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08年雲計算開始火熱,到今年已經7年有餘,雲計算也開始進入「7年之癢」的關鍵時期。有些人已經厭煩了雲計算,以爲沒有新意,開始戀上了大數據,彷佛只有大數據才能挽救人類同樣。其實雲計算並無「雲」老珠黃,當咱們靜下心來慢慢品味一下,才能更爲成熟的面對雲計算,懂得雲計算給咱們帶來的絕對不是激情事後的乏味。咱們今天不妨來細細思量一下應用和雲計算的關係。微信
回顧一下幾大雲計算的榜樣,包括:SalesForce、Google、AWS、阿里雲等,就不難發現雲計算並不是出身貴族世家。他們天生叛逆,無疑都是經過開源、自研的方式來慢慢造成的自有平臺,向來瞧不上出身貴族的企業IT架構。不過,2008年以來,傳統企業的CXO們看到了出身屌絲的雲計算的誘人之處,紛紛放下身段,開始了瘋狂的追逐之旅。架構
固然,傳統企業應用和典型雲計算應用是否一回事呢?先看看雲計算榜樣們本身的應用。他們都基於開源平臺開發,具備很好的橫向擴展,具備很強的自愈能力。而傳統的企業應用具備數十年的歷史,有當年很好的架構設計,固然幾乎都是標準的套裝軟件,具備很好的縱向擴展能力,應用的可用性很大程度依賴於軟件的HA和硬件層的冗餘來實現。由於傳統企業應用基本不考慮自身的可靠性。那麼問題來了,如今走到雲計算的時代,究竟是須要如何演進呢?ide
今天傳統的企業都急於求「雲」,都想將本身的應用直接遷移到雲計算平臺,覺得這樣就算完成了雲計算的旅程,這就是本文標題說到的應用雲化:就是將傳統應用無需修改,直接搬到雲計算的平臺上,經過虛擬化構建了資源池,經過雲管理實現了資源的自動調度、應用的自由飄移、多租戶管理等等,彷佛雲計算就在眼前了。固然,經過資源池的構建和資源的自動調度管理等,用戶確實得到了不少好處,好比:資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用戶CAPEX和OPEX節省巨大,系統彈性加強,業務上市更爲快速便捷等。可是,咱們仍是常常困惑:有些核心關鍵應用不適合虛擬化和雲化、應用擴展能力有限、應用可用性架構複雜、應用部署成本居高不下等等問題。彷佛企業部署的雲計算好像並非如想象的那麼解渴,到底哪裏出了問題呢?大數據
其實,不是傳統企業IT出現了啥大問題,而是應用出了問題,傳統企業應用原本就是弱女子,不會由於換了一條跑道就能變成女漢子。而互聯網基於雲平臺的應用原本就是女漢子,她們原本就能橫向擴展,具備很強的戰鬥力,並不須要下層平臺的支撐就能獨自確保本身的可用性,這是傳統企業的套裝應用絕對不具有的特性。阿里雲
說到互聯網雲平臺上的女漢子,彷佛全部的傳統企業都值得擁有。但傳統企業應用雲化顯然不是理想的道路,由於應用雲化只能得到部分雲計算的優點。傳統企業要想擁有云計算的全部好處,開發新一代的雲化應用是惟一出路。雲化應用的典型表明就是典型雲計算的應用,就是應用自己具備橫向擴展、自愈能力,徹底不須要依賴底層硬件來支撐,可以隨着資源的擴展而自動分佈。雲計算
可是傳統企業IT已經有成千上萬的應用在手,不是隨便一甩就能一身輕的,他們到底該如何規劃本身應用的雲計算之旅呢?其實,只要堅持下面的四條原則便可:1)任何新開發的應用都要求是「雲化應用」,非「雲化應用」一律否決;2)老應用先從簡單應用開始應用雲化,逐漸過渡到生產應用的雲化遷移,最後完成核心應用的雲化遷移;3)老應用隨着生命週期管理逐漸淘汰或升級,全部的淘汰、升級都瞄準雲化應用,逐漸過渡到全雲化應用時代;4)不管老應用雲化仍是新的雲化應用開發,都要堅持「去小機化思惟」。spa
原則雖簡單,執行難度仍是不小的,好比:傳統企業想短時間完成雲計算部署遷移是不現實的。應用種類越多,應用環境越複雜,到達全雲化應用階段須要的時間就越久,對於不少大型企業,要作好長期和雲計算戰鬥的準備,由於這是一場持久戰,不可能速戰速決。但只要遵循這些原則,全雲化應用時代可期,雲計算的效益可期。架構設計
雲計算好處那麼大,你值得去看看!設計
注:若是想了解@雲界漫步 對雲計算的最新觀點,請直接訂閱「中國雲夢」微信公衆號。也可微信掃描下面的二維碼,直接訂閱。訂閱」中國雲夢「後,直接回復」10046「閱讀該文。本文已經發表在2015年5月刊的《軟件和信息服務》雜誌上,也能夠購買雜誌閱讀本文。生命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