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今年 6 月,我跟謝晗劍在一塊兒錄製一期 Teahour 的播客節目的時候,就預告了咱們將推出「第一個聊區塊鏈技術的中文播客」,這檔中文播客就是 forkit.fm……程序員
之因此要作這檔區塊鏈技術播客,真正的緣由是咱們是一羣理想主義者。區塊鏈這個行業還處於發展早期,對於技術初學者,以及還在區塊鏈圈外的技術從業者來講很是的不友好。長期以來都缺少一檔積極宣傳,傳播正能量和技術認知的區塊鏈技術播客。算法
而咱們又有豐富的播客製做經驗,以及自己做爲行業多年經驗的從業者,咱們但願把咱們對行業技術的理解、積累、方向、趨勢,通通分享出來。網絡
從「第一個聊區塊鏈技術的中文播客」開始,咱們但願號召更多的小夥伴加入咱們,跟咱們一塊兒探討學習區塊鏈的過程和經驗分享,以及但願能催生跟多各類個樣的播客豐富這個生態。架構
對咱們來講,從「第一個」到「最好」,必定是一條不會有盡頭,可是會在路上美好的風景和過程當中滿滿收穫的路,但願你們督促咱們,幫助咱們堅持作下去。運維
在第一期節目中,咱們聊了爲何要作這個節目,以及幾位主播從業者是如何入坑的,話題特別有趣,但願您能喜歡。工具
最後,附上 Meta Episode 的地址 http://forkit.fm/0(點擊閱讀原文可直達連接),以及語音文稿整理,Enjoy ~學習
歡迎你們收聽咱們全新的一檔播客節目—— Forkit。這是咱們的第一期,也是咱們的Meta Episode。在這一期咱們的話題是:這是一個什麼節目?哪一批人在作這個節目?以及爲何咱們要取這麼牛逼的名字?
首先 Forkit 是一檔專門針對區塊鏈的中文播客節目,據咱們所知,目前市面上尚未其餘專門的中文播客節目。
接下來,咱們讓今天到場主播分別給你們打個招呼吧。區塊鏈
Daniel:你們好,我是 Daniel ,很是開心可以做爲主播之一參與到 Forkit 節目的錄製中。將來但願可以給你們錄製更多有趣的節目,謝謝你們。
Kevin:你們好,我是 Kevin,很高興能有機會作一檔新的播客節目 Forkit。Forkit 這個名字取的很是好,我很是期待這檔節目。
Terry:你們好,我叫 Terry,今天咱們有一個約定,咱們不會去宣傳本身的項目,因此呢,我是某公鏈項目的發起人 Terry(爽朗的笑聲……),我也是一名程序員,寫了近十年的代碼,雖然最近一年寫的少了一些。我以爲讓一線區塊鏈從業者,給你們分享他們的經驗是頗有借鑑價值的,因此 Forkit 會找到業內最牛的一波區塊鏈從業者爲你們分享經驗。給你們分享代碼、技術、以及關於區塊鏈的一切,這是咱們的宗旨。 網站
Terry:Daniel 你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時是什麼感受?
