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是困擾人們的一大社會問題,焦慮、炫富、殘忍、偏執……愈來愈多的人也發現,要想從根本上治癒這些心理病,還須要去從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中來找尋方法。安全
佛家哲學本屬外來思想。佛教自漢明帝時入中國來,歷經500年,經無數大德高僧的不懈努力,至隋唐時達於全盛。尤其重者,西土佛教既經消化,已然成爲中國思想之組成部分,即中國佛教,其中學派林立,各有特點,且富深入之哲學思想。網絡
歷代的高僧大德也在用各類方法,讓佛教的智慧去啓迪衆生。尤爲是下文中的幾位大師,更是用生命最後的吶喊去試圖警醒世人。3d
心理病之一: 焦慮視頻
李炳南老居士:1986年4月11日,勝陽再開車載李炳南老居士到霧峯北溝,本淨寺阿彌陀佛像前拜佛。blog
晚間老師對勝陽說:「我要走了。」循環
勝陽說:「老師不要講笑話,老師已接受你們懺悔,答應再住世幾年,怎麼又說此話?」下載
老師說:「告訴他們,我真的要走了。」方法
4月12日,老師食量漸減,但神智十分清楚,偶有蓮友前來探望,老師均右臥吉祥,手持念珠。im
13日凌晨一時左右,勝陽請老師開示,老師很清楚地說:d3
「一心不亂。」
這是一個每分每秒都在快速變化發展的時代,也是一個讓人容易懼怕被淘汰落後的時代,一樣,也是一我的們喜歡貪多的時代。
關注不少公衆號,下載不少電影或視頻,買不少推薦的暢銷書,收藏不少達人的經驗,跟着別人一塊兒考一個又一個證書,報名參加五花八門的網絡課程,今天想作這個工做,明天又想創業。彷佛,用這樣的方式,能夠得到一種安全感,可以安慰本身,「你看,我很努力」,以此填補心裏的焦慮。
結果怎麼樣呢?
公衆號裏有無數篇文章是沒有看過的;下載好的電影或視頻,有許多從未打開過;暢銷書放在書桌上落了一層薄薄的灰;達人的經驗像一陣雞血,打完就忘了;有些證書放在抽屜裏,歷來都沒有派上過用場;有的網絡課程報完名,上了幾節就半途而廢;手頭的工做沒有作好,抱怨着懷才不遇。
其實,是這樣的懼怕或者焦慮,致使了心的不安靜。就如同燭火,四周的風越勁,燭火就越不容易穩定而飄搖不定。
因此,遇到焦慮,不要去向外尋求幫助,而是停下來,身心都停下來,如李炳南老居士所言,一心不亂,當頭腦再也不漂泊,就能跳出現狀看問題,進而擺脫焦慮。
一味的貪多,並不能讓咱們真正進步,惟有心裏篤定、大腦清醒的獨立思考,以及強大的執行能力,專一能力,堅決踏實地去作,去實踐,才能讓咱們的心定,再也不懼怕和焦慮落後於別人,落後於時代,而是可以最後得到實實在在的長進。
心理病之二: 虛情假意
印光大師:臨終當晚對身邊的弟子說:
「淨土法門,別無奇特,只要懇切至誠,沒有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
不可否認,生活中有這樣的人:虛僞、狡詐、陰險,一肚子當心眼,玩弄他人的真誠,戲弄他人的善良,算計他人的毫無防備,以怨報德、以惡報善。
可是請記住,當咱們的善良和真誠被心懷叵測的人愚弄以後,吃虧更多、損失更大的並非本身,而是對方。
友善真誠待人的結果是共贏。深入的道理,每每是簡單的;而簡單的道理,真正作到了卻很不簡單。每一個人都但願獲得別人的真誠相待,要想別人真誠待你,你就應當首先主動真誠地去對待別人。你怎樣待人,別人也會怎樣待你。你與人爲善、真誠待人,別人一般也會反過來如此待你。
如印光大師所開示的,唸佛尚需「懇切至誠」,纔會「蒙佛接引,帶業往生」。佛尚且如此,況且人乎?
