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從牀上爬起來準備看會兒書,一條感人消息就這麼甩過來了,進了?省賽前,我一直在爲學業考試和項目忙碌不停,而後還有電子實習,從報名那會兒開始,長達半年時間,我沒有寫過一題,因此,其實只能說上帝仍是很眷顧個人,省賽那會兒作完之後,我就已經以爲省三應該都拿不到了吧,很絕望的說,其實對於一個歷來沒去過北方的孩子,對北方是無比的期待與嚮往,直到出成績那會兒,喜極而泣,多是我太菜了吧,雖然我知道這個比賽真的很水很水。。。因而乎,那也是我第一次去北方了吧,早早地提早了幾天收拾好行李,那幾天也是徹夜未眠吶,天天都在指望着和大佬們見面呢~~spa
當晚就準備啓程了,咱們在車上有說有笑着,伴着歡聲笑語,迎來了次日清晨,從火車上望着外面的景色。3d
原來這就是北方啊,無邊無際的都是平原,想一想我家那邊,都是丘陵地帶,既沒有連綿的山脈,也沒有廣闊的平原,有的只是一些小山丘啥的,固然啦,這確定激發了個人那一股兒好奇勁兒~~blog
尾隨着一路顛簸不停的,終於到了北京西站。繼承
咱們固然是一路奔着住宿的地方走啊走啊,也不知道負責人是怎麼訂房間的,直接就訂到了東直門,一查,maye,二環,我心中莫名地有些恐慌,事實證實,二環的物價也忒貴了吧,一夜1500一間,吃飯平均是30~50一餐(仍是比較差的那種),我當時莫名地對北京的物價有着莫名地驚訝,而後一路坐着地鐵過去,路上達成了三個成就:渲染
一路顛簸流離,總算到了住處的地方,稍事休息整理了一下,正式開始了北遊。並行
還將來得及細品春孃的美貌,還沒來得及與它相擁而訴,一股初夏的氣息撲面而來,掩飾來時的羞澀,匆忙地投入懷裏,柔情滋生了色彩,也許溫柔總讓人心醉迷離,也許熱情總讓人留戀不已,初夏的熱情,柔碎了我那潮溼的記憶。
好似一晚上之間,樹葉相約似的長大了許多,微風吹來,呼啦啦繼續瘋長,葉片在朝陽的照射下,神奇地活現,泛着粼粼的光。不經意的一瞥:滿大街的裙裾搖曳!我不禁得感嘆:原來已經是初夏。沒有了冬日的嚴寒,也送走了晚春的狂風肆虐。夏,羞答答的溫柔,不禁得讓人喜歡!im
初夏,是我最愛的時令,也許是劉瑞琦的那首《初夏》,也許是許嵩的那首《毀人不倦》,也許是那灌木叢中的木槿花,總之,這氣候來的剛恰好。兩年來,由於那句「初夏的雨點,落的太敷衍」而義無反顧瘋狂地愛上了這短短的初夏。挹一口暖風薰得遊人醉、咂一次綠蔭來時路不減,這便是慵懶而熱情的初夏。項目
北京初夏傍晚的天空,就像五光十色的水彩筆渲染出的暖色調。絢麗之餘多了一股秀氣。那牆角剝落的泥土,散落的時光。還有天邊遠去的驚鴻。幾許回憶便瞬間抽空了心靈。讓人有些許唏噓,惆悵。亦如眼中的霧,化不開來。只能看清楚輪廓。db
初夏的北京天氣格外的好,天特別藍,萬里無雲,貌似傳說中的霧霾天氣徹底與她無關同樣!天氣好,心情也很好,身處老北京的小巷子上,心曠神怡! 街道比較寬敞、整潔,少了市區中心那份喧鬧,反倒別有一番味道。img
登上長城,放眼望去,一切都顯得那麼美麗、雄偉。各個國家的人們像趕集似的聚攏到這裏來。走着看着,忽然看見了烽火臺,臺上像一座小塔,石磚坑坑窪窪,見證着歷史的滄桑鉅變,聽說這烽火臺是打仗時用來報信的。站在長城上,我居高臨下,極目遠眺,只見羣山蒼莽,氣勢雄偉,一直伸向遠方,與碧空相連,顯得磅礴無比,是誰創造出這樣的人間奇蹟?是咱們中華民族的祖先!
