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都從事着研發相關工做,對研發工做過程當中的一些方法論逐漸造成一些本身的認識和總結,不管是技術、架構、團隊管理、項目管理和對業務的研發支撐等。研發這個崗位,在平常工做中接觸最多的人之一就是產品經理。也常常思考,對產品經理這個崗位來講,它的核心要求和方法論有哪些呢?俞軍的產品方法論基本解答了個人疑問。程序員
俞軍是百度的第一個產品經理,主導了百度、百度貼吧、百度知道等數個知名產品的無數次迭代。在互聯網界,能夠比肩馬化騰、張小龍、周鴻禕等一代頂級產品經理。微信
這本書斷斷續續看了有一週左右的時間,主要緣由是,書中大量闡述看似簡單易懂,但仔細揣摩,其中涉及到的許多經濟學和心理學原理,卻又值得深思。架構
沒有時間看徹底文的同窗,能夠了解下書中的核心觀點總結:微信支付
一、用戶不是天然人,而是需求的集合。設計
二、企業以產品爲媒介,與用戶進行價值交換。3d
三、一個好產品要有三個屬性:(對用戶)有效用,(企業)有收益,可持續。對象
四、交易(交換)產生價值。blog
五、用戶模型主要要研究用戶行爲及其背後的原理。項目管理
六、交易模型核心是如何創造利益和如何分配利益。原型
七、用戶價值=新體驗-舊體驗-替換成本。
八、產品經理要基於現實世界,研究宏觀背景和微觀場景下的用戶行爲及其背後的原理。
九、產品經理要能在實踐中理解用戶模型和交易模型,設計產品促成更多交易,以創造有利可圖的用戶價值。
如下試圖對全書的內容作個簡單的歸納。
產品經理的核心應該是「產品」。那到底什麼是產品呢。做者首先在書中作了一個定義,產品是由人加工,有用戶,且可被交易的商品或服務。
這裏面的重點,主要是用戶和可被交易。用戶自不用說,沒有用戶也就意味着產品沒有人使用,也就沒有價值。
對於可被交易,這裏的交易是一個泛指,簡單理解,只要可以被交換均可以稱之爲可被交易,而交易也不只僅是一般意義上的貨幣購買,包括用戶用時間的交換等均可以稱之爲交易。
既然是商品或服務且可被交易,做爲產品經理,就須要通過需求、生產和銷售三個環節,但真正要將這三個環節落地,還須要一個必備的技能:協調。所以產品經理最大的四個工做職能就是需求(定義產品)、生產、銷售和協調。
需求,主要是明確產品是知足用戶哪方面的需求。
生產,做爲產品經理,主要生產的對象是原型、交互和文案。
銷售,主要的方式包括運營活動、市場宣傳、用戶增加、和售後服務。
協調,主要是工做的溝通推動和跨部門協調。
在後面的章節中,做者對於什麼是產品有更深入的闡述,即站在企業和用戶的角度來看,產品是一種媒介,一種在企業和用戶之間進行價值交換的媒介。用戶拿本身的時間、金錢、承諾(使用產品)等來和企業進行價值交換。企業得到直接利潤或間接利潤,而用戶得到了需求的知足。
對於用戶,做者給出的定義是,用戶不是簡單理解的天然人,而是需求的集合。
做者舉例認爲,好比微信,可能其用戶是11億。但具體到功能層面如通訊功能的用戶是11億,微信支付的用戶是3億,公衆號的用戶是5億,按需求來算,微信的用戶就不是通常統計意義上的11億了,而是在不一樣需求下,其用戶是疊加的。這和咱們傳統認爲的用戶確實有所不同。
用戶具備異質性、情境性、可塑性、自利性、有限理性這五個屬性。
異質性是指用戶的特色千差萬別,幾乎很難找到兩個徹底同樣的。
情境性是指用戶的行爲受情境的影響,沒有情緒就沒有用戶,同一個用戶在不一樣的情境下會有不一樣的反應和行爲
可塑性是指用戶是可變的,其偏好和認知會隨着外界不一樣的信息刺激發生變化和演化,具有可塑性
自利性是指用戶追求我的總效用最大化
有限理性是指用戶雖然追求理性,但他的能力是有限的,其判斷常常出錯,也常常被騙,因此只能作到有限的程度
做者闡述用戶的這五個屬性,核心是爲了告訴咱們,做爲產品經理,不只要研究用戶的行爲還要探究其背後的原理。
關於用戶價值,到底該如何定義?做者認爲,用戶價值具備很強的主觀性,在不一樣用戶、不一樣情境、不一樣參照物下,用戶價值均可能會不同。因此咱們在研究用戶、用戶價值和用戶模型時,必需要有足夠的樣本量,不然獲得的結果可能只是片面的。