Daniel:我是在咱們另外一檔節目 Podcast 中第一次聽到 Forkit ,當時我想到一個服裝品牌 Fcuk。那個時候,我和 Jan 在錄一期節目,就提到咱們要發起一個新的 Podcast 叫作 Forkit。而後,每次當 Jan 在發 Forkit 的時候,面部表情都會抽搐一下,露出很是詭異的笑容。
Kevin:我以爲你的發音很魔性,可以發音到中間的位置。我以爲 Forkit 這個名字挺好的,頗有區塊鏈精神。
Terry:Kevin、Daniel 和我是 Forkit 的三個創始人,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創始人叫作 Jan,他因爲還在封閉開發,沒有來得及參加咱們的 Meta Episode,可是會做爲咱們的主持人之一,常常出如今咱們的節目中。
其實最先是我和 Jan 去作這個節目,當時就在想咱們是開發者出身,咱們須要找到一個詞來匹配咱們偏技術範疇的區塊鏈精神。因此找了好久,發現 Fork 是個很好的詞,他在兩邊都有含義。在區塊鏈中 Fork 表示分叉,我和 Jan 對分叉有個共識:咱們以爲分叉是一件好事,分叉是區塊鏈的特性,也是區塊鏈競爭的體現。設計
因此咱們以爲 Fork 是區塊鏈頗有意思的精髓;在代碼方面,你們都用 GitHub ,在上面我也能夠去 Fork 你的代碼,不管是出於競爭仍是回饋你項目的目的。
選了 Fork 這個詞以後,你就很容易想到後面一個詞,不是 it 就是 me。Forkit or Forkme(爽朗的笑聲)……Forkme 呢就太容易搞錯了。若是我沒記錯的話,GitHub 上有個 Tshirt 叫作 Forkyou,咱們不想和它太接近,因此選了 Forkit。咱們想強調的精神就是若是你以爲哪裏很差,你就去 Fork,去競爭,去作你認爲對的事情。
Daniel:Terry ,在講到 Fork 時,你以爲 Fork 不是一個問題,而是一個精神。可是我以爲,對於不少剛剛接觸區塊鏈的人,他們知道硬分叉是一條鏈分紅兩條鏈,但不少時候,產生分歧,纔會分叉。在傳統認知中產生分歧,總會被認爲是很差的,你們老是但願社區能達成共識,而後再無爭議的 Hard Fork 產生一個升級。因此咱們把 Forkit 定義成好的或者是 feature,有點反主流認知,Terry 能夠展開講講爲何分叉是一件好事。
Terry:關於硬分叉,若是你們達成共識,朝一個方向走固然是好事。若是社區不能達成一致,你有新的想法想要加入到這個項目中,那麼這個社區或者是項目的擁有者就有可能不會贊成,這個時候就會產生分叉。
可是在物理世界裏,咱們可能就沒有辦法作到「分叉」。好比,美國選舉總統就必須強行達成一致,好比,必須選 Trump。
若是我有不一樣的意見怎麼辦?在區塊鏈上,我能夠選擇不妥協,當我沒有辦法和社區達成一致時,我能夠 Fork 一條鏈,把它打形成你想要的世界,在我看來這是一件好事。
在正常狀況下,也存在不少分叉,好比在正常狀況下我會選擇最長鏈,這其實也叫分叉。因此若是侷限在 Hard Fork,不能調和的 Fork 裏面,我不以爲它是一件壞事。固然每一個人有不一樣的見解,Kevin 你對這件事怎麼看?
Kevin:Fork 是不可避免的,由於在中心化系統裏,你不可能說全部人在同一個時間點,對一件事達成共識,消息傳播也是須要時間的。因此在網絡裏面,不一樣時間的參與者對網絡裏同一個事件的見解多是不一致的。這其中的核心問題是有分歧以後可否達成共識?
不少共識算法認爲,在經濟激勵之下,是能夠達成共識的。若是在協議內不能達成共識,這反而能體現區塊鏈去中心化治理的精神:一我的或者一組人,對某個協議沒有徹底的統治權。若是我不一樣意你的觀點,徹底能夠拉出另一條鏈,若是我能找到本身的社區,找到支持個人人,那麼個人這條鏈能夠是一條獨立的鏈。
比特幣曾經經歷過一個開發基本停滯的階段,你們在爭論事後,採起硬分叉的方式,讓兩邊均可以按照本身的想法去推動本身的鏈,讓市場來決定哪一條鏈更有價值,我以爲這種方式挺好的。
Terry:接下來講說咱們的主播,有人問,咱們的四位主播,除了 Jan, 都是作 Podcast 的菜鳥嗎?你們怎麼看這個問題?
Daniel:咱們作 Podcast 已經好多年了!
Terry:我和 Daniel、Kevin 以前也作了一檔 Podcast 叫作 Teahour。我相信有不少聽衆就是從 Teahour 過來的。我想說咱們並非作 Podcast 的菜鳥。咱們忽然腦子一熱就想作節目,但並非沒有經驗的。
這裏給你們介紹一下 Teahour:它是一檔針對程序員的技術類節目,但不侷限於區塊鏈。裏面有幾期關於區塊鏈的節目,將來咱們會連載到 Forkit 上。
Terry:Forkit 會專一於區塊鏈中,因此,若是你對區塊鏈或者區塊鏈技術感興趣,那麼你必定要訂閱這檔節目。若是你對炒幣比較感興趣呢,我以爲也能夠聽一聽,畢竟咱們也是買幣的人,偶爾也會說一說價格,可是這絕對不是咱們的重點。若是你要研究一下基本面,那聽一下咱們這檔節目是最好的,由於咱們是從技術角度出發來談論基本面。
從形式上講,咱們節目的主要形式是扯淡(爽朗的笑聲)。可是咱們在區塊鏈行業一線工做,咱們的扯淡呢,確定仍是有一些價值的。固然,咱們還有一些其餘的形式,好比說採訪,咱們仍是會請到一線的大牛,你會知道在行業中一線的牛人是如何工做的,是怎麼看待區塊鏈行業的,這會是一個很是乾的形式。咱們還會結合新聞作一些評論,好比某某鏈要分叉了,某某項目要上線了等等。
Terry:接下來,得好好說一說主播了,咱們之前都是一線寫代碼、作技術的,是怎麼到區塊鏈行業來的?
