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隔幾天我便能在簡書或其餘各種設計網站看到關於自學UI設計的分享文章。這些文章有一個共同的特色,就是描述做者如何從一個零基礎的設計小白,經過種種途徑,成長爲一個熟練掌握PS或AI的設計達人的,亦或是分享了一堆有參考價值的設計類網站或工具等等。這些文章的點擊率很高,由於經過這些初學者眼中的「乾貨」,可以很容易地進行模仿,並獲得技能上的快速提高。html
但我想問的是,這真的是學習UI設計的正確方式嗎,若是不是,那有沒有一篇可以正確引領你們學習UI設計的文章呢?很惋惜,我在網上搜了好久,沒有找到那篇我認爲是正確的文章。程序員
致使這個問題,我以爲可能有如下兩個緣由:架構
我也曾和不少設計初學者們同樣在自學的過程當中有過困惑,走過彎路。今天,我仍在不斷地努力學習,去嘗試理解設計的真正含義。我也但願經過這篇文章,能給那些還在設計門外打轉,不得其門而入的學習者們一些不一樣的啓發。工具
我之因此自學UI設計,其實源於一次失敗的創業實驗。稱它爲實驗,是由於它並不算是一次真正的創業,我和個人合夥人並無放棄本身的工做,而是利用一些業餘時間來作一個以實習生爲主題的社區(那時仍是「開心」、「人人」 這樣的SNS社交平臺大行其道的年代)。我那時是一家500強金融集團的應用架構師,所以,便當仁不讓地承擔起了咱們這個團隊中程序員的角色,負責完成了整個平臺的架構以及開發工做。但始終困擾咱們的是,找不到一名優秀的UI設計師,可以把這個平臺推到一個產品的高度。咱們也曾經經過朋友介紹或在淘寶上尋找,合做過幾位設計師,但因爲種種緣由(有技能問題,理念問題,投入度問題 等等)都沒法達到咱們的要求,最後也都不歡而散了。固然,咱們的此次創業也最終以失敗而了結。如今回想起來,失敗的緣由有不少,但缺乏一名靠譜的UI設計師,致使咱們的產品遲遲不能推向市場,是此次失敗的一個很是重要的緣由。學習
我始終以爲本身仍是一個有着產品夢想的人(自我鼓勵一下-),所以,爲了下一次從新啓航行時,再也不重蹈覆轍,我便決定開始自學UI設計。字體
我在自學UI設計的道路上,走得並不平坦,有過不少困擾和挫折。今天想來,其實最大的障礙正是源於自身對於UI設計自己的理解不夠全面和深入所致使的。網站
歸納起來,主要有如下幾個發麪:ui
對於學習UI設計的困難準備不足:因爲在此以前,一直從事企業級應用的研發,所以,那時在咱們的圈子裏,設計師(咱們更多稱爲「美工」)屬於很是邊緣的輔助角色。我也想固然地以爲學習那些技能對於我來講是小菜一碟,幾周就能搞定。但實踐證實,我錯了,真正的UI設計遠沒有想象中那麼容易掌握,直到今天,我都不敢說本身已經掌握了UI設計並能稱得上是一個UI設計師。而隨着我對設計自己理解的加深,對設計師的見解也徹底轉變了,他們再也不是我口中的美工,而是一個可以左右產品優劣,驅動產品研發的關鍵角色。spa
認爲 學習UI設計 = 學習 PS、AI等工具:當決定學習UI設計後,我便開始在網上搜索如何學習UI設計,而「度娘」給個人答案即是大量的PS、AI等各類設計教程。我也是一路拼命下載,而後不分晝夜地學習。不久以後,我確實可以按照這些學習指南P出一些圖,或是做出幾個圖標來了,但當我嘗試獨立去作一個完整的UI設計時,我忽然發現我做出來的東西與那些我所見過的優秀設計還是天差地別,即便是我徹底模仿那些優秀做品作的設計,仍然感受怪怪的,好像哪裏出了問題,本身又說不清楚。這時,我才意識到個人學習方法可能錯了,簡單地說就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雖然掌握了一些設計工具技巧,但卻對真正的設計一無所知。插件
審美能力不足:另外一個我遇到過的困難即是自身審美能力的不足。其實我想說,這不只是我一我的的問題,可能也是咱們這一代,甚至是幾代人共同的問題。因爲整個教育體系對於學生在美學教育上不夠重視,致使咱們從小缺乏藝術和美的薰陶,美術課每每會被語數外等主課霸佔,從而成爲擺設。因爲缺少對美的感知和判斷能力,致使咱們很難準確評判本身做品的優劣,更不會知道如何去改善它。放到更大的角度,咱們很難像蘋果那樣設計出偉大的產品來。
在乎識到學習方法的錯誤以後,我便再次尋求了「度娘」的幫助,但這一次我要找的是那些優秀設計師們本身對於設計的感悟,設計心得,推薦閱讀的設計類書籍 等等。我也放下了手中的PS、AI,靜下心來進行大量的閱讀。經過這些閱讀,我也漸漸瞭解並從新認識了UI設計。
通過對設計知識的從新梳理,我將所須要掌握的基本設計技能概括爲如下10點(我將會在往後的《設計談》系列文章中對如下每一點進行展開,並分享個人設計心得)
自從我改變學習UI的方法以後,一直到今天,我天天都會堅持閱讀 Designer News 上的每日推薦文章,它能讓我瞭解國外優秀的設計師門都在想些什麼或作些什麼。而這之中,給我帶來最大改變的即是,我放棄了原來使用的 PhotoShop,而開始使用Sketch來進行UI設計。由於我驚訝地發現愈來愈多的國外設計師,特別是在初創公司的設計師們開始使用Sketch做爲他們的設計工具。