從下往上看,長城盤旋在山脊之上,順山勢而蜿蜒於羣山之間。遊人密密麻麻,附着在長城這個長長的飄帶上。從只能過一我的的窄小的入口繞上去,咱們就站在了長城上。長城如同陡峭的臺階,伸向遠方,兩邊是垛口和了望孔。
爬長城那纔是真正的爬,石階很陡,很滑,向上不能走而只能爬,人像猿猴同樣,但遠沒有它們靈活。爬累了,就順勢坐下來休息,喝點水補充被陽光蒸發的水分,而後用被汗水模糊的眼睛欣賞周圍的風景,由於爬的時候看到的只有灰灰的石磚。有上就有下,下的時候,有的人把着兩邊的護欄,慢慢溜下去;有的人用雙手貼着地,向下蹭;有的人乾脆向下跑,大有剎不住之勢,非常讓人擔憂。
站在長城上,我浮想聯翩:二千多年前,在那麼惡劣的條件下,勞動人民究竟是如何把這些磚塊運到山上,將這些磚塊砌成了現在咱們所見到的如此堅實的城牆,實在是了不得!咱們要弘揚中華民族吃苦耐勞、艱苦奮鬥的精神,把祖國的各行各業建設得蒸蒸日上、欣欣向榮。
尋尋覓覓,故宮的靈魂,你究竟在哪裏?我穿過金水橋,邁入太和殿,空氣裏彷彿充滿了一雙雙悵望蒼天的眼睛,裏面盡是壓抑已久噴薄欲出的幽怨和權利驅使下的野心,還有關於兩個王朝江山社稷的榮辱得失。但他們都不是故宮的靈魂。我繼續尋找着,終於,在一個不起眼的角落,我找到了,找到了那個在故宮蟄伏已久的靈魂——傳統文化。
漫步在故宮,近距離的參觀那些巍峨的宮殿,我才愕然發現,原來傳統文化已經滲透進了故宮建築的每個角落、每個細節。金水河上的五座金水橋,象徵着「仁」、「義」、「禮」、「智」、「信」的儒家五德,而乾隆在齋宮的御筆「敬天」更是將「敬天畏人」的傳統道德展露無餘。傳統文化,竟早已隨着歲月的流逝,在故宮的空氣裏擴散開來,愈久彌香。
觸摸故宮的靈魂,感覺到的是深深的震撼,震撼於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爲其日益流失憂心忡忡。然而我堅信,做爲炎黃子孫的咱們,不會眼睜睜的看着民族精神葬送在本身手中。故宮,在見證了明清兩代的盛衰榮辱以後,還必將見證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故宮最美麗的莫過於在坤寧宮北面的御花園了。走進御花園,滿眼看到的是蒼松翠柏,奇花異石,亭臺樓閣,水榭小橋,不時傳來幾聲鳥叫或泉水的丁冬聲;放眼望去,不時可見幾座宮殿和廳山怪石的尖頂。這天然與人工的美妙結合,真可謂「天上人間」。擡頭看天,低頭看腳下的磚石,或是摸一摸朱漆大門上的門釘,或是檐上的木雕和中軸線上的種種圖案。看看那些房梁,雖然我知道已經掉色的房梁也不是當年的房梁,但沒有關係,至少雕塑仍是。屋角的雕塑,精細,生動,有龍,有鳳,男人工做的地方雕的獅子是雙眼圓睜,而女眷們門前的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是叫人莫管是非。要說文化,在這個巨大的四合院的建築羣裏,難道不更在這些細小的雕刻上?那裏才真正藏着過去歲月的靈魂,它們才見證了人世的冷暖,俯視了生命的起落,時光流逝,物是人非,這一刀一刀的刻印,正是最好的說明文,散文和傳奇小說。
後海,是北京城裏的一汪水兒,和它相通的還有前海和西海,連一起就叫什剎海。什剎海的南面,也有三個海,是南海,中海和北海,又稱前三海。相對於這三海,什剎海也叫後三海,然後海就在其中。雖然它們都算不得大,每面水域不過數十公傾,但有了這幾汪水兒,北京城就顯得不幹不燥了,也就有了賞荷泛舟的去處,四四方方的皇城纔不至於拘謹,這整肅的皇氣裏面,也就跟着添了幾分活潑的靈氣。
去後海,最近便兒的走法兒,仍是先到鼓樓,往南走一點兒就能看見菸袋斜街的牌樓。從這底下穿過去,沿街前行數百步便是。若是不急,還能夠在街裏流連一下子,雖然幾經歷史變遷,這裏早就不賣菸袋菸嘴兒鼻菸兒壺了,甚至文玩店、畫店也已銷聲匿跡,但在這兒仍是能尋到一些有意思的玩藝兒。好比買上一件印有奧X馬紅衛兵形象的T恤,或是白底兒藍條的海魂衫,一隻寫着「抓革命,促生產」的洋磁兒缸,或是繡着「爲人民服務」的綠色軍挎,畫着周璇的舊電影海報,以及鬥彩的茶具,古色古香的陶笛,彩蝶大花兒的對襟盤扣兒小襖……這裏不是東單王府井,不是大柵欄,潘家園,虎坊橋,要買大金大銀,珍玩重器,名人字畫,這裏頭沒有,這裏有的只是一個個小物件兒。這些小東西,雖不起眼兒,卻能冷不丁地撞醒了渾渾沌沌的心,讓人突然間想起了特定的年代,甚至是本身當孩子的時候。
