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來,IT界有一些很是著名的定律,蘊含着行業發展的大智慧,很是有趣,略做收集總結,再加上一丁點本身的淺見~
1、
摩爾定律
:價格不變,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數目,約每隔18個月便會翻一倍,性能也將提高一倍。
由此還引伸出了
貝爾定律:
微處理器的價格和體積每18個月減少一倍。 它與摩爾定律互相補充,意味着同等價位的處理器速度會愈來愈快,而同等速度的處理器則會愈來愈便宜。
2、
反摩爾定律
:若是一個IT公司如今和18個月前賣掉一樣多的一樣的產品,它的營業額就要降低一半。
3、
安迪-比爾定律
:Andy gives,Bill takes away.
摩爾定律在課本中的出鏡率很是之高,感受去年學的幾門課裏都有提到,毫無疑問是計算機行業最重要的一個定律了。它由英特爾創始人戈登.摩爾提出,它並非一個原理,而是一個預測,他成功預測了將來幾十年處理器性能發展的速度,而我更願意將它擴大理解爲整個IT界硬件性能進步的速度。最初,提升處理器的性能經過是經過縮小電子元件的體積來提高芯片上的晶體管數量來實現的。十幾年前,隨着密集元件帶來的發熱問題以及功耗問題,單純依靠縮小元器件體積的方法彷佛遇到了瓶頸。處理器廠商們並無放棄,多核心處理器、用全新材料氧化鉿代替氧化硅、把平面結構發展成立體結構等等新的研究成果,使得摩爾定律所預測的發展趨勢得以延續至今。能夠說,摩爾定律是整個信息時代的驅動力。
爲何處理器廠商都投入着巨大的科研力量進行處理器研發以緊跟摩爾定律的預測軌跡呢?這裏就要靠另外兩個定律來解釋了:貝爾定律與反摩爾定律。摩爾定律預測了處理器的性能趨勢,做爲互補,貝爾定律則預測了處理器的價格趨勢:同等價位的處理器性能會愈來愈快,而同等性能的處理器價格則會愈來愈便宜。這個推論便成爲了處理器廠商生存的信條:若是不投入大精力進行處理器研發,一樣的產品,兩年以後價值就只剩下一半了,這就是著名的反摩爾定律。正是因爲此,摩爾定律成爲了驗證一個芯片企業存活的標準,跟不上腳步的公司很快就會被市場所淘汰。各個公司都奮力研發,性能飛速發展。另外一方面也使得芯片價格逐漸下降,使得計算機得以進入千家萬戶。
然而這裏還有一個問題,按照貝爾定律,一樣性能的處理器18個月後價格便會減半,那麼消費者大能夠等待兩年,即可以用二分之一的價格買到一樣的產品。這對於行業來講是很是不利的,這意味着新的產品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不足,難以帶來足夠的營業額支撐研發、甚至是公司的正常運做。這裏就有另外一個定律:安迪-比爾定律:Andy gives,Bill takes away.Andy指的是英特爾的前CEO Andy Grove,而Bill指就是Bill Gates。英特爾是處理器行業的龍頭,而微軟則是軟件行業的巨頭;英特爾帶來更高的硬件性能,微軟就開發更新更強大的操做系統和一系列軟件來消化提高的硬件性能。這使得計算機行業可以健康地維持高速發展,將計算機從一個耐用性商品變成了消耗性商品:幾十年前的汽車若是從新生產還能夠正常駕駛,然而十年前的電腦放在如今,不少如今很是重要的軟件早已運行不起來。硬件的提高給了軟件實現更多功能的性能支撐,而軟件的發展使得不斷提高的硬件性能被消化;須要買計算機的人沒有必要等待降價,而已經擁有計算機的人也有了動力去購買新的計算機。乍一看這種模式彷佛對用戶不友好,使得用戶要花費更多的金錢在購買設備上,然而,這樣的模式使得行業維持了很是迅猛的發展,電腦、手機、可穿戴設備等的發展帶給人們生活的便利程度,已經遠遠超過了這些金錢的價值。
![](http://static.javashuo.com/static/loading.gif)
晶體管數量增加圖
這裏類比下我用過的兩款智能手機: Android發展初期的經典手機——HTC G3與2016年的Android旗艦機型Galaxy S7edge,上市一年內穩定報價都在四千餘元的區間,看看配置對比:(在通常場合,這兩款相差了八年的手機實在沒什麼可比性。。。。。。)
