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周做業:http://www.cnblogs.com/20145201lzx/p/5862104.html 師生關係 每章問題 虛擬機安裝 html
第一週做業:http://www.cnblogs.com/20145201lzx/p/5879699.html Linux基礎 linux
第二週做業:http://www.cnblogs.com/20145201lzx/p/5900179.html vim學習 虛擬機上的C編程 git
第八週做業:http://www.cnblogs.com/20145201lzx/p/6020621.html 期中總結 程序員
第九周做業:http://www.cnblogs.com/20145201lzx/p/6044064.html 系統級的輸入輸出 編程
第十一週做業:http://www.cnblogs.com/20145201lzx/p/6088686.html 異常流控制 process代碼的學習vim
第十二週做業:http://www.cnblogs.com/20145201lzx/p/6128785.html 前幾周代碼複習 緩存
第十三週做業:http://www.cnblogs.com/20145201lzx/p/6141234.html 網絡編程、併發、進程、多線程 安全
第十四周做業:http://www.cnblogs.com/20145201lzx/p/6170214.html 虛擬存儲器的概念及其做用 服務器
實驗一 http://www.cnblogs.com/20145201lzx/p/6027160.html 實驗名稱:嵌入式Linux開發 簡要內容:熟悉Linux開發環境,學會Linux開發環境的配置和使用,使用Linux的arm編譯,使用基於NFS方式的下載調試,瞭解嵌入式開發的基本過程 網絡
實驗二 http://www.cnblogs.com/20145201lzx/p/6060404.html 實驗名稱:固件開發 簡要內容:熟悉 linux 開發環境,學會基於 S3C2410 的 linux 開發環境的配置和使用。使用linux的armv4l-unknown-linux-gcc編譯,使用基於NFS方式的下載調試,瞭解嵌入式開發的基本過程。
實驗三 http://www.cnblogs.com/20145201lzx/p/6080019.html 實驗名稱:內核驅動設計入門-模塊方式驅動實驗 簡要內容:安裝ADS、GIVEIO、JTAG驅動,測試基本安裝是否正確
實驗四 http://www.cnblogs.com/20145201lzx/p/6079245.html 實驗名稱:內核驅動設計入門-模塊方式驅動實驗 簡要內容:學習在LINUX下進行驅動設計的原理;掌握使用模塊方式進行驅動開發調試的過程
實驗五 http://www.cnblogs.com/20145201lzx/p/6131559.html 實驗名稱:簡單嵌入式WEB服務器實驗 簡要內容:掌握在ARM開發板實現一個簡單的WEB服務器的過程
代碼量彙總(用wc命令,有截圖)
加點代碼,改點代碼的心得
只有本身動手加代碼、改代碼而且能正確運行出結果才能證實是真正理解了一段代碼。別人寫好了的代碼,能運行出來這個過程能夠說是沒有技術含量的。就算徹底不知道其中的含義,結果也是能夠正確顯示的。因此,能夠根據本身的須要添加或修改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理解代碼。同時,不一樣的代碼,即便只有很小的差別,或是隻是順序上的調換,最後運行出來的結果也會有很大差別。在編譯執行前好好思考,作出對結果的預判,最後實際運行與預判結果相符或是能夠看出問題所在(思考的過程很重要),只有這樣纔能有所收穫。
實踐上有什麼經驗教訓
本學期作了五次試驗,提早預習老師以前統一給實驗步驟我認爲很重要。預習的過程算是在頭腦裏簡單過了一下實驗的過程,找到每次實驗的關鍵點,提早預判結果對代碼理解更加有效,當實際操做時着重看一下不一樣的地方,這樣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收穫不少。
實際操做時,遇到了一些問題,不要慌張,大部分都是別的組也遇到過的,能夠參考一下別的同窗的解決辦法,不要一我的死磕。
1.計算機系統內部的各個部分是如何分工協做的?操做系統對計算機的做用
計算機系統由硬件和系統軟件組成,它們共同協做以運行應用程序。
運算器:主要功能是對數據進行各類運算。
存儲器:主要功能是存儲程序和各類數據信息,並能在計算機運行過程當中高速、自動地完成程序或數據的存取。
控制器:整個計算機系統的控制中心,它指揮計算機各部分協調地工做,保證計算機按照預先規定的目標和步驟有條不紊地進行操做及處理。
輸入設備:把各類形式的信息,如數字、文字、圖像等轉換爲數字形式的「編碼」,即計算機可以識別的用1和0表示的二進制代碼(其實是電信號),並把它們「輸入」(INPUT)到計算機內存儲起來。
