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F 權限 頻率

DRF的權限 

權限是什麼

你們以前都應該聽過權限~那麼咱們權限究竟是作什麼用的呢~~服務器

你們都有博客~或者去一些論壇~必定知道管理員這個角色~數據結構

好比咱們申請博客的時候~必定要向管理員申請~也就是說管理員會有一些特殊的權利~是咱們沒有的~~框架

這些對某件事情決策的範圍和程度~咱們叫作權限~~權限是咱們在項目開發中很是經常使用到的~~ide

那咱們看DRF框架給咱們提供的權限組件都有哪些方法~~post

權限組件源碼

咱們以前說過了DRF的版本和認證~也知道了權限和頻率跟版本認證都是在initial方法裏初始化的~~測試

其實咱們版本,認證,權限,頻率控制走的源碼流程大體相同~~你們也能夠在源碼裏看到~~spa

咱們的權限類必定要有has_permission方法~不然就會拋出異常~~這也是框架給我提供的鉤子~~3d

咱們先看到在rest_framework.permissions這個文件中~存放了框架給咱們提供的全部權限的方法~~版本控制

我這裏就不帶着你們詳細去看每個了~你們能夠去瀏覽一下每一個權限類~看看每一個都是幹嗎的~~rest

這裏主要說下BasePermission 這個是咱們寫權限類繼承的一個基礎權限類~~~ 

權限的詳細用法

在這裏咱們必定要清楚一點~咱們的Python代碼是一行一行執行的~那麼執行initial方法初始化這些組件的時候~~

也是有順序的~~咱們的版本在前面~而後是認證,而後是權限~ 最後是頻率~~因此你們要清楚~~

咱們的權限執行的時候~咱們的認證已經執行結束了~~~

前提在model中的UserInfo表中加了一個字段~用戶類型的字段~~作好數據遷移~~

class MyPermission(BasePermission):
    message = "VIP用戶才能訪問"

    def has_permission(self, request, view):
        """
        自定義權限只有vip用戶能訪問,
        注意咱們初始化時候的順序是認證在權限前面的,因此只要認證經過~
        咱們這裏就能夠經過request.user,拿到咱們用戶信息
        request.auth就能拿到用戶對象
        """
        if request.user and request.auth.type == 2:
            return True
        else:
            return False
第一步 寫權限類
class TestAuthView(APIView):
    authentication_classes = [MyAuth, ]
    permission_classes = [MyPermission, ]

    def get(self, request, *args, **kwargs):
        print(request.user)
        print(request.auth)
        username = request.user
        return Response(username)
局部視圖註冊
REST_FRAMEWORK = {
    # 默認使用的版本控制類
    'DEFAULT_VERSIONING_CLASS': 'rest_framework.versioning.URLPathVersioning',
    # 容許的版本
    'ALLOWED_VERSIONS': ['v1', 'v2'],
    # 版本使用的參數名稱
    'VERSION_PARAM': 'version',
    # 默認使用的版本
    'DEFAULT_VERSION': 'v1',
    # 配置全局認證
    # 'DEFAULT_AUTHENTICATION_CLASSES': ["BRQP.utils.MyAuth", ]
    # 配置全局權限
    "DEFAULT_PERMISSION_CLASSES": ["BROP.utils.MyPermission"]
}
全局註冊 settings.py

DRF的頻率

頻率限制是作什麼的

開放平臺的API接口調用須要限制其頻率,以節約服務器資源和避免惡意的頻繁調用。

咱們的DRF提供了一些頻率限制的方法,咱們看一下。

頻率組件源碼

版本,認證,權限,頻率這幾個組件的源碼是一個流程,這裏就再也不帶你們走源碼了~

相信你們能夠本身看懂了~~下面咱們談談頻率組件實現的原理~~

頻率組件原理

DRF中的頻率控制基本原理是基於訪問次數和時間的,固然咱們能夠經過本身定義的方法來實現。

當咱們請求進來,走到咱們頻率組件的時候,DRF內部會有一個字典來記錄訪問者的IP,

以這個訪問者的IP爲key,value爲一個列表,存放訪問者每次訪問的時間,

{  IP1: [第三次訪問時間,第二次訪問時間,第一次訪問時間],}

把每次訪問最新時間放入列表的最前面,記錄這樣一個數據結構後,經過什麼方式限流呢~~

若是咱們設置的是10秒內只能訪問5次,

  -- 1,判斷訪問者的IP是否在這個請求IP的字典裏

  -- 2,保證這個列表裏都是最近10秒內的訪問的時間

      判斷當前請求時間和列表裏最先的(也就是最後的)請求時間的查

      若是差大於10秒,說明請求以及不是最近10秒內的,刪除掉,

      繼續判斷倒數第二個,直到差值小於10秒

  -- 3,判斷列表的長度(即訪問次數),是否大於咱們設置的5次,

      若是大於就限流,不然放行,並把時間放入列表的最前面。

頻率組件的詳細用法

頻率組件的配置方式其實跟上面的組件都同樣,咱們看下頻率組件的使用。

VISIT_RECORD = {}
class MyThrottle(object):

    def __init__(self):
        self.history = None

    def allow_request(self, request, view):
        """
        自定義頻率限制60秒內只能訪問三次
        """
        # 獲取用戶IP
        ip = request.META.get("REMOTE_ADDR")
        timestamp = time.time()
        if ip not in VISIT_RECORD:
            VISIT_RECORD[ip] = [timestamp, ]
            return True
        history = VISIT_RECORD[ip]
        self.history = history
        history.insert(0, timestamp)
        while history and history[-1] < timestamp - 60:
            history.pop()
        if len(history) > 3:
            return False
        else:
            return True

    def wait(self):
        """
        限制時間還剩多少
        """
        timestamp = time.time()
        return 60 - (timestamp - self.history[-1])
自定義的頻率限制類
REST_FRAMEWORK = {
    # ......
    # 頻率限制的配置
    "DEFAULT_THROTTLE_CLASSES": ["Throttle.throttle.MyThrottle"],
    }
}
配置自定義頻率限制
from rest_framework.throttling import SimpleRateThrottle


class MyVisitThrottle(SimpleRateThrottle):
    scope = "WD"

    def get_cache_key(self, request, view):
        return self.get_ident(request)
使用自帶的頻率限制類
REST_FRAMEWORK = {
    # 頻率限制的配置
    # "DEFAULT_THROTTLE_CLASSES": ["Throttle.throttle.MyVisitThrottle"],
    "DEFAULT_THROTTLE_CLASSES": ["Throttle.throttle.MyThrottle"],
    "DEFAULT_THROTTLE_RATES":{
        'WD':'5/m',         #速率配置每分鐘不能超過5次訪問,WD是scope定義的值,

    }
}
配置頻率限制

 咱們能夠在postman~~或者DRF自帶的頁面進行測試都~~能夠沒什麼區別~~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