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5年開始,區塊鏈概念被單拎出來,這以前區塊鏈還只是比特幣技術裏的一個數據結構,中本村白皮書裏把block和chain連一塊兒的時候也只是a chain of blocks 。隨着以太坊去中心化計算機的概念提出來,不少人開始把以太坊稱做區塊鏈2.0,而比特幣被歸到了區塊鏈1.0。至於區塊鏈3.0,市場上爲了搶奪區塊鏈3.0的冠名權打的不可開交,沒準會是DAG。
咱們發現不論是最近風頭正盛的iota,仍是也備受矚目的byteball,都提出了blockless無區塊的概念。不論是比特幣仍是以太坊,咱們總會提到出塊速度這樣的概念,比特幣每十分鐘纔出一個塊,6個出塊確認就要一個小時,以太坊好不少,可是出塊速度也要十幾秒。爲何必定須要區塊呢?15年社區有提出DAGCoin的概念,
DagCoin: a cryptocurrency without blocks。這裏把區塊和交易融合到了一塊兒。咱們回想下比特幣網絡中區塊和交易的概念,不少筆交易先打包到區塊中,區塊和區塊之間經過prehash來維護全網的交易順序。而DAGCoin的思路,讓每一筆交易直接參與維護全網的交易順序。這樣交易被髮起後直接跳過打包區塊的階段,直接融入全網,如此達到所謂的blockless效果。這樣確實連打包交易出塊的時間都省去了,如前文提到的,DAG最初跟區塊鏈的結合就是爲了解決效率問題,如今不用打包確認,交易發起後直接進入確認網絡,理論上效率天然提升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