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崩了那一晚上我想該寫點什麼了

幾個讀者羣都很熱鬧,點開幾乎都在討論B站崩了的事情,你們還不斷在給B站作壓測,訪問從沒中止過。數據庫

寫段子、調侃B站的文章已經太多了,做爲技術人,正好藉此次機會說說互聯網公司是怎麼作高可用的。session

通常互聯網公司,通過了這十幾二十年的增加,技術的一輪一輪迭代,中型以上互聯網公司基本都有一套本身的高可用的架構,經歷了一個階段:架構

  • 單機房
  • 同城多機房
  • 異地多活(二地三中心)

大多數互聯網公司都是走了這樣一個架構升級歷程,可是真正在容災方面作的怎麼樣?估計只有他們本身最清楚。併發

國內互聯網公司的SRE不少都是參考Google 來作的,方法論是Google在2015年發表的一篇論文《High-Availability at Massive Scale: Building Google’s Data Infrastructure for Ads》,爲此Google還寫了一本書(書圖片放下面了),相信不少人都看過。不過即便是強如Google,也有服務宕機的狀況。分佈式

watermark,size_16,text_QDUxQ1RP5Y2a5a6i,color_FFFFFF,t_100,g_se,x_10,y_10,shadow_90,type_ZmFuZ3poZW5naGVpdGk=

美國東部時間 12 月 14 日,大量用戶反饋 Google 公司服務中斷, YouTube、Gmail、Google 雲端硬盤、Google Search 等服務沒法正常使用。此外,很多熱門手機遊戲也受到了波及,由於須要用谷歌帳戶登陸。長達 50 分鐘的宕機,導致全球多個國家及地區用戶受到嚴重影響。ide

緣由:Google Cloud Platform 和 Google Workspace 經歷了一次全球中斷,影響了全部須要 Google 帳戶認證的服務,持續時間爲 50 分鐘。根本緣由是咱們的自動配額管理系統出現了問題,下降了谷歌中央身份管理系統的容量,致使其在全球範圍內返回錯誤。所以,咱們沒法驗證用戶請求是否通過認證,並向用戶提供錯誤。模塊化

簡單來講,是因爲內部存儲配額的問題使 Google 身份驗證系統中斷,致使宕機了 50 分鐘。微服務

其實就算是作了異地多活,也不能徹底保證系統服務徹底不宕機,沒有銀彈,這是軟件系統自己的複雜性決定的,一方面互聯網技術在不斷迭代,從最開始的單機,到雙機HA、虛擬化、分佈式、容器、再到上雲、雲原生、Service Mesh等。另外一方面業務需求也愈來愈複雜,從原來的注重用戶和業務的野蠻增加,到用戶的精細化運營,從增量市場到存量博弈,業務的複雜度愈來愈高,隨之也加劇了技術的複雜度。高併發

下面說一說互聯網公司基礎架構的演進。工具

單機房

通常對於不少服務連續性要求不高,可用性要求沒那麼高的,好比公司內部的系統,不少就是單機房部署,有的甚至是單機部署。

安琪拉之前大學給老師搞的軟件,那時候用的C#寫的,本地部署,說簡單點就是直接在實驗室老師的電腦上部署好,整臺電腦(軟件帶硬件)一塊兒賣給人家的,由於只是工具軟件,數據都是保持在本地的,軟件卡了直接關機重啓,????。架構圖以下:

watermark,size_16,text_QDUxQ1RP5Y2a5a6i,color_FFFFFF,t_100,g_se,x_10,y_10,shadow_90,type_ZmFuZ3poZW5naGVpdGk=

通常雖然是單機房,可是不少都是分佈式部署的,因此若是機房出現故障,就只能死等。

同城雙機房

單個機房在出現不可抗拒的問題(如斷電、斷網等因素)時,會致使沒法正常提供服務,會對業務形成潛在的損失。因此在金融級的高可用設計上,爲了不用戶損失,須要一種能夠基於同城或異地的多個不一樣機房之間的多活機制,在保障數據一致性的同時,可以最大程度下降因爲機房的單點可用所致使的潛在高可用問題。同城雙活就是其中的一種機制。

由於同城雙機房實際就是在一個城市,創建了二個機房,從物理位置上能夠離的足夠近,因此能夠在二個機房之間拉根專線,機房之間部署的系統能夠相互調用,接口層的DNS、四層設備、反向代理、網關/Web層能夠隨機路由。

有一個機房出現故障時,可在基本不丟失數據的狀況下進行應急切換,保持業務連續。邏輯架構圖以下:

watermark,size_16,text_QDUxQ1RP5Y2a5a6i,color_FFFFFF,t_100,g_se,x_10,y_10,shadow_90,type_ZmFuZ3poZW5naGVpdGk=

若是從設計上,按服務維度拆分應用,應用之間用rpc服務調用連通,平臺層面設計服務治理的策略,服務可作水平擴展,彈性擴縮容,機房以前近似與同機房部署,內部服務路由策略能夠自由選擇,例如:輪詢、一致性哈希、同機房優先、sticky session、自定義路由規則等。

