22.6℃),仍然比渤、黃、東海高得多。固然,與南海南部(如邦加島近海平均爲28.6℃)相比,則屬於相對低溫區。
東海表層水溫冬季分佈的明顯特色,是西北低而東南高,導致等溫線基本上都呈西南—東北走向。高溫區在黑潮流域,暖水舌軸處水溫可高達22~23℃左右;杭州灣附近卻低達5~7℃,長江口外則只有5℃多。大體沿東經124°向北,有暖水舌指向長江口外,這是臺灣暖流水影響的結果。東海東北部也有暖水舌向北及西北方向伸展,一般即認爲這是對馬暖流水和黃海暖流水擴展的跡象。在北伸的臺灣暖流水和黃海暖流水暖水舌之間,有明顯的冷水舌指向東南,此即所謂「黃海冷水南侵」的結果。
黃海水溫分佈的突出特徵,是暖水舌從南黃海經北黃海直指渤海海峽,其影響範圍涉及黃海大部分海域。固然,隨着緯度的升高和逐漸遠離暖水舌根部,水溫也愈來愈低,即從14℃降到2℃。在東、西兩側,因有冷水沿岸南下,其水溫明顯低於同緯度的中部海域的水溫。黃海的平均最低水溫,分佈於北部沿岸至鴨綠江口一帶,爲-1~0℃左右,近岸常出現程度不一樣的冰凍現象。至於黃海的極端最低水溫值,從某些沿岸海洋站的觀測記錄看,曾經出現低於相應鹽度時冰點溫度的過冷卻現象。
冬季渤海在四個海區中溫度最低,尤以遼東灣最甚;即便渤海中部至海峽附近相對較高,也不過1~2℃。因爲渤海水淺,對氣溫的響應較快,故1月份水溫比2月份還低,三大海灣頂部的水溫均低於0℃,每每在1~2月出現短時間冰蓋(詳見§12.2.5)。渤海沿岸海洋站,也曾有關於過冷卻水溫的測報。
夏季各海區表層水溫的分佈,比冬季均勻得多。渤海和黃海的大部分海域,均爲24~26℃。淺水區或岸邊水溫較高,連雲港和塘沽海洋站曾測報31℃和33℃。1990年7~8月濟州島西南海域曾出現異常高溫。然而,在某些特定海域,如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頂端,卻出現明顯的低溫區;朝鮮西岸低溫區更顯著,大同江口附近甚至可低達20℃。東海和南海比渤海、黃海更均勻,絕大部分海域爲28~29℃。南海南部及黑潮進入東海之處曾有高達30℃的報道,泰國灣表層水溫在4月份達最高,爲31℃。南海某些海洋站也報道過更高的水溫,如潿洲島34.4℃,西沙36.8℃等等。與渤海、黃海相似,東海和南海也在某些沿岸海域,如舟山及浙江沿岸、海南島東部、粵東及越南沿岸等,出現小範圍的低溫區,這可能是夏季季風等因素所致上升流的影響,潮汐混合也對近岸低溫區的造成起了不小的做用。
14.[熟悉]:中國近海溫度的垂直分佈及變化特徵
冬半年在偏北向季風的吹掠之下,感熱交換和強烈的蒸發,使海洋的失熱更加重,渦動和對流混合的加強,可以使這一過程影響到更大的深度。渤、黃海的所有以及東海的大部分淺水海域,混合可直達海底,在深水區也可達100m乃至更深,導致這一上混合層內水溫的鉛直向分佈極爲均勻。這種狀態維持時間的長短,因海區而異,通常是由北向南遞減。渤海可持續半年多(10月~翌年4月),黃海縮短至5個月(12月~翌年4月),東海北部4個月(1月~4月),到東海南部,則只有3個月。
南海嚴格說來並沒有真正的冬季,因此,這種水溫均勻層冬季加深的現象,在其北部海區雖然尚屬明顯,但遠沒有上均勻層厚度的區域差別那樣突出,更不要說廣闊的南海中、南部海域了。即便當北半球隆冬降臨之時,這裏的上均勻層深度也不大,大約只有50m左右。
春、夏季水溫鉛直向分佈的突出特色,是季節性溫躍層的造成和強盛。因爲上層的增溫、降鹽、減密,造成穩定層結,不利於熱量的向下輸送,故使下層海水仍基本保持了冬季的低溫特徵,於是在渤、黃、東海的陸架海域,底層大都有使人注目的冷水區。黃海槽內約25m以深至底層,均爲冷水盤踞,至盛夏,上層水溫高達25~27℃,底層水溫在北黃海仍可低於6℃,南黃海也可低於9℃,並且上均勻層、躍層和下均勻層這種三層結構異常醒目。
渤海春、夏季水溫斷面亦有相似分佈特徵,東海深水區則否則,如圖12-5爲跨越東海黑潮主流斷面的水溫和鹽度分佈,顯見在季節性溫躍層(約50m)之下,水溫隨深度仍有較大的變化,在次表層水之下,又出現第二躍層,直至深層水範圍,水溫隨深度的變化才趨於緩慢。
春、夏之交在黃、東海某些海域,還有逆溫分佈。在濟州島附近及浙江近海一帶,也有「冷中間層」或「暖中間層」出現。
在南海的海盆深、底層水範圍內,水溫隨深度的增長而略有回升,例如,自3000m至4000m,水溫約上升(0.06~0.07)℃,這主要是因絕熱增溫所致。
(五)海洋化學
15.[掌握]:海水主要成分的含義(p56)
海水是一種溶解有多種無機鹽、有機物質和睦體以及含有許多懸浮物質的混合液體。迄今已測定海水中含有80餘種元素。就大多數海水而言,溶解無機鹽的總含量約佔3.5%左右,這就使海水的一些物理性質同純水相比有許多差別。
[瞭解]:海水主要成分的構成(p110)
海水中的主要成分(大量、常量元素):指海水中濃度大於1×10-6mg/kg 的成分。屬於此類的有陽離子Na+,K+,Ca2+,Mg2+和Sr2+五種,陰離子有Cl-, SO4(2-), Br-, HCO3(-), CO3(2-), F-五種,還有以分子形式存在的H3BO3,其總和佔海水鹽分的99.9%。因此稱爲主要成分。
溶於海水的氣體成份,如氧、氮及惰性氣體等。
養分元素(養分鹽、生源要素):主要是與海洋植物生長有關的要素,一般是指N,P及Si等。這些要素在海水中的含量常常受到植物活動的影響,其含量很低時,會限制植物的正常生長,因此這些要素對生物有重要意義。
微量元素:在海水中含量很低,但又不屬於養分元素者。
海水中的有機物質:如氨基酸、腐植質、葉綠素等。
16.[掌握]:海水中養分成份所包括的元素(p111)
養分元素(養分鹽、生源要素):主要是與海洋植物生長有關的要素,一般是指N,P及Si等。
[瞭解]:海水中的微量元素(p115)和主要氣體成份所包括元素
海水中除了14 種主要元素(O、H、Cl、Ca、Mg、S、K、Br、C、S、Sr、B、Si、F)濃度大於1×10-6mg/kg 外,其他全部元素的濃度均低於此值,稱爲「微量元素」,如Fe、Al、Cr、Cd。
海水中除含有無機鹽和有機物外,還溶解有一些氣體。表層海水與大氣接觸,溶解有充足的氧氣,氧氣在兩相之間存在近似的平衡。海洋與大氣的交換做用必定氣體能夠被海洋吸取,如CO2,而有的氣體只能由海洋向大氣輸送,如CO。
17.[掌握]:溶解氧、pH值(p123)、鹼度(p127)、總鹼度(p126)等的概念
空氣中的分子態氧溶解在水中稱爲溶解氧。水中的溶解氧的含量與空氣中氧的分壓、水的溫度都有密切關係。在天然狀況下,空氣中的含氧量變更不大,故水溫是主要的因素,水溫愈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愈高。溶解於水中的分子態氧稱爲溶解氧,用每升水裏氧氣的毫克數表示。水中溶解氧的多少是衡量水體自淨能力的一個指標。
海水的pH 值約爲8.1,其值變化很小,所以有利於海洋生物的生長;海水的弱鹼性有利於海洋生物利用CaCO3 組成介殼;海水的CO2 含量足以知足海洋生物光合做用的須要,所以海洋成爲生命的搖籃。
鹼度是指碳酸根和碳酸氫根濃度之和。它不是pH 的度量,也不是海水鹼性的度量。瞭解這一點後就不難理解海水的鹼度和酸度有時向一樣方向移動。
海水的總鹼度AT,是因爲碳酸根離子、碳酸氫根負離子和硼酸根離子造成的,其單位爲摩爾濃度。鹼度定義爲:用以中和弱酸負離子所需氫離子的物質量除以海水的體積,符號記爲A,單位是摩爾每立方分米(mol/dm3)。總鹼度能夠分爲3 部分:碳酸鹽鹼度(CA)、硼酸鹽鹼度(BA)和過剩鹼度(SA)。
18.[熟悉]:溫室氣體的概念
溫室氣體指的是大氣中能吸取地面反射的太陽輻射,並從新發射輻射的一些氣體,如水蒸氣、二氧化碳、大部分製冷劑等。它們的做用是使地球表面變得更暖,相似於溫室截留太陽輻射,並加熱溫室內空氣的做用。這種溫室氣體使地球變得更溫暖的影響稱爲"溫室效應"。
[瞭解]:主要溫室氣體的種類
水汽(H₂O)、二氧化碳(CO₂)、氧化亞氮 (N₂O)、甲烷(CH₄)等是地球大氣中主要的溫室氣體。
19.[掌握]:海洋污染定義(p120)
海洋污染定義爲:直接或間接由人類向大洋和河口排放的各類廢物或廢熱,引發對人類生存環境和健康的危害,或者危及海洋生命(如魚類)的現象。
[熟悉]:海洋化學污染物主要類型或主要的海洋化學污染要素(p120)
(一)碳氫化合物,主要是指石油。它是一種複雜的混合物,主要由碳和氫組成。有不一樣的分子量和分子結構,還含有少許氮和金屬。碳氫化合物污染主要發生在從石油產地到煉油廠和石油消費地之間海上運輸過程當中的泄漏和海上事故。
(二)海洋中的重金屬
它們對於海洋環境有極大的危害,其中毒性較大的是汞、鉛、鎘、鉻、銅等元素。海水自己含有必定量的重金屬,可是本底值均很低。有些微量金屬仍是生物生長必須的,不會形成環境污染。可是人類的工業生產、交通運輸、平常生活污水排放等輸入大量重金屬,卻能形成嚴重的海洋污染。
(三)合成有機化化合物(含農藥等)
每一年人類生產和使用70000多種化合物,每一年還研製出1000種新化合物。大多數進入海洋的有毒化合物是屬於DDT(滴滴涕)和PCB(多氯聯苯)一類。這些含有鹵素的碳氫化合物與天然界的石油等碳氫化合物不一樣,它們不能被細菌或簡單的化學反應所分解,因此一旦排放入海,它們將在海洋中滯留很長時間。被生物吸取以後,因爲它們的脂溶性,很難從生物體排除,導致在食物鏈中逐漸被富集。
(四)養分物質(富養分化)
海水中有硝酸鹽、磷酸鹽等養分鹽,這是海洋生物生長所必需的,通常海水中的磷酸鹽經常會成爲藻類生長的限制因子。如今人們大量使用的洗衣粉等合成洗滌劑中有很高的磷酸鹽含量。當有大量生活污水排放大海時,每每形成部分海區的富養分化,一些藻類迅速生長,使其餘生物大片死亡,造成「水華」,爆發赤潮。
(五)放射性核素(自然放射性核素、人工放射性核素)U、Pa、Th、Ac、Ra、Fr、Rn、Po、Bi、Pb、Tl 等11 種元素計38 種核素,它們屬於鈾系、錒系、釷系三大自然放射系。核武器爆炸、核動力艦船和原子能工廠排放的放射性廢物、高水平固體放射性廢物向海洋的投放、放射性核素的應用和事故。
20.[瞭解]:海洋酸化的緣由及其影響
海洋酸化是指因爲海洋吸取、釋放大氣中過量二氧化碳(CO2),使海水正在逐漸變酸。工業革命以來,pH值降低了0.1。海水酸性的增長,將改變海水化學的種種平衡,使依賴於化學環境穩定性的多種海洋生物乃至生態系統面臨巨大威脅。
人類活動釋放的CO2有超過1/3被海洋吸取,使表層海水的氫離子濃度近200年間增長了三成,pH值降低了0.1。做爲海洋中進行光合做用的主力,浮游植物的門類衆多、生理結構多樣,對海水中不一樣形式碳的利用能力也不一樣,海洋酸化會改變種間競爭的條件。
從大氣中吸取CO2的海洋上表層也因爲溫度上升而密度變小,從而減弱了表層與中深層海水的物質交換,並使海洋上部混合層變薄,不利於浮游植物的生長。
海洋酸化會阻礙珊瑚礁的生長繁殖,並致使小丑魚和小熱帶魚智商降低。南半球的海洋將對蝸牛殼產生腐蝕做用,這些軟體動物是太平洋中三文魚的重要食物來源,海洋吸取溫室氣體形成的海水酸化,致使海中大陸架的珊瑚礁大量死亡,而這會形成低地島國,如基里巴斯和馬爾代夫更容易爲暴雨所侵害。海水酸鹼值(pH)的急劇變化,比過去天然改變的速度快上100倍。而海洋化學物質在近數十年的快速改變,已嚴重影響海洋生物、食物網,生態多樣性及漁業等。
21.[瞭解]:海洋化學資源(p142)
