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之路也要懂得理財-------林左鳴:建設軍工強國的5條錦囊妙計

出差的時候不經意看到中央2臺對林左鳴的專訪,他的談話不只對自身職業有着透徹的理解,並且對整個國內經濟也有着清晰研判,當時就把他的名字記了下來,下邊的文章是從網上摘抄下來的,但願能做爲之後技術之路的借鑑!安全

  美俄兩國在軍工產業發展改革走上了大相徑庭的兩條路,一個商辦官助,一個官辦無助。兩條不一樣之路,留給咱們諸多思考。中航工業的掌門人林左鳴,用獨具的慧眼,洞悉了不一樣道路背後隱藏的深入緣由。本文是他在2010年3-5月間在國防大學學習期間思考的成果。原文的標題是《關於國防工業企業加快體制機制創新 爲軍民融合奠基堅實發展基礎的建議》,文章觀點獨到、鞭辟入裏,對我國國防科技工業走出一條體制機制創新、創建軍民融合式的發展道路具備借鑑意義。文中林左鳴提供了5條錦囊妙計,具備很強的實操價值,它們是,多主業發展、轉變產業資本、藉助資本市場、政策支持和集約化經營。現全文發表,與諸君共享。網絡

  

  黨的十七大明確要求創建和完善軍民結合、寓軍於民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走出一條中國特點軍民融合式發展路子;去年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體學習專門研究了軍民融合式發展的問題。加快推動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式發展,實現軍民產業良性互動,不只是新軍事變革條件下提高國防裝備發展能力的迫切須要,也是後金融危機時期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的迫切須要。佈局

  1、美俄兩國軍工產業發展道路的重要啓示學習

  上世紀「冷戰」時期,以美國和前蘇聯爲首的兩大軍事集團爲爭奪世界霸權,展開了長達四十年之久的軍備競賽。兩國爲保證武器裝備的技術領先,均竭盡全力地發展國防工業,長期保持高額的國防預算。在這場曠日持久的競賽中,美蘇兩國獲得了截然相反的結果,美國在軍事工業取得快速發展的同時,國家經濟實力也不斷加強,並最終確立了世界霸主的地位;前蘇聯的軍工產業雖然也獲得顯著提高,甚至在某些軍事科技領域曾一度領先於美國,但其國民經濟卻在這場競賽中被完全拖垮,最終以國家解體而收場。spa

  盤點此次軍備競賽,咱們不難發現,正是由於美蘇兩國走了兩條徹底不一樣的發展路徑,才致使了上述徹底相反的結果。在管理體制上,美國是徹底市場經濟,各軍工企業在政府軍備採購需求牽引下,充分利用軍事高科技給人們的心理預期,經過產融結合、企業上市、企業兼併在資本市場上普遍吸引社會資源的支持,爲武器裝備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保證。這樣一種「商辦官助」的體制爲美國軍工產業發展奠基了步入良性循環的重要基礎。而前蘇聯在僵化、封閉的計劃經濟約束下,其軍工企業徹底依賴國家投入,爲了維持軍備競賽,政府不得不消減事關民生的經濟領域的投資來知足軍工企業須要;而一旦國民經濟支持不下去,就中止了應有的發展活動,企業只能坐等政府財政預算的投入來「輸血」,甚至經過轉讓已經造成的技術能力,「變賣家當」來勉強維持生存。這樣一種「官辦無助」的體制,最終致使了國民經濟在軍備競賽中被拖垮、擠死。在運行機制上,美國軍工企業堅持軍民融合發展,在開展軍備競賽的同時,高度重視軍事高科技向民用產業的轉化,在軍事科技領域取得技術成功的同時,迅速將其普遍應用於民用產業,實現商業成功後又「反哺」軍工產業,如此造成了良性循環。而前蘇聯則是軍民割裂,幾乎全部高科技和重工業都圍繞着打第三次世界大戰來運轉,忽視利用軍工技術來服務於發展國計民生的其餘行業,高額的軍費開支因爲不能經過軍工技術應用於民用產業來實現另類的「轉移支付」,所以猶如投入了無底洞,最終致使其國民經濟崩潰,出現了「衛星上天,紅旗落地」的結局。blog