型號 |
HTC G3 |
Galaxy S7edge |
CPU |
高通MSM7200A 528MHz |
高通驍龍820 2.15GHz(大雙核) 1.6GHz(小雙核) |
RAM \ ROM |
288MB \ 512MB |
4GB \ 64GB |
屏幕尺寸 \ 分辨率 |
3.2英寸 \ 480*320 |
5.5英寸 、 2560*1440 |
在各自時期價格大體相同的兩部手機,配置上是巨大的差異~ 在這兩部手機之間的這些年,智能手機的發展正是按着上面幾個定律所說的那樣,手機裏幾百元的低配機到四五千元的旗艦機,每一年的配置都在提高,所使用的操做系統也愈加龐大,實現的功能也愈來愈複雜~
4、吉爾德定律:在將來25年,主幹網的帶寬將每6個月增長一倍,其增加速度至少是摩爾定律所預測磁cpu性能增加速度的三倍。
5、麥特卡爾夫定律:網絡的價值和用戶數量的平方成正比。
這兩個定律則是網絡方面的,它們和摩爾定律一塊兒被稱做信息時代三大定律。摩爾定律和吉爾德定律預測了網絡的發展速度(網絡帶寬的增加不只僅取決於傳輸介質,一樣取決於路由器等網絡轉發設備的性能,其性能固然主要受處理器運算速度的影響)。提及吉爾德定律,不得不說一說George Gilder這我的了,他是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
將來學家、技術預測家
,是「數字時代的三大思想家」之一。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他就熱烈地擁抱光纖技術、無線通訊技術等各類變革通訊產業的新技術,引導資金不停地進入這些領域。他所著《電視以後的生活》、《通訊革命——無限帶寬如何改變咱們的世界》等書,都是他擁抱新技術的瘋狂之做。(關於吉爾德,請參閱
喬治·吉爾德——MBA智庫
)在吉爾德定律中,他預測了主幹網的帶寬增加速度,將會是摩爾定律所預測速度的三倍,即每半年帶寬增長一倍。這種趨勢帶來的效應就是:網絡的傳輸速率會不斷上升,而上網的代價則會不斷降低,最終變爲廉價的基礎資源。在美國,已經有ISP提供免費上網的服務了。在完成這種轉變以後,網絡自己便再也不是主要帶來盈利的東西;盈利則來自充分利用網絡帶寬資源、在網絡之上完成的商業運做。(由於對經管知識的缺少,這裏個人敘述可能很晦澀。。)
既然網絡的價值會再也不取決於網速等網絡自己的屬性,那麼網絡的價值應該怎麼定義呢?麥特卡爾夫(以太網發明人,詳情參閱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obert_Metcalfe
)給出了答案。他說,網絡價值以用戶數量的平方的速度增加。這裏舉一個幾乎全部說明麥特卡爾夫定律的文章都會舉的例子: 電話是1對1的媒介,只能將信息從一端傳到另外一端;電視是1對N的媒介,能夠將信息從一端傳到N個觀看者那裏;而網絡則是一個N對N的媒介,網絡中的每一個結點均可以鏈接到其餘任意一個結點,信息便在這個N*N的鏈接上任意傳遞。這裏面還須要提到兩個網絡的重要屬性:網絡的外部性效果與信息資源的無損耗性。網絡的外部性效果指,網絡的使用者越多,對於原先的使用者而言,得到的使用效用不會減少,反而會繼續增大。不像傳統的資源或者服務,使用的人越多,質量便會降低。而信息資源的無損耗性指,信息是無損耗地被消費的,信息能夠一直被消費但永遠不會被消費掉。甚至消費信息的過程也是生產信息的過程,信息量還會愈來愈大。這些都不一樣於傳統資源,隨着使用會不斷減小,直至耗盡。 每個新上網的用戶都由於別人的聯網而得到了更多信息交流的機會,聯網的用戶越多,網絡的價值越大;在網絡之上的各類產品也是如此,使用的用戶人數越多,這個產品的價值也就越大。騰訊阿里最大的財富,不就在於他們極其龐大的用戶數量麼~
6、諾維格定理:當一個公司的市場佔有率超過 50% 之後,就不要再期望在市場佔有率上翻番了。
7、基因決定論:一個公司進入成熟期之後,很難在新的領域得到成功。
8、70-20-10