海洋的資源,除了魚、蝦、貝、藻,航運、交通、能源和礦藏以外,大海還向人類提供了許多化工原料、海洋藥物和肥料。
海洋是一個極大的溶解礦物質的儲庫,可是大多數溶解組分含量如此之低,以至於提取它們幾乎沒有經濟價值。僅有幾種含量較豐富的物質能夠從海水提取,最多見的就是食鹽,食鹽已經成爲許多其餘化學工業的重要原料。
海水質量的3.5%是溶解固體物,其中氯化鈉佔71%。可是直接曬乾的粗鹽不純並且苦澀,含有鐵、鈣、錳化合物等。目前能夠從海水中提取的元素只有鎂和溴。鎂是海水中僅次於氧、氫、氯、鈉含量最多的元素。近年來全球每一年生產的1.8×10t鎂中,18%來自海水,主要產於美國。鎂是一種輕金屬,經過電解制備金屬鎂。溴可用做汽油的抗爆化合物,也可用於製藥。鈾在海水中的濃度是溴的1/2000。
(六)海流
22.[掌握]:海流、環流的定義(p144)
海流是指海水大規模相對穩定的流動,是海水重要的廣泛運動形式之一。海流通常是三維的,即不但水平方向流動,並且在鉛直方向上也存在流動。
海流造成的緣由: 第一是海面上的風力驅動,造成風生海流; 第二種緣由是海水的溫鹽變化, 海水密度的分佈與變化直接受溫度、鹽度的支配,而密度的分佈又決定了海洋壓力場的結構。
海洋環流通常是指海域中的海流造成首尾相接的相對獨立的環流系統或流旋。就整個世界大洋而言,海洋環流的時空變化是連續的,它把世界大洋聯繫在一塊兒,使世界大洋的各類水文、化學要素及熱鹽情況得以保持長期相對穩定。
23.[熟悉]:海流的類型(p144);海流流向表示方法(p145)
根據海水受力狀況及其成因等,從不一樣角度對海流分類和命名。例如,由風引發的海流稱爲風海流或漂流,由溫鹽變化引發的稱爲熱鹽環流;從受力狀況分又有地轉流、慣性流等稱謂;考慮發生的區域不一樣又有洋流、陸架流、赤道流、東西邊界流等。
若不考慮海水的湍應力和其它可以影響海水流動的因素,則這種水平壓強梯度力與科氏力取得平衡時的定常流動,稱爲地轉流。
風海流僅是由風應力經過海面,藉助於水平湍切應力向深層傳遞動量而引發的海水的運動,在運動過程當中同時受到科氏力的做用,因爲海面無限寬廣,風場穩定且長時間做用,所以,當摩擦力與科氏力取得平衡時,海流將趨於穩定狀態。
上升流是指海水從深層向上涌升,降低流是指海水自上層下沉的鉛直向流動。
在比較陡峭的近岸,若是水深大於摩擦深度的兩倍,當風沿岸邊吹時(或有沿岸份量),則近岸海流自表至底可能存在三層流動結構,即表層流、中層流和底層流。
海流流向以地理方位角表示,指海水流去的方向。例如,海水以0.10m/s 的速度向北流去,則流向記爲0°(北),向東流動則爲90°,向南流動爲180°,向西流動爲270°,流向與風向的定義偏偏相反,風向指風吹來的方向。繪製海流圖時經常使用箭矢符號,矢長度表示流速大小,箭頭方向表示流向。
[瞭解]:描述海水運動的二種方法(p144)
描述海水運動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拉格朗日方法,一是歐拉方法。前者是跟蹤水質點以描述它的時空變化,這種方法實現起來比較困難,但近代用漂流瓶以及中性浮子等追蹤流跡,可近似地瞭解流的變化規律。 一般多用歐拉方法來測量和描述海流,即在海洋中某些站點同時對海流進行觀測,依測量結果,用矢量表示海流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繪製流線圖來描述流場中速度的分佈。若是流場不隨時間而變化,那麼流線也就表明了水質點的運動軌跡。
24.[熟悉]:黑潮的定義(p170)
黑潮與灣流類似,黑潮是北太平洋的一支西邊界流,它是北太平洋赤道流的延續,所以仍存在着北赤道流的水文特徵。
斯維爾德魯普把從臺灣南端開始到日本太平洋沿岸35°N 附近的這一段流動稱爲黑潮,從35°N 向東到160°E 附近的流動稱爲黑潮續流;160°E以東爲北太平洋流。三者合稱黑潮流系。
[瞭解]:黑潮的主要特徵(p171)
黑潮與灣流類似,也是一支斜壓性很強的海流,一樣處在準地轉平衡中。強流帶寬約(75~90)km,兩側水位相差1m左右。影響深度達1000m如下,兩側也有逆流存在,在日本南部流速最大可達(1.5~2.0)m/s。東海黑潮流速通常3月份最強,11月分最弱。
黑潮也能發生大彎曲,但與灣流有不一樣的特色。黑潮路徑有兩種可能位臵:一種爲明顯彎曲的路徑,彎曲中心在138°E,彎曲波長爲(500~800)km,彎曲半徑爲(150~400)km;另外一種爲沒有彎曲的路徑。在每種狀況下都能使持續穩定的流量向高緯輸送。
25.[瞭解]:世界大洋五大水團的名稱和主要特徵(p179)
(一)赤道流系
與兩半球信風帶對應的分別爲西向的南赤道流與北赤道流,亦稱信風流。這是兩支比較穩定的由信風引發的風生漂流,它們都是南北半球巨大氣旋式環流的一個組成部分。在南北信風流之間與赤道無風帶相對應是一支向東運動的赤道逆流,流幅約300~500km。因爲赤道無風帶的平均位臵在3~10°N之間,所以南北赤道流也與赤道不對稱。夏季(8月),北赤道流約在10°N與20°~25°N之間,南赤道流約在3°N與20°S之間。冬季則稍偏南。赤道流自東向西逐漸增強。在洋盆邊緣不論赤道逆流或信風流都變得更爲複雜。赤道流系主要侷限在表面如下到100~300m的上層,平均流速爲0.25~0.75m/s。在其下部有強大的溫躍層存在,躍層以上是充分混合的溫暖高鹽的表層水,溶解氧含量高,而養分鹽含量卻很低,浮游生物不易繁殖,從而具備海水透明度大,水色高的特色。總之赤道流是一支高溫、高鹽、高水色及透明度大爲特徵的流系。
(二)上層西邊界流、灣流和黑潮
上層西邊界流是指大洋西側沿大陸坡從低緯向高緯的流,包括太平洋的黑潮與東澳流,大西洋的灣流與巴西流以及印度洋的莫三比克流等。它們都是北、南半球主要反氣旋式環流的一部分,也是北、南赤道流的延續。所以,與近岸海水相比,具備赤道流的高溫、高鹽、高水色和透明度大等特徵。
(三)西風漂流
與南北半球盛行西風帶相對應的是自西向東的強盛的西風漂流,即北太平洋流、北大西洋流和南半球的南極繞極流,它們也分別是南北半球反氣旋式大環流的組成部分。其界限是:向極一側以極地冰區爲界,向赤道一側到副熱帶輻聚區爲止。其共同特色是:在西風漂流區內存在着明顯的溫度經向梯度,這一梯度明顯區域稱爲大洋極鋒。極鋒兩側的水文和睦候情況具明顯差別。
(四)東邊界流
大洋的東邊界流有太平洋的加里福尼亞流、祕魯流,大西洋的加那利流、本格拉流以及印度洋的西澳流。因爲它們從高緯流向低緯,所以都是寒流,同時都處在大洋東邊界,故稱東邊界流。與西邊界流相比,它們的流幅寬廣、流速小,並且影響深度也淺。上升流是東邊界流海區的一個重要海洋水文特徵。這是因爲信風幾乎常年沿岸吹,並且風速分佈不均,即近岸小,海面上大,從而形成海水離岸運動所致。前已說起上升流區每每是良好漁場。
(五)極地環流
北冰洋中的環流 北冰洋內主要有從大西洋進入的挪威流及一些沿岸流。加拿大海盆中爲一個巨大的反氣旋式環流,它從亞美交界處的楚科奇海穿越北極到達格陵蘭海,部分折向西流,部分匯入東格陵蘭流,一塊兒把大量的浮冰攜帶進入大西洋,估計每一年10000km。其它多爲一些小型氣旋式環流。南極海區環流 在南極大陸邊緣一個很狹窄的範圍內,因爲極地東風的做用,造成了一支自東向西繞南極大陸邊緣的小環流,稱爲東風環流。它與南極繞極環流之間,因爲動力做用造成南極輻散帶。與南極大陸之間造成海水沿陸架的輻聚下沉,此即南極大陸輻聚。這也是南極陸架區表層海水下沉的動力學緣由。極地海區的共同特色是:幾乎長年或大多數時間由冰覆蓋,結冰與融冰過程致使整年水溫與鹽度較低,造成低溫低鹽的表層水。
由上討論可知,世界大洋中存在着五個基本水層,即大洋暖水區的表層水,次表層水;大洋冷水區中的中層水、深層水和底層水。若是按其溫、鹽等理化特性和源地做爲條件,可在第一層等級把五層水視爲五個水團。
1.表層水:具備高溫、相對低鹽特性,其源就是低緯海區密度最小的表層暖水自己。
2.次表層水:具備獨特的高鹽特徵和相對高溫,它是由副熱輻聚區表層海水下沉而造成的,其下界爲主溫躍層,南北範圍在南北極鋒之間。
3.中層水:具備低鹽特徵,是西風漂流中的輻聚區表層海水下沉而造成。其深度約在1000~2000m 的範圍內。但地中海水、紅海—波斯灣水是高鹽的。
4.深層水:北大西洋上部但在表層如下深度上是它的源地,所以貧氧是其主要特性。其深度約在2000~4000m 的範圍內。
5.底層水:源於極地海區,具備最大的密度。
(七)海洋中的波動
26.[掌握]:波高、波陡、波長等波要素的概念(p181)
一個簡單波動的剖面可用一條正弦曲線加以描述。如圖6-1所示,曲線的最高點稱爲波峯,曲線的最低點稱爲波谷,相鄰兩波峯(或波谷)之間的水平距離稱爲波長(λ),相鄰兩波峯(或者波谷)經過某固定點所經歷的時間稱爲週期(T),顯然,波形傳播的速度C=λ/T。從波峯到波谷之間的鉛直距離稱爲波高(H),波高的一半a=H/2稱爲振幅,是指水質點離開其平衡位臵的向上(或向下)的最大鉛直位移。波高與波長之比稱爲波陡,以δ=H/λ表示。
27.[瞭解]:波動能量與波高的關係(p185)
波動具備巨大的能量。波動中水質點的運動產生動能,而波面相對平均水面的鉛直位移則使其具備勢能。E=Ep+Ek=(1/8) ρgλH2。與波高的平方成正比,即波動的能量以波高的平方增加。在討論波動的能量時,常以波高的平方做爲能量的相對尺度。
28.[掌握]:海洋內波的概念(p190)
除了海面的波動而外,在海洋內部也會發生波動現象,稱爲海洋內波。它是發生在海水密度層結穩定的海洋中的一種波動,它的最大振幅出如今海面如下。
內波是引發海水內部混合、造成溫、鹽細微結構的重要緣由。它能將深層較冷的海水連同其中的養分鹽輸送到海洋上層,有利於海洋生物的生長。由內波引發的等密面的波動會影響海洋中聲速的大小與傳播方向,從而影響聲吶的效能,對潛艇的隱蔽與監測起着有利或有害的做用。海水等密面的起伏,會使水下潛艇的航行和停留產生上下顛簸。
內波的一種最簡單的形式是發生在兩層密度不一樣的海水界面處的波動,稱爲界面內波。實際海洋中密度是連續變化的。界面波的傳播速度比表面波慢得多。界面內波引發上下兩層海水方向相反的水平運動,從而在界面處造成強烈的流速剪切。
密度連續變化海洋中的內波:表面波的恢復力主要爲重力,故有表面重力波之稱,而內波的恢復力則爲科氏力與弱化重力(即重力與浮力之差),正由於其恢復力很弱,從而使其運動比表面波慢得多,不管是它的傳播速度仍是由它引發水質點的運動都很慢。內波的傳播方向不是像界面內波僅在水平方向上傳播,而通常是沿與水平方向成一α角度傳播。不一樣頻率的內波,其傳播方向是不一樣的。內波能量的輸送方向與波速垂直,二者在同一個鉛直平面上:當波形向斜上(下)方傳播時,波動能量則向斜下(上)方輸送。內波能量傳送過程當中若遇到海面或海底,就會發生反射。
29.[掌握]:風浪、涌浪的定義(p198);決定風浪大小的因素(p199)
風浪是指當地風產生,且一直處在風的做用之下的海面波動狀態;涌浪則指海面上由其餘海區傳來的或者當地風力迅速減少、平息,或者風向改變後海面上遺留下來的波動。
風浪的成長與消衰主要地取決於對能量的攝取與消耗之間的平衡關係。風浪的成長與大小,不是隻取決於風力,而是與風所做用水域的大小和風所做用時間的長短有密切關係。風浪的成長還與其餘因子有關,例如海洋水深、地形、岸線形狀等。
[熟悉]:風浪、涌浪的波面特徵(p198)
