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攻城軍隊能夠從整個鄉村掠奪物資,可是掠奪的物資一旦用盡,就會面臨嚴峻的補給問題。軍隊如羣蝗,所到之地搜刮無餘,連餵馬的草料都難找。軍隊還要在這種荒涼之地持續駐紮,因此要解決十萬大軍的補給運輸,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軍隊駐地水路通暢,能夠大量運輸,但前提是必須徹底控制水路。」安全
古代中國的戰爭之道微信
做者: [美] 費正清 / [美] 小弗蘭克·A. 基爾曼 編著 app
出版社: 後浪丨民主與建設出版社oop
出品方: 後浪flex
原做名: CHINESE WAYS IN WARFAREui
譯者: 陳少卿 spa
出版年: 2019-8設計
頁數: 3603d
訂價: 68.00元code
裝幀: 精裝
叢書: 汗青堂
ISBN: 9787513923095
做者:編著者:[美]費正清、小弗蘭克·A. 基爾曼,譯者:陳少卿 後浪
01
—
英文版版權是1974年的,不過如今讀起來也不以爲過期。
八位海外漢學家研究中國古代戰爭的成果集。費正清寫了導言,後面7位各寫一篇。7篇中3篇是綜述,4篇單獨講一次戰役。
單獨講戰役的我感受寫的都挺好。專家水準,也不枯燥。綜述的3篇中,《漢武帝的征伐》略有點沒意思,《中世紀中國的城市攻防戰》還原了許多戰爭細節,《先秦戰爭的模式與諸階段》涉及到的人和事實在是不太熟悉,讀後沒什麼印象。
《藩鎮抗拒朝廷:淮西之役(815—817)》一章,講的是中學課本中的「李愬雪夜入蔡州」的來龍去脈和詳細通過。唐肅宗面臨重重困難,下定決心平定淮西鎮,發動5路大軍圍困淮西,李愬接替了接連失利的西路軍總指揮。淮西鎮軍隊戰鬥力強悍,在邊境設置了重重堡壘,而且常常主動出擊,讓戰爭發生在邊境外,李愬最終靠奇襲取勝,他的戰爭指揮藝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中世紀中國的城市攻防戰》從諸多細節中復原宋朝的城市攻防細節:已經開始使用火器,弩和投石機是最重要的遠程武器,一些兵書中列出了防守方在圍城期間的詳盡管制措施。這一章的內容能夠跟《從丹藥到火炮》一書互參,後者比較新,有更新的考古發現,可是並無推翻本章的觀點。
《1363 年鄱陽之戰:明朝開基的內陸水戰》,說的是朱元璋和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陳友諒把一手好牌打爛,大軍進入鄱陽湖,可是出湖的退路留的看守兵力太少,被朱元璋派人奪下,陳友諒由此斷了退路。陳友諒的戰船是爲攻城而不是水戰設計的,大船從水路接近城牆,士兵可直接從船上跳上城牆,可是朱元璋已經吸收了教訓,城牆跟河之間留出了足夠的空地。水戰中陳友諒兵力佔優,可是大船不夠靈活,朱元璋實施了火攻。後來在長江上的水戰,朱元璋小船依舊靠着比大船靈活取得優點。
《1449 年土木之變》說的是明英宗土木堡之變的詳細通過,詳細到每一天的行程和大事。明軍50萬大軍在土木堡被也先的2萬騎兵擊潰,英宗被俘。後來也先打到北京城下,圍城5天后撤兵,途中連一個衛所都沒能攻下。也先軍隊的戰鬥力很通常,明軍土木堡失敗是實際指揮者王振實在無能。土木堡以後明朝的注意力集中在蒙古,一直對滿族重視不夠。
目前評價4星,不錯。
02
—
插播一條小廣告。不喜歡這條廣告的書友不要點擊,單純的點擊對我沒好處。
03
—
如下是書中一些內容的摘抄:
1:最後有一點值得注意,武帝朝共封出爵位七十五個,其中有四十一個是歸降的異族君長。漢朝對歸降的異族君長還有一種安排,就是認可其名號與地位,令其依舊統領部衆。對西南的夜郎(前111年)、滇國(前109年),採起的就是這種辦法。P115