Daniel:我先簡單的介紹一下我本身,我是 Teahour 的主播 Daniel ,在 Teahour 錄製了不少節目。如今呢,我是某區塊鏈的 COO,負責一些 Marketing 和 Operation 的工做。
我進入區塊鏈行業已經有 4 年時間,能夠算的上是行業老兵了。按照傳統算法(幣圈一日,人間一年),已經一千多年了(Terry:千年老妖)。
特別巧,我加入區塊鏈行業也是由於 Teahour。在 2013 年年末時,我須要採訪一個嘉賓,可是我約了一個月仍然沒有約到,不停的放我鴿子。當時我就在 RubyChina 上找了一個好朋友,讓他來頂替作個人採訪嘉賓,這我的就是當時雲幣交易所的 CEO 邱亮。
在採訪當天,咱們以一問一答的方式說了一些 General 的問題,聊了數字貨幣、交易所、區塊鏈的話題。可是,後來那期播出的 Teahour 內容是咱們聊天內容的 1/3,並且,只有這 1/3 是不敏感的內容。也就是說,邱亮當時給我講了超過正常一期時長 3 倍的內容。並且這裏面一大塊內容是很敏感的,我必須把這些內容剪掉。
可是,他給我講了這麼多內容瞬間讓我看到了認知差距:圈外和圈內作數字貨幣、交易所的人,對同一件事情的不一樣見解和認知差距是極大的。
我以爲在任何行業的早期,尤爲是區塊鏈行業的早期,你想進入這個行業作點事情,是須要師傅、引路人的。而這個師傅、引路人則可以從圈內的視角,幫你在早期快速地提高對這個行業的理解。而這種認知是你站在圈外,經過各類公共的消息所看不到或者認知不到的。
當時邱亮就幫我作到了這個效果,他忽然讓我意識到從圈外看數字貨幣、區塊鏈和從圈內看的一種巨大落差。就是咱們之間存在這種巨大落差引發了我巨大興趣,因此在 2014 年年初,我找到邱亮,答應他的邀約,加入雲幣,正式進入了區塊鏈行業。
以後,我作了交易所,作了一個網站保全網,一個錢包 imToken、以太坊愛好者社區、星火礦池、智能合約平臺,如今我在作某公鏈項目的聯合創始人。
Terry:怎麼我據說你什麼都作了,集齊七顆龍珠召喚神龍。
Daniel:你能不能說出一個我沒作過的? 假如說你問我有沒有挖礦,由於作礦池不算挖礦,不過挖礦我還真作過,我家裏曾經有礦機,本身在家裏挖的那種。
Kevin:我也用臺式機挖過礦,在很早很早之前,CPU 挖礦還能賺錢的時候。
Terry:如今有個小變更,剛剛咱們 Forkit 的另外一位創始人 + 主播進入了咱們的節目。他剛剛開完會,也就是 Jan。他是某公鏈的創始人 + 架構師,來 Jan 給你們打個招呼。(咱們 Meta 終於把四位主播集齊了,能夠召喚神龍了)
Jan:Hello,你們好,我是 Jan,我原本加進來只是爲了旁聽。(一陣大笑)
Terry:Jan 如今可能有些迷茫啊,爲何是某公鏈。由於咱們打算第一期節目都不宣傳本身的項目,因此用「某」代替了。咱們如今在談論你們是如何進入這個行業的,接下來,Kevin 來談談是怎麼入行的?