風浪的特徵每每波峯尖削,在海面上的分佈很不規律,波峯線短,週期小,當風大時經常出現破碎現象,造成浪花。涌浪的波面比較平坦,光滑,波峯線長,週期、波長都比較大,在海上的傳播比較規則。
[瞭解]:波浪傳到淺海和近岸的變化(p201)
當波浪傳至淺水及近岸時,因爲水深及地形、岸形的變化,不管其波高、波長、波速及傳播方向等都會產生一系列的變化。諸如波向的折射、波高增大從而能量集中,波形卷倒、破碎和反射、繞射等。(一)波速、波長的變化:當水深逐漸變淺時,其波速、波長都逐漸變小。(二)波向的折射: 波浪傳入淺水後,因爲波速和地形的影響,致使波向發生轉折, 在海底凸出的海岬處,因爲上述折射的緣由,波向線產生輻聚,而在凹進的海岸處,波向線輻散。所以在海岬處常出現較大的波浪,而在海灣處相對較小。(三)波高的變化: 當波浪從深水傳入淺水時,因爲剛進入淺水後海底摩擦,將使波高略有下降,而後隨相對深度的減少而迅速增大。(四)波浪的破碎、沿岸流與離岸流: 當海浪傳到淺水後,因爲波長變短,波高增大,波陡迅速增大,波浪也可發生破碎。因爲海底摩擦做用以及於波峯處,水深大,從而相速也大,而在波谷處,因爲水深小,相速也小,致使波面變形。當波峯前的坡度很大時,便發生卷倒現象,在岸邊造成拍岸浪,致使破碎。當波浪在近岸破碎時,能把至關多的水量帶入破碎區,這些海水最終會通過破碎帶從新返回到海洋中,從而造成了所謂的離岸流。離岸流之間順岸邊的流動稱爲沿岸流。沿岸流與離岸流,對海岸泥沙的搬運起着重要做用。(五)反射與繞射:當波浪遇到比較陡峭的海岸時,會發生反射而造成駐波,在港灣、碼頭常會見到這種狀況,但範圍不會太大。當波浪遇到障礙物時,例如島嶼、海岬、防波堤等,它能夠繞到障礙物遮擋的後面水域去,這種現象稱爲繞射。固然,因爲能量的側向擴散,因此繞射後的波高明顯減少。
(八)海洋潮汐
30.[掌握]:潮汐、潮流的定義(p208)
潮汐現象是指海水在天體(主要是月球和太陽)引潮力做用下所產生的週期性運動,習慣上把海面鉛直向漲落稱爲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動稱爲潮流。
[熟悉]:潮汐要素(p208)、潮汐類型(p209)
潮位(即海面相對於某一基準面的鉛直高度)漲落的過程曲線,圖中縱座標是潮位高度,橫座標是時間。漲潮時潮位不斷增高,達到必定的高度之後,潮位短期內不漲也不退,稱之爲平潮,平潮的中間時刻稱爲高潮時。平潮的持續時間各地有所不一樣,可從幾分鐘到幾十分鐘不等。平潮事後,潮位開始降低。當潮位退到最低的時候,與平潮狀況相似,也發生潮位不退不漲的現象,叫作停潮,其中間時刻爲低潮時。停潮事後潮位又開始上漲,如此周而復始地運動着。從低潮時到高潮時的時間間隔叫作漲潮時,從高潮時到低潮時的時間間隔則稱爲落潮時。通常來講,漲潮時和落潮時在許多地方並非同樣長。海面上漲到最高位臵時的高度叫作高潮高,降低到最低位臵時的高度叫低潮高,相鄰的高潮高與低潮高之差叫潮差。
根據潮汐漲落的週期和潮差的狀況,能夠把潮汐大致分爲以下的4 種類型:
1.正規半日潮在一個太陰日(約24 時50 分)內,有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從高潮到低潮和從低潮到高潮的潮差幾乎相等,這類潮汐就叫作正規半日潮。
2.不正規半日潮在一個朔望月中的大多很多天子裏,每一個太陰日內通常可有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但有少很多天子(當月赤緯較大的時候),第二次高潮很小,半日潮特徵就不顯著,這類潮汐就叫作不正規半日潮。
3.正規日潮在一個太陰日內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像這樣的一種潮汐就叫正規日潮,或稱正規全日潮。
4.不正規日潮。顯然,這類潮汐在一個朔望月中的大多很多天子裏具備日潮型的特徵,但有少很多天子(當月赤緯接近零的時候)則具備半日潮的特徵。
[瞭解]:一月中大、小潮出現的日期(p210)
在一個朔望月中,「朔」、「望」以後2、三天潮差最大,這時的潮差叫大潮潮差;反之在上、下弦以後,潮差最小,這時的潮差叫小潮潮差。
31.[瞭解]:天體引潮力的概念(p214)
地球繞地月公共質心運動所產生的慣性離心力與月球引力的協力稱爲引潮力。地球表面各點所受的引潮力的大小、方向都不一樣。
(九)海洋生物
32.[掌握]:海洋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內容和層次(p277)
生物多樣性是一個包括物種、基因和生態系統的歸納性的術語,可簡單表述爲「生物之間的多樣化和變異性及物種生境的生態複雜性」。也就是說,生物多樣性是全部生物種類,種內遺傳變異和它們的生存環境的總稱,包括全部不一樣種類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們所擁有的基因,它們與生存環境所組成的生態系統(汪鬆、陳靈芝1990)。生物多樣性一般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
33.[掌握]:外來生物入侵的概念(p295)
外來物種是生態入侵、生物污染、外來種和引入種等的同名詞,是指由人類活動有意或無心引入在某海域歷史上從未出現過的物種。外來物種具備競爭性、捕食性、寄生性和防衛性。外來物種入侵的主要途徑是:船舶壓艙水的排放和引入養殖種類。物種侵入有可能致使天然生物羣落的根本變化, 毀壞漁業、沿岸電廠和旅遊業,有毒浮游生物的引入致使赤潮,不只毒害生物羣落內的其它種羣,還經過貝類傳遞有毒物質直接對人體健康產生嚴重影響。
[瞭解]:外來生物入侵的生態做用
一、改變地表覆蓋,加速土壤流失因爲植食性動物的採食和踐踏而加速土壤流失的狀況在世界各地均有發生,尤爲是島嶼。
二、改變土壤化學循環,危及本土植物生存。某些外來植物在養分代謝過程當中沉積某些物質,從而改變了周圍土的化學成分,使周圍的本土植物難以正常生長而失去競爭能力。
三、改變水文循環,破壞原有的水分平衡入侵的外來植物主要經過比本土植物多用或少用降水而影響當地水文循環。
四、增長天然火災發生頻率天然火災發生格局是天然生態系統動態的重要組成之一,當外來生物入侵後,改變了這一格局,則對天然生態系統形成重要影響。
五、阻止本土物種的天然更新。外來動、植物都可以阻止本土物種的天然更新,從而使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發生長期沒法恢復的變化。20 世紀50 年代傳入我國的紫莖澤蘭Eupatorium adenophorum 擴散蔓延於我國西南省區,侵佔林地、荒山,阻礙森林生長和更新。
六、改變本土羣落基因庫結構。外來物種與本土近緣物種雜交,從而改變本土物種基因型在生物羣落基因庫中的比例,使羣落基因庫結構發生變化。並且有時這種雜交後代因爲更強的抗逆能力而使本土物種面臨更大的壓力。這種狀況不但發生在植物中,在魚類、兩棲和無脊椎動物中也時有發生。
七、 加速局部和全球物種滅絕速度根據Macdonald 等對全球脊椎動物的統計,941 種瀕危動物中的18.4%受到外來物種的威脅,但分佈格局差別很大,島嶼上的比例明顯高於陸地(除澳大利亞外),達到31.0 %;在各大洲中以澳大利亞最爲突出,達到51.7 %。美國魚類與野生動物保護署認爲,瀕危物種名單中的160 種瀕危動物與外來物種的入侵有關;另有估計,美國958 種瀕危物種中的約400 種面臨外來物種的競爭和捕食而處境危險。而在世界其餘某些地方,多達80 %的瀕危物種面臨外來物種的壓力。
34.[掌握]:海洋生物生態類羣中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棲生物的定義與其對應類別(p296)
根據海洋生物的生活習性、運動能力及所處海洋水層環境和底層環境的不一樣,可將其分爲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棲生物三大類羣。
海洋浮游生物缺少發達的運動器官,沒有或僅有微弱的遊動能力,懸浮在水層中常隨水流移動。絕大多數個體很小,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其結構。但種類繁多、數量很大、分佈又很廣。海洋浮游生物按照養分方式的不一樣,分紅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兩大類。海洋浮游植物:浮游植物多爲單細胞植物,具備葉綠素或其它色素體,能吸取光能(太陽輻射能)和CO2 進行光合做用,自行製造有機物(主要是碳水化合物),亦稱自養性浮游生物。浮游植物主要包括:光合細菌、藍藻、硅藻、自養甲藻、綠藻、金藻、黃藻等。海洋浮游動物:種類繁多,結構複雜,包括無脊椎動物的大部分門類,如原生動物、腔腸動物(包括各種水母)、輪蟲類、甲殼綱節肢動物、腹足綱軟體動物(包括翼足類和異足類)、毛顎動物、被囊動物(包括浮游有尾類和海樽類)以及各種動物的浮游幼體。海洋漂浮生物特指生活在海氣界面和表面膜上的生物,又稱海洋水錶生物:包括水漂生物、表上漂浮生物、表下漂浮生物。
海洋游泳生物在水層中能克服水流阻力,自由遊動,它們具備發達的運動器官,是海洋生物的一個重要生態類羣。這類生物是由魚類、哺乳動物、頭足類和甲殼動物的一些種類,以及爬行類組成的。根據這類生物生活的不一樣生境和對水流阻力的不一樣適應能力,游泳生物可分爲4 個類羣。底棲性游泳生物:主要生活于海洋底層,游泳能力較弱。浮游性游泳生物:運動能力較差。真游泳生物:生活於廣闊的海洋水層中,游泳能力強,速度快。陸緣游泳生物常出現於海岸沙灘、岩石、冰層或淺海等處。
海洋底棲生物是棲息在潮間帶、淺海及深海海底的生物,它是海洋生物中種類最多的一個生態類羣,包括了大多數海洋動物門類、大型海藻和海洋種子植物。海洋底棲植物:這類植物靠光合做用製造有機物,爲自身提供養分,是生產者,爲自養型生物,如海帶。海洋底棲動物:這類動物絕大多數是消費者,爲異養型生物;但海底熱泉動物羣落的成員,有的能進行化學合成做用,在無陽光和缺氧的條件下,與自養生物共生,以無機物爲生。
35.[掌握]:海洋生態系統概念(p306)
生態系統是指在必定的空間內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經過物質循環和能量的流動互相做用、互相依存、互相調控而構成的一個生態學功能單位。
生態系統不管是天然的仍是人工的,都具備以下一些共同特徵:(1)生態系統是生態學上的一個主要結構和功能單位,屬於生態學研究的最高層次。(2)生態系統內部具備自我調節能力。生態系統的結構越複雜,物種數目越多,自我調節能力也越強。但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超過了這個限度,調節也就失去了做用。(3)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是生態系統的三大功能。能量流動是單方向的,物質流動是循環的,信息傳遞則包括養分信息、化學信息、物理信息和行爲信息,構成了信息網。一般,物種組成的變化,環境因素的改變和信息系統的破壞是致使自我調節失效的三個主要緣由。(4)生態系統是一個動態系統,要經歷一個從簡單到複雜,從不成熟到成熟的發育過程,其早期發育階段和晚期發育階段具備不一樣的特性。
