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務與IT技術

        最近聽一個同事又再次提問關於業務比技術重要,是真的嗎? 今天咱們再來看一下。
      一,什麼是業務? 業務意指某種有目的的工做或工做項目。技術能夠指人類對機器、硬件或人造器皿的運用,但它也能夠包含更廣的架構,如系統、組織方法學和技巧。你在公司申請休假須要在OA系統中發起一個申請。去奶茶店支付時商家是如何收到貨的,製造生產中使用程序完成配方計算。通常來講,業務分爲通用型業務,如何會計,HR,OA, IM這是不少家公司都有的。還有一類是基於行業特性的,如何航空,水電,冶金等。常見的行業以下:
html

基礎材料(Materials)——化學品、金屬採礦、紙產品和林產品;
消費者非必需品(Consumer Discretionary)——汽車、服裝、休閒和媒體;
消費者經常使用品(Consumer Staples)——日用產品、食品和藥品零售;
能源(Energy)——能源設施、冶煉、石油和自然氣的開採;
金融(Finance)——銀行、金融服務和全部保險;
醫療保健(Medical & Health)——經營型醫療保健服務、醫療產品、藥品和生物技術;
工業(Industry)——資本貨物、交通、建築、航空和國防;
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硬件、軟件和通信設備;
電信服務(Telecom)——電信服務和無線通信;
公用事業(Utilities)——電力設備和自然氣設備;
地產業(Real Estate)——房地產開發、管理及相關信託。 
前端


      在每一個行業有都IT,因爲行業領域知識特性,而你從事行業若是在不斷變化,只有積累通用性業務能夠適用,行業特性業務將流失。如,在房地產行業的領域知識在航空行業不適用。因此,爲了積累行業業務知識,避免去不一樣行業,假如你在房地產行業研發IT系統10年,通過積累,那其實你已是個信息化專家。數據庫

      二,業務爲何重要。有了業務, 纔有技術去解決業務中的問題,提升效率。純技術不解決業務場景問題,將沒有價值。沒有業務,哪裏有什麼新零售,移動支付,ERP。不管身處哪一個行業,企業時刻都在思考——如何緊跟創新潮流以實現差別化運營?如何更迅速地推出產品和服務?如何增強客戶體驗,提升客戶黏性?以及如何管理日漸增長的安全風險與監管壓力?對於體量龐大、架構複雜的大型集團類企業而言,IT變革的推動尤爲困難。企業要考慮的問題已經遠遠超出了技術自己:在總部與分公司的關係方面,如何既保證總部的統領角色又照顧好分公司的個性需求?在信息化推動中,是選擇大規模推動,以摧枯拉朽之勢代替原有系統仍是控制節奏、分步推動?而單一業務類型企業,雖然看似業務模式更簡單,但對IT的需求本質上是同樣的,由於不一樣部門的IT需求側重點也各不相同。好比,前臺靠近客戶端的營銷、市場數據分析部門,每每須要更靈敏的市場反應速度和創新能力,所以他們須要更有彈性的IT架構和快速迭代的軟件交付能力。而中臺供應鏈、渠道管理等部門,關注的是如何提升運營效率?以及提升業務交付的可重複性。這類部門的IT需求相對穩定,但也須要必定的快速響應能力,從而及時應對前臺業務要求。相對而言,後臺支持性部門,好比財務、人力資源、資產管理、合規等部門,其業務重心在於保持運營穩定、風險管控以及成本控制。所以,他們的IT需求偏重穩定、安全,對於快速響應能力和彈性架構的要求相對較低。安全

    三, 業務與技術。 軟件是現實業務虛擬化的載體,技術最終是爲了解決業務問題的。從這個角度講,全部的開發者,其工做最終都是指向某個特定業務問題的。沒有業務,技術的存在就沒有意義。技術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不能給人們帶來便利,就沒有價值。技術是爲了解決業務問題的,只有在實現業務、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前提下,技術的存在纔有意義,因此,多數時候,是業務決定技術、業務統領技術。 沒有技術,業務就沒法被虛擬化,生產效率就很難有效提高 業務和技術具備相互促進、相互依存的關係。另外,再看全部小型創型公司都從一開始的業務與商業模式開始的。咱們在看架構時,也有業務架構與技術架構,二者是不一樣緯度。技術最初是爲業務服務,可是隨着技術的發展,技術自己也能夠做爲一項業務提供出去,以此來驅動業務增加;技術和業務是相輔相成、相互轉化的,沒有孰輕孰重,只有在不一樣場景下的運用。性能優化