生活,有起有伏,有得有失,失去什麼,也不能失去真誠;人生,坎坎坷坷,忙忙碌碌,忘記什麼,也不能忘記真誠。不論如何貧窮,怎樣失意,都要長存一份真情,真誠待人;無論如何富裕,怎樣得意,都不要泯滅良心與真情。
真誠是一種處世哲學,常懷真誠之心,會讓你擁有不少朋友。
真誠是一種生活態度,常懷真誠之心,它會讓你淡泊名利,滿足而愉悅。
真誠是一我的不可磨滅的良知,常懷真誠之心,它會讓你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對生活真誠的人,生活也會予以他回報和饋贈。
心理病之三: 慾望
虛雲大師:臨終囑咐只有一個字——「戒」。
據《虛雲和尚開示錄》記載,他對弟子說完這個字以後,「合掌道珍重,諸人含淚而退」。大師圓寂以前,寫了一首《辭世詩》,詩言:
少小離塵別故鄉,天涯雲水路茫茫。
百年歲月垂垂老,幾度滄桑得得忘。
但教羣迷登覺岸,敢辭微命入爐湯。
衆生無盡願無盡,水月光中又一場。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時代,誘惑與壓力,刺激着人們的慾望,製造着心裏的壓力,殘酷的生存競爭擠壓着現代人。太多的人,自己擁有使人羨慕的生活,卻由於慾望,而完全失去了幸福。色的慾望,令人難以珍惜婚姻和家庭;權的慾望,令人容易忘記本身的高度,一味攀高最後摔得更慘;財的慾望,令人總想積累的更多,卻忽視了更應該把握的東西。
你天天早晨醒來,發現本身還能正常的在呼吸,你就比全世界每週離開人世的100萬人有福氣和幸運得多;有些人爲了選鞋子一雙,左一雙又一雙,想想,全世界五六十萬人沒有腳;咱們應該滿足常樂,咱們今天還能吃得下睡得着,是何等的幸福,想想還有不少人在戰爭中生存,咱們還能在和平中,咱們就是擁有了菩薩的智慧,因此但願世界和平、人民安康,國家纔會強大,必定要有和平心、和諧心、慈悲心。
虛雲大師的最後開示只有一個「戒」字,戒的是什麼?最該戒的就是慾望。煩惱多的人慾望多,慾望越多的人煩惱越多。
快樂在知足中尋求,有些人每天尋找快樂,可是找不到快樂,因而每天憂傷,由於他不知足。若是每一個人都能心中知足,「我夠用了、我夠吃了、我夠穿了……」人間的物質看得淡一點,什麼都不要掛在心上,那麼你的煩惱就不會多。
慾望是致命的毒藥,有太多人都是由於欲壑難平才作出規則以外的事情。慾望是最深的陷阱,只有戒掉慾望,丟掉咱們命運中的包袱,咱們才能真正體驗到生活之美。
心理病之四: 炫富
宣化上人:臨終遺言亦復如是:
「我走後大家能夠誦《華嚴經》、唸佛,大家要多少天就多少天,或者一個七,或者七個七。火化以後,把個人骨灰灑到虛空去;旁的事情我什麼也不要,不要給我造什麼塔,什麼記念館。我來的時候什麼也沒有,走的時候,仍是什麼也不要,在世上我不要留什麼痕跡。」老和尚說 :「我從虛空來,回到虛空去。」
宣化上人的臨終開示,狠狠地給炫富者敲了警鐘。炫富一詞今天忽然進入了中國人的生活之中,這固然與忽如一晚上春風來的財富暴發有關。許多人在至關短的時期內,積聚了二十年前沒法想象的財富,對於長期以來物質匱乏的中國社會而言,財富頓時成爲區分彼此階層的重要標誌。開寶馬與開POLO甚至騎自行車之間,迅速劃分出容易辨識的社會等級。
那些炫富者經過備受輿論的方式不斷地出如今公衆面前,很重要的一個緣由就是爲了知足本身心裏的空虛,以此來激起圍觀者的「羨慕、嫉妒、恨」。然而這種「快感」並不會持續很長,隨即而來即是心裏更加的空虛和落寞。
