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設計模式二十四】訪問者模式(Visitor)

#0 系列目錄#設計模式

#1 場景問題# ##1.1 擴展客戶管理的功能## 考慮這樣一個應用:擴展客戶管理的功能。工具

既然是擴展功能,那麼確定是已經存在必定的功能了,先看看已有的功能:公司的客戶分紅兩大類,一類是企業客戶,一類是我的客戶,現有的功能很是簡單,就是能讓客戶提出服務申請。目前的程序結構如圖25.1所示:測試

輸入圖片說明

現有的實現很簡單,先看看Customer的實現,示例代碼以下:ui

/**
 * 各類客戶的父類
 */
public abstract class Customer {
    /**
     * 客戶編號
     */
    private String customerId;
    /**
     * 客戶名稱
     */
    private String name;
 
    /**
     * 客戶提出服務請求的方法,示意一下
     */
    public abstract void serviceRequest();
}

接下來看看企業客戶的實現示例代碼以下:this

/**
 * 企業客戶
 */
public class EnterpriseCustomer extends Customer {
    /**
     * 聯繫人
     */
    private String linkman;
    /**
     * 聯繫電話
     */
    private String linkTelephone;
    /**
     * 企業註冊地址
     */
    private String registerAddress;
 
    /**
     * 企業客戶提出服務請求的方法,示意一下
     */
    public void serviceRequest(){
        //企業客戶提出的具體服務請求
        System.out.println(this.getName()+"企業提出服務請求");
    }
}

再看看我的客戶的實現示例代碼以下:.net

/**
 * 我的客戶
 */
public class PersonalCustomer extends Customer{
    /**
     * 聯繫電話
     */
    private String telephone;
    /**
     * 年齡
     */
    private int age;
    /**
     * 企業註冊地址
     */
    private String registerAddress;
 
    /**
     * 我的客戶提出服務請求的方法,示意一下
     */
    public void serviceRequest(){
        //我的客戶提出的具體服務請求
        System.out.println("客戶"+this.getName()+"提出服務請求");
    }
}

從上面的實現能夠看出來,之前對客戶的管理功能是不多的,如今隨着業務的發展,須要增強對客戶管理的功能,假設如今須要增長以下的功能:翻譯

客戶對公司產品的偏好分析,針對企業客戶和我的客戶有不一樣的分析策略,主要是根據以往購買的歷史、潛在購買意向等進行分析,對於企業客戶還要添加上客戶所在行業的發展趨勢、客戶的發展預期等的分析。設計

客戶價值分析,針對企業客戶和我的客戶,有不一樣的分析方式和策略。主要是根據購買的金額大小、購買的產品和服務的多少、購買的頻率等進行分析。代理

其實除了這些功能,還有不少潛在的功能,只是如今尚未要求實現,好比:針對不一樣的客戶進行需求調查;針對不一樣的客戶進行滿意度分析;客戶消費預期分析等等。雖然如今沒有要求實現,但不排除從此有可能會要求實現。code

##1.2 不用模式的解決方案## 要實現上面要求的功能,也不是很困難,一個很基本的想法就是:既然不一樣類型的客戶操做是不一樣的,那麼在不一樣類型的客戶裏面分別實現這些功能,不就能夠了。

因爲這些功能的實現依附於不少其它功能的實現,或者是須要不少其它的業務數據,在示例裏面不太好完整的體現其功能實現,都是示意一下,所以提早說明一下。

按照上述的想法,這個時候的程序結構如圖25.2所示:

輸入圖片說明

  1. 先看看抽象的父類,主要就是加入了兩個新的方法,示例代碼以下:
public abstract class Customer {

    private String customerId;
   
    private String name;

    public abstract void serviceRequest();