2:咱們大概能夠這樣說,衛青等將領對匈奴的攻勢相似於匈奴對漢朝的攻勢,規模小,機動性強,主要目的是威懾敵人,劫掠牲畜,逼對方首領歸降。對漢朝來講,畢其功於一役是不可能的,最多隻是一二十年免受劫掠罷了。P117
3:平時,淮西等割據藩鎮與中央政府維持着一種脆弱的相安無事的局面,其關係並未到水火不相容的田地。例如,藩鎮遭遇災荒,中央還會撥糧賑濟。大致而言,藩鎮沒有什麼表示,更沒有什麼行動代表本身不服從朝廷。一旦節度使過世,他的繼任者必定會爭取朝廷對本身地位的承認,P139
4:專就軍事而論,淮西軍隊的防護極爲得力。固然,淮西人保衛鄉里的動機很是強烈。指揮彷佛也很到位,雖然有一條史料認爲吳元濟無力控制前線指揮官。淮西的步兵不管是野戰仍是守城都堪稱一流,但騎兵纔是決定性的。很多史料顯示,淮西節帥大力推進養馬。P153
5:幾乎全部的記載都認爲,李愬從一開始的謀劃和措置都是爲了奇襲蔡州,但他一直深藏不露,在發動進攻的最後一刻才稟報上司。這種說法未免過於戲劇化了。否定他早已盤算奇襲固然不妥,李愬一直有在817年發動奇襲的計劃,其時機徹底依整個戰局的狀況而定。P160
6:淮西之役在當時頗具表明性,從中咱們能夠得出三個結論:第一,淮西的防護很是得力。例如,突襲蔡州以前,通過近三年的戰爭,只有郾城一座縣城落入官軍之手。第二,防護縱深至關充足。沒有史料顯示官軍此前曾深刻淮西內部。第三,永久堡柵幾乎沒法攻克。P163
7:相反,許多陣地戰中淮西經常是攻方。淮西軍頻頻主動出擊,讓官軍處於混亂狀態,將戰事擋在淮西以外。西線確實是這種狀況,其餘戰線大概也同樣。P167
8:《武備輯要》中反覆說起向井中、河中投毒,而且引用了三個投毒的成功戰例。一是戰國時秦國向涇水投毒,二是公元600年隋軍在泉水中投毒,擊敗突厥步迦可汗,三是宋將劉錡在潁水上游投毒,擊退金兵。咱們大可懷疑這種策略是脫離實際的,什麼毒強到能夠污染整條河流?可能所謂投毒只是向水中投入穢物,使得水質不適於人馬飲用,從而使敵軍的後勤發生困難。P173
9:據陳規記載,「遠炮」的最大有效射程達三百五十步。在《守城錄》成書的12世紀,極可能已經發生了技術革新,投石機的射程大大加長。不過《守城錄》並無記載新舊投石機在結構上的區別。P186
10:不管雲梯、天台仍是洞子,都是木製,炮發石擊,登時碎裂。圍困日記中記載得更頻繁的是,它們也能夠被點火焚燒。到了明代,這些笨重的器械彷佛已經棄置不用了。相似的還有城上的木箭樓,12世紀的陳規就覺得無用,到了明代果真消失。P188
11:《武經總要》裏記載着一套精巧的密碼系統。兩位指揮官想交換信號而不被敵軍看透意思,就要事前商定一套密碼,這套密碼是一首四十字的詩,每一個字都不重複。這首詩就是解碼的關鍵。詩中每一個字都對應着不一樣的內容,或是命令,或是情報,好比「進」「退」「運糧」,詩裏面的字會繡在旗子或寫在牌子上。P190
12:有人認爲,中文「火炮」一詞對應英文的「gun」或者「cannon",這是不對的。事實上,這個詞指的是拋射燃燒彈的投石機。「火槍」也同樣,此詞創自陳規,能夠確定它不是一種「gun」,而是一截填滿火藥的竹竿,能夠噴火。另有一種南瓜形的鐵殼炸彈,彷佛也是用來噴火的,女真人在1221年使用過,名爲「震天雷」。P191
13:襄陽守城戰有趣的特點之一是徵用茶商武裝。襄陽商旅輻輳,是四川茶葉外銷的集散地。茶商至關驍勇的緣由在於茶葉歸官府專賣,販賣私茶的利潤極大。即便合法商人也要僱人保護本身的安全。私茶販子與合法茶商的界線極爲模糊。宋代的一些地方叛亂就是茶商起事。P201
14:最後要談的是襄陽周邊狗羣的命運。堅壁清野以後,成百上千的流浪狗在城外廢墟遊蕩。每當守軍出城夜襲,它們就汪汪地叫起來,敵人所以獲得了「警報」。趙淳就派人編竹芻捕狗。P203
