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跳出「假想觀衆」誤區,作一場精彩的技術演講

近期給孩子學校作科普宣講,效果不錯,孩子們很喜歡。回想近些年來,本身大大小小也進行了上百次的演講。有公司內部的分享,也有外部的技術沙龍和技術大會;有線上直播式的,也有線下互動式的;有面對十餘人的,也有面對數百人的。做爲IT從業者,不少人比較內向,不太善於、甚至是害怕演講,我也經歷了從最開始的心裏畏懼,到如今能夠作到張弛有度。那麼如何進行一場精彩的演講,我談談本身的心得體會。安全

1、演講益處

在談到後面內容以前,咱們先聊聊演講的益處。或者說,IT人爲何有必要具有必定的演講技能。工具

1.1 深刻思考技術

對於一個演講者來講,不是簡單的將本身懂的技術講出來就能夠,而是須要更深刻地思考已有的技術內容,也就是「知其然也知其因此然」。你須要查閱各類資料,把概念的內涵外延、解決問題思路、對應的理論基礎等想清楚明白。學習

一個10分鐘的演講內容,可能須要花費你數倍、甚至數十倍的時間來完成上面工做。甚至須要作從新作測試,取得一手數據加以佐證。而作這些都是必要的,由於咱們須要爲聽衆負責,也避免一些可能的謬誤誤導你們。同時對於自身來講,也是一個很是好的鍛鍊。咱們能夠更爲系統地看待這些技術,將它們由點串線、由線到面,構建本身的知識體系。下圖是一個很經典的學習金字塔,咱們能夠看到不一樣學習動做對內容留存率的效果。測試

從上面被動式學習的聽講、閱讀、視聽、演示;到主動式的討論、實踐與教授。從各類方式空間,將學習內容教授給他人,是留存率最高的一個手段。也就是說,教授是最爲有效的一種學習方式。設計

1.2 鍛鍊教授技能

這裏就談到了所謂」空杯」心態,也就是要以空杯子的定位去對待演講。認清「我懂了」和「我能讓你懂」是兩個徹底不一樣的問題。本身弄懂,可能和本身經年累月的思考有關,也可能須要以本身以前的知識積累作背景。可是讓觀衆懂,並且是在演講的幾十分鐘以內讓觀衆懂,就必須把本身從「假想觀衆」中區分開來,哪些是本身特有的思惟習慣,哪些是本身特有的背景知識,哪些是本身特有的學習方式…… 這些思惟習慣、背景知識、學習方式,和典型觀衆有多少重合?以及,觀衆有沒有辦法在這幾十分鐘內傾注注意力來聽取你的表達?這對演講者的教授方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經過不斷地演講,能夠更好地鍛鍊演講者從用戶側角度出發,提升本身的傳授能力。blog

1.3 塑造我的品牌

所謂我的品牌,就是一我的帶給別人的印象,以及所影響的人的範圍。說一我的我的品牌很好,一般是說他在某一方面有專長,有權威,另外就是他還影響和幫助了不少人。能夠有不少種方式進行我的品牌的塑造,例如演講、自媒體、圖書等。其中自媒體、圖書更可能是我的對某問題的深刻思考,更具條理性和傳承性。演講相對來講,更爲常見,也簡單些。但從某種程度來講,反而要求更高。資源

  • 由於寫做能夠反覆加工,直至拿出成品爲止;演講卻沒有反覆上臺的機會。
  • 寫做能夠沒必要直面觀衆,以文字做爲中介,演講卻必須與觀衆作直接溝通。
  • 寫做是比演講更爲自由的,空間也更大,因此寫做時每每能夠對某個主題作大而全的論述。可是演講的時間有限,觀衆的注意力和耐心也更有限。因此設計演講稿時務必對寫做的內容作大的削刪,去掉細枝末節,只留下最重要的點。

1.4 有效溝通手段

做爲職場最爲經常使用的技能之一,溝通是很是重要的。在不少比較正式的場合,是須要經過演講的方式進行有效溝通的。例如,和你的領導彙報工做,爭取領導批准;去跟關聯部門開會,爭取工做支持;對我的階段工做進行述職的時候等等。以上這些,都是要以演講形式體現,某種程度來說,演講技能對於我的在職場升級有着舉足輕重的做用。直播