[熟悉]:海洋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p307)
任何一個生態系統都是由生命和非生命兩大部分組成的,這兩部分對於生態系統來講都是同等重要的,缺乏其中之一,生態系統都將喪失其功能。
生態系統的非生命部分有:①無機物質,包括處於物質循環中的各類無機物,如氧、氮、二氧化碳、水和各類無機鹽等;②有機化合物,包括蛋白質、糖類、脂類和腐殖質等;③氣候因素,包括太陽輻射能、氣溫、溼度、風和降雨等;④海洋特定環境因素,如水溫、鹽度、海水深度(靜壓力、光照深度)、潮汐、水團和不一樣海底底質類型等。這些環境因子不只提供基本能量和物質,並且決定着一些植物和動物生活在某一特定海區。
生態系統中的生命部分,依其在生態系統中的功能可劃分爲三大功能類羣: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36.[掌握]:食物鏈、食物網概念(p308)
在海洋生物羣落中,從植物、細菌或有機物開始,經植食性動物至各級肉食性動物,依次造成攝食者與被食者的養分關係稱爲食物鏈,也稱爲養分鏈。食物網是食物鏈的擴大與複雜化,它表示在各類生物的養分層次多變狀況下,造成的錯綜複雜的網絡狀養分關係。物質和能量通過海洋食物鏈和食物網的各個環節進行的轉換與流動,是海洋生態系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一個基本過程。世界海洋食物鏈分紅三個基本類型:即大洋、大陸架和上升流食物鏈。
海洋食物鏈和食物網有以下幾個特色:
(1)海洋食物鏈較長,特別是大洋區食物鏈常常達到4~5 級。而陸生食物鏈一般僅有2~3 級,不多達到4~5 級。(2)海洋食物鏈的許多環節是可逆的、多分支的,加上碎屑食物鏈、植食食物鏈和腐食食物鏈相互交錯,網絡狀的養分關係比陸地的更多樣、更復雜。(3)食物鏈只表示有機物質和能量從一種生物傳遞到另外一種生物中的轉移與流動方向,而不表示每一養分層所需的有機物和能量的數量(即生物量和熱量)。(4)食物鏈每升高一個層次,有機物質和能量就要有很大的損失,食物鏈的層次越多,整體效率越低。(5)食物網的結構是可變的。
37.[掌握]:赤潮的定義(p328)
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的浮游藻類、原生動物或細菌,在必定的環境條件下爆發性繁殖(增殖)或彙集而引發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的生態異常現象。能造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絕大多數是浮游甲藻和硅藻。
赤潮的類型:1)外海性和近岸、內灣性赤潮2)外來型和原發型赤潮3)單相型、雙相型和複合型赤潮。
[熟悉]:赤潮的危害(p332)
赤潮發生時,在海洋生態系中生物與環境的關係將發生強烈的變化。衆多浮游植物在光合做用過程當中消耗水體中大量的CO2,破壞了海域水體CO2平衡體系,使得水體的酸鹼度發生較大的變化。因爲生產過量,養分物質被消耗殆盡,赤潮生物最終將大量死亡。死亡的屍體在分解過程當中又產生硫化氫,氨,甲烷等。大量助長的微生物,以及微生物分解活動使水體溶氧耗竭,加上有毒赤潮生物分泌的毒素等,嚴重危害着海洋動物的生存,致使原有海洋生態系統中的結構與功能幾近完全崩潰。
38.[掌握]:海洋污損生物(p333)和鑽孔生物(p334)的概念
海洋污損生物也稱海洋附着生物,是指生長在船底和海中一切設施表面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船底及海中設施上生長生物的現象稱爲生物污損,防除生物污損也稱防污。
在海洋中,能穿鑿木船、木竹建築、紅樹、岩石、珊瑚礁以及貝殼等物體基質的生物,稱爲海洋鑽孔生物。鑽孔生物與污損生物不一樣,污損生物是生長在物體的表面,而鑽孔生物則鑽到物體內部。鑽孔生物對人類的危害很大,主要是破壞海上設施,形成嚴重經濟損失。
[瞭解]:海洋污損生物的危害(p333)
海洋污損生物的危害主要是:
1.增長船舶的阻力。因爲大型污損生物在船體、螺旋漿附着,以及微生物粘膜附着而使阻力增長,致使航速的下降和燃料消耗增長,甚至有時在軍事上貽誤戰機。
2.堵塞管道,嚴重影響生產。
3.加速金屬腐蝕。引發海洋腐蝕的緣由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途徑是電化學腐蝕,污損生物也會加快電化學腐蝕的過程和速度。
4.使海水中儀表及轉動機件失靈。在中國沿海附着的藤壺幼體,夏季一旦附着在間歇性轉動的儀器或機械上,因爲生長迅速,當即會影響其活動性能,特別是給海洋鑽探帶來了很大麻煩。
5.對聲學儀器的影響。岸用及船用聲吶、魚羣探測儀和海中的水聽器等,均可能受到污損生物的影響,主要表現有:①聲納等的導流罩或換能器受生物污損後,因爲生物吸取聲能,於是影響聲能的輻射並致使聲信號的失真;②污損生物會產生氣泡,氣泡引發混響,從而致使水聽器效率降低,甚至沒法正常工做。
6.對浮標等的影響。附着生物能增長其重量,破壞浮標、碼頭的漆膜,加速腐蝕和形成操做及保養的麻煩,增長潮流的阻力,使浮標、水雷等偏離原定的方位。
7.對水產業的影響。污損生物常堵塞網孔,使網具的阻力增長,流水量減小,漁獲量降低;養殖網箱網孔堵塞,使內外水體交換減小,箱內溶解氧下降,網重量增長,網箱下沉。污損生物附着在養殖貝類的貝殼上會競爭攝食餌料和氧氣而影響產量,若附着在藻類的葉狀體上,則使光合做用效率降低,也影響生長和發育。
39.[掌握]:從生物學上分海洋生物資源的種類(p341)(海洋魚類資源、海洋無脊椎動物、海洋脊椎動物資源、海洋植物資源)
從生物學上分,海洋生物資源包括魚類資源,海洋無脊椎動物資源,海洋脊椎動物資源和海洋藻類資源。
魚類資源是海洋生物資源的主體。如狹鱈、大西洋鱈魚、祕魯鯷魚、大西洋鯡魚、鮐魚、毛鱗魚、遠東擬沙丁魚、沙瑙魚、智利竹莢魚、沙丁魚、鰹、黃鰭金槍魚等。
海洋無脊椎動物門類衆多,包括軟體動物頭足綱中的烏賊、章魚,魷魚等,瓣鰓綱的貽貝、牡蠣、扇貝、蛤、蚶、硨磲等,腹足綱的鮑魚、紅螺等;節肢動物的甲殼綱中的對蝦、龍蝦、蟹等;棘皮動物海蔘綱中的海蔘等;腔腸動物鉢水母綱的海蜇等。大西洋西北部是世界上捕撈頭足類的中心。
其餘海洋脊椎動物資源如海龜(龜甲、龜掌、龜肉、龜血等均可製成名貴中藥和養分品)與海鳥(信天翁、海燕、海鷗、鵜鶘、鸕鶿、鰹鳥、軍艦鳥等)及海洋哺乳動物(鯨目、鰭腳目、海牛目和食肉目中的海獺、藍鯨、長鬚鯨、大鬚鯨、擬大鬚鯨、黑露脊鯨、抹香鯨,並且有大量的海豚)。
海藻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資源之一。海藻的養分價值很高,全世界有70多種海藻可供人類食用,還普遍地被用作飼料和肥料,有些又是醫藥上療效顯著的藥材,還有些是重要的工業原料。
參考書目:
《海洋科學導論》(馮士筰、李鳳歧、李少菁等編寫,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部分:海洋管理基本知識
(一)相關職能職責
40.[熟悉]:國家海洋局職能和職責
國家海洋局是國土資源部管理的監督管理海域使用和海洋環境保護、依法維護海洋權益、組織海洋科技研究的行政機構。
主要職能:
(一)擬定我國海岸帶、海島、內海、領海、毗連區、大陸架、專屬經濟區及其餘管理海域的海洋基本法律、法規和政策。組織擬定海洋功能區劃、海洋開發規劃、海洋科技規劃和科技興海戰略。管理國家海洋基礎數據,承擔海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統計工做。
(二)監督管理海域(包括海岸帶)使用,頒發海域使用許可證,按規定實施海域有償使用制度、管理海底電纜和管道的鋪設,承擔組織海域勘界。
(三)組織擬定海洋環境保護與整治規劃、標準和規範,擬定污染物排海標準和總量控制制度。按照國家標準,監督陸源污染物排入海洋,主管防止海洋石油勘探開發、海洋傾廢、海洋工程形成污染損害的環境保護;管理海洋環境的調查、監測、監視和評價,監督海洋生物多樣性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海洋天然保護區和特別保護區。覈准新建、改建、擴建海岸和海洋工程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
(四)監督管理涉外海洋科學調查研究活動,依法監督涉外海洋設施建造、海底工程和其餘開發活動。組織研究維護海洋權益的政策、措施,研究提出與周邊國家海域劃界、及有歸屬爭議島嶼的對策建議;維護公海、國際海底中屬於我國的資源權益;組織履行有關的國際海洋公約、條約。組織對外合做與交流。
(五)管理「中國海監」隊伍,依法實施巡航監視、監督管理,查處違法活動。
(六)組織海洋基礎與綜合調查、海洋重大科技攻關和高新技術研究。管理海洋觀測監測、災害預報警報、綜合信息、標準計算等公益服務系統。負責發佈海洋災害預報警報和海洋環境預報(不含天氣預報警報)。管理極地和大洋考察工做。
(七)承辦國務院和國土資源部交辦的其餘事項。
主要職責:
(一)承擔綜合協調海洋監測、科研、傾廢、開發利用的責任。組織擬訂國家海洋事業發展戰略和方針政策,組織擬訂並監督實施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海洋信息化規劃、海洋科技規劃和科技興海戰略,會同有關部門擬訂並監督實施海洋事業發展中長期規劃、海洋經濟發展規劃。
(二)負責創建和完善海洋管理有關制度,起草海岸帶、海島和管轄海域的法律法規草案,會同有關部門擬訂並監督實施極地、公海和國際海底等相關區域的國內配套政策和制度,處理國際涉海條約、法律方面的事務。
(三)承擔海洋經濟運行監測、評估及信息發佈的責任。會同有關部門提出優化海洋經濟結構、調整產業佈局的建議,組織實施海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統計、覈算工做,組織開展海洋領域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工做。
(四)承擔規範管轄海域使用秩序的責任。依法進行海域使用的監督管理,依法組織編制並監督實施全國海洋功能區劃,組織實施海域使用權屬管理,按規定實施海域有償使用制度,組織實施海域使用論證、評估和海域界線的勘定和管理,審批和管理海底電纜管道鋪設。
(五)承擔海島生態保護和無居民海島合法使用的責任。組織制定海島保護與開發規劃、政策並監督實施,組織實施無居民海島的使用管理,發佈海島對外開放和保護名錄。
(六)承擔保護海洋環境的責任。按國家統一要求,會同有關部門組織擬訂海洋環境保護與整治規劃、標準、規範,擬訂污染物排海標準和總量控制制度。組織、管理全國海洋環境的調查、監測、監視和評價,發佈海洋專項環境信息,監督陸源污染物排海、海洋生物多樣性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海洋天然保護區和特別保護區。
