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分析之從編寫到閱讀到討論

需求分析之從編寫到閱讀到討論

1. 落筆/需求理解

1.1 背景

咱們在面向用戶需求時(開始編寫/閱讀文檔),首先要作的就是去理解這個需求出現的背景。一般,分析師會在該節闡述用戶業務痛點,以幫助研發人員充分理解咱們作這個項目的意義,對這個環節的理解程度,將直接影響項目的成果甚至成敗。程序員

1.2 目標和邊界

而後就是「目標」,這個目標的設計,一般狀況下是以項目爲計量單位,或是一個項目的某個階段的目標,在快速迭代的敏捷團隊中則是一個里程碑。數據庫

咱們討論的最終目的,是「達成共識」。而明確的目標,清晰的邊界,是咱們要達成的第一個共識,因此,爲了解決用戶業務痛點,咱們要作這個項目是沒錯,但作到什麼程度,達到什麼樣的效果,則是根據多方因素(時間,人力,機會成本等)衡量出的結果。好比用戶只想要一個填寫表單存到數據庫,並提供簡單查詢的簡單功能,那麼,咱們就不能無限發散,將查詢作成全文檢索,或使用其餘複雜的設計,都是不可取的。但若是說需求分析師預測到用戶有80%的可能性會有全文檢索的須要(依據用戶習慣,數據體量等因素),那麼開發人員在設計實現方案初期,就能夠花費少許的時間爲全文檢索設計預留接口,當用戶真正須要這個功能的時候,去作這個接口的實現。相反,若是咱們沒有預測到用戶可能的需求,開發也沒有根據預測預留設計接口,後期更改的成本每每是巨大的。編程

咱們學習數據庫設計範式、程序設計原則和設計模式的目的,不外於此。設計模式

 

所以,「目標和邊界」這個問題寫清楚或問清楚,是需求理解和討論的基礎,更是在面向用戶需求變動時,項目成本考量的依據。運維

2. 項目依賴

當下微服務之因此流行,是因其「微」。「微」則意味着快,開發快,上線快,修復也快。 在當今多變的用戶需求環境下,意味着咱們能快速啓動一個項目,以儘可能小的成本去試錯。這也是防護性編程思想的體現,其核心則是機會成本的計量。一樣作一個項目,花費3周作出一個粗糙的版本給用戶使用並持續迭代3個月和花費3個月以後再給用戶使用,哪一個對於用戶價值交付更有意義是顯而易見的。何況等你3個月作出項目來,市場和需求早就變了。數據庫設計

但微服務的微,帶來的代價則是運維成本和隱性開發成本的增長。沒有DevOps,就沒有微服務(這是個先有雞仍是先有蛋的問題,不要跟我討論這個)。而隨着微小的服務愈來愈多,項目間複雜的依賴和關聯關係,則成了開發團隊的噩夢。微服務

所以,團隊各角色成員,均應對平臺項目有一個清晰的瞭解,最起碼應該有一個速查表,哪一個項目提供哪一個功能,輸出了哪些數據。我當前寫的看的需求文檔,業務流程是從哪開始的,數據是從哪一個項目來的,持久化的數據有哪些項目要訂閱,等等這些,都是咱們應該重點討論的問題。學習

當前團隊技術平臺建設尚處於開始階段,咱們的標準庫等不少基礎設施還在建設中,在開發業務項目的過程當中,將服務能力中公用的部分沉澱下來,則是團隊全部角色成員共同的責任。注意我說的是全部角色,不只僅是開發人員這個角色。spa

一言以概之:捋順項目間的依賴關係,整理出哪些項目哪些接口和數據被依賴的多,咱們就沉澱哪一個服務/接口爲公用服務/數據。設計

3. 功能分解

功能分解的支撐思想是「解耦」。解除各模塊,各功能之間的耦合,使各模塊功能之間經過接口或服務進行調用,能提升代碼複用率。

水平層面的功能分解相對簡單,好比發送語音和人臉識別,這在程序員以外的羣體中多是兩個徹底不一樣的功能。但若要從程序設計的角度去分解,則須要必定程度的抽象思惟,從垂直的方向上去分解。