15:有趣的是,中國的城池和歐洲中世紀的城市比較,有一點明顯的不一樣。在中國,一旦敵人破城而入,城牆以內基本上再無堅固的工事可守。即便是城中的主要建築,如宮殿、廟宇、衙署,也都是磚木結構,鮮有石砌。城內沒有堡壘,這是和歐洲的顯著不一樣。在歐洲,甚至有些教堂也修成堡壘,能夠供小部隊據守。P212
16:這裏必須談一談圍城的時間長度。通常來說,中世紀中國的城市要比同時期歐洲城市人口多,可是攻方彷佛不多能單憑飢餓迫使一座城市投降。若是官府可以恪盡職守,使官倉無匱乏之虞,那麼城市能夠支撐好久。圍困日記記載,最容易缺少的不是糧食,而是燃料。攻城一方也一樣存在這一問題。P212
17:攻城軍隊能夠從整個鄉村掠奪物資,可是掠奪的物資一旦用盡,就會面臨嚴峻的補給問題。軍隊如羣蝗,所到之地搜刮無餘,連餵馬的草料都難找。軍隊還要在這種荒涼之地持續駐紮,因此要解決十萬大軍的補給運輸,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軍隊駐地水路通暢,能夠大量運輸,但前提是必須徹底控制水路。P212
18:1363年,陳友諒水軍包圍南昌,朱元璋率水軍前往解圍,鄱陽湖水戰由此展開。此戰是中國歷史上內陸水戰中史料最完備的一場,可是西方學界卻不甚留意。P223
19:到1360年,長江流域的三個政權都有強大的水運能力。朱元璋政權的水運能力最弱。時人組建水軍的初衷,無外乎向被圍城市運兵運糧。因而人們很快發現切斷敵人交通線的價值,隨即產生對戰船的需求。因此這些戰船並非與"陸軍"(army)並立的"海軍"(navy),而是陸軍中的一支特種部隊。P225
20:在輔助攻城方面,這個時代有一項重大創新:從船尾直接進攻臨水城垣,奪取城市。1360年陳友諒就用這種戰術攻佔了太平。1361年,朱軍在船尾架設「天橋」,攻佔九江,報了一箭之仇。P225
21:這一天陳友諒並無將鉅艦密集佈陣,這樣一來火攻便更難奏效了。然而,因爲鉅艦數量大減,朱軍水師即可以將其分割包圍,各個擊破。漢軍鉅艦行駛遲緩,遂難倖免。上午的戰鬥中,經常是甲板上的漢軍士兵已經被殺盡了,下面的槳手和舵手還不知道,依舊划槳操船。這些人最後連同船一塊兒葬身火海。P250
22:回顧這場戰役,朱軍的勝利得益於對船隻的有效運用。陳友諒僅僅把船隻看成攻城的器械,張士誠的水軍除了偶爾運兵,常常按兵不動,朱元璋的水軍則用途普遍,且長於水戰。實戰中,朱氏水軍用火銃、火船等武器縱火,用鐵鉤等拉住敵船,登船近戰。當全部這些都沒法擊敗敵軍的優點艦隊,朱軍對鄱陽湖口的控制被證實是決定性的因素。P260
23:圍城五日以後,也先於10月31日退兵,沿途燒殺搶掠,卻沒有攻克一處衛所。蒙古軍的挫敗彷佛證實了土木堡的勝利只是天上掉餡餅;在真正的戰爭中,也先難以打敗組織嚴密、指揮得當的明軍。13世紀蒙古人橫絕一世的武力並無保持到15世紀。P290
24:爆發在西北的明末起義,就是被邊境的軍事安排激起的,而且一發不可收拾,推翻了明朝。取明而代的清朝,最晚在1620年就已經取代蒙古,成爲北方邊境真正的軍事威脅。明朝人陷於對蒙古的關注不能自拔,直到清軍入關前幾年,都沒能正確地估計滿人的威脅。P297
25:1556年平定徐海,並非明代倭亂的結束,可是東南最壞的局面今後過去。1557年,胡宗憲用一樣的計謀消滅了王直。此後倭寇的組織就不似從前嚴整了,他們常常越過南直隸和浙江,劫掠福建和廣東。P330
做者:編著者:[美]費正清、小弗蘭克·A. 基爾曼,譯者:陳少卿 後浪
全文完
相關連接:
中世紀歐洲城牆又薄又脆戰爭頻繁致使巨炮出現:5星|《從丹藥到槍炮》
4星|《金甌缺》:北宋徽宗到南宋高宗之間宋朝軍人們的故事
4星|《一世富貴》:穿越到宋朝去搶了狄青、范仲淹的風頭
萬曆年間一位大同總兵的家族故事(嚴重劇透):3.5星|《邊將》
轉發和點「在看」是對本號最大的支持
微信掃一掃關注該公衆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