  海灣戰爭後,世界新軍事變革興起並快速發展,西方軍工企業率先從武器裝備供應商向軍事體系的服務供應商轉型。美國軍工產業的體制機制在政府主導下又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變革和轉型。以1993年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威廉·J·佩裏主持的「最後的晚餐」爲起點,美國軍工企業掀起了合併浪潮。到2003年,美國就完成了從當初的50個主要軍工供應商,合併成爲了5個高度集中的跨軍種、跨平臺的軍備體系的供應服務主承包商,他們經過「全產業鏈與全價值鏈集約化經營」,造成強大的研發集成實力和全球競爭力。同時,美國加大軍工產業在資本市場的運做力度,進一步促進了其發展由單純需求牽引向需求牽引和資本市場驅動相結合的形式轉變,這樣一種轉型爲經濟學中「供應能夠創造本身需求」的供應學派理論提供了廣闊的表演舞臺,資本市場也所以瓜熟蒂落地成爲美國軍工企業快速成長的沃土,美國軍工企業藉此不只吸取了大量資金,並且得到了上水平、高速發展的巨大內在動力,終於實現了美國軍工產業加速集約化整合,加快作大作強、提升全球競爭力的目的。與此同時,美國政府在政策層面上也給銀行和投資公司進入軍工市場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使軍工企業快速成長爲產融結合的全產業鏈和全價值鏈的大集團。經過一系列變革手段,美國軍工產業終於較好地實現了在新的國際環境下的軍民融合式發展,因此儘管美國處處打仗、窮兵黷武,可是國民經濟不但可以有效支撐,甚至步入良性循環,不但越打越富,並且軍工產業成爲了拉動國民經濟發展的強有力的引擎。進程

  前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制定了一個政治和經濟改革左右開弓的目標,在經濟改革方面採起「休克療法」,結果使軍事工業領域的改革走上一條與美國徹底相反的道路。以航空工業爲例,1992年解散了航空工業部,使其迅速化整爲零,結果成了灑在地上的「一堆土豆」,各軍工企業爲了求生而各自爲政,幾乎把前蘇聯幾十年傾盡國力換來的軍工高技術悉數變賣。2005年,普京總統痛下決心,決定仿效西方實行軍工行業集約化改革,然而受累於傳統的經濟思惟,在如何整合實現集約化的思路上猶豫不定,對於按現代企業制度打造軍工企業和實現上市幾乎只留在口頭上,行動異常遲緩,最終使得這種聯合仍然只是基於在產品平臺專業化這種低級層面上的聯合,與西方「全產業鏈、全價值鏈集約化經營」的轉型相差甚遠,遠未造成軍民融合的新格局,「一堆土豆」不過變成爲「一麻袋土豆」而已,沒有根本改變被動局面,所以能夠說至今俄羅斯航空工業尚未走出困境。資源