若是必定要去衡量用戶價值該如何作呢?做者經過一個公式來定義瞭如何衡量用戶價值
用戶價值=新體驗-舊體驗-替換成本
這也是做者總結出的一個新的產品理論體系中的一條。
關於產品,正如上面所說,產品是一種媒介,用於企業商業價值和用戶交換價值的媒介。一個好的產品,應該是對用戶有效用、對企業有收益且可持續的。
這裏的效用,本質是用戶慾望的知足程度。
關於企業,做者認爲,本質只在於兩點:第一,發現市場獲利機會,第二,生產效率高於市場。
企業如何發現市場獲利機會呢?做者認爲,大型的市場獲利機會,一是源於市場環境和制度變化,二是源於關鍵新技術,三是長期關鍵因素——組織建設能力,抓住機會和最終實現生產效率高於市場,都至關依賴組織建設能力。
交易和交易模式部分,做者引用了較多的經濟學相關的理論知識來闡述,由於交易自己就屬於經濟學領域範疇。
什麼是交易呢?做者認爲,產品即交易,這裏的交易,本質是指交換。
交易創造價值。
世界上沒有等價交換,只要不存在強迫和欺詐,必定是雙方都主觀判斷本身會受益,纔會完成交易。若是有一方虧本,他就不會願意進行交易。因此交易的核心在於,可以獲得什麼,可以付出什麼。
交易模型,是可以促成用戶作出某種行爲(即交易)且可持續的一種機制。其核心就是「如何創造利益(利從何來)」及「如何分配利益(利往何去)」。
爲什麼產品經理須要關注交易?做者的解釋是,產品最終要作的,是持續不斷地發現市場上高於用戶支付代價的用戶價值,並設計合適的交易模型把它固化爲產品。經過產品促成更多交易,以創造有利可圖的用戶價值。
做者在書中花了較大的篇幅,解釋了經濟學中的幾個和產品經理應該關注的點,主要包括效用、邊際、成本、供需和相對價格。
效用:是慾望的知足程度,效用具備多樣性和無限性。
效用的多樣性包括但不限於貨幣、時間、身體需求、心理需求、信念、情緒、認知等。效用的無限性是指用戶在一種慾望知足後會產生其它慾望。
產品的效用對用戶需求的知足程度大致能夠分爲四類:底線需求(不能低於),夠用就好(不用高於),越多越好(願意多支付),驚喜(超過預期或參照系)。通常來講,咱們須要知足用戶的「底線需求」,把「夠用就好」的需求打磨到邊際回報率最划算的那個點就停下,而後把「越多越好」的價值創造作到具備極高的投入產出比,適量提供「驚喜」。
邊際:是理解交易模型時必不可少的概念。在產品語境下須要理解的邊際概念,包括邊際效用、邊際效用遞減、邊際成本和邊際利潤。
邊際效用是指消費者對某種物品的消費量每增長單位所增長的額外知足程度。邊際的含義是額外增量。當額外的增量增長到必定程度,就會產生邊際效用遞減,也即再也不感到新增的知足。
邊際利潤是指在一個給定約束條件下,再多作一筆交易,增長的額外利潤。
而邊際成本,指在規模效應下,邊際成本是逐步下降的。但到了某一個臨界點後,其邊際成本反而有可能會變高。
成本:分不少種類,書中主要討論了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指完成一筆交易時,交易雙方在買賣先後所產生的各類與交易相關的成本。交易成本的下降,可使交易變得有利可圖。所以須要產品經理關注交易成本。
交易成原本源於如下幾種狀況:信息不對稱,信息不肯定、信息不完整和信息有成本。
產品經理主要關注的是市場型交易成本,主要分爲如下三類:
(1)搜尋(商品和交易對象)成本和度量(交易對象和商品的屬性)成本;
(2) 詢價(議價比價)成本和決策(決策和訂立契約)成本;
(3) 實施成本和保障(權利、違約、意外、監督等)成本。
做者舉了幾個下降成本的例子,包括標準化、智能手機普及減小排隊帶來的交易成本下降、鏈家真房源和線上化。
供需定律:這個是大衆都瞭解的知識,主要指在其它條件不變的狀況下,價格降低帶來的需求上升。
最後,做者又強調了相對價格的概念,相對價格=(直接成本+交易成本)/效用組合。
決策是對行爲的選擇,是從幾種備選的行動方案中作出最終選擇,選擇作什麼或不作什麼。
產品經理的工做由各類決策組成。其實不僅是產品經理,做爲一個管理者,其實核心也是在作各類決策。