Kevin:個人故事和不少技術人員是相似的。第一次在一些程序員社區據說比特幣,是在 2012 年。當時,我以爲比特幣頗有意思可是沒有深刻的去了解。後來,又在社區裏看到相關的討論二三次後,就想,這麼多人對比特幣感興趣,那麼就去了解一下,看下白皮書吧。
看完白皮書以後,我是很是很是震撼的。其實在比特幣以前,我對經濟就很是感興趣,並且有必定的基礎,好比對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學也有不少的涉獵。因此當看完比特幣白皮書以後,我就以爲這東西特別強。
由於那個時候在創業,因此也沒有可以全力去作區塊鏈。那個時候買幣也很是不方便,基本上是要把錢打入到一個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里面,因此我就很是猶豫,也沒有怎麼買。Anyway ,我基本上是處於一個粉絲、愛好者、學習者的狀態。
後來,中間還有其餘的故事,真正所謂入行是去年年末。Jan 他們說要作某公鏈,我以爲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並且這些人大部分我都認識,知道這是一個很好的團隊,因此我就正式入行區塊鏈了。
Terry:OK,那好,雖然我知道,可是我也僞裝本身不知道來問你一個問題:投身區塊鏈行業以前,你在作什麼事情?
Kevin:以前咱們在作一個網上的技術培訓學校,這個培訓更多的是面向非計算機專業、工做 5 - 10 年、想轉行作程序員的用戶。這個學校是面向全世界的,如今也還在運營。只不過我從平常的運維中抽離出來,去找到一些更合適的人來作事情,而我能夠抽出時間來作一些其餘事情。
Terry:那也是下了很是大的決心。據我所知這個項目運行的很是好,下了這麼大的決心,看來是很是看好區塊鏈的將來了?
Kevin:對,區塊鏈這是我本人很是喜歡的兩個方向的交集。我本身是開發者,對經濟學和社會學也有關注和研究,因此技術第一次延伸到這兩個領域裏面,確實讓我以爲區塊鏈是一個能改變世界的東西。因此也一直在尋找合適的機會、用比較好的方式去作這件事,如今有這個機會我也很開心。
Terry:那麼,如今來講說我是怎麼進入區塊鏈行業的。我據說比特幣的時候很是早,大概 七、8 年前,那時咱們還在一家諮詢公司作同事,當時內部有個關於比特幣的分享,聽完我就以爲很好玩。後來有機會更深刻的去研究比特幣時,就以爲它很牛逼,可是並無想過要去從事這個行業。
那個時候,從事這個行業,也就只能挖礦,或者買一點幣。這樣一直持續到區塊鏈這個概念,從比特幣裏提取出來,運用在其餘的項目裏以後,好比說 Ethereum、Bitshare,讓你以爲這個技術在作 Currency 以外,還有其餘的方向發展。
這讓我產生了巨大的興趣,想着能不能用這個技術作一些事。後來有一個機遇,個人好基友 Jan 拉我去一個交易所。作交易所其實和區塊鏈的關係並非很大,可是當你進入這個環境以後,就會去研究裏面的技術、實現和可能性。在交易所以後,我才真正投身到區塊鏈,去作一些事。
在整個過程當中,我也是有不少疑惑,我發現區塊鏈和作 Startup 的方法是不同的,好比你作 Startup,你會去學 Startup 的方法學。一般,作一個產品時,你得先找到一個痛點。你要肯定你解決了一個問題,一個存在的問題,這樣,你纔會從一個存在的角度出發。
可是我發現作區塊鏈,會出現一個現象,你們手上都有一個錘子,可是不知道問題在哪裏。而當時從個人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創業錯誤的作法。我一直被區塊鏈能用來作什麼困擾着,這和咱們之前創業的流程是不同的。
後來我想清楚了一個事,互聯網在最先的時候也是有一個錘子,但不知道釘子在哪裏。一個革命性、顛覆性的東西,它要去改變,並非從 fix 某一個痛點開始的。而是你有了一個更好的 Archiecture ,一個更好的將來世界的基礎,你要慢慢去鋪它的時候,並非用 Startup 那種方法來作的。
在我想清楚了這些事情以後,我纔打消了這個顧慮,才真正的 500% 投入到區塊鏈的技術熱潮當中,我也是某公鏈的創始人。
Jan:對於你剛纔說的困惑我能夠補充兩句。其實,咱們如今已經知道了區塊鏈是一個答案,可是咱們仍是不知道它是什麼問題的答案。就像你說的,不少革命性的東西一開始都是這樣。
個人經歷和各位有所重疊,不少地方都講過,作過不少不少和區塊鏈有關的項目。和 Daniel、Terry 有所區別的是,在作某公鏈項目以前,我還作了一個許可鏈的項目。那個項目咱們作了好久,也積累了不少經驗。到今天本身想作一個公有鏈,也是爲了想把本身之前積累的經驗,造成的不同的想法實現出來。
Terry:到如今爲止,Jan 你同時作過公鏈(參與過以太坊的開發),也作過聯盟鏈的事。但無論開發者也好,投資人也好,如今人們一提到聯盟鏈就會以爲不太性感,是沒有出路的。當時你在作了公鏈的基礎上,爲何還會要去作聯盟鏈,而不是繼續在公鏈上發展?