    /**
     * 客戶對公司產品的偏好分析,示意一下
     */
    public abstract void predilectionAnalyze();
    /**
     * 客戶價值分析,示意一下
     */
    public abstract void worthAnalyze();
}
  1. 接下來看看企業客戶的示意實現,示例代碼以下:
public class EnterpriseCustomer extends Customer {

    private String linkman;
    
    private String linkTelephone;
    
    private String registerAddress;

    public void serviceRequest(){
        //企業客戶提出的具體服務請求
        System.out.println(this.getName()+"企業提出服務請求");
    }

    /**
     * 企業客戶對公司產品的偏好分析,示意一下
     */
    public void predilectionAnalyze(){
        //根據過往購買的歷史、潛在購買意向
        //以及客戶所在行業的發展趨勢、客戶的發展預期等的分析
        System.out.println("如今對企業客戶"+this.getName()+"進行產品偏好分析");
    }

    /**
     * 企業客戶價值分析,示意一下
     */
    public void worthAnalyze(){
        //根據購買的金額大小、購買的產品和服務的多少、購買的頻率等進行分析
        //企業客戶的標準會比我的客戶的高
        System.out.println("如今對企業客戶"+this.getName()+"進行價值分析");
    }
}
  1. 接下來看看我的客戶的示意實現,示例代碼以下:
public class PersonalCustomer extends Customer{
    
    private String telephone;
   
    private int age;
  
    public void serviceRequest(){
        //我的客戶提出的具體服務請求
        System.out.println("客戶"+this.getName()+"提出服務請求");
    }

    /**
     * 我的客戶對公司產品的偏好分析,示意一下
     */
    public void predilectionAnalyze(){
        System.out.println("如今對我的客戶"+this.getName()+"進行產品偏好分析");
    }

    /**
     * 我的客戶價值分析,示意一下
     */
    public void worthAnalyze(){
        System.out.println("如今對我的客戶"+this.getName()+"進行價值分析");
    }
}
  1. 如何使用上面實現的功能呢,寫個客戶端來測試一下,示例代碼以下: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準備點測試數據
        Collection<Customer> colCustomer = preparedTestData();
        //循環對客戶進行操做
        for(Customer cm : colCustomer){
            //進行偏好分析
            cm.predilectionAnalyze();
            //進行價值分析
            cm.worthAnalyze();
        }
    }
    private static Collection<Customer> preparedTestData(){
        Collection<Customer> colCustomer = new ArrayList<Customer>();
        //爲了測試方便,準備點數據
        Customer cm1 = new EnterpriseCustomer();
        cm1.setName("ABC集團");
        colCustomer.add(cm1);
     
        Customer cm2 = new EnterpriseCustomer();
        cm2.setName("CDE公司");
        colCustomer.add(cm2);
     
        Customer cm3 = new PersonalCustomer();
        cm3.setName("張三");
        colCustomer.add(cm3);
     
        return colCustomer;
    }
}

運行結果以下:

如今對企業客戶ABC集團進行產品偏好分析
如今對企業客戶ABC集團進行價值分析
如今對企業客戶CDE公司進行產品偏好分析
如今對企業客戶CDE公司進行價值分析
如今對我的客戶張三進行產品偏好分析
如今對我的客戶張三進行價值分析

##1.3 有何問題## 以很簡單的方式,實現了要求的功能,這種實現有沒有什麼問題呢?仔細分析上面的實現,發現有兩個主要的問題:

在企業客戶和我的客戶的類裏面,都分別實現了提出服務請求、進行產品偏好分析、進行客戶價值分析等功能,也就是說,這些功能的實現代碼是混雜在同一個類裏面的並且相同的功能分散到了不一樣的類中去實現,這會致使整個系統難以理解、難以維護

更爲痛苦的是,採用這樣的實現方式,若是要給客戶擴展新的功能,好比前面提到的針對不一樣的客戶進行需求調查;針對不一樣的客戶進行滿意度分析;客戶消費預期分析等等。每次擴展,都須要改動企業客戶的類和我的客戶的類,固然也能夠經過爲它們擴展子類的方式,可是這樣可能會形成過多的對象層次

那麼有沒有辦法,可以在不改變客戶這個對象結構中各元素類的前提下,爲這些類定義新的功能?也就是要求不改變企業客戶和我的客戶類,就能爲企業客戶和我的客戶類定義新的功能?