image

      通用業務與技術結合,產生了 MIS、MRP、MRPⅡ、ERP、CIMS、OA、CRM、SCM、 PLM, HRM, EAM, MES, etc.
    四,企業組織的IT。 企業IT部門並不須要追求同一速度,而是要根據業務需求,針對不一樣的應用切換到合適的IT運營模式,從而保持信息化與業務的一致性。這樣在保留並繼續運行遺留系統的同時,也能知足新興數字化業務對IT能力的需求,新舊系統各取所長、各司其職。從新定義IT部門。調整IT職能定位 藉助商業生態圈的力量。一直以來,IT部門都被視爲是後臺或支持性部門,企業通常將其列爲成本中心。可是,隨着數字時代的到來,現現在,IT技術已經滲透到企業運營的方方面面,它鏈接着企業與員工、與客戶及合做夥伴,沒有哪一個部門能脫離IT技術,這意味着 IT部門必將承擔起更大的責任。建立新型IT組織。不管在能力仍是組織架構方面,新型IT組織都與過去有着顯著不一樣。它關注精益化創造力、迭代開發能力以及流程自動化,從而在瞬息萬變的數字化市場環境下,迅速給客戶交付價值。新型IT組織內部能夠有不一樣的團隊,根據各自項目特色靈活管理,但同時服務於一個共同的業務目標。組織架構也崇尚精簡、高效。從組織文化上,要可以容忍創新失敗,培養團隊韌性,從而具有快速試錯、不斷迭代的開發能力。而藉助流程自動化,IT部門得以釋放部分重複性、流程性工做,讓內部人員將精力集中在創新和開發上,在下降成本的同時不斷提高IT部門在業務端的價值。爲了保障客戶在不一樣的電子渠道中獲取統一的信息和交互體驗,就須要創建中臺的增值服務應用,其具有良好的靈活和擴展性,及時知足前臺需求的變化。與前二者相對的是後臺系統,主要負責業務的管理和信息存儲等。經過三種系統之間必定程度上的整合,企業能把從社交媒體、移動設備上收集的外部數據經過中間的增值服務層與企業數據庫中的內部數據關聯起來,造成一套統一的數據供應鏈,從而快速生成客戶洞察、市場變化分析、財務分析、運營分析等信息,爲企業決策提供依據。要實現這點,企業須要搭建一個輕量級的IT架構。這種IT架構既能夠協調前、中臺應用系統對於敏捷性的要求,同時也能知足後臺系統對於可靠性和管控的要求。輕量級架構創建在全新高速的混合雲平臺上,其包括大數據、內存計算、智能分析等數字化服務。那麼,如何從現有的一體化架構過渡到輕量級架構?一般,一個企業並不須要徹底推翻以往的架構來構建新的架構,而是能夠經過「翻新」的方式,讓現有傳統架構與新興的輕量化架構不只能「和平共處」,還能「互惠互利」,變身成爲混合模式。在混合模式下,傳統架構系統組成精悍穩定的核心,提供必要且不可拆分的底層服務,與此同時,衆多微服務在中臺支撐業務的快速迭代,並在前臺處理衆多接入方式。從而實現了高性能和多功能的完美統一。
image微信


   總結
   全局性思考,優先掌握通用業務知識,疊加行業特性知識,增強技術視野,持續學習與實踐。
網絡




今天先到這兒,但願對您技術領導力, 企業管理,物聯網,  系統架構設計與評估,團隊管理, 項目管理, 產品管理,團隊建設 有參考做用 , 您可能感興趣的文章:
項目管理-習慣發生範圍變動
前端性能覈對表Checklist-2018
大型電商互聯網性能優化案例
國際化環境下系統架構演化
微服務架構設計
視頻直播平臺的系統架構演化
微服務與Docker介紹
Docker與CI持續集成/CD
互聯網電商購物車架構演變案例
互聯網業務場景下消息隊列架構
互聯網高效研發團隊管理演進之一
消息系統架構設計演進
互聯網電商搜索架構演化之一
企業信息化與軟件工程的迷思
企業項目化管理介紹
軟件項目成功之要素
人際溝通風格介紹一
精益IT組織與分享式領導
學習型組織與企業
企業創新文化與等級觀念
組織目標與我的目標
初創公司人才招聘與管理
人才公司環境與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團隊文化與知識共享
高效能的團隊建設
項目管理溝通計劃
構建高效的研發與自動化運維
某大型電商雲平臺實踐
互聯網數據庫架構設計思路
IT基礎架構規劃方案一(網絡系統規劃)
餐飲行業解決方案之客戶分析流程
餐飲行業解決方案之採購戰略制定與實施流程
餐飲行業解決方案之業務設計流程
供應鏈需求調研CheckList
企業應用之性能實時度量系統演變 架構

若有想了解更多軟件設計與架構, 系統IT,企業信息化, 團隊管理 資訊,請關注個人微信訂閱號:運維

MegadotnetMicroMsg_thumb1_thumb1_thu[2]

做者:Petter Liu
出處:http://www.cnblogs.com/wintersun/
本文版權歸做者和博客園共有,歡迎轉載,但未經做者贊成必須保留此段聲明,且在文章頁面明顯位置給出原文鏈接,不然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該文章也同時發佈在個人獨立博客中-Petter Liu Blog。 前端性能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