接下來是一組揭示信息產業的規律性的定理。首先是諾維格定理,定理的字面內容連小學生都可以理解,不過它的背後卻蘊含着大公司興衰的命門所在。這個定理由Google研究院主任Peter Norvig提出,它的由來也源自Google。Google剛成立的時候天天只有幾萬次的搜索量,然而Google的發展速度卻超出了全部人的想象。Google搜索量的數據曲線甚至數次突破紙的高度,以致於必須按比例縮小十倍。隨着Google與美國在線與雅虎簽下搜索合做合同後,它的搜索體量已經可以佔到全球的一半左右了。這個時候,Google的管理層沒有被這巨大的成功衝昏頭腦,開始進行擴展,進軍網絡廣告等其它市場,持續地得到了增加。在那個節點上,危機是不難發現的: 當你佔據了龐大地市場份額,也就意味着可讓你繼續佔據的市場份額會愈來愈小,蛋糕永遠只有那麼大,你沒法永遠從同一個市場中永遠保持高度增加。忽視這個規律的代價是慘重的,朗訊即是一個典型例子:由於試圖從甚至已經萎縮的市場得到持續增加,朗訊管理層的錯誤決策最終致使公司垮掉。諾維格定理決定了,當佔有了市場主導以後,其增加就受制於整個行業的發展,幾乎不可能持續維持高增加,這個時候就必須尋找新的發展方向:擴展示有業務或者轉型。擴展是指利用現有資源,進入相關的市場進行發展,微軟從操做系統軟件到應用軟件就屬於擴展。然而當一個行業已經無從擴展時,就只有轉型一條路能夠走了。然而轉型,倒是一件很是困難的事情,由於基因決定論的影響確實是很是之大。
當一個公司進入了成熟期,它的企業文化、商業模式、作事方式等等一系列屬性都已經漸漸固定,深深植入這個企業的內部。一旦轉型,想要涉足一個新的領域,適應一個新的環境,必定會遇到很是大的困難。在行業內部的擴展調整,都是很是困難,更別說進入一個全新的領域了。就拿BAT來講,阿里巴巴的核心在於電商,它的購物、支付、o2o都無人能及;騰訊的核心在於社交,在作出QQ這麼成功的產品以後,又成功作出了微信這個社交領域的巨頭產品,而且兩者的思路定位很是準確,互相形成的影響很小;而做爲最好的中文搜索平臺,百度的核心固然在於搜索。在得到了巨大發展以後,它們都沒有安定於現有的成功,積極地尋找着新的增加點,佈局也愈來愈大,然而進入了其它方向,卻很難複製成功。不知道你們還記不記得前年支付寶那次激進的更新,社交因素的強調以及與微信的類似度,得到了多少網民的譏諷?類似的,其它兩家公司也遇到了不小阻力。這裏當然有着702010定律的做用,然而基因決定論的影響也是很是之大的。在行業內部的擴展尚且困難,更別提向着其它行業的轉型了,不少公司都在這個過程當中得到了失敗,沒能逃脫諾維格宿命。不過固然也有成功的例子,你們還記得大明湖畔的諾基亞嗎?(ps.做爲青春的回憶,諾基亞手機最近復出了,熱烈鼓掌~~)最初只是一家木材加工與造紙的工廠,後來轉向了橡膠製品領域,甚至生產過子彈。在進入通訊領域後,諾基亞曾連續14年佔據手機市場份額第一。在經歷埃洛普時代的重大失敗後,諾基亞從新調整,在收購阿爾卡特朗訊後,又成爲了全球最大的移動電話網絡設備供應商。 能夠說轉型成功,也能算是諾基亞這家公司的一點基因了~
還有一個定律叫作70-20-10定律,源於原蘋果CEO斯庫裏,它比喻了信息科技市場中的競爭關係。當某個領域發展成熟以後,通常在容不下三個以上的主要競爭者。行業中必定有一個老大,佔據着過半的市場份額,擁有着市場絕對話語權,制定了遊戲規則;老二佔據着百分之二三十的市場,有時也會進步一些,但整體會一直收到老大的壓制;餘下的份額由一羣小的企業佔據,圍繞着老大的遊戲規則作本身的小業務。例如在處理器領域,英特爾是絕對的老大,全部人都得按照他的規則來;AMD是老二,也有一些不錯的產品,可是毫無疑問受到英特爾的極大壓制;其他的小企業甚至無法直接生產處理器產品,只能按照英特爾的生態作一些相關的芯片產品。在國內互聯網市場也是這樣,社交圈裏毫無疑問騰訊是規則的制定者;電商圈屬於阿里等等,這些巨頭企業掌握着巨大的份額,掌握着遊戲規則。其它企業在擴展甚至轉型時,因爲巨頭老大的存在,很難取得大的成功。容易產生大份額的巨頭企業,這也是信息科技的一大特點了。總之,這三個定律中,蘊含着企業發展策略的種種制約,有着不少咱們遠遠沒法理解的大智慧在其中,之後要作企業核心管理者的同窗們,確定免不了要常常思考這些問題了~
強烈推薦:
《浪潮之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