(七)組織海洋調查研究,推動海洋科技創新,組織實施海洋基礎與綜合調查,承擔海水利用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的研究、應用與管理,管理海洋系列衛星及地面應用系統,擬訂海洋技術標準、計量、規範和辦法。
(八)承擔海洋環境觀測預報和海洋災害預警報的責任。組織實施專項海洋環境安全保障體系的建設和平常運行的管理,發佈海洋災害和海平面公報,指導開展海洋天然災害影響評估工做。
(九)組織對外合做與交流,參與全球和地區海洋事務,組織履行有關的國際海洋公約、條約,承擔極地、公海和國際海底相關事務,監督管理涉外海洋科學調查研究活動,依法監督涉外的海洋設施建造、海底工程和其餘開發活動。
(十)依法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研究維護海洋權益的政策、措施,在我國管轄海域實施按期維權巡航執法制度,查處違法活動,管理中國海監隊伍。
(十一)承辦國務院和國土資源部交辦的其餘事項。
(二)領海及毗連區
41.[掌握]:領海;領海基線;無害經過;毗連區的寬度;毗連區的管制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爲鄰接中華人民共和國陸地領土和內水(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基線向陸地一側的水域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水。)的一帶海域。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的寬度從領海基線量起爲十二海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基線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公佈。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基線採用直線基線法劃定,由各相鄰基點之間的直線連線組成。
外國非軍用船舶,享有依法無害經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的權利。外國軍用船舶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批准。外國核動力船舶和載運核物質、有毒物質或者其餘危險物質的船舶經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必須持有有關證書,並採起特別預防措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毗連區爲領海之外鄰接領海的一帶海域。毗連區的寬度爲十二海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權在毗連區內,爲防止和懲處在其陸地領土、內水或者領海內違反有關安全、海關、財政、衛生或者入境出境管理的法律、法規的行爲行使管制權。
(三)專屬經濟區
42.[掌握]:專屬經濟區概念;沿海國在專屬經濟區的權利與義務;其餘國家在專屬經濟區的權利與義務;專屬經濟區的寬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專屬經濟區,爲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之外並鄰接領海的區域,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延至二百海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專屬經濟區爲勘查、開發、養護和管理海牀上覆水域、海牀及其底土的天然資源,以及進行其餘經濟性開發和勘查,如利用海水、海流和風力生產能等活動,行使主權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專屬經濟區的人工島嶼、設施和結構的建造、使用和海洋科學研究、海洋環境的保護和保全,行使管轄權。本法所稱專屬經濟區的天然資源,包括生物資源和非生物資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管機關有權對專屬經濟區的跨界種羣、高度徊游魚種、海洋哺乳動物,源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河流的溯河產卵種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城內度過大部分生命週期的降河產卵魚種,進行養護和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源自本國河流的溯河產卵種羣,享有主要利益。
任何國際組織、外國的組織或者我的進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專屬經濟區從事漁業活動,必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主管機關批准,並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有關國家簽定的條約、協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管機關有權採起各類必要的養護和管理措施,確保專屬經濟區的生物資源不受過分開發的危害。
(四)大陸架
43.[熟悉]: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關係
沿海國對於專屬經濟區不擁有領土主權,只享有公約規定的某些主權權利,專屬經濟區不是自己天然存在權利,須要國家以某種形式宣佈創建並說明其寬度。大陸架不是沿海國領土,可是國家在此享有某些排他性的主權權利。沿海國的大陸架和專屬經濟區在權利和區域上有所重疊,但兩者在規則造成、形態構成、法律依據、範圍等方面都有所不一樣,不能相互徹底取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海岸相鄰或者相向國家關於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主張重疊的,在國際法的基礎上按照公平原則以協議劃定界限。
44.[瞭解]:200海里之外大陸架劃界;大陸架界限委員會
我國決定向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提交東海部分海域二百海里之外大陸架劃界案。中國政府決定向《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設立的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提交東海部分海域二百海里之外大陸架劃界案。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有關規定,沿海國的大陸架如從領海基線量起超過200海里,應將有關情報提交大陸架界限委員會,委員會應就有關劃定大陸架外部界限的事項向沿海國提出建議。根據中國政府的一向主張,中國在東海的大陸架天然延伸到沖繩海槽,從中國領海基線量起超過200海里。
大陸架界限委員會是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設立的機構,其職能包括:(a)審議沿海國提出的關於擴展到200海里之外的大陸架外部界限的資料和其餘材料,並按照《公約》第七十六條和1980年8月29日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經過的諒解聲明提出建議;(b)在編制這些資料期間,應有關沿海國的請求,提供科學和技術諮詢意見。沿海國根據委員會建議肯定的大陸架界限應是具備約束力的最後界限。
45.[掌握]:大陸架概念;沿海國在大陸架的權利與義務;其餘國家在大陸架的權利與義務;大陸架的寬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大陸架,爲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之外依本國陸地領土的所有天然延伸,擴展到大陸邊外緣的海底區域的海牀和底土;若是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至大陸邊外緣的距離不足二百海里,則擴展至二百海里。
中華人民共和國爲勘查大陸架和開發大陸架的天然資源,對大陸架行使主權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大陸架的人工島嶼、設施和結構的建造、使用和海洋科學研究、海洋環境的保護和保全,行使管轄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擁有受權和管理爲一切目的在大陸架上進行鑽探的專屬權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有專屬權利建造並受權和管理建造、操做和使用人工島嶼、設施和結構。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人工島嶼、設施和結構行使專用管轄權,包括有關海關、財政、衛生、安全和出境入境的法律和法規方面的管轄權。中華人民共和國主管機關有權在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人工島嶼、設施和結構周圍設置安全地帶,並能夠在該地帶採起適當措施,確保航行安全以及人工島嶼、設施和結構安全。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行使勘查、開發、養護和管理專屬經濟區的生物資源的主權權利時,爲確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獲得遵照,能夠採起登臨、檢查、逮捕、扣留和進行司法程序等必要的措施。
任何國際組織、外國的組織或者我的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的天然資源進行勘查、開發活動或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大陸架上爲任何目的進行鑽探,必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主管機關批准,並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
