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騰訊又站上了風口

產業互聯網,起風了

2019 年 5 月 21 日,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在彩雲之南召開。雲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陳舜在開場致辭上把本身有關」風「的觀點饒有趣味的比喻爲「521」定律:小程序

風很重要,風口很重要,不知道何時風就來了。安全


若是互聯網的上半場過去了,沒你戲,下半場產業互聯網的風,來了沒有?服務器

騰訊總裁劉熾平說:產業互聯網不只是風,仍是熱風,越吹越熱。微信

過去這些年,隨着互聯網技術的發達普及,人類的生活方式從根本上被改變了。尤爲是移動互聯網的興起,造就了大批應運而生的新興獨角獸公司,也讓老牌的科技公司煥發了生機,移動互聯網的大航海時代蔚爲壯觀。網絡

騰訊是其中的一個縮影。在騰訊成立至今的時間裏,中國網民人數從百萬人增長到 11 億人。騰訊公司也從幾百 K 文件大小的 OICQ 起步,成長爲擁有 10 億級別月活產品、市值萬億元的巨型企業。架構

  • 「今天咱們面臨一個新問題,即從消費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的轉變。」app

  • 「產業互聯網將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歷史機遇和技術條件,對實體經濟產生全方位、深層次、革命性的影響。」框架

  • 「在此過程當中,互聯網公司要做爲實體產業的數字化助手,幫助實體產業在各自的賽道上成長爲世界冠軍。」ide

2018 年以來,馬化騰在多個場合發表過關於產業互聯網的演講。當移動互聯網紅利消失殆盡的觀點漸趨主流時,馬化騰指出:資本對於互聯網產業的追逐是有周期性的,產業互聯網的春天才剛開始。中國的創新紅利還在,並且潛力巨大。工具

在今天的大會上,劉熾平提到:現代社會,數字生態與物理生態日漸趨同。從泛互聯網生態到數字生態到實體產業、線下社會的結合,是大勢所趨。將來互聯網將不會是一個產業,而是各行各業的核心之一。

在這其中,劉熾平特別強調:」騰訊是幫助者,而不是顛覆者。「


對於騰訊 To B 業務來講,CSIG 是一個窗口,讓騰訊各業務經過 CSIG 來幫助客戶實現數字化轉型和升級。不過在騰訊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CSIG)總裁湯道生看來,」企業數字化升級不是爲了造概念,而是爲了解決實際問題。「他認爲:「產業互聯網是研發、生產、組裝、流通、服務全週期的概念,只有各個環節都完成數字化改造,打通整條價值鏈,才能實現產業的進化。」

近幾年的政府報告裏頻繁提到過一些性質相近的詞彙與言論:

  • 2019 年,「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智能 +’,爲製造業轉型升級賦能。」;

  • 2018 年,數字中國;

  • 2017 年,數字經濟;

  • 2015 年,互聯網 +。

提法各異,目標相同:但願在全球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中,抓住「信息技術(IT)」這個最大的變量,推進各個產業進行「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轉型升級。

事實上,產業互聯網雖然是個嶄新的概念,但工業企業、互聯網企業已經在這其中作出了很多的探索與創新。聯想到近期的中美關係、華爲困境,不難看出轉型到底有多難。此時騰訊的轉型目標已經清晰明瞭:紮根消費互聯網,擁抱產業互聯網,鏈接一切。

產業互聯網,會讓騰訊保持領先,成爲互聯網下半場的領頭羊嗎?拭目以待。

CSIG,成果幾何?

2018 年 9 月底,騰訊 6 年來首次調整架構,七大事業羣變爲六個,首次新增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CSIG)和平臺與內容事業羣(PCG)。


圖片

成立 CSIG 可視做騰訊向 B 端轉型的開始,而首次從組織架構層面把雲計算拎出來放在關鍵位置,不難看出騰訊雲在將來騰訊業務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與權重提高。

在過去的 20 年裏,騰訊一直是一個 To C 能力極強,To B 能力稍弱的互聯網巨頭。靠着微信、QQ 的社交產品,依靠遊戲行業的收入,騰訊的財報一直十分出彩。但對互聯網巨頭而言,To B or To C 一直不是選擇題,答案歷來都是我全都要,區別只是怎麼作罷了。

對騰訊來講,雲業務的重要性在近年來越發凸顯。根據騰訊 2019 年第一季度財報,金融與雲業務持續增加,佔比 25%,成爲騰訊第二大收入來源。考慮到騰訊雲計算佈局較晚,這份成績單能夠稱得上是優秀。

做爲騰訊 To B 事業的窗口,在會上湯道生表示:CSIG 在過去的半年多時間裏已經聯結了衆多 500 強客戶,五大行中有四大行已經選擇使用騰訊雲。騰訊沒有 To B 基因?CSIG 不一樣意這個觀點。

開源,有態度還要有成績

在騰訊副總裁邱躍鵬看來,雲的發展要跨過三個坎:規模效應的坎、產品價值的坎、產業升級的坎。在雲的規模上,目前騰訊雲全網服務器總數量達到 100 萬臺,是中國首家達到此規模的雲計算廠商;峯值帶寬達到 100T,也是中國第一家達到這一峯值帶寬的雲計算廠商。

