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論文引起的學術案

最近,在美國AI圈爆出了一個很大的醜聞,而代價是一箇中國籍的在美留學博士!ide

此次事故發生在AI頂會的9天前,他的論文成功入選了本次頂會,可是他卻選擇自盡終結了生命。ui

壓垮他的就是這篇入選的論文!人工智能

2013年在哈工大得到碩士學位以後,陳慧祥進入美國弗羅裏大學攻讀計算機學科的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這個月以後他原本能夠順利畢業的,可是誰能想到悲劇發生的如此忽然。3d

事情原因,是一篇名爲《3D-based video recognition acceleration by leveraging temporal locality》的ISCA論文,Huixiang Chen是論文一做。cdn

直到遺書被曝光才發現,這篇論文的入選是不光彩的,背後充滿着利益的交換。這是對一名技術人員赤裸裸的羞辱,在利益面前,技術的探知變得一文不值。blog

要求撤銷出錯論文,被導師拒絕。在心痛的同時,咱們發現這並不是個例,過半博士研究生都患有抑鬱症,10%的人曾考慮過自殺。因爲學術壓力、經濟壓力和生活壓力,許多博士生、研究生處於極度勞累和精神極度緊張的狀態,很容易產生心理問題。讀博之路真的如此艱難嗎?

「沒有殺死你的會讓你更強大」。it

這句話是佛羅里達大學華人博士生陳同窗在其主頁中的簽名。io

而就在6月13日,陳同窗被髮如今校園內上吊自殺。越優秀的人其實更加容易抑鬱,由於社會給他帶來的壓力會愈來愈大。class

外國的月亮不必定更加圓!sed

美國這個被稱爲學術聖地的地方也有污濁,這個看似神聖的技術會議說到底也是爲了美國上層社會服務的,只要有關係,哪怕是沒有實驗依據的論文也能獲獎。就像好萊塢大獎得主永遠是本土人士。

因此每一個國家都有齷齪,不少讀者都在吐槽咱們國家怎麼樣,可是這只是少數派的作法,咱們國家的科研氛圍只有你真正進入到這個圈子才能知道的,而不是人云亦云。

至少我感受咱們公司技術部門的學術氛圍比商業氛圍要濃,每次有技術更新或者重要論文都會由老大吃透以後和咱們講解,正如這位博士說的,搞學術原本就是一件開心的是,而咱們這羣技術人的快樂其實很簡單,能收穫到新的技術,能解決本身的技術瓶頸在精神層面上就會很知足了。(我老大目前在研究強人工智能,屬於比較前列的一批牛人。)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