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與生活雜談

一直以來,我都想寫一下關於心理學與生活的思考,但一直都不知道如何去寫也一直抽不出時間來。今天,在看完David G. Myers的《心理學》一書,我以爲我該寫寫了。編程


過後諸葛亮

生活中,咱們老是可以遇到這種人:他們「過後諸葛亮」,咱們也時常後悔以前沒有聽人別人的預言。其實沒什麼好後悔的。這些人在心理學上被稱爲「靶後畫心」。相信你們都知道,那些所謂的預言家,其實都是碰巧而已。只是由於咱們所知道的信息太少,那些沒有預言成功的人都被忽略掉了。留下來的只有對的。但人們卻彷佛忘記了這些而失去理智地追求「先知」。學習

左腦右腦

老是聽人說,左腦控制右半身體,右腦控制左半身體,左腦發達的人邏輯好,右腦發達的人有創造性,而大部分科學家都是右腦發達。因而我就受到蠱惑,開始用左手寫字……如今看來,這些都是基因決定的,基因決定我天生右利手!而科學家也並非只是右腦發達,他們左腦一樣過人,科學須要左右腦協同。話說愛因斯坦的大腦開發10%,那是如何衡量的?!人的大腦不可分割呀!爲何人都有缺點,爲何「上帝給你關上了門,卻給你留了窗」?由於沒有機會使用的區域會變做他用。這就是神奇的大腦。咱們親愛的父母依着「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教育孩子多學習,那是由於青少年之前大腦神經是可編程的,過了青少年後「用進廢退」,大腦神經迴路成型。而不斷學習可以增長晶體智力,同時也能夠刺激大腦神經迴路,達到越用越好用的目的。我真的佩服古人。編碼

教育的原理

是誰決定了如今的我?毫無疑問,有一部分是基因。而另外一部分是環境。「孟母三遷」,就偏偏說明環境對教育的重要性。
有人說神童長大後就不行了,這也是有道理的。人的發展有快有慢,有的人早發展,並不表明發展高度很高,要知道好多科學家小時候很笨。
人爲啥要學習?爲啥要去上該死的學校?由於咱們是動物,只有學習才能生存。
咱們學習,但老了就比不過年輕人了。非也。智力分爲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液流體智力會在20多歲達到頂峯,而晶體智力卻隨着時間而增加。晶體智力就是知識、經驗等,流體智力就是反應能力、創造性思惟等。因此咱們要「活到老學到老」。開發

感受與知覺

何爲感受?要在頭腦中表徵這個世界,咱們必須識別環境中的物理能量,而且將其編碼爲神經信號,這個過程被稱爲感受。那什麼是知覺?咱們必須選擇、組織並解釋咱們的感受,而這個過程就被稱爲知覺。相信你很好理解,咱們看、聽、嗅等等實際上是感受,而具體看到什麼、聽到什麼、聞到什麼則是知覺。相信你們都據說過知覺定勢。「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就是一種知覺定勢。咱們習得的圖式能夠幫助咱們解釋那些模棱兩可的刺激,而這可以增長人類的警覺性,因而咱們祖輩遺傳給咱們這麼好的基因。而爲啥咱們注意不到咱們的視野下方的鼻子呢?由於咱們跟大部分動物同樣,能動的東西值得咱們關注。鼻子讓咱們適應了。原理

弗洛伊德著有《夢的解析》,他在書中認爲人的夢均可以解釋成「性動力」。他認爲人的心理問題是由兒童時期的抑制體驗形成的。他將人的成長分爲四個階段:一是口脣期,哺乳階段,嬰兒體驗吃的快感;二是肛門期,幼兒體驗控制帶來的快樂;三是戀母期,兒童擁有「俄狄浦斯情節」;四是性器期,第二性徵出現。而人的一系列精神問題都是由於沒有順利度過這些階段的其中一個或幾個。
他的觀點並不徹底正確,不過至少在當時是先進的,他對夢的解釋是從「性動力學」的角度開始的。現代心理學對夢已經有了新的解釋。經驗

社會心理學

咱們生活在世界上,就是這個世界上的人,是社會人,不可能徹底脫離社會。在社會中生活,咱們其實就是爲了獲得一種感受——歸屬感。咱們懼怕被他人孤立,咱們千方百計功成名就,實際上是爲了得到他人認同。生活


生活到處都有心理學,這等着咱們去發現!時間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