一樣是發送語音和人臉識別這個例子,有必定經驗的開發人員,會將其分解爲「基礎通訊層」和「數據處理層」。基礎通訊的方法多是WebSocket,也多是Stream或者Http,且因其多樣性,必需要作出抽象接口以提供具體實現的支撐。數據處理層則將人臉數據和語音數據做爲輸入數據進行持久化,在程序設計師的眼中,他們只是數據的不一樣表現形式,並不是是兩種徹底不一樣的數據。因此,在這個層面上來講,程序設計師將會作兩個項目,一個是基礎服務,提供通訊服務,另外一個是業務服務,提供業務接口和數據持久化。而分解出來的這個基礎服務,則會爲後續相似的業務需求提供技術支撐,從而在平臺的層面上下降研發成本,提升開發效率。

總結一下,發送語音和人臉識別這個例子,在程序設計師的眼裏,和在用戶以及需求分析師,UI設計人員的眼中,是兩種徹底不一樣的設計思路和分解方法。在咱們說到功能分解的時候,你們要意識到,「功能」這個詞,在不一樣的人思惟裏,是不一樣的東西。

因此,團隊各角色的成員,須要將本身所設想的功能分解說出來,都須要告訴你們,個人分解爲何是這樣的,這樣分解有什麼好處,這樣分解如何爲用戶服務以及價值。

4. 用戶羣體劃分

沒有明確的用戶羣體的區分,作出來的項目功能面向用戶羣體模糊,咱們獲得的反饋每每就是用戶的一句:很差用。

咱們常常會看到有些系統具有管理員角色負責系統的各項配置,普通用戶角色負責數據錄入,而領導層的角色則只是看看報表沒法操做數據錄入。

其實在咱們編寫/閱讀需求文檔的過程當中,也一樣須要搞清楚我寫/讀的這個功能所面向的用戶羣體,解決的是該用戶羣體的哪一個業務痛點。你給A羣體用戶展現/操做B羣體用戶的業務痛點,顯然A羣體用戶根本就不會在意數據的真實性及時性和準確性。如此這般,最終致使的結果就是用戶反饋差,整個團隊的勞做成果付諸東流。

5. 象限歸類

象限歸類方法是目前各行業各崗位很是流行的工做技巧。在項目實施規劃中,能夠從:

v 主要功能,必要需求

v 外圍功能,必要需求

v 外圍功能,輔助需求

v 主要功能,輔助需求

四個方面對項目,模塊,功能進行歸類,這樣作的好處是什麼呢?

首先想到的就是用戶價值最大化和下降實現風險,同時還能做爲咱們迭代的依據。更厲害的是,這個簡單的象限圖,還能幫咱們抵禦各類實現風險。

想一想看,眼看項目要延期了,而開發人員早就把核心功能作好了,現階段正在作某個外圍的輔助功能,咱們這時候能不能上線?

項目開發依賴,開發風險,服務/模塊/功能依賴,均可以在這個象限圖上表達出來。能夠說這個圖畫的越好,你的項目作的就會越成功。

6. 總結

綜上所述,咱們編寫/閱讀需求文檔的時候,是須要有一套高效的方法的,不能說這個點直覺上感受很彆扭,我得好好琢磨琢磨再寫再討論,而是先將大綱羅列出來,分門別類劃重點(用戶羣體,象限歸類),重點解決核心問題。

一樣,咱們在一塊兒討論業務、設計或實現的時候,也須要提早有所準備,我要問的問題是什麼,歸類到哪一個象限,解決的是哪一個用戶羣體的哪一個業務痛點,花費多長時間討論是值得的?

 

這些都是咱們在動筆或討論前須要準備的,所謂謀定然後動。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