( 下圖爲2015年 Substraction.com 對4,000名來自不一樣領域的UI設計師的問卷調查後獲得的UI設計工具使用狀況 ,Sketch已經大幅超越PhotoShop成爲設計師們首選的UI設計工具)
實踐證實,Sketch的使用確實給我帶來了極大的驚喜。
小巧快捷:Sketch只有41M,相較1.6GB的Photoshop來講顯得很是的小巧。所以不管是安裝,仍是啓動、運行,Sketch都很是快捷。
專爲UI設計而生:Photoshop是一個圖片處理工具,它包含了大量圖片處理功能,而這些對於UI設計師來講是多餘的,並會成爲UI設計師們工做時的噪音,下降他們的設計效率。而Sketch則專一於UI設計,它的全部功能都只爲UI設計服務,好比:使用統一的計量單位 Pixel 使你沒必要關注其餘計量單位(cm,ml,picas),支持HSB、RGB顏色模型和色板功能,使用Symbol能夠將方便的複用你的設計元素,針對任意設計元素或元素組導出不一樣分辨率的圖片 等等。另外你不用再面對一個一半功能都不會去碰的工具欄,也徹底不用去關心那些與UI設計無關的東西,這使你更容易學習和掌握這個設計工具。
強大的插件功能 :雖然Sketch的核心很是小,但它卻提供了很是強大的插件功能。針對不一樣的設計場景,可使用不一樣的插件。好比,你可使用Sketch Palettes保存你的經常使用色板,並與朋友方便地分享。使用 Magic Mirror 能夠將你的設計方便地展現到不一樣的實體模型(如: iPhone,iPad,書的封面 等等)。也可使用 Sketch Content Generator 來批量地產生內容,這能爲設計師節省大量的時間。還有像Measure、Dynamic Button、Sketch Constraints 等許多很是優秀的插件能夠幫助你大大提高工做效率,從而使你更可以專一於設計自己。
以上只是Sketch所帶來的衆多優秀特性中的一小部分,網上已經有不少關於Sketch的設計教程和指南,你能經過這些資料,快速的學習並掌握Sketch。我正看到愈來愈多如Sketch,Affinity Designer, Affinity Photo 等創新工具對設計工具領域帶來的變革,他們再也不追求大而全,而更注重於以最簡潔、高效的方式服務於不一樣的設計目的。這也正是互聯網思惟在設計工具領域的一個體現。所以,若是你是一個UI設計初學者,亦或已是一名UI設計師並正在使用PS、AI等工具,我都建議你嘗試使用Sketch,由於,它是一個能給你帶來巨大改變並表明着將來的優秀設計工具。
對於設計初學者來講,常常會爲找不到設計靈感而苦惱。而我想說的是,靈感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須要你去不斷地尋找。若是沒有靈感,你將永遠不能開始,更別說去完成一個設計了。下面是我使用的一些方法。
我沒有上過任何設計學校或培訓班,所以個人大部分設計知識,都是從閱讀中得到的。我幾乎不讀那些30天速成系列的書或關於設計趨勢的文章,由於我知道技術的變化是很是快的,正如,我如今徹底使用Sketch來作設計,而不用PS同樣。我更關注設計的本質,書是得到這方面知識的很好途徑。
下面是我書櫥中的一部分設計類書籍,我閱讀那些對設計有着深入思想的人物傳記 如《喬布斯傳》,與設計相關的心理學書籍《設計心理學》、與色彩相關的《色彩設計》,與字體相關的《設計師的自我修養》等等。也正是經過這些書籍,讓我逐步理解了設計的內涵,從而讓我完全走出了以前學習設計時的誤區。
另外我也會讀一些網上的優秀文章,Designer News 是一個我得到高質量設計文章的優秀網站,在這裏我能夠看到最新的來自全球設計師的優秀分享。固然,我也在 優設、推酷、Medium 等網站上閱讀那些具備思想性的設計文章,而且經過關注一些優秀的設計師,從他們身上學到了不少經驗和啓發,給我學習UI設計帶來了極大的幫助。
另外一個得到靈感的方法是收集優秀的設計做品。Ember是我用過的用來收集設計素材的最佳工具。更棒的是它支持訂閱功能,能夠從Dribbble這樣的網站自動下載設計做品,並讓我很是方便地瀏覽和收集。(下圖爲個人Ember應用截圖)
除了Ember以外,我也使用Pintrest來收集手機上看到的優秀設計,並按照分類添加大我在Pintrest上建立的Board中。(下圖爲個人Pintrest主頁)
你所作的每一件事情,它的背後均可以和藝術聯繫在一塊兒。只要是付出了努力,精心製做,並能反映出做者情感與靈魂的東西均可以被稱爲藝術品。想想你平時喜歡作的事情,閱讀,散步,美食或者看展覽。這其中的每一件都與一種藝術形式相關聯:寫做,環球旅行,烹飪、攝影。你會發現當你當你不斷完善某一項技能的同時,其餘技能也會獲得增強。對於設計來講,上面提到的 寫做、攝影、旅行等都是對設計能力的很好補充。
最後,但願可以獲得更多朋友的反饋,「喜歡」或是「點評」,大家的意見可以幫助我驗證本身對設計的理解,並幫助我不斷完善它。你也能夠在簡書中關注我,後續,我會陸續將文中提到的 色彩、文字與排版、動效、圖標等內容以【技匠談設計】系列文章的形式分享給你們。感謝你們的支持和鼓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