在開發者方面,」雲開發「小程序是傳統開發者生態的升級,目前開發者小程序帳號已經達到 16 萬個。

開源能力也是對雲計算廠商能力的一個重要考量:

  • 憑藉向 KVM 貢獻的 patch 數,騰訊雲連續兩年登上 KVM 開源貢獻排行榜,成爲國內貢獻度最高的公有云廠商;

  • 騰訊雲運行着國內雲廠商中規模最大的容器集羣,這一容器集羣兼容雲原生開源項目 API,能夠大幅下降用戶上雲、使用雲的門檻;

  • 騰訊雲在 TBDS、EMR、Sparkling 以及 Ti 的基礎上,集成和優化了諸多開源技術,全面兼容開源 API,已經成爲業界最開放的 AI 大數據平臺。

這裏還有一組騰訊開源的總體數字:截至 5 月 19 日,騰訊已在 Github 上發佈 73 個開源項目,包含微信、騰訊雲、騰訊遊戲、騰訊 AI、騰訊安全等相關領域,騰訊發起的開源項目累計在 Github 得到 221435 Star 數。諸如騰訊雲 T stack、微信開源系列(如 WeUI)、TARS 等,都是騰訊開源的模範案例。官網及項目詳情地址:https://opensource.tencent.com/  

沒有 CTO,還有技術委員會

2014 年,騰訊 CTO 張志東退休後,CTO 一職空缺至今。

張志東任 CTO 時,一手打造了 QQ 的技術架構,用戶數從百萬級飆升到億級時,架構仍舊適用。但在其退休後的 5 年時間裏,騰訊 CTO 一職一直處於空缺狀態。

坊間對於騰訊技術建設的詬病由來已久。從《騰訊當下的技術建設是否落後於同體量的公司?》到《張志東歸位鵝廠如何》,折射出來的是騰訊缺乏技術上的領軍人物,直接致使技術沒有足夠的話語權、日漸式微。研發體系落後、技術領袖出走、研究人才收集癖、企業 IT 權力過大、不投資技術,這些都是騰訊在技術上曾經遭到的批評與指責。

去年騰訊宣佈調整組織架構時,一條騰訊宣佈成立技術委員會的消息引發了咱們的注意。2019 年 1 月 4 日,騰訊技術委員會正式成立。在 CTO 空缺多年後,這個技術委員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事實上,從牽頭人、參與者的身份來看,騰訊更是向外界釋放了一個鮮明的信號:互聯網的下半場,騰訊但願以技術說話!

騰訊技術委員會由技術工程事業羣(TEG)總裁盧山、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CSIG)總裁湯道生兩名騰訊總辦成員牽頭,幾大事業羣的技術負責人悉數進入技術委員會決策圈。技術委員會同時下設「開源協同」和「自研上雲」項目組,發力內部代碼的開源和協同,並推進業務在雲上全面整合。

湯道生在專訪中也曾表示,他負責的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與盧山負責的技術工程事業羣在技術委員會裏有很是緊密的合做關係。

咱們會加大力度推進技術共享,並且將來資源的分配將基於騰訊雲來展開,以服務模式去作研發,是咱們將來去推進的一個重要的點。騰訊雲將做爲一個窗口,咱們把騰訊不少業務能力給到B端,涉及到的團隊很是多。

在成立技術委員會之後,騰訊內部更多「自上而下」地推進多個技術團隊一塊兒去構建共用的技術模塊,更多去作開源的貢獻,更積極地優化上雲,也把更多內部組件與框架開放給雲上的客戶。除此以外,還有研發工具的優化等等。湯道生談到過去騰訊對安全特別敏感,爲了保護 IP、網絡的安全,出過一些增強安全防禦的措施,致使研發人員在研發環境裏面會多出一些步驟、多一些操做的門檻。因此技術委員會也在推進怎麼讓研發更有效率,把便捷性跟安全都照顧到。

成立技術委員會,對於歷史積累的技術問題是一件好事,但未必能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事實上,這個組織的成立,更像是激發企業文化中的工程師文化傳統。以技術爲導向的企業文化,更容易爲開發人員爭取到相關的資源和權益。過去騰訊在這個方面並不夠重視,接下來產業互聯網的戰略重心中,核心驅動力是技術,研發人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針對這種變化,盧山就曾對內表示,但願從此的新員工會以爲,在騰訊作開發是很幸福的東西,能學到不少東西,能看到不少優秀的代碼。「人們不只談論硅谷文化,也談論咱們中國開發人員的代碼文化。」

而在公有云上開發,也一樣對騰訊員工的職業生涯意義深遠:「咱們但願員工在騰訊這幾年所學習的技能一樣在外面有用的,而不是隻在騰訊有用。」湯道生說。

結束語

騰訊一直在指望成爲一家受人尊重的科技公司,最近更是修改了本身的願景和使命:科技向善。什麼樣的企業是受人尊重的企業呢?在中國,達到這樣的標準並不容易。但達到受人尊重的一個前提是:尊重他人。調整企業組織架構,成立更高層面的技術委員會,就是認識到技術的重要性,並真正尊重技術的開始。這樣的騰訊,也會收穫來自騰訊內部、外部的開發人員的尊重。

波瀾壯闊的互聯網下半場已經來臨,在產業互聯網的大潮裏,騰訊和騰訊的開發人員們能作出怎樣的成績呢?真是充滿期待啊。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