Jan:從當時的環境來講,作聯盟鏈有兩個緣由。
當時是 2016 年年初,聯盟鏈剛剛出現,它將傳統的 BFT 共識引入區塊鏈,造成一個新的設計。這在當時是很新的,很是吸引人,咱們能夠看到不少可能性。
我看不少事情都是從技術角度出發,並不會看重收益。我會以爲它是一個很是有意思的想法。當時,應該是 Eris Industry 最先把 BFT 的共識引入到區塊鏈中(改造了以太坊)。R3 造成了這個聯盟,想要在金融行業裏面去作一樣的事情。因此你看到就會很興奮,他們的不少想法在當時看起來是成立的,如今看依然是成立的。
我記得那時是 2016 年年初,咱們 Ethfans 作了不少次 Meetup ,當時我就講了爲何咱們須要 Permissioned Blockchain。
簡單來講,在比特幣的區塊鏈上咱們實現了不記名資產,可是在不少金融場景裏面咱們會須要不少記名資產。咱們須要知道資產是登記給誰的、身份是明確的、可追溯的,而不是一個徹底匿名的環境。區塊鏈若是要真正作到商業落地,我以爲這是一個必要條件。由於,你很難想象,全部的商業活動發生在一個匿名環境裏面。
即便在今天,咱們在公有鏈上也正在嘗試創造一個身份系統,無論這個身份系統是對接線下的身份系統,仍是在數字世界重構一個身份系統,可是全部人都認識到了現有公有鏈都缺一個身份系統設計。
因此,把身份融入區塊鏈,咱們整個系統架構能夠發生變化,能夠作一些新的東西,這個想法就是的許可鏈,在當時是很吸引人的。因此確定會想要去研究一下,這是一個理由。
另一個理由是,當你看到這個新的東西時,無論它有沒有潛力,確定會很想了解它,嘗試去作它。當時我認爲許可鏈是很是激動人心的一個新領域。
只不過當時是 2016 年,考慮到那個大環境,不少公有鏈項目並無騰飛,到了 2017 年,又有一大波公有鏈浪潮把許可鏈給蓋過去了。後來出現了各類各樣的見解,好比說,許可鏈或者聯盟鏈它沒有通證 (Token),就不是區塊鏈。
可是我認爲這裏面有不少誤解,由於從設計上來講,並無規定聯盟鏈不能有通證,只是你如今看到的聯盟鏈裏面沒有通證,因此這些都不是聯盟鏈或者許可鏈的本質屬性。那麼,從今天的角度看,許可鏈和聯盟鏈都是很是有潛力的,在將來應該是會有一席之地的。
這裏面有幾個緣由:
第一,剛纔說到,在不少場景會須要有身份,許可鏈是一個天然的,有身份的區塊鏈系統;
第二,許可鏈和聯盟鏈,它的共識範圍更小,適合更多的場景。公有鏈的範圍是全球的,比特幣的共識範圍是全世界全部礦工,以太坊也是。 可是,真的全部事情都須要全球範圍的共識嗎?這個是不必定的。
因此,在將來我以爲共識是會分層級的,最下面最基礎、最昂貴、最慢的,是全世界範圍的共識。可是咱們一層一層往上看的話,共識範圍會愈來愈小,那麼上面共識範圍更小的地方,是否是要用區塊鏈或者用什麼區塊鏈都是咱們能夠探討的地方。
因此基於這兩點,我以爲將來許可鏈還有很大的潛力和探索空間。前一段時間,我還寫過一篇文章《將來是公有鏈仍是聯盟鏈會成功?》來討論這個問題。
Terry:那麼,有沒有幣並非聯盟鏈的本質區別和屬性。最主要的區別,是共識的範圍不同呢,仍是共識的准入機制不同?那麼,本質的區別在哪裏?
