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角色模型是真實用戶的虛擬表明,經過一系列的真實數據分析,得出的目標用戶模型。模型經過抽象來表明複雜的現象,好的模型強調結構的顯著關係,弱化不過重要的細枝末節。咱們要了解:用戶與用戶,用戶與指望,用戶與環境,以及用戶與產品之間的關係而且將其視覺化。
這裏的視覺化可理解爲:海量的數據標籤(標籤化、數據可視化)。好比咱們要統計每一個用戶的行爲特徵,細分到人口基本屬性、社會屬性、生活習慣、消費行爲等信息,抽象出各個具體的標籤,賦予名字、照片、一些人口統計學要素、場景描述等,最終造成一我的物原型(personas)。架構
隱性畫像:用戶羣體深層次的特徵描述,如使用產品的目的、解決什麼問題、偏好、訴求、場景、願景、使用頻率等。主要以問卷、訪談、意見反饋等方式直接得到數據。學習
說到底,用戶畫像就是先對逐個有表明性的用戶進行特徵描述,而後對共性特徵進行提煉、分類,最終將用戶標籤化、數據可視化。設計
用戶角色模型不是拿來既用、用完即丟的,而是創建在系統的調研分析、真實的數據統計之上得出的有力結論。cdn
這裏要考慮用戶畫像的優先級,畫像通常會存在多個(多個用戶),一般一個用戶只能有一個,不能爲擁有三個以上畫像的用戶設計產品,容易產生需求衝突,要分清楚哪些是核心用戶(既目標用戶、產品的支撐者),哪些是非核心用戶,因此咱們的設計目標就是維護、培養、促成核心用戶。對象
同時要以適合產品團隊和項目需求爲出發點,用戶畫像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根據現實狀況同步更新,如今咱們進行四步畫像構成法:blog
用戶角色模型是針對特定產品或特定功能的,因此人物角色的分類通常是根據用戶的目標(用戶需求)、行爲和觀點(行爲傾向)進行。排序
舉例:
目標?什麼緣由促使你使用該產品?解決你什麼問題?原型
觀點?產品中最喜歡的功能?爲何喜歡?是否達到了你的預期?同步
行爲?你最近一次使用產品作了什麼?用了多久?數據分析
下面以2個維度作參考:
數據是有力證據,是構建用戶畫像的核心依據,在基礎數據收集方面,能夠先列舉出構建用戶畫像所須要的基礎數據。
具體的思路以下:
這些數據有三個來源:相關文獻資料和研究報告、產品數據後臺、問卷調研和用戶訪談,能夠按照如下維度區分:
經過以上收集方式併成功採集後,下面開始對不一樣的角色進行分類(一般採集多個用戶作參考,如單個用戶可直接將其標籤化,而後套入完整模型中)
1.先肯定好產品屬性,按照用戶角色進行分類,好比外賣APP有:商家、消費者、騎手 三種角色,圖例:
3.將訪談對象和行爲變量對應起來
這裏就以電商產品爲例,將用戶個性(行爲變量)作成一個區間軸,再把訪談對象放到區間軸上面對應起來,不須要那麼精確,標出相對位置便可
注意:行爲變量有兩種狀況
· 一種是連續性,好比使用頻率的描述是:常常到從不
· 另外一種則是非連續性,好比使用的平臺:移動端、PC端
對這兩種狀況,你們要視狀況而定,圖例:
作好映射後,顯著的行爲展現出來,咱們要判斷模式的有效性和浮動性,看這些行爲之間的邏輯關係是否符合目標導向,再來確認咱們的研究是否存在缺漏,是否須要作額外的補充。第一、二、3點,要反覆確認,作好驗證,保證其完整性和準確性。
找出行爲模式後,畫像呈現即從顯性畫像、隱性畫像、場景和需求等方面,給用戶打標籤,而且增長一點描述性語言(描述人物行爲和痛點,而不是描述解決方案),圖例:
(1)肯定分析維度:當前產品處於什麼階段?須要什麼信息?
(2)基礎數據收集:對目標用戶進行訪談,收集相關數據
(3)分析行爲模式:將訪談對象和行爲變量對應、找出重要的行爲模式
(4)整理並呈現畫像:描述特徵和行爲,建立人物故事
聊到這裏可能有人會問:
Q:用戶模型作出來會不會有人看?它是否是設計者虛構出來的套路?
A:用戶角色模型是設計者經過用戶訪談和觀察得出來的真實用戶行爲,是有真實數據爲依據的,因此不進行大量的用戶調研,不爲用戶建模,不去建立用戶模型,只知道意淫需求,說着「我認爲該怎麼怎麼作」,都是一本正經地耍流氓。用戶研究、用戶模型是咱們作好產品的基礎和風向標。
Q:用戶角色模型到底何時開始作?
A:先肯定目標用戶 → 對目標用戶進行訪談 → 訪談後再創建用於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