任何國家在遵照國際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專屬經濟區享有航行、飛越的自由,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享有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的自由,以及與上述自由有關的其餘合法使用海洋的便利。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的路線,必須經中華人民共和國主管機關贊成。
(五)海域使用管理基本概念
46.[掌握]:海域;海域使用;海域全部權;海域使用權;臨時海域使用
海域,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水、領海的水面、水體、海牀和底土。內水,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基線向陸地一側至海岸線的海域。
國家實行海洋功能區劃制度。海域使用必須符合海洋功能區劃。國家創建海域使用統計制度,按期發佈海域使用統計資料。國務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海域使用的監督管理。沿海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受權,負責本行政區毗鄰海域使用的監督管理。軍事用海的管理辦法,由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依據本法制定。
海域屬於國家全部,國務院表明國家行使海域全部權。任何單位或者我的不得侵佔、買賣或者以其餘形式非法轉讓海域。單位和我的使用海域,必須依法取得海域使用權。
國家創建海域使用權登記制度,依法登記的海域使用權受法律保護。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水、領海使用特定海域不足三個月,可能對國防安全、海上交通安全和其餘用海活動形成重大影響的排他性用海活動,參照本法有關規定辦理臨時海域使用證。
(六)海洋功能區劃
47.[熟悉]:海洋功能區劃與相關規劃關係
養殖、鹽業、交通、旅遊等行業規劃涉及海域使用的,應當符合海洋功能區劃。沿海土地利用整體規劃、城市規劃、港口規劃涉及海域使用的,應當與海洋功能區劃相銜接。
48.[掌握]:海洋功能區劃;海洋功能區劃編制原則
國務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編制全國海洋功能區劃。
海洋功能區劃按照下列原則編制:
(一)按照海域的區位、天然資源和天然環境等天然屬性,科學肯定海域功能;
(二)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須要,統籌安排各有關行業用海;
(三)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保障海域可持續利用,促進海洋經濟的發展;
(四)保障海上交通安全;
(五)保障國防安全,保證軍事用海須要。
海洋功能區劃實行分級審批。全國海洋功能區劃,報國務院批准。沿海省、自治區、直轄市海洋功能區劃,經該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審覈贊成後,報國務院批准。沿海市、縣海洋功能區劃,經該市、縣人民政府審覈贊成後,報所在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報國務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海域使用權人在使用海域期間,未經依法批准,不得從事海洋基礎測繪。海域使用權人發現所使用海域的天然資源和天然條件發生重大變化時,應當及時報告海洋行政主管部門。
(七)海域權屬管理
49.[熟悉]:海域使用權期限;填海項目管理
海域使用權最高期限,按照下列用途肯定:
(一)養殖用海十五年;
(二)拆船用海二十年;
(三)旅遊、娛樂用海二十五年;
(四)鹽業、礦業用海三十年;
(五)公益事業用海四十年;
(六)港口、修造船廠等建設工程用海五十年。
海域使用權期限屆滿,海域使用權人須要繼續使用海域的,應當至遲於期限屆滿前二個月向原批准用海的人民政府申請續期。
填海項目竣工後造成的土地,屬於國家全部。海域使用權人應當自填海項目竣工之日起三個月內,憑海域使用權證書,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土地登記申請,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登記造冊,換髮國有土地使用權證書,確認土地使用權。
50.[掌握]:海域使用申請審批;海域使用權招標拍賣;海域使用權登記
單位和我的能夠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申請使用海域。申請使用海域的,申請人應當提交下列書面材料:
(一)海域使用申請書;
(二)海域使用論證材料;
(三)相關的資信證實材料;
(四)法律、法規規定的其餘書面材料。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依據海洋功能區劃,對海域使用申請進行審覈,並依照本法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的規定,報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
下列項目用海,應當報國務院審批:
(一)填海五十公頃以上的項目用海;
(二)圍海一百公頃以上的項目用海;
(三)不改變海域天然屬性的用海七百公頃以上的項目用海;
(四)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用海;
(五)國務院規定的其餘項目用海。
海域使用申請經依法批准後,國務院批准用海的,由國務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登記造冊,向海域使用申請人頒發海域使用權證書;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用海的,由地方人民政府登記造冊,向海域使用申請人頒發海域使用權證書。海域使用申請人自領取海域使用權證書之日起,取得海域使用權。
海域使用權也能夠經過招標或者拍賣的方式取得。招標或者拍賣方案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制訂,報有審批權的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制訂招標或者拍賣方案,應當徵求同級有關部門的意見。招標或者拍賣工做完成後,依法向中標人或者買受人頒發海域使用權證書。中標人或者買受人自領取海域使用權證書之日起,取得海域使用權。
(八)海域有償使用
51.[熟悉]:海域使用金減免
下列用海,免繳海域使用金:
(一)軍事用海;
(二)公務船舶專用碼頭用海;
(三)非經營性的航道、錨地等交通基礎設施用海;
(四)教學、科研、防災減災、海難搜救打撈等非經營性公益事業用海。
下列用海,按照國務院財政部門和國務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的規定,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財政部門和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批准,能夠減繳或者免繳海域使用金:
(一)公用設施用海;
(二)國家重大建設項目用海;
(三)養殖用海。
52.[掌握]:海域使用金
國家實行海域有償使用制度。單位和我的使用海域,應當按照國務院的規定繳納海域使用金。海域使用金應當按照國務院的規定上繳財政。對漁民使用海域從事養殖活動收取海域使用金的具體實施步驟和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根據不一樣的用海性質或者情形,海域使用金能夠按照規定一次繳納或者按年度逐年繳納。
(九)海域使用監督檢查
53.[熟悉]:監督檢查責任和措施;海域使用法律責任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增強對海域使用的監督檢查。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財政部門應當增強對海域使用金繳納狀況的監督檢查。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增強隊伍建設,提升海域使用管理監督檢查人員的政治、業務素質。海域使用管理監督檢查人員必須秉公執法,忠於職守,清正廉潔,文明服務,並依法接受監督。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及其工做人員不得參與和從事與海域使用有關的生產經營活動。海域使用管理監督檢查人員履行監督檢查職責時,應當出示有效執法證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履行監督檢查職責時,有權採起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檢查單位或者我的提供海域使用的有關文件和資料;
(二)要求被檢查單位或者我的就海域使用的有關問題做出說明;
(三)進入被檢查單位或者我的佔用的海域現場進行勘查;
(四)責令當事人中止正在進行的違法行爲。
未經批准或者騙取批准,非法佔用海域的,責令退還非法佔用的海域,恢復海域原狀,沒收違法所得,並處非法佔用海域期間內該海域面積應繳納的海域使用金五倍以上十五倍如下的罰款;對未經批准或者騙取批准,進行圍海、填海活動的,並處非法佔用海域期間內該海域面積應繳納的海域使用金十倍以上二十倍如下的罰款。
無權批准使用海域的單位非法批准使用海域的,超越批准權限非法批准使用海域的,或者不按海洋功能區劃批准使用海域的,批准文件無效,收回非法使用的海域;對非法批准使用海域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餘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阻撓、妨害海域使用權人依法使用海域的,海域使用權人能夠請求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排除妨害,也能夠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形成損失的,能夠依法請求損害賠償。
海域使用權期滿,未辦理有關手續仍繼續使用海域的,責令限期辦理,能夠並處一萬元如下的罰款;拒不辦理的,以非法佔用海域論處。