#2 解決方案# ##2.1 訪問者模式來解決## 用來解決上述問題的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就是使用訪問者模式。那麼什麼是訪問者模式呢?

  1. 訪問者模式定義

輸入圖片說明

  1. 應用訪問者模式來解決的思路

仔細分析上面的示例,對於客戶這個對象結構,不想改變類,又要添加新的功能,很明顯就須要一種動態的方式,在運行期間把功能動態地添加到對象結構中去

有些朋友可能會想起裝飾模式,裝飾模式能夠實現爲一個對象透明的添加功能,但裝飾模式基本上是在現有的功能的基礎之上進行功能添加,其實是對現有功能的增強或者改造。並非在現有功能不改動的狀況下,爲對象添加新的功能。

看來須要另外尋找新的解決方式了,能夠應用訪問者模式來解決這個問題,訪問者模式實現的基本思路以下:

首先定義一個接口來表明要新加入的功能,爲了通用,也就是定義一個通用的功能方法來表明新加入的功能;

而後在對象結構上添加一個方法,做爲通用的功能方法,也就是能夠表明被添加的功能,在這個方法中傳入具體的實現新功能的對象;

而後在對象結構的具體實現對象裏面實現這個方法,回調傳入具體的實現新功能的對象,就至關於調用到新功能上了;

接下來的步驟就是提供實現新功能的對象;

最後再提供一個可以循環訪問整個對象結構的類,讓這個類來提供符合客戶端業務需求的方法,來知足客戶端調用的須要;

這樣一來,只要提供實現新功能的對象給對象結構,就能夠爲這些對象添加新的功能,因爲在對象結構中定義的方法是通用的功能方法,因此什麼新功能均可以加入。

##2.2 模式結構和說明## 訪問者模式的結構如圖25.3所示:

輸入圖片說明

Visitor:訪問者接口,爲全部的訪問者對象聲明一個visit方法,用來表明爲對象結構添加的功能,理論上能夠表明任意的功能

ConcreteVisitor:具體的訪問者實現對象,實現要真正被添加到對象結構中的功能

Element:抽象的元素對象,對象結構的頂層接口,定義接受訪問的操做。

ConcreteElement:具體元素對象,對象結構中具體的對象,也是被訪問的對象,一般會回調訪問者的真實功能,同時開放自身的數據供訪問者使用。

ObjectStructure:對象結構,一般包含多個被訪問的對象,它能夠遍歷這多個被訪問的對象,也可讓訪問者訪問它的元素。能夠是一個複合或是一個集合,如一個列表或無序集合。

可是請注意:這個ObjectStructure並非咱們在前面講到的對象結構,前面一直講的對象結構是指的一系列對象的定義結構,是概念上的東西而ObjectStructure能夠當作是對象結構中的一系列對象的一個集合,是用來輔助客戶端訪問這一系列對象的,因此爲了避免形成你們的困惑,後面提到ObjectStructure的時候,就用英文名稱來代替,不把它翻譯成中文。