2、演講準備

要作好一場演講,必要的準備工做必不可少。咱們能夠從下面幾個維度作好演講準備工做。產品

2.1 心態準備

嚴肅對待

首先要有一個嚴肅的態度去對待一場演講。不要以一種無所謂的態度面對。每一次演講,都是須要精心準備、反覆演練以達到最優的效果。這是對演講者我的負責,也是對臺下每一位聽衆負責。基礎

調整緊張

咱們要認識到,緊張是一種很是正常的現象。緊張說明你心裏重視,甚至適當緊張的狀態有助於你的發揮,固然要避免過分的緊張。能夠經過充分準備材料、反覆排練試講等手段減輕,但要徹底避免是不太可能的。這時更須要以一種「微笑」的心態對面對,自我調節、自我鼓勵。

面對錯誤

要認識到,演講中的錯誤是不可避免的。多是材料準備的瑕疵、多是演講狀態的不佳、多是問題回答的欠缺。能夠說,在演講中,錯誤確定會發生,重要的是如何定位錯誤以及如何應對錯誤。面對錯誤,咱們應該抱有坦然接受的態度,要接受不完美的演講,而不要試圖避免錯誤的發生。於是只有接受這點,才能放鬆本身,對演進者而言,越放鬆狀態越好。此外,面對觀衆的態度如何?針對重大錯誤,能夠坦然說明;對於微小錯誤,能夠輕輕跳過,極可能聽衆都沒有感知到。

2.2 狀況收集 – 演講六要素(4W2H)

Why:演講的目的是什麼?

爲何須要這場技術演講,目的應該是明確的,這也是整個演講的核心所在。演講目的要鮮明,要讓聽衆直觀接收到這一信息。不要出現不知所云、稀裏糊塗的狀況。一個糟糕的演講老是讓咱們找不到重點。常見的演講有如下一些目的:

  • 教育性,例如說明某項技術的使用等。
  • 說服性,例如說服領導支持某項決策,尋求資源支持等。
  • 引導性,例如說明某產品的最佳實踐,引導用戶用好產品等。
  • 告知性,例如說明某產品的最新技術、最新版本功能等。

What:演講的內容是什麼?

要圍繞上面的目的,組織演講內容來講明它,這也是考驗演講者能力的地方。儘可能採用詳實的、有說服力的材料來補充,作到言之有物。每每一些真實案例、踩坑經歷、對比方案等,較之空洞的理論,更容易引發你們的共鳴。

Who:演講的受衆是誰?

要儘可能作到了解受衆狀況,他們的參與目的、能力水平、接受程度等,這對於演講者組織材料、演講手段等均有影響。可經過多種方式,提早了解到這些信息,好比問卷調查、個別走訪、以前演講反饋等。如實在搞不清受衆狀況,就要反思一下作這場演技的目的是什麼了。

Where:演講的地點在哪裏?

是公司仍是外部演講?受衆的人數有多少?是開放式仍是封閉是場所等。

How:如何完成演講?

這是對演講者的核心考驗,你要經過什麼方式展現演講內容,包括演講結構、輔助工具等。這每每是須要作專門設計的。後面咱們還會談到。

How Long:演講的時長?

演講會有多久?中間是否有休息?是否有問答環節等。

2.3 方案設計

後面是針對演講方案進行具體設計,這裏包括了不少細節問題。

演講開場

開場給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常見方式是說明公司、姓名、職位等。接下來對演講內容作一個歸納性的描述,方便臺下聽衆瞭解。最重要的是,對聽衆能夠帶來什麼收穫。其目的是聚焦聽衆注意力,爲後面作鋪墊。一個好的開場,每每是成功的一半。

內容結構

採用什麼樣的結構來講明,比較典型的是」拋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三段式,總的方式上可考慮「總-分-總」的方式。這是比較常規的一些作法,也比較安全。此外對於階段間的銜接等,也要作好處理。

演講收尾

進入收尾階段後,此時的要點就是針對重點內容的」反覆強調」。對於聽衆來講,次日還能記住演講內容的已經少之又少,所以須要在末尾強調,加深聽衆記憶。有所謂的「遺忘曲線」,但願可以經過強調,減小流失。

2.4 材料準備

材料內容儘可能主題清晰、言簡意賅。展示形式上,則按照「圖>表格>文字」的優先順序。所謂之,一圖勝千言嘛。在具體內容上,建議:

  • 使用圖的目的,是將複雜問題簡單化,所以要重點突出,不須要表達太多信息。
  • 表格展示形式優點在於對比,關鍵需收集具備說服力的數據。
  • 文字上,儘可能簡潔;一屏最好不要超過50個漢字,讓人能夠快速定位信息。