擅自改變海域用途的,責令限期改正,沒收違法所得,並處非法改變海域用途的期間內該海域面積應繳納的海域使用金五倍以上十五倍如下的罰款;對拒不改正的,由頒發海域使用權證書的人民政府註銷海域使用權證書,收回海域使用權。
海域使用權終止,原海域使用權人不按規定拆除用海設施和構築物的,責令限期拆除;逾期拒不拆除的,處五萬元如下的罰款,並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委託有關單位代爲拆除,所需費用由原海域使用權人承擔。
違反本法規定,按年度逐年繳納海域使用金的海域使用權人不定期繳納海域使用金的,限期繳納;在限期內仍拒不繳納的,由頒發海域使用權證書的人民政府註銷海域使用權證書,收回海域使用權。
違反本法規定,拒不接受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監督檢查、不如實反映狀況或者不提供有關資料的,責令限期改正,給予警告,能夠並處二萬元如下的罰款。
國務院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違反本法規定頒發海域使用權證書,或者頒發海域使用權證書後不進行監督管理,或者發現違法行爲不予查處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餘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徇私舞弊、濫用職權或者玩忽職守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十)海洋環境保護基本概念
54.[熟悉]:海洋環境污染損害
海洋環境污染損害是指直接或者間接地把物質或者能量引入海洋環境,產生損害海洋生物資源、危害人體健康、妨害漁業和海上其餘合法活動、損害海水使用素質和減損環境質量等有害影響。
55.[掌握]:《海洋環境保護法》適用範圍;受權監管部門和職責
本法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內水、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餘海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海域內從事航行、勘探、開發、生產、旅遊、科學研究及其餘活動,或者在沿海陸域內從事影響海洋環境活動的任何單位和我的,都必須遵照本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海域之外,形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海域污染的,也適用本法。
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做爲對全國環境保護工做統一監督管理的部門,對全國海洋環境保護工做實施指導、協調和監督,並負責全國防治陸源污染物和海岸工程建設項目對海洋污染損害的環境保護工做。
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海洋環境的監督管理,組織海洋環境的調查、監測、監視、評價和科學研究,負責全國防治海洋工程建設項目和海洋傾倒廢棄物對海洋污染損害的環境保護工做。
國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所轄港區水域內非軍事船舶和港區水域外非漁業、非軍事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的監督管理,並負責污染事故的調查處理;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海域航行、停泊和做業的外國籍船舶形成的污染事故登輪檢查處理。船舶污染事故給漁業形成損害的,應當吸取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參與調查處理。
國家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漁港水域內非軍事船舶和漁港水域外漁業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的監督管理,負責保護漁業水域生態環境工做,並調查處理前款規定的污染事故之外的漁業污染事故。
軍隊環境保護部門負責軍事船舶污染海洋環境的監督管理及污染事故的調查處理。
沿海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的職責,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本法及國務院有關規定肯定。
(十一)海洋環境監督管理
56.[瞭解]:沿海地方各級政府的海洋環境保護責任;海洋環境質量標準;海洋環境監測與評價;海上污染事故應急計劃
沿海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根據國家和地方海洋環境質量標準的規定和本行政區近岸海域環境質量情況,肯定海洋環境保護的目標和任務,並歸入人民政府工做計劃,按相應的海洋環境質量標準實施管理。
國務院有關部門應當向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供編制全國環境質量公報所必需的海洋環境監測資料。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向有關部門提供與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有關的資料。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國家制定的環境監測、監視信息管理制度,負責管理海洋綜合信息系統,爲海洋環境保護監督管理提供服務。
國家根據防止海洋環境污染的須要,制定國家重大海上污染事故應急計劃。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制定全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重大海上溢油應急計劃,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國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制定全國船舶重大海上溢油污染事故應急計劃,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沿海可能發生重大海洋環境污染事故的單位,應當依照國家的規定,制定污染事故應急計劃,並向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備案。沿海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在發生重大海上污染事故時,必須按照應急計劃解除或者減輕危害。
(十二)海洋生態保護
57.[瞭解]:重點保護的海洋生態系統類型;海洋天然保護區;海洋特別保護區
國務院和沿海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起有效措施,保護紅樹林、珊瑚礁、濱海溼地、海島、海灣、入海河口、重要漁業水域等具備典型性、表明性的海洋生態系統,珍稀、瀕危海洋生物的自然集中分佈區,具備重要經濟價值的海洋生物生存區域及有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海洋天然歷史遺蹟和天然景觀。對具備重要經濟、社會價值的已遭到破壞的海洋生態,應當進行整治和恢復。
國家級海洋天然保護區的創建,須經國務院批准。凡具備下列條件之一的,應當創建海洋天然保護區:
(一)典型的海洋天然地理區域、有表明性的天然生態區域,以及遭受破壞但經保護能恢復的海洋天然生態區域;
(二)海洋生物物種高度豐富的區域,或者珍稀、瀕危海洋生物物種的自然集中分佈區域;
(三)具備特殊保護價值的海域、海岸、島嶼、濱海溼地、入海河口和海灣等;
(四)具備重大科學文化價值的海洋天然遺蹟所在區域;
(五)其餘須要予以特殊保護的區域。
凡具備特殊地理條件、生態系統、生物與非生物資源及海洋開發利用特殊須要的區域,能夠創建海洋特別保護區,採起有效的保護措施和科學的開發方式進行特殊管理。
(十三)防治陸源污染
58.[瞭解]:陸地污染源;入海排污口設置;禁止、嚴格限制和嚴格控制排放的污染物;污水處理
入海排污口位置的選擇,應當根據海洋功能區劃、海水動力條件和有關規定,經科學論證後,報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批准。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批准設置入海排污口以前,必須徵求海洋、海事、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和軍隊環境保護部門的意見。在海洋天然保護區、重要漁業水域、海濱風景名勝區和其餘須要特別保護的區域,不得新建排污口。在有條件的地區,應當將排污口深海設置,實行離岸排放。
禁止向海域排放油類、酸液、鹼液、劇毒廢液和高、中水平放射性廢水。嚴格限制向海域排放低水平放射性廢水;確需排放的,必須嚴格執行國家輻射防禦規定。嚴格控制向海域排放含有不易降解的有機物和重金屬的廢水。
含病原體的醫療污水、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必須通過處理,符合國家有關排放標準後,方能排入海域。含有機物和養分物質的工業廢水、生活污水,應當嚴格控制向海灣、半封閉海及其餘自淨能力較差的海域排放。
(十四)海洋工程污染
59.[熟悉]:海洋工程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海洋工程建設限制要求
海洋工程建設項目必須符合海洋功能區劃、海洋環境保護規劃和國家有關環境保護標準,在可行性研究階段,對海洋環境進行科學調查,根據天然條件和社會條件,合理選址,編報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書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批准。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批准環境影響報告書以前,必須徵求海洋、海事、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和軍隊環境保護部門的意見。
