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者介紹:
Kevin Casey,曾爲多本出版物撰寫過有關技術和業務類型的文章。他在 Information Week 網站上發表過一篇名爲《Are You Too Old For IT?》的文章,並得到 American Society of Business Publication Editors 頒發的 Azbee Award。
編譯/W安全
當企業與多個雲廠商創建合做關係,通常都是長期合做——經過制定長期戰略,以實現高風險目標:這也要求企業具有相對應的敏捷性。架構
在這裏,咱們邀請了幾位多雲領域的專家爲企業 IT 決策者提供指導,幫助他們制定多雲戰略。如下是專家提醒,企業 IT 決策者容易陷入的誤區:負載均衡
誤區一:雲競爭力不夠,多雲戰略來湊
與許多 IT 項目同樣,若是對多雲戰略抱有不切實際的指望,預示着企業將來將陷入痛苦。對於那些剛上雲的企業,尤爲是站在基礎設施的角度來看,在使用多個雲廠商以前,最好先熟悉好單個雲環境。運維
「想要避免頻繁受挫,企業在嘗試使用多雲戰略以前,必定要確保本身真正瞭解雲計算。」Electric Cloud 公司的首席技術官兼聯合創始人 Anders Wallgren 建議道。工具
Anders Wallgren 表示,一些企業可能高估了他們內部的專業知識水平:舉個例子,企業團隊可能確實已經具有使用多個 SaaS 應用程序的能力——但這並不表示企業就具有在多個平臺上管理多個 IaaS 環境的能力。測試
上雲,不只意味着企業熟悉特定的供應商或平臺,還須要確保企業的人員、流程和工具都已經優化,有能力在多個雲環境中搭建、部署和進行運維服務。優化
「企業應具有可靠、可重複搭建、測試、部署、限制邏輯,並將代碼發佈到現有的雲廠商平臺上的能力。」Wallgren 說,在嘗試跨多個平臺以前,企業應該具有這種能力,「若是沒有,那麼先進行彌補。」網站
Wallgren 認爲,若是企業在單一雲環境中運行工做負載時,遇到了人員、流程或技術問題,那麼多雲戰略對於該企業來講並不是一個好的解決方案。雲計算
「企業的發佈自動化和軟件流水線自動化應該儘量完善,防止產生‘發佈焦慮’或是‘部署焦慮’。」Wallgren 建議道。設計
誤區二:企業戰略設計過於簡單
疑問:咱們應該把複雜性設計到多雲戰略中去嗎?
多雲中的「多」意味着多個,就是靈活性、可擴展性、資源優化等多個優勢累加,這是多雲戰略對企業戰略 IT 決策者具備強大吸引力的緣由。可是,這也意味着更高的管理成本,因此企業必須爲多雲計劃作好準備工做。
「在設計和運維方面,正確地制定戰略相當重要。」安永公司加拿大高級經理,Learning Tree International 公司認證雲架構師&雲安全講師 Amin Lalji 說,「目前,多雲仍處於起步階段;從操做角度來講,多雲也還有很多須要深思熟慮的點。」
企業不要假定本身的業務能夠與任何雲廠商無縫對接,運行大部分工做任務。Amin 表示,「你們對於多雲的指望是,業務工做負載能夠在企業選擇的任何雲廠商上進行部署和操做。然而現實是:企業爲了實現多雲,須要對不少架構上的複雜細節進行設計。」
Amin 列舉了企業能夠考慮加入多雲的功能:
► 負載均衡
► 健康監測
► 低延遲
► 代碼部署
► 安全
► 員工技能水平
誤區三:採用多雲戰略必定能下降雲成本
企業該如何開始多雲戰略這個問題上,咱們建議企業根據自身的實用案例定製多雲戰略。不然,避免被雲「綁架」——極可能變成一個沒有根據的假設,而不是明確的目標。
雲支出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事實上,多雲場景可以靈活控制雲成本,企業對此能夠得到更多雲廠商選項。
但這並不意味着企業雲成本就必定能下降。
「IT 決策者須要清楚地瞭解,管理多雲環境十分複雜,」 Shore Group 的雲服務顧問 Eric Sanders 說道,「好比修理成本,平常管理和維護成本等。」Sanders 認爲若是企業不規劃好多雲戰略的話,成本是個巨大的潛在問題。
這就回到了企業制定戰略及其長期執行的問題上。正如 Lalji 所說的那樣,多雲方案有巨大的成本優點,其中有一部分緣由在於雲廠商之間的激烈競爭——但這不是必然的。
假設「節約成本」是企業實施「多雲」的目標,他舉了一個反面例子:「企業須要避免的是:成本優化的意思不是在雲廠商策略之間來回轉移工做負載,不是讓你從這個雲廠商切換到另外一個雲廠商。」
誤區四:高估安全效益
咱們如今尚未到讓企業在多個平臺上實現標準化的程度,更別說以此做爲多雲策略目標的一部分。不要以爲多雲就比公共雲更安全。(混合雲御用合做夥伴——容器,能夠幫助實現標準化,解除安全方面的擔心。)
正如 Red Hat 技術佈道者 Gordon Haff 最近指出的那樣,「人們確實對公共雲安全持懷疑態度,可是後來每每變成了一種僥倖,他們以爲在公共雲上運行工做負載是不會有安全問題的。
而這,偏偏與現實截然不同。
雲廠商只對安全的某些維度負責,雲安全責任由雲廠商和客戶共同承擔。但關鍵問題是,那些讓你陷入困境的安全問題又該是誰的責任呢?因此,企業仍是要把一部分的身份驗證和受權控制權抓在本身手裏。
因此,即便跟多家雲廠商合做,企業仍是要繼續作好目前的安全實踐。若是企業將安全置入多雲戰略,容器或許都幫不上忙了。
誤區五:多雲數量不受控制
不要認爲「多雲」的「多」只是修飾「雲」的。確切來講,多雲意味着企業使用來自多個雲廠商提供的多種雲服務。固然,實際的雲服務數量以及雲廠商數量最終取決於企業。
在這裏,企業要注意「雲蔓延」問題。對企業多雲投資組合的增加率須要謹慎對待。這就是爲何咱們提到多雲的時候,一般說「多雲戰略」。
Amin 指出,多雲戰略首先須要企業先明確自身的目標和具體指望利益。一樣,企業須要適應不一樣的雲平臺。
「企業要找到適合本身的多雲戰略,首先須要仔細羅列企業正在使用或計劃未來使用的各類雲服務,並將其與提供兼容服務的雲廠商相互關聯。」Amin 建議。
根據 Amin 的說法,在這個操做過程當中,下一步是對雲廠商的架構和操做能力進行完全的審查,以肯定其是否適用於多雲場景。他指出,IaaS 和 PaaS 會是多雲場景的好選擇。不管企業如何明肯定義多雲戰略,都要謹防入此巨坑:不要毫無節制地疊加多個雲廠商。
Amin 說:「企業能夠從小規模開始,而且以一種結構化、可控制的方式發展多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