  2、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的歷史沿革與面臨的挑戰產品

  與西方國家軍工產業走徹底市場化道路不一樣,中國現代軍事工業從清末誕生的一系列槍炮局、船政局開始,到民國的兵工廠,徹底都是政府直接操辦。因爲現代軍工科技的落後,還要仰仗帝國主義分「一杯羹」,實際是一種官辦加買辦的「官辦外助」的體制,帶有濃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新中國成立之初,在蘇聯「老大哥」的幫助下,我國克服重重困難,在一貧如洗的基礎上迅速創建了較完整的國防工業體系,並參考前蘇聯創建了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這種模式在當時的特定歷史條件下,對我國國防工業建設起到了巨大推進做用。但嚴格地說,並無擺脫始於曾國藩的那種「官辦外助」的舊軍工格局,「官辦加買辦」的陰影仍然籠罩着軍工企業。長期以來軍工企業在體制上一直是處於徹底依賴政府投資,運行機制上又是被舊的計劃經濟方式束縛着的「半衙門」運行模式,嚴重缺少市場經濟的滋養,自主創新乏力,關鍵技術主要依賴引進,形不成發展活力,走不出本身獨立發展的道路,這種情況對中國軍工企業產生了極爲不良的影響。在我國軍工企業近三十多年改革發展的歷史進程中,誰擺脫這種舊格局快,誰就在發展中掌握主動權,誰就會發展得好一些。效率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軍工企業開始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積極探索,經過努力實現了單一軍品型的軍工企業向軍民結合型企業轉變,由內向型企業向內外結合型企業轉變,在軍民結合、以民養軍等方面進行了諸多有益的實踐。特別是成立軍工總公司初步實現政企分離,接着又進行改組爲集團公司的重大決策,標誌着我國真正邁出了國防科技工業政企分離、走向市場的步伐。儘管如此,中國軍工企業也和俄羅斯同樣,在實現市場化改革和企業化轉型的根本問題上沒有獲得實質性的突破,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也像俄羅斯同樣是「一堆土豆」,沒有實現全產業鏈與全價值鏈的集約化整合,造成具備自主創新能力的國際競爭力。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軍工企業堅持走市場化改革道路,牢牢圍繞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戰略需求,銳意創新,團結拼搏,奮力突破了一大批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大力發展軍民結合型產業,以船舶集團等爲表明的一批優秀軍工企業,在軍工技術向民用產業轉化上取得了突出的成績。但與此同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與西方的世界軍工產業強國相比,與貫徹落實我國新軍事戰略方針的要求相比,與肩負「富國強軍」的歷史使命相比,咱們軍工產業仍有很大差距。譬如,武器裝備的水平與西方國家相比總體上仍存在差距,一些關鍵技術還受制於人;企業運營尤爲是軍事裝備發展仍然是沿用計劃經濟模式,體制不順、機制不活的問題沒有完全解決;嚴重依賴中央政府投資,自身造血功能不強,自我發展能力弱;軍工技術轉爲民用的轉化率不高,民用產業在經濟上「反哺」軍工技術發展的能力弱,軍民融合式發展格局還未造成,等等。這些都須要咱們在新的實踐中開拓創新,大膽探索,力求早日實現根本性的突破。

  3、積極推動體制機制創新、加快軍民融合式發展的建議

  實現我國軍工產業軍民融合式發展,必須打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大力推動體制機制創新,走出一條具備中國特點的軍工產業發展道路。

  1.把大型軍工企業集團建設成爲體現國家高科技核心競爭力的戰略平臺。大型軍工企業集團過去在鞏固社會主義制度、保衛國家安全方面,有着其餘企業不可替代的重要做用。進一步按現代企業制度將其打形成大型的軍工產業化集團,則必然使之成爲我國完成大國崛起,實現民族復興的戰略性競爭力平臺。軍工企業集團做爲軍事裝備體系主承製商和主服務商,他們具備強大的核心科技能力和充分彙集社會資源的集成網絡,最有實現與現代戰爭中體系與體系對抗相適應的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競爭的核心能力。新時期大型軍工企業集團肩負着「富國強軍」的雙重使命,只有加快推動其改革發展、才能作大作強,建設成爲體現國家高科技核心競爭力的戰略平臺。

  所以要大力支持軍工企業集團推動市場化改革,創建現代企業制度,發展成爲母子(總、分)公司體制、資產緊密關聯的大型產業化集團;實現母(總)公司多元化、子(分)公司專業化、經過上市造成強有力的自我造血機制,最終發展爲產融結合的財團式(混合式)大型企業集團,在產業發展上以軍工主業爲標誌性核心競爭力,造成品牌效應、輻射進入相關民用產業,從而發展成觸角遍佈全球的全產業鏈和全價值鏈集約化經營商。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對軍工企業集團不宜片面提單一主營業務的發展思惟,切忌陷入狹隘的單一主業發展模式。通觀今天世界產業界,單一主業模式的企業集團不具備成爲國家戰略性綜合競爭力載體的能力,只有高科技加多元化、產融結合的財團式的產業化集團(即全產業鏈、全價值鏈集約化經營的企業集團),纔可能造成做爲一個現代化大國於軍隊以外的另外一支戰略競爭力量。在這方面,不管是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仍是韓國這樣新露頭角的國家,都經過本身的產業發展實踐給予了充分的證實。他們的大型跨國產業集團,成爲和平時期比軍隊更具影響力的國家綜合競爭力的載體,並以此來實現國家的全球戰略。