好的決策應該是理性的決策,而不是單純的靠直覺或感性判斷。但人的決策大部分是非理性的,核心是信息獲取有限、信息處理有限、個體差別等緣由致使。
理性決策的目標即價值最大化,按照前文所述,用戶價值=新體驗-舊體驗-替換成本,所以爲了達成價值最大化,能夠經過將新體驗最大化、舊體驗最小化、替換成本最小化三種途徑來實現。
但一般價值的大小又較難以度量,能夠經過對自我認知的認知、參照系、成本、不肯定性決策、機率、非貨幣價值、外部性、時間性等幾個角度權衡判斷。
常見的決策的方法有數據決策、邏輯決策、主觀判斷決策。
咱們在決策中經常會有一些誤區,包括歸因偏誤、錨定效應、選擇性注意、刻板印象、自我中心、信念偏誤、決策偏誤等。
能落地的決策纔有價值,做者引自羅賓斯《組織行爲學》,給出了一些常見的推進決策落地的方法,包括:
(1) 合法性:依靠你的職權,或者強調你的要求符合組織的規章制度。適用於影響同事或下屬。
(2) 理性說服:提出符合邏輯的觀點和事實依據來證實某個請求的合理性。適用於影響老闆、同事或下屬。
(3) 鼓舞式訴求:經過呼籲某個目標的價值觀、需求、但願和渴望來引發情感認同。適用於影響下屬。
(4) 商議:經過讓他人蔘與決定如何實施你的計劃來加強他人對你的支持。適用於影響同事或下屬。
(5) 交換:經過給他人提供某些利益或好處來換取其對某項要求的遵循。適用於影響同事或下屬。
(6) 我的式訴求:利用友誼或忠誠來得到他人的贊成。適用於影響同事。
(7) 逢迎:在提出請求以前先採起吹捧、讚賞或友善行爲。適用於影響同事或下屬。
(8) 施壓:使用警告、威脅和反覆要求等手段。適用於影響下屬。
(9) 聯盟:經過尋求他人的幫助或支持來講服目標對象贊成。適用於影響同事。
做者按照天賦高低總結了A/B/C三類人員:
A類:有深度思考能力或超常同理心
B類:邏輯清晰且有產品心
C類:不適合從事產品經理職業
C類人員的特色有:
邏輯不清晰、同理心明顯弱、功利心重
缺少職業熱愛、指望朝九晚五休閒生活、不愛加班
自我認知太高的人
不愛思考、缺少好奇心、自覺得邏輯理性但過度圍繞事物表面信息思考
點子多、愛思考但缺少實踐精神,抗拒或不重視事實、驗證、反饋、迭代
基於以上的分類,A類的產品經理不多見,C類的人又不會被招進來,因此大部分的產品經理都是B類人員。
如何培養好的產品經理?做者給出了兩個必要條件:有潛力的人,一個有成長性的產品崗位。這兩個條件任一達不到則沒法培養成一個好的產品經理。除此以外,培養一個產品經理對約束條件的權衡取捨,以及識人用人的能力,也是一個關鍵性的手段。
做者給出了一個產品經理價值公式
產品經理的價值=經驗等級*平臺匹配度*智慧等級
茲認爲,這個價值公式也適合程序員這個行業,你們不妨本身仔細琢磨琢磨。
對於一個產品經理的成長,做者認爲,前五年應該加入一個有產品心的小團隊,從大量產品迭代中驗證和思考。而產品經理五年後的成長,分別有專業路線(權衡決策、交易模型)、管理路線(計劃、組織、協調、識人用人、分優先級)、業務路線(高風險、高收益,ABCD輪融資)、出海幾種方向。
全書基本上把產品經理核心須要關注的內容都作了闡述,其內容涉及到較多的心理學和經濟學知識。做者也提到,產品工做屬於強實踐性的社會科學,社會學科研究的核心就是人、社會和經濟。正由於產品屬於社會科學,因此它是複雜、須要權衡和難以決策的。若是要作個最後的總結,仍是用書中的兩段對產品經理的職責的描述來結束吧:
產品經理要基於現實世界,研究宏觀背景和微觀場景下的用戶行爲及其背後的原理。
產品經理要能在實踐中理解用戶模型和交易模型,設計產品促成更多交易,以創造有利可圖的用戶價值。
最後,整理了一份腦圖,供參考。
強烈推薦你們花點時間讀一讀原書,須要下載腦圖或電子書的能夠私信我,獲取下載連接。
本文由程序員北哥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塊兒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