Jan:我以爲最主要的區別是共識的範圍。
Terry:有意思,因此聯盟鏈也是能夠有幣的。
Jan:對的,聯盟鏈能夠有幣。並非說技術作不到,只是如今沒有。固然,並非由於聯盟鏈有幣纔會有價值,有幣也能夠沒有價值;也不是沒有 Token 的聯盟鏈就沒有價值,這些都是不成立的。我以爲在區塊鏈發展早期階段,沒有必要限制本身的想象力。
Terry:以前咱們幾個主播在全球跑了一圈,我知道 Jan 和 Kevin 剛剛從德國回來,固然也常去美國。Daniel 和我也會去美國社區交流,我想聽聽大家對中美區塊鏈氛圍差別的見解。
Daniel:我以爲差別性遠大於類似性。這和咱們國內大環境有關,咱們如今用的東西、區塊鏈行業的發展,有不少都是來自歐洲、 北美這些發展比較先進的地區,由他們先造成了文章、話題討論以後纔會被傳播到國內。
當咱們第一次到硅谷、灣區,和那些區塊鏈從業者交流,我發現他們關注的東西已經遠遠超前於國內流行的東西。國內的主流社區是在跟隨西方沉澱下來的東西,而北美、歐洲則是在引領行業的發展。因此,我以爲整個中美兩邊的區塊鏈氛圍是徹底不一樣,整個差別很是大。
Terry:這樣看來,國內的滯後性很是強。
Kevin:我以爲國外的社區,開發者特別活躍。 由於我本身是開發者,個人不少朋友,包括創業過程當中認識的創業者,不少都在從事區塊鏈方面的創業開發。無論是從開源代碼層面上、工程層面上、仍是創業層面上,很是多的人已經在用這個工具來表達本身的想法,我以爲這是很是好的。
有一次,咱們去硅谷參加 Meetup ,在交流時,都是在討論技術上的問題。或者他們有一套想法、產品,想要聽聽咱們的意見,這種感受確實是很是好的。反而那些關於投資的、關注幣價的活動,在個人身邊是很是很是少見的。
Jan:我以爲開發者社區的區別,不只僅是區塊鏈行業開發者社區的差異,而是中國和美國,或者說是和國外開發者社區的差異。
不管是哪一個行業的開發者社區,國外的開發者社區會更開放,更加容易達成合做。由於咱們本身是工程師,是 GitHub 長期用戶,寫過一些開源項目。咱們常常會觀察 GitHub 上其餘開源項目,很明顯的一個現象是,中國的開源項目不多,國外的開源項目會更多。固然咱們近年來確實也看到愈來愈多的中國開源項目,但相對來講,仍是比國外的少不少。
其實開源是很天然能造成合做、造成互動的事情,也許是由於咱們開源項目少,因此開放性的合做更加難以造成。開放性的合做是指,我和你根本都不認識,你在一個城市,我在另一個城市,你在一個公司,我在另一個公司,可是咱們經過 GitHub 就能造成了一種合做:你來建立項目,我來修改文檔等等。這種合做,我以爲國內的社區相對比較少。
開源是很重要的一個事情,尤爲是在區塊鏈領域。在傳統項目裏,不開源也許是挺正常的,可是在區塊鏈項目裏,不開源根本說不過去。
區塊鏈自己就是創造信任的軟件,不開源的話,是沒辦法創造信任的。最著名的例子是 Kenneth Thompson[1],他在接受圖靈獎時,介紹了他在實驗室裏是如何 Hack 一個 Compiler的,你們有興趣能夠去搜索一下「 The Ken Thompson Hack 」。這是一個很典型的由於沒有開源代碼,而致使沒法產生信任的例子。他演講的標題就叫作「Reflections on Trusting rust[2]」,一個關於信任的演講[3]。
說到這裏忍不住要吐槽一下, 中國有不少閉源的區塊鏈項目,我以爲這是一個很是神奇的現象。我不知道其餘地方有沒有閉源的區塊鏈項目,可是我知道中國有(由於我在中國嘛),這是一個很奇怪的事。
在美國投資機構及社區也會有開放性合做。我很是喜歡不少國外的 VC Crypto Fund 創始人,他們會在本身博客上寫投資理論,對各個項目的分析。無論他們的背景是作投資的仍是作技術的,他們都會分享本身的觀點。
咱們常常能在一篇文章中,看到「感謝 XX 對本篇文章的一些建議」的標語;或者我看到其餘人寫的一篇文章,會有一些本身的見解,從而又寫了另一篇文章。這種是相似 GitHub 的合做,只不過不是寫代碼,而是觀點的討論和演化。