  2.儘快改變軍工企業內部企事業兩種體制混雜在一塊兒、科研生產分離、互爲羈絆的被動局面。在推動軍工企業市場化改革中,不失時機地把事業資產轉爲企業資產,儘快實現科研生產一體化,把「第一輩子產力」融入企業之中,促進企業提高創新能力。同時,經過把事業資產轉爲企業資產,也有助於促進軍工企業總體上市,實現資本證券化,在改革中實現國有控股的公衆公司體制加「民營」機制相結合的模式。

  在這樣的模式中,公衆公司體制着重解決規範、科學的公司治理和有效進行籌融資的問題;所謂的「民營」機制則着重解決用人激勵機制、分配激勵機制和決策激勵機制的三大激勵機制問題,創造一個令人力資本能夠脫穎而出、並充分發揮做用的企業環境。而對於其中的基礎技術科研類資產,也應儘可能貼近企業,纔有利於把科技成果儘快轉變爲現實生產力,提升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和水平。所以,對基礎技術科研類資產,能夠採用委託企業管理與國家收購專利成果相結合的形式予以管理和扶持,國家所收購的專利技術成果能夠經過技術成果交易市場有償轉讓給所須要的企業,促進基礎技術科研自身發展進入良性循環。這樣就造成了基礎技術科研的企業化運做加政府扶持這樣一種「官有商辦、商辦官助」的新局面,既有利於減小企業負擔,提升運營效率,又能保持國家支持的渠道,把原有的行政化管理轉變爲市場化管理,把原有的行政投入轉變爲市場投資,從而完全解決目前軍工企業內部存在的事業、企業兩種體制並存、科研生產分離、形不成活力且相互掣肘、效率低下的落後局面。

  3.積極推進軍工企業集團總體上市,儘快完成軍工產業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資本市場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快速發展、規範運做的重要平臺,是西方軍工企業之因此長期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緣由,也是企業創建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外部條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資本市場有力地促進了各行各業的發展,其中也包括軍工企業的一些民品業務。我國軍工產業要加快發展,必需要充分藉助資本市場的功能,一方面下降融資成本、加強「造血」機制和自我發展能力;另外一方面經過資本市場的剛性約束,強力推動軍工企業轉型。

  當前,西方反華勢力加緊對我國和平發展進行圍追堵截,我國國家安全形勢不容樂觀。若是軍工產業不能根本解決體制機制問題,一旦我國被迫捲入軍備競賽,武器裝備的發展仍然單純依賴政府投資,國家財政將不堪重負,勢必危及國民經濟的正常發展,這從國家的戰略而言,就要陷入被動和致使失敗,而蘇聯便是前車可鑑。咱們要充分借鑑歐美軍工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經過政策引導和支持,推進軍工產業總體上市,實現資本證券化,這是吸引民間資本進入國防工業,集聚社會資源甚至全球資源發展國防工業的最有效形式。

  爲了確保國家對上市軍工企業絕對的控制權,能夠引入國家「主權基金」或如「社保基金」等這樣的「社會公益基金」做爲主要戰略投資者,並帶動民間資本積極參與;也能夠借鑑西方國家的經驗,由政府持有象徵性的「金股」用以實施體現國家意志的管控權,這樣既能確保國家對軍工產業的有效控制,又能讓軍工產業實現市場化運營,完成由單純需求牽引向需求牽引與資本市場驅動相結合的重要轉型。

  4.制定有力政策支持軍工企業走產融結合的發展道路。國際經驗代表,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融合是企業加快發展的最佳途徑。全球500強企業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有本身的金融財務公司,福特、摩托羅拉、愛立信、西門子等公司的金融業盈利能力很強。對這些企業而言,金融業不只是重要的業務板塊,更是確保現代製造業商業成功的金融槓桿,從而造成了產融結合的新型商業模式和超強競爭力。