當然,「炫富」是我的自由,只要沒有違反法律,圍觀者除了羨慕和自嘲,並不能怎麼樣。但須要釐清的是,富人在批評仇富的同時,也應該自省。「富人好當,貴族難修」,卻不知,當你每日越忙於炫耀你的財富時,這種對財富的認同越會讓你人生的意義變得更加空洞和虛妄。
俗話說,人炫耀什麼每每就是缺乏什麼。與過度驕傲、自負、炫耀等同樣,炫富者的行爲偏偏暴露了本身的自卑和不安。真正有自信的人,是不須要經過外在的包裝來達到自我知足的,而是追求心裏的寧靜與成長。與其經過「顯擺」獲得承認,倒不如給本身「充電」,增強自身修養和學識,把關注外在物質的精力用在關注心裏成長上,也許就能得到更多的尊重和快樂。物質以外,仍需心裏的豐盈,將心靈的收穫歸入財富的範疇—— 心裏富足纔是富貴。
心理病之五: 偏執
六祖惠能大師:公元712年7月,惠能大師集徒衆,預知他們:本身將於8月離世。
徒衆聽罷,多皆痛哭。對痛哭者,六祖斥之:
數年山中修道,修得什麼?你等悲泣,爲誰悲憂?難道,是悲傷我不知到哪去嗎?
爲此,六祖爲徒衆說了「真假動靜偈」,闡述「一切無有真」,認爲「若見於真者,是見盡非真」。六祖的最後遺偈是: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無無著。
佛家講「貪、嗔、癡」是人最難去的三毒,貪爲佔有慾,嗔爲抱怨、悔恨,癡爲執着之念。
放下是這世上最容易說出的兩個字,卻又是最難作到的一件事。
佛法所講的放下並不等於放棄。家庭、事業、車子、房子、妻子、孩子、友情、愛情、親情……並不須要放棄,放下的僅僅只是心中的執着和貪戀而已。六祖惠能的「一切無有真」就是要告誡咱們這個道理。
什麼事放下?
人生無畏,無論善緣惡緣,咱們都坦然面對;人生無懼,不管榮華富貴,低賤窘困,咱們都從容不迫;緣來了,則聚;緣去了,則散。不管聚散,不管貴賤,不管榮辱,不管生死。靜觀庭前花開花謝,閒看天上雲起雲落,無思亦無慮,這就是放下。
比如每一個人都吃飯同樣,修行人吃飯的目的只是維持生命而不是知足口欲。同理,咱們不是不作事情,而是放下對任何事的偏執和奢求,過程上努力,結果順其天然,用一顆隨緣的心,自如地去生活。
正所謂,「一念放下,萬般自在」。風起時,笑看落花;風停時,淡看天際。懂得放下,生命纔會更加完美。不以得爲喜,不以失爲憂,順其天然,隨遇而安。隨緣是一種生活的智慧,是一種進取的精神,更是一種達觀的處世法則。
心理病之六: 殘忍
弘一大師:臨終絕筆寫下了「悲欣交集」四個字,交給侍者妙蓮師。「悲」是悲憫衆生,大師往生是1942年,當時日寇侵略中國,生靈塗炭,全國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所以大師對於民衆無限的悲憫,「欣」 是歡欣、喜悅於本身終於修成正果,往生極樂。
大師臨終以前,還交待侍者五件事,其中有一個細節特別囑咐:
「以避免螞蟻嗅味走上,致焚化時損害螞蟻生命,應須謹慎。再則,既送化身窯後,汝須逐日將填龕小碗之水加滿,爲恐水乾後,又引發螞蟻嗅味上來故。」
他一再叮囑不要傷及螞蟻,充分體現了這位大師的菩薩心腸。
善良是人性最原始最純潔的品質,善良是人類生活的最高準則,博愛是醫治社會弊端的靈丹妙藥。善良不須要安排,不須要策劃,它是發自心裏的一種修養。也許善良是天生的,它跟你讀過多少書,受過多少教育並無關係,它不是別人制定的道德約束,是心裏天然而然產生的一種對全世界溫柔的心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人爲何要善良?人所能作到的最大善良又是什麼?