我以爲開放的外部環境對於項目來講,是一件很是重要的事。你可以看到別人的想法和別人的建議,而後由於這些觀點間的開放性合做、碰撞,整個行業的認識也會不停往前推動。因此,我認爲這是中美之間很大的不一樣,咱們在中國很難看到這種相似的討論。
Kevin:說到投資人,最近咱們在和項目投資人接觸後,發現美國這邊的投資人有一個共識,就是知道好的項目是不缺錢的,而且僅僅提供資金支持是不足的。投資人不只要做爲項目的持幣人、投資人,還要成爲你的生態建設參與者,會很是積極的爲生態的發展出謀劃策。
前幾天,我從芝加哥回來,看到咱們的一個投資人專門成立了一個研究小組,僱傭了一大批 Ph.D.,專門爲旗下的投資項目作各類研究層面上的助力。美國的不少投資人都在作這些事情,我以爲是很好的。
Terry:聽了你們的說法,我也不作補充了,來總結一下:第1、大致上來看,中國的區塊鏈氛圍偏投機,國外作技術的氛圍更好一些,這是一個很奇怪的感覺。
第2、Jan 提到了開源,咱們這些主播都是從開源一路走來的,擁抱開源是融入到咱們血液中的事情。咱們作的全部項目都會開源,咱們作 Podcast 也是一種推廣開源的方式。
Terry:考慮到以前的 Teahour 一期就是三個小時,也不知道聽衆爽不爽,咱們的 Meta Episode 會嚴格壓縮時間,因此會頻繁更新。如今有個來自 Teahour 的傳統,我但願可以延續到 Forkit 裏,那就是每個嘉賓分享一個 Pick,一個你推薦的任何東西。
Daniel:我通常都會分享一個最近一二週見過或者買過的東西,這期我分享的東西是硬件,很便宜。我先申明一下我是一個米粉,可是我歷來不用小米手機,我用的是蘋果手機。我很是喜歡小米公司除了手機以外的東西。
今天給你們推薦小米的無線充電器,它支持快充。若是你使用的是蘋果,或者支持無線快充的手機,很適合用他的無線充電器。你能夠買不少個,在家裏、辦公室各放一個,放上去就能夠隨時充電。
它特別適合像咱們這樣的手機重度使用者,尤爲是蘋果手機,以及其餘電池很是不給力的手機使用者。並且他的價格很是便宜,性價比很高,你能夠買不少個送給身邊的朋友。若是還要補充一下,我推薦小米的 USB TypeC 的電源適配器。
Jan:我給你們推薦一款鍵盤,雖然我是一個 Thinkpad 用戶,已經擁有比另一種筆記本更好的內置鍵盤,但平時也會有更高的追求,在辦公室也有一個外接鍵盤 CODE Keyboard 。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過一個 Blog 叫作 Coding Horror[4]。CODE Keyboard 是 Coding Horror 做者聯合 WASD 這家公司一塊兒出的一個鍵盤。我以前買過它的 87 鍵白軸鍵盤,以爲很是好用。我很是喜歡 87 鍵的鍵盤,由於它把不須要的多餘的區域砍掉了。它又是一個標準鍵位,不像其餘一些很流行的鍵盤,鍵位很奇怪,會讓你感到不適應。即便你要換別人的鍵盤用,也會感到很舒服。白軸鍵盤的手感頗有意思,聲音中等,比青軸小不少,很適合程序員。Kevin:我推薦一個比較學術性的東西:一篇論文《Blockchain Economics》,這篇論文是普林斯頓大學兩個教授寫的,你們能夠在 Google 上搜到。如今在區塊鏈 Token Economics 設計討論時,你們都沒有考慮到 Blockchain 是很容易被分叉的,分叉以後引發的競爭是如今不少項目沒有想的。Terry:我知道這個節目有不少開發者聽衆,做爲一個經典開發者,我應該如何着手區塊鏈開發呢?我推薦一本入門區塊鏈的書《Mastering Bitcoin》。這本書的調性,很是適合開發者,強烈推薦你們把這本做爲入門區塊鏈開發的第一本書。OK,今天的節目就到這裏,Let's Forkit,see you next ti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