輸出設備:把計算機加工處理的結果(仍然是數字形式的編碼)變換爲人或其它設備所能接收和識別的信息形式如文字、數字、圖形、聲音、電壓等。
處理器讀取並解釋存放在主存裏的二進制指令。操做系統內核是應用程序和硬件之間的媒介。網絡提供了計算機之間的通訊手段。
2.計算機內編碼方式
用位組來編碼非負數,用標準字符碼對字母和符號進行編碼。
無符號編碼、補碼編碼、浮點數編碼。
3.c語言、彙編代碼、機器代碼之間的關係
程序員編寫的C語言代碼,首先要通過C語言編譯器,生成彙編代碼,這個過程稱爲編譯階斷,當C語言編譯器生成彙編代碼後,再調用匯編器來將彙編代碼編譯成彙編指令。機器語言是用二進制代碼表示的計算機能直接識別和執行的一種機器指令的集合。它是計算機的設計者經過計算機的硬件結構賦予計算機的操做功能。
三者關係(從硬件層到軟件層):機器語言 - 彙編語言 - C語言。
4.如何設計一個 處理器
幾個重要經驗:管理複雜性是重要問題;不須要直接實現ISA;硬件設計人員必須很是謹慎當心。
5.什麼影響了處理器性能
架構,架構越新越好;cpu的核心數目,好比 雙核,四核,核心數目越多越好;cpu的線程數目;主頻;緩存;指令集,支持的指令集越多越好等。
6.存儲器的層次結構
7.連接是什麼
連接是將各類代碼和數據部分收集起來而且組合成爲一個單一文件的過程,這個文件可被加載(或拷貝)到存儲器並執行。
8.異常都指的什麼
硬件層——四種不一樣類型的異常:中斷、故障、終止、陷阱。
9.虛擬存儲器功能
虛擬存儲器能夠建立和銷燬存儲器片、將存儲器片映射到磁盤文件的某個部分,以及與其餘進程共享存儲器。
10.什麼是Unix I/O和標準I/O
輸入是從I/O設備拷貝數據到主存,輸出是從主存拷貝數據到I/O設備。
Unix下共有五種I/O模型:阻塞I/O;非阻塞I/O;I/O複用(select和poll);信號驅動I/O(SIGIO);異步I/O
標準I/O是ANSI C創建的一個標準I/O模型,是一個標準函數包和stdio.h頭文件中的定義,具備必定的可移植性。標準I/O庫處理不少細節。例如緩存分配,以優化長度執行I/O等。標準的I/O提供了三種類型的緩存:全緩存、行緩存 、不帶緩存
11.客戶端-服務器編程模型是什麼
一個應用是由一個服務器進程和一個或者多個客戶端進程組成。服務器管理某種資源 (resource),而且經過操做這種資源來爲它的客戶端提供某種服務(service)。
12.三種不一樣的構建併發機制
三種分別是:進程、I/O多路複用和線程
進程由內核自動調度。
線程運行在一個單一進程的上下文中,能夠快速方便的共享數據。
本身的收穫
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壓力仍是挺大的。
後來看到了婁老師每週的學習安排後,稍稍有些安心了,學習內容分配到每週。最初實際作起來仍是感受有些壓力的,和其餘老師的講課模式比起來,自學模式有些累是確定的,每週投入的時間在20-30小時,學習到的東西也不少。學習效率最開始時,以爲任務實在是太多了可要抓緊,寫的博客也由於這樣的想法寫的比較長,這樣效率就有些低了,一些沒必要要的在課本上能夠找到的能夠簡略,代碼也不用所有複製粘貼到博客中,後面的幾周也有不少代碼須要本身去理解摸索,真正學到東西才行。
如今以爲這門課學到的知識可不比其餘老師講課模式學到的東西少。同時,在學習這門課的過程當中,發現和同期學的很多課是相輔相成的,好比彙編、Web編程、操做系統等,甚至這門課講的比那些課程更加細緻,獲得了相互的印證,這種學習方法是輕鬆且高效的。
從第一週的不適應,到最後回頭看看本身也把這麼厚的書讀下來了。自學能力獲得了再次提高,也學會了各門課之間的融會貫通。大學以後真的是「散養模式」,沒有人逼着學習,感謝婁老師對咱們嚴格要求。
本身須要改進的地方
說實話這一學期的確任務量有些重,我老是一開始學習熱情勁頭很大,到後來總會懈怠一兩分。這本書自己就很厚,一學期下來,雖然說整本書都過了一遍,但有些地方也只是看了些皮毛,依舊有不少地方沒有深刻看到,但我知道這的確是一本好書,值得我去再去細細品讀,能新學到的東西也會有不少,但願之後還能有機會再去回看這本書。
若是從新學習這門課,怎麼作才能夠學的更好
不要被最開始的厚書嚇到,一週時間內把學習時間分配好,不要全都積攢在週末兩天完成,這樣工做量很大,天天完成一部分。從一開始就要認真對待每一週的學習,跟上老師腳步,從開始就掉隊的話,後面的學習會很是難受,任務也會越積越多,再想追的話很是困難了。因此偷懶是絕對不行的,一時的悠閒,在未來也是要還的,「還」可能就是要成倍的了。付出多少就能收穫多少,你努力了還可能有驚喜出現。通過一學期的努力以後,最後會發現本身收穫了不少,學好這門課對其餘課程的幫助將會很是大。
問卷調查
給出本文連接和二維碼
《信息安全系統設計基礎》課程總結 http://www.cnblogs.com/20145201lzx/p/6194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