海岸工程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環境保護設施未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檢查批准,建設項目不得試運行;環境保護設施未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或者經驗收不合格的,建設項目不得投入生產或者使用。拆除或者閒置環境保護設施,必須事先徵得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的贊成。
60.[掌握]:海洋工程
海洋工程建設項目,不得使用含超標準放射性物質或者易溶出有毒有害物質的材料。海洋工程建設項目須要爆破做業時,必須採起有效措施,保護海洋資源。海洋石油勘探開發及輸油過程當中,必須採起有效措施,避免溢油事故的發生。
(十五)廢棄物傾倒
61.[瞭解]:傾倒許可制度;海洋傾倒區選劃原則與分類;廢棄物分類;禁止傾倒的物質;傾倒概念;海上焚燒概念
任何單位未經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批准,不得向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海域傾倒任何廢棄物。須要傾倒廢棄物的單位,必須向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書面申請,經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審查批准,發給許可證後,方可傾倒。禁止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廢棄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海域傾倒。
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按照科學、合理、經濟、安全的原則選劃海洋傾倒區,經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審覈意見後,報國務院批准。臨時性海洋傾倒區由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批准,並報國務院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在選劃海洋傾倒區和批准臨時性海洋傾倒區以前,必須徵求國家海事、漁業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
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根據廢棄物的毒性、有毒物質含量和對海洋環境影響程度,制定海洋傾倒廢棄物評價程序和標準。向海洋傾倒廢棄物,應當按照廢棄物的類別和數量實行分級管理。
海洋石油鑽井船、鑽井平臺和採油平臺的含油污水和油性混合物,必須通過處理達標後排放;殘油、廢油必須予以回收,不得排放入海。經回收處理後排放的,其含油量不得超過國家規定的標準。鑽井所使用的油基泥漿和其餘有毒複合泥漿不得排放入海。水基泥漿和無毒複合泥漿及鑽屑的排放,必須符合國家有關規定。
獲准傾倒廢棄物的單位,必須按照許可證註明的期限及條件,到指定的區域進行傾倒。廢棄物裝載以後,批准部門應當予以覈實。獲准傾倒廢棄物的單位,應當詳細記錄傾倒的狀況,並在傾倒後向批准部門做出書面報告。傾倒廢棄物的船舶必須向駛出港的海事行政主管部門做出書面報告。
禁止在海上焚燒廢棄物。禁止在海上處置放射性廢棄物或者其餘放射性物質。廢棄物中的放射性物質的豁免濃度由國務院制定。
(十六)海島保護
62.[熟悉]:全國海島保護規劃的內容;禁止或嚴格限制的活動
全國海島保護規劃應當按照海島的區位、天然資源、環境等天然屬性及保護、利用情況,肯定海島分類保護的原則和可利用的無居民海島,以及須要重點修復的海島等。全國海島保護規劃應當與全國城鎮體系規劃和全國土地利用整體規劃相銜接。
禁止改變天然保護區內海島的海岸線。禁止採挖、破壞珊瑚和珊瑚礁。禁止砍伐海島周邊海域的紅樹林。
63.[掌握]:海島和低潮高地的概念;海島保護的基本原則;特殊用途海島的分類
海島,是指四面環海水並在高潮時高於水面的天然造成的陸地區域,包括有居民海島和無居民海島。低潮高地,是指在低潮時四面環海水並高於水面但在高潮時沒入水中的天然造成的陸地區域。
國家對海島實行科學規劃、保護優先、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原則。
國家對領海基點所在海島、國防用途海島、海洋天然保護區內的海島等具備特殊用途或者特殊保護價值的海島,實行特別保護。
參考資料:
1.《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
4.《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
5.《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島保護法》編程
第三部分:海洋時政熱點及海洋科普知識
重點測查報考者對2015年度海洋時政熱點問題及海洋科普知識的瞭解和關注程度,要求考生根據知識積累,按照具體試題要求做答。
3、職業能力測試大綱
主要測查應聘者具有的潛能。試卷主要包括言語理解與表達、數量關係、判斷推理、資料分析等四個部分,所有爲四選一的客觀性試題。
第一部分:言語理解與表達
言語理解與表達着重考察報考者對文字材料的理解、分析、運用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它包括根據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細節;正確理解閱讀材料中指定詞語、語句的準確含義;歸納概括閱讀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斷新組成的語句與閱讀材料原意是否一致;根據上下文合理推斷閱讀材料中的隱含信息;判斷做者的態度、意圖、傾向、目的;準確、得體地遣詞用字等等。通常包含一段話或一個句子,要求考生選出與所提要求最相符合的一項。
例題:我國是桂花的故鄉,西南、中南地區是它的原產地。早在戰國時代,屈原的《九歌》中就曾屢次出現「桂舟」、「桂酒」等詞,這是最先以桂入詩的例子。陝西省勉縣城南定軍山武侯墓前有兩株桂花,相傳栽種於漢代,已有1700多年曆史,人們稱它們爲「漢桂」。
從這段文字,咱們能夠知道:
A.桂花早在1700多年前就被引入我國
B.桂花多在我國西南、中南地區種植
C.「漢桂」是最先入詩的桂樹
D.《九歌》是我國最先的詩詞
(解答:B)
又例如:
一個治學嚴謹的大學,開辦一個專業很是 ,不只要考慮專業的成熟程度,還要看本校有無學科優點,有無財政能力支持這一學科的長期發展。
A.嚴格 B.在行 C.前瞻 D.慎重
(解答:D)
第二部分:數量關係
數量關係重點測查報考者對數量關係的理解、計算和判斷推理的能力。主要有兩種類型的題型。
第一種題型:數字推理。每道題給出一個數列,但其中缺乏一項,要求報考者仔細觀察這個數列各數字之間的關係,找出其中的排列規律,而後從四個供選擇的答案中選出最合適、最合理的一個來填補空缺項,使之符合原數列的排列規律。
例題:1, 3, 5, 7, 9, ( )
A.7 B.8 C.11 D.13
解答:正確答案是11。原數列是一個等差數列,公差爲2,故應選C。
第二種題型:數學運算。每道題給出一道算術式子,或者表達數量關係的一段文字,要求報考者熟練運用加、減、乘、除等基本運算法則,利用基本的數學知識,準確、迅速地計算出結果。
例題:甲、乙兩地相距42千米,A、B兩人分別同時從甲乙兩地步行出發,相向而行,A的步行速度爲3千米/小時,B的步行速度爲4千米/小時,問A、B步行幾小時後相遇?
A.3 B.4 C.5 D.6
解答:正確答案爲D。你只要把A、B兩人的步行速度相加,而後被甲、乙兩地間距離相除便可得出答案。
第三部分:判斷推理
判斷推理主要考察報考者邏輯推理判斷能力,主要包括四種類型的題目:
第一種題型:圖形推理。每道題給出一套或兩套圖形,要求報考者認真觀察找出圖形排列的規律,選出符合規律的一項。
例題:安全
在例題中,黑點在正方形中順時針移動。在第5個圖形中,應該正好移動到左上角。所以,正確答案是B。
第二種題型:定義判斷。每道題先給出一個概念的定義,而後分別列出四種狀況,要求報考者嚴格依據定義選出一個最符合或最不符合該定義的答案。
例題:
健康:指一我的智力正常,行爲合乎情理,可以適應正常工做、社會交往或者學習,可以抵禦通常疾病。根據健康的定義,下列屬於健康的是:
A.大學教授老李,雖然五十多歲但工做起來仍然精力充沛,在今年春天患流感
B.張嬸十九歲的兒子肖聰,讀書十一年仍是小學二年級水平,可是從小到大沒生過什麼大病,體力活能夠乾得很好
C.小胡碩士畢業後,工做表現一直很優秀。自一次事故後,當工做壓力比較大的時候就會精神失常
D.小劉身體很好,工做很是努力,可是不少同事說他古怪,不肯與其交往
解答:此題的正確答案爲A。
第三種題型:類比推理。給出一對相關的詞,而後要求報考者在備選答案中找出一對與之在邏輯關係上最爲貼近或類似的詞。
例題:義工:職員
A.球迷:球員 B.學生:老師
C.初學者:生手 D.志願者:僱員
解答:志願者與義工、僱員與職員詞義相同,故正確答案爲D。
第四種題型:邏輯判斷。每道題給出一段陳述,這段陳述被假設是正確的,無可置疑的。要求報考者根據這段陳述,選擇一個最恰當答案,該答案應與所給的陳述相符合,應不須要任何附加說明便可以從陳述中直接推出。
例題:彭平是一個計算機編程專家,姚欣是一位數學家。其實,全部的計算編程專家都是數學家。咱們知道,今天國內大多數綜合性大學都在培養着計算機編程專家。據此,咱們能夠認爲:
A.彭平由綜合性大學所培養的
B.大多數計算機編程專家是由綜合性大學所培養的
C.姚欣並非畢業於綜合性大學
D.有些數學家是計算機編程專家
解答:觀察A、B、C、D四個選項,彷佛都有必定道理。只有結論D是由陳述「全部的計算機編程專家都是數學家」直接推出來的,是不須要附加任何假設和補充而得出的結論,所以,D是正確答案。
第四部分:資料分析
資料分析着重考察報考者對文字、圖形、表格三種形式的數據性、統計性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推理與加工的能力。針對一段資料通常有1~5個問題,報考者須要根據資料所提供的信息進行分析、比較、計算,從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符合題意的答案。
2003年第一季度五城市GDP狀況圖
例題:根據所給圖回答問題:
1.2003年第一季度GDP總量和增速均居同一位的城市有
A.1個 B.2個 C.3個 D.4個
(解答:C)
2.下列哪一個組合的陳述是正確的?
Ⅰ.2003年第一季度五個城市的GDP總量均實現了兩位數增加
Ⅱ.2003年第一季度廣州的經濟總量首次超過了北京
Ⅲ.2002年同期重慶的GDP總量也是第五位
A.Ⅰ B.Ⅰ和Ⅲ C.Ⅰ和Ⅱ D.Ⅰ、Ⅱ和Ⅲ
(解答:A)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