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耳機幾乎和手機同樣成爲了一件必備的數碼產品,很多對音質有追求的 hifi 玩家更是會花高成本購買不少不一樣的耳機,但貌似玩耳機套的人卻着實很少。post
耳機套就是入耳式耳機上會塞入耳道的硅膠軟套。並非全部人都習慣入耳式耳機的佩戴體驗,但不一樣類型的耳機當中,入耳式耳機是能在最小的體積下把降噪作到最大化的,因此入耳式耳機一直是個人心頭好。.net
耳機套做爲入耳式耳塞的標準配件,對於耳機總體功能性和體驗方面的影響巨大。做爲多年的入耳式耳機用戶,我在耳機套方面也稍有些涉獵,但研究不深,另外身爲木耳,對於耳機套對音質的影響也不太聽得出,因此標題取了「入門指北」。ci
目前市場上的耳機套品牌型號五花八門,材料、結構、造型也各不相同,但最火最主流的幾個就是哥套、sf 套和 C 套。get
哥套全名是哥倫比亞套,也是索尼耳機原裝標配的耳機套。哥套最大的特色是十分均衡,佩戴體驗好,聽診器效應較輕,隔音效果也不錯,並且十分便宜,性價比極佳。建議使用國產入耳式耳機的同窗感覺一下,可以用很低的成本提高耳機的總體體驗。博客
sf 套則是 Spinfit 耳機套的簡稱,這個品牌是較早作耳機套這個品類的,擁有極其豐富的耳機套型號和尺寸,能夠適配市面上幾乎全部的入耳式耳機以及各類大小的耳道。sf 套最大的特點是 Cushion 構造的導管能讓耳機套更加自由地旋轉,理論上能更加貼合不一樣人的耳道。我的感受 sf 套的佩戴體驗略遜於哥套,隔音效果和聽診器效應的控制相差不大,平日 40+ 一副的價格略貴,但若是須要給本身的耳機購買一副最適配的耳機套的話也是個不錯的選擇。產品
C 套通常是指 Comply 套,在部分人的概念裏則多是全部海綿套的代稱。由於海綿套和一些海綿耳塞同樣,佩戴時是先把海綿捏扁塞進耳朵再等海綿天然蓬鬆撐滿耳道的,因此通常是能夠徹底貼合佩戴者的耳道的。這種材質和特性使得 C 套的隔音效果很是優秀,聽診器效應也很弱。至於佩戴體驗則見仁見智,對於我這種習慣了耳塞的人來講 C 套的佩戴體驗是最舒服的。但海綿套最大的問題就是成本高,雖然單副的價格並無 sf 套貴,但是架不住海綿套是消耗品,用一兩個月就得換。it
其餘我沒有使用過的比較常見的耳機套還有 Final E 套、Filter 套、舒爾套、AKG 套、AET 套、TP 螺旋套等,沒接觸過就不妄加評判了,感興趣的同窗能夠搜索對應的評測看看。對不一樣耳機套對於音質方面的影響感興趣的也能夠查看文末列出的參考文章,總的來講影響入耳式耳機音質的幾個因素的影響力排行是:耳機 > 播放器/耳放 > 耳套 >> 線材。io
選購耳機套除了上面說到的一些影響功能和體驗的方面以外,還必需要注意耳機套的型號是否和耳機適配,以及大小是否適合本身的耳道。型號方面主要看耳機是有線耳機仍是無線耳機,以及耳機導管的直徑。大小的話主要加油根據現有耳機套的大小和體驗進行測量估算了,通常選個如今用着感受合適的耳機套量下高度和直徑,找個尺寸差很少的就好了。入門
最後說下我我的耳機和耳機套方案吧。目前我使用的主力耳機是 Galaxy Buds,真無線藍牙耳機當中的佼佼者,除了延遲稍高和沒有主動降噪以外我以爲沒有太多槽點,平常通勤和運動場景都能 cover。class
但 Galaxy Buds 原裝的耳機套極差,由於我有一副索尼的有線耳機,因此以前是拿了一副哥套來配的。可有線耳機的耳機套導管較長致使充電和沒辦法徹底合上,最終趁雙十一入了一副 sf cp360 真無線專用套,完美解決充電盒關閉問題,偏透明的白色也比本來黑色的哥套更搭我這副白色的耳機。
另外我還有一副華爲的 freelace 配哥套做爲備用耳機,但這副耳機總體素質很通常,音質和續航都是渣渣,不推薦購買。還有就是一副老的索尼有線耳機,音質和體驗真的不錯,惋惜有線實在是不方便因此不多使用了。
參考:
本文由博客一文多發平臺 OpenWrite 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