  國外軍工企業也廣泛採用產融結合的發展模式,美國GE、波音公司就是典型表明,GE金融業務年收入佔GE公司總體收入的近40%,利潤佔50%左右,僅次於花旗銀行;憑藉金融支持涉足航空租賃,擁有1200多架大型飛機,所有選用了GE公司的發動機,極大拉動了GE航空主業發展;利用低成本資金優點,強力支撐了GE公司大規模的兼併重組、快速擴張。能夠說,若是不採用產融結合的產業發展模式,西方軍工產業毫不會有今天的輝煌。

  特別是在今天的武器裝備產業發展中,必定要增強國際軍貿市場的拓展,才能使武器裝備經過規模化發展,下降盈虧平衡點,提升武器裝備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我軍擁有成本較低、買得起、用得起的優良裝備。而要大力開拓國際軍貿市場,所需的研發資金甚至賣方信貸等等,都離不開強有力的金融支持,尤爲是離不開受產業集團控制的金融運做的支撐。同時,在產融結合的環境下,更有利於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所以,在現有的經營環境下,我國軍工產業要作大作強、問鼎世界強者的地位,沒有內部金融業務的支持是不可思議的。建議國家在推動金融業改革調整中,出臺有關政策支持像軍工這樣的特定行業實施產融結合發展,引導和指導大型企業集團特別是軍工企業集團有序發展金融業務,促進我國軍工產業全球競爭力的提高。

  5.推進軍工企業全產業鏈與全價值鏈集約化經營。新軍事變革要求軍工企業實行軍民融合,把軍工產業深深地根植於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之中,造成強大的「保軍」基礎和實力。我國軍工行業中的軍民產業遠未實現融合式發展,自我「造血」功能不強,自我發展能力弱,不得不長期依賴於國家投資。借鑑西方軍工行業的成功經驗,咱們要經過國家對軍工產業的投資,加快把軍工企業作大作強,造成強大的核心技術並衍射到民品上造成品牌效應,進而把這種品牌效應拓展到一些關係民生且利潤較豐厚的民用領域以實現商業成功,實現了豐厚的利潤後又「反哺」軍工產業,這樣就造成軍民產業的良性互動,打造出強大的競爭力。

  特別是一些武器裝備發展中急需的重要基礎元器件和原材料,按過去計劃經濟條件下留下來的佈局,就是依靠「民口」企業支撐。但改革開放之後,指令性計劃的約束力對這些「民口」企業已基本喪失,市場機制起決定性做用。因爲軍事裝備所需的配套元器件和原材料市場規模有限,對「民口」企業失去利益驅動,所以國產配套元器件和原材料不能徹底知足武器裝備發展的須要,對我國實現武器裝備自主創新帶來了巨大的隱患。而對於例如航空發動機這樣的重要關鍵技術,西方國家長期對我實行全面技術封鎖和「禁運」的政策,國內又缺少「民口」基礎工業支撐,導致航空發動機產業長期處於落後的「短板」,成爲航空產業快速發展的「瓶頸」。這樣一種情況必須抓緊解決,而解決的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軍工企業集團要用資本化運做的手段參股或控股「民口」相關基礎元器件和原材料企業,從企業的決策層面上切入來施加影響,促使這些「民口」企業高度重視發展武器裝備所必須的基礎原器件和原材料,而且加快趕超國際先進水平,從而支撐軍工企業集團的武器裝備研發實現跨越式發展。

  所以,咱們要從產業和經濟協同的戰略層面來思考軍民融合發展的問題,既要重視技術相關的產業鏈延伸,還要重視品牌效應的價值鏈衍射,按照全產業鏈與全價值鏈集約化經營的發展原則,支持軍工產業集團既高度重視技術延伸,還要重視品牌的衍射效應,利用技術和品牌優點,實現跨行業、跨專業的多元化發展,構建相關技術和專業領域的集成網絡,造成軍民產業相互促進、協同發展的良性循環和全產業鏈、全價值鏈集約化發展的嶄新局面。

  以上五點建議,是我國的國防工業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急切須要解決的戰略性問題和必須實現的歷史使命。咱們相信,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國家有關部委的指導和幫助下,軍工產業放飛思想,開拓創新,大膽實踐,必定可以早日開創我國軍工產業軍民融合的嶄新局面,在服務國家和平發展、民族偉大復興中,作出無愧於偉大時代的功績。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