縱使我如今一無全部,可我依然有一顆赤誠的心,不計較回報,不在意名利,只是由於你須要幫助,因此我便盡我所能的幫助你,這大概就是最大的善良。
每一次的付出,每一次的伸手,並非在拯救誰,只是沒有違背本身的良知,沒有給本身的將來留下內疚與後悔,只是在向着本身的心的道路上前進了一步,不是你幫助了別人,是在你回家的路上別人作了推手。在每個心的迴歸旅途中,都須要別人的助力推一下,每一次心的碰撞,都是生命的互助,也是善良的共鳴。
也許,有人在迷茫,由於生活太累;也許,有人在焦慮,由於壓力太大;也許,有人在沉迷,由於慾望太多。可是,相信每一個生命都對將來充滿憧憬,每一個心底都深埋着清淨的土壤,每一個心靈的深處都閃耀着善良的光芒。生活裏的每一種犧牲自我,原本就是一種高尚的成就自我,用善良對待這個世界,那麼命運就有用不完的生命正能量。
心理病之七: 狹隘
茗山長老:臨終最後一首遺偈寫道: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各宗各派,異曲同工,信此信彼,信仰自由。相互尊重,不立門戶,六和無諍,團結互助。依教奉行,五戒十善,四攝六度,逐步修煉。」
這是告誡大衆各人修習適合本身的法門,不要互相排斥,團結互助,依教奉行。
茗山長老的臨終開示看似是針對各宗派非要狹隘地爭出個高低之分而言的,是故茗山長老言:
「信仰自由、相互尊重、六和無諍、團結互助。」
實際上,大和尚的話指向的是世人愈加狹隘的觀念。
狹隘者經常表現爲:吝嗇小氣,斤斤計較,吃虧不得,會千方百計彌補「損失」;不能容忍他人的批評,不能受一點兒委屈和無心的傷害,不然便耿耿於懷、司機報復;人際交往面窄,追求少數朋友間的「哥們義氣」,只同與本身相似或不超過本身的人交往,容不下那些與本身意見不合或比本身強的人。
狹隘是自私的產物,要想不狹隘自私,首先咱們要認識到狹隘自私的最終受害的是本身。狹隘讓咱們不能正確分析事物,從而遠離真理;自私讓咱們心胸不寬闊,整日爲是非自我,窮通得失而自我煩惱。同時自私也會讓咱們身邊的人遠離咱們。
一我的想開闊視野不容易,想把本身變得狹隘,卻特別容易,只要封閉本身就好了。不讓外界的改變來打擾你心裏的寧靜,天長日久,你的周圍就被無數的玻璃阻隔,你就再也看不到這個世界的精彩,也就不再相信這個世界上有與你不同的人。
一我的狹隘起來,不相信任何美好的事,也就不會有任何但願,像冬天的草,只能慢慢枯萎。
若是你不想變得狹隘,那就不停地挑戰本身,把他人的成功看成動力,不停下前進的腳步,哪怕走得很慢很艱難,也要一步步往前走。惟有這樣,你的視野纔會愈來愈開闊,纔不會變成井底的蛙,纔會是一個有趣又豁達的人,纔會讓你的人生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