2.5 演講技巧

把控節奏

對於長篇演講,把控節奏很重要,經常面臨兩類問題:內容多,時間不夠;內容少,提早結束。這兩類其實都在於對節奏的把控不夠,可經過下面方式解決:

  • 控制好語速。人在緊張是很容易語速加快。一方面能夠刻意放慢語速,另外一方面能夠預留材料,防止」無料可講」。
  • 計劃時長。針對每頁材料,有大體的評估,須要演講的內容及時長是多少。必要時,能夠把所說文字材料寫到備註區。針對計劃好的部分,須要反覆練習,作到」心中有表」的狀態。
  • 預留時長。在某些環節,能夠預留部分buffer時間。例如某個案例的說明,可視狀況來臨時決定講與不講。這樣靈活機動性比較好。
  • 應對預案。對於一些意外狀況,例如設備故障、臨時提問等,打斷了原有的節奏,也要把底線留好。哪些內容是必需要講的,哪些是能夠放棄的,留到後面你們本身看的。出現問題時可隨機而變。

控制語速

控制語速,更多的是心態問題。這一點只有經過反覆練習,經過各類場合的鍛鍊來逐步提升對語言的控制力。

如何互動

互動是須要專門設計的。其根本目的是在於將平鋪直敘的演講,引入一點意外,提升你們的注意力。這裏有多種選擇,有些適合使用開放式問題,發散性思惟,聽取你們的想法;有些適合封閉式問題,主要獲得「是與否」便可;有些甚至能夠用自問自答的方式,只做爲一種過渡。對於互動的要求,通常是比較高的,須要演講者有較強的控場能力。如感受不太好控制,不採用也罷。

回答問題

通常演講的末尾,會有問答環節,這也是不少演講者比較頭疼的地方。一方面多是問題比較刁鑽,一方面可能無問題有點冷場。對於第一種狀況,能夠模糊化回答,只談本身觀點,不談對與錯;或者將問題轉化爲本身熟悉的問題,即便此時問題有所誤差,通常也不會計較。再或者乾脆說明,這一點比較複雜,建議臺下溝通。對於第二點,可自備一兩個問題,與演進內容比較契合,也就是做爲「反覆闡述」的一部分,加深你們對演進的記憶。

設計段子

能夠在演講中,不按期地插入段子,目的是從新抓回聽衆注意力。其數量不宜太多,多了就干擾正常演講內容了,只是在較長描述部分適當點綴,來保證聽衆的注意力都在本身的身上。

肢體語言

知名的傳播理論家Albert Mehrabian教授研究出了"7/38/55法則"。他總結,你傳遞的信息或旁人對你的觀感主要取決於三個要素:

  • 實際言語(內容)佔7%;
  • 語氣(說話的語調、聲音的抑揚頓挫等)佔38%;
  • 肢體語言(手勢、表情、儀態等)佔55%。

因而可知,肢體語言在整個演講中的重要性。這個能夠經過排練,把本身的語氣、肢體語言造成「記憶」。這樣在演講中,就不容易由於緊張而致使變形。此外,可經過練習回放的功能,反覆觀察本身的肢體語言,聽取他人的建議。

2.6 反覆練習

技術演講其實徹底不須要什麼天賦,徹底是個熟練工。所謂「熟練工」,就是反覆練習多遍以後,動做瓜熟蒂落,不會有任何走樣。建議每一遍練習,都要計時;練習完後須要覆盤。不斷改進,反覆排練,直到達到本身比較滿意的狀態。

3、演講中期

對於精心準備、反覆排練後的演講,在正式演講中,通常都不會有太大問題,要對本身有充分的信心。此時,更多的是」靈活調整」的能力。須要根據現場觀衆的反饋來調整本身的語速、內容等。可經過臺下的表情、眼神、動做等,觀察當前觀衆對內容的接收程度。對於不感興趣的部分,可適當作刪減、跳過處理。缺乏的時間部分,可經過備選的重點內容來補充。

4、演講結束

接受不完美並不表明接受錯誤,咱們要作的是在演講以後及時覆盤、查漏補缺。這能夠幫助咱們客觀的瞭解本身講獲得底如何,演講中出了什麼差錯,哪些地方沒有達到本身的預期,而後找出究竟是什麼原致使你犯了這個錯誤,是否有方法能夠改進,保證下次不會出現同樣的失誤。

做者:韓鋒

首發於公衆號《韓鋒頻道》,歡迎關注。

來源:宜信技術學院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