菸袋斜街,不寬,約可五六人並行,看起來就像一個大衚衕。但它的確是斜,因是日後海邊兒上斜,因此又斜得好。到了小石碑衚衕和鴉兒衚衕交口兒左轉,眼前突然洞開的一片天高水闊,兼又風意頓生的,這即是後海了。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小拱橋,它橫跨在前海與後海的交接處,稱銀錠橋。若要把這兩塊兒水比做一隻漂着的葫蘆,那麼這隻葫蘆須得橫倒了,它的嘴兒就衝着故宮方向,上半截瘦些的是前海,下半截豐些的就是後海,而銀錠橋就在這葫蘆的細脖兒上。
說是看後海,其實也都會看前海,說是遊後海,又不如說逛後海。後海的水,再綠,再柔美,也不過是一片水,這樣的水,望幾眼也便收了底。後海真正的味道,我覺得是在兩岸上,這裏有數不清的衚衕,星羅棋佈的名人故居,有老北京的風味小吃,也有時尚浪漫的酒吧。這味道如有顏色,它即是宮牆的紅,琉璃瓦的黃,是煙柳的綠,高天的藍,是青磚的灰,哨鴿的白。這味道如有聲音,它就是黃包車上的鈴鐺聲兒,地道的京韻京口兒,是悠揚明亮的胡琴兒,略帶憂傷的薩克斯,還有當下春日裏的微雨細浪,花搖風斜。哪怕是老人兒的清咳,小孩子的稚語,只要是星星點點的散落在後海的地界兒,便就有了別緻的韻味。這味兒是京味兒,填了幽,洗了暄的,是帶了從容,含了恬淡的。因此,它的深味足當得一個逛字,既說是逛,便能走回來,再走回去。既說是逛,便不是遊,不是從這兒看過去,再不思來的一趟活兒。
來後海,最好一我的,這並不是緣於獨處的安靜,而是由於一我的實在有着大自由。這裏可看的地方兒多,免不了走走停停,站站坐坐,若跟個伴兒,不是喊累叫餓,就是扯東扯西,難以由着本身的性兒來。不過當時我是大晚上去的後海,和幾個小夥伴們約好的,也算是去酒吧結遊尋興,去體驗一下老北京兒人的生活情調~~
北大清華應該是我學生時代求之不得的學校,即便當年考不上,現在也要去看看!北京大學,原名燕京大學, 北京大學校園的主體繼承自民國時代的燕京大學,因此又稱「燕園」。成立於1920年的燕京大學就是由三所教會學校合併而成的,司徒雷登在短短的十幾年時間內,使得燕京大學蜚聲海內外,成爲一代名校。 這其中建設有特點和高質量的校園是他辦學思想的重要部分。
清華大學的前身清華學堂始建於1911年,因水木清華而得名,是清政府設立的留美預備學校,其建校的資金源於1908年美國退還的部分庚子賠款。1912年改名爲清華學校。1928年改名爲國立清華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更名爲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遷回清華園。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清華大學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後成爲多科性工業大學。1978年以來逐步恢復和發展爲綜合性的研究型大學。
圓明園,在清帝150餘年的建立和經營下,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築景羣、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於世,被譽爲「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被 法國做家維克多雨果譽爲「理想與藝術的典範」。
然而,沉浸在喜悅中的咱們,也不得不直面時光的飛逝。歡樂的時間老是薄如蟬翼,以致誰都不敢觸碰離別的話題。在臨別的前一天,莫名地有些傷感。
又是一年北國的初春時節,春光溫暖和煦。校園裏的玉蘭花傲然而開,乾癟的柳枝也漸漸充盈,透出點點綠芽。生命在通過一冬的沉寂事後,開始了新的輪迴。我輕輕的合上那滿載舒適的相冊,將思念和感動深埋於心。窗外已經是滿園春色了,那勃發的綠意和涌動的暗香,催我奮進,伴我繼續走上追夢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