將業務系統拆分爲模塊化、標準化、鬆耦合、可插拔、可擴展的微服務架構。

存儲層以MySQL數據庫爲例,主從複製,主節點故障時候能夠手工或者自動切換從爲主,可是這種方案只是解決可用性問題,對於數據一致性是有損的,覺得這種架構設計一個時間點只有一個Master節點,目前更合理的設計是採用分佈式數據庫,利用Paxos、Raft分佈式多數派原則,好比存在5個Master節點,寫時須要3個節點都寫成功纔算成功,這樣經過一致性協議保證數據強一致。

二地三中心(異地主備

由於出現某個城市出現洪澇、地震等天然災害,會出現城市級機房不可用的狀況,因此跨城機房就是避免這種狀況出現而產生,可是不少公司由於成本和服務可用性要求沒這麼高,沒有作異地主備。

這種架構模式是在同一個城市,弄二個機房,在另外一個城市弄一個備用機房,叫作同城雙活+異地災備,也是不少CTO經常提的兩地三中心。

watermark,size_16,text_QDUxQ1RP5Y2a5a6i,color_FFFFFF,t_100,g_se,x_10,y_10,shadow_90,type_ZmFuZ3poZW5naGVpdGk=

通常跨城調用是有必定延遲的,上海杭州大概是30ms左右,通常異地主備主要仍是一個作主,另外一個主要起到數據備份,服務backup的功能,若是主機房服務出現可靠性問題,例如訪問成功率斷崖式下跌,能夠當即讓異地的備份機房當即切主,等到主機房故障恢復,再切回主機房。

備機房有點相似於主機房的鏡像,因此訪問層、服務層和存儲層都是獨立部署的。備機房訪問層和服務層一直會有health check,以及仿真流量,保證備機房服務隨時啓用的時候都是可用狀態,否則主機房掛了,啓用備用機房的時候發現備用機房也是不可用的,那就完蛋了。

同城雙活+異地災備雖然對可用性有幫助,對於可用性要求不高的不須要作這種架構。這種同城雙活+異地災備架構也有一些弊端:

  1. 異地災備沒有業務流量,可是備份了二個主機房的全部業務數據,異地機房的機器容量、配置要求也不低,日常大部分狀況機器都是空跑的,利用率比較低,因此成本仍是比較高的。
  2. 跨城同步仍是有必定延遲,若是平時沒有常常演練,即便主機房出故障,也不敢貿然切異地災備機房;每一年螞蟻5月份都有機房演練,好比直接把一個機房斷電,斷網,還有紅藍對抗,人爲故障注入。
  3. 故障災備策略每每不是自動化的,不能一有業務異常就切備,因此決策仍是比較複雜的,通常也不會作出自動化的,須要測試演練,因此維護的成本、切換的風險也很高;
  4. 由於主備資源系統的類似性,因此伸縮性很差,擴容困難,由於主備確定要一塊兒擴一塊兒縮容,服務和容量都要對應。

由於這些弊端的存在,就衍生了異地多活。

異地多活

異地多活指的是否是隻有同城的二個機房提供服務,物理地址不一樣的機房同時提供服務。

架構設計圖以下:

watermark,size_16,text_QDUxQ1RP5Y2a5a6i,color_FFFFFF,t_100,g_se,x_10,y_10,shadow_90,type_ZmFuZ3poZW5naGVpdGk=

異地多活下,能夠按照就近原則,用戶訪問更快,如上圖,華東用戶就訪問上海機房,華南用戶就走深圳機房,時效性更好,若是機房出故障,路由層把流量切到異地機房。業務流量能夠自定義配置,不均等的分配到各個地域機房裏面。與異地單機房相比,

  • 具有更快的恢復能力。流量動態分配,一個區域掛掉,流量能夠自由的在地域間調度、切換。

  • 不用備份全站,成本更低。

  • 數據異地backup,同機房也有數據備份,數據流量支持自定義,機房維度擴縮容更靈活,好比我能夠99%流量給到其中一個機房,把某個機房流量調到只剩1%,在雲環境中,可擴展性更好。

固然並非全部業務都須要作異地多活,對可用性有極致要求,核心應用,數據規模大的才優先作,不然整個技術複雜度也會比較複雜。

邏輯架構以下:

watermark,size_16,text_QDUxQ1RP5Y2a5a6i,color_FFFFFF,t_100,g_se,x_10,y_10,shadow_90,type_ZmFuZ3poZW5naGVpdGk=

 

LDC 單元化

LDC 單元化架構是能夠實現異地多活和高併發場景的架構體系,LDC(Logic Data Center)邏輯數據中心是相對於傳統的 IDC(Internet Data Center)提出的。邏輯數據中心所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不管物理結構如何的分佈,整個數據中心在邏輯上是協同和統一的。主要適用於大型互聯網公司在線交易系統支持,好比淘寶、支付寶、攜程等。

關於LDC架構,由於技術敏感方面緣由,我隱去一些信息,週末整理之後再發出來,這個是目前阿里雲和螞蟻採用的部署架構。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