##2.3 訪問者模式示例代碼##

  1. 首先須要定義一個接口來表明要新加入的功能,把它稱做訪問者,訪問誰呢?固然是訪問對象結構中的對象了。既然是訪問,不能空手而去吧,這些訪問者在進行訪問的時候,就會攜帶新的功能,也就是說,訪問者攜帶着須要添加的新的功能去訪問對象結構中的對象,就至關於給對象結構中的對象添加了新的功能。示例代碼以下:
/**
 * 訪問者接口
 */
public interface Visitor {
    /**
     * 訪問元素A,至關於給元素A添加訪問者的功能
     * @param elementA 元素A的對象
     */
    public void visitConcreteElementA(ConcreteElementA elementA);
    /**
     * 訪問元素B,至關於給元素B添加訪問者的功能
     * @param elementB 元素B的對象
     */
    public void visitConcreteElementB(ConcreteElementB elementB);
}
  1. 看看抽象的元素對象定義,示例代碼以下:
/**
 * 被訪問的元素的接口
 */
public abstract class Element {
    /**
     * 接受訪問者的訪問
     * @param visitor 訪問者對象
     */
    public abstract void accept(Visitor visitor);
}
  1. 接下來看看元素對象的具體實現,先看元素A的實現,示例代碼以下:
/**
 * 具體元素的實現對象
 */
public class ConcreteElementA extends Element {
    public void accept(Visitor visitor) {
        //回調訪問者對象的相應方法
        visitor.visitConcreteElementA(this);
    }
    /**
     * 示例方法,表示元素已有的功能實現
     */
    public void opertionA(){
        //已有的功能實現
    }
}

再看看元素B的實現,示例代碼以下:

/**
 * 具體元素的實現對象
 */
public class ConcreteElementB extends Element {
    public void accept(Visitor visitor) {
        //回調訪問者對象的相應方法
        visitor.visitConcreteElementB(this);
    }
    /**
     * 示例方法,表示元素已有的功能實現
     */
    public void opertionB(){
        //已有的功能實現
    }
}
  1. 接下來看看訪問者的具體實現,先看訪問者1的實現,示例代碼以下:
/**
 * 具體的訪問者實現
 */
public class ConcreteVisitor1 implements Visitor {
    public void visitConcreteElementA(ConcreteElementA element) {
        //把去訪問ConcreteElementA時,須要執行的功能實如今這裏
        //可能須要訪問元素已有的功能,好比:
        element.opertionA();
    }
    public void visitConcreteElementB(ConcreteElementB element) {
        //把去訪問ConcreteElementB時,須要執行的功能實如今這裏
        //可能須要訪問元素已有的功能,好比:
        element.opertionB();
    }
}
  1. 該來看看ObjectStructure的實現了,示例代碼以下:
/**
 * 對象結構,一般在這裏對元素對象進行遍歷,讓訪問者能訪問到全部的元素
 */
public class ObjectStructure {
    /**
     * 示意,表示對象結構,能夠是一個組合結構或是集合
     */
    private Collection<Element> col = new ArrayList<Element>();
    /**
     * 示意方法,提供給客戶端操做的高層接口
     * @param visitor 客戶端須要使用的訪問者
     */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Visitor visitor){
        //循環對象結構中的元素,接受訪問
        for(Element ele : col){
            ele.accept(visitor);
        }
    }
    /**
     * 示意方法,組建對象結構,向對象結構中添加元素。
     * 不一樣的對象結構有不一樣的構建方式
     * @param ele 加入到對象結構的元素
     */
    public void addElement(Element ele){
        this.col.add(ele);
    }
}
  1. 接下來看看客戶端的示意實現,示例代碼以下: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建立ObjectStructure
        ObjectStructure os = new ObjectStructure();
        //建立要加入對象結構的元素
        Element eleA = new ConcreteElementA();
        Element eleB = new ConcreteElementB();
        //把元素加入對象結構
        os.addElement(eleA);
        os.addElement(eleB);    
        //建立訪問者
        Visitor visitor = new ConcreteVisitor1();    
        //調用業務處理的方法
        os.handleRequest(visitor);     
    }
}

##2.4 使用訪問者模式重寫示例## 要使用訪問者模式來重寫示例,首先就要按照訪問者模式的結構,分離出兩個類層次來,一個是對應於元素的類層次,一個是對應於訪問者的類層次

對於對應於元素的類層次,如今已經有了,就是客戶的對象層次而對應於訪問者的類層次,如今尚未,不過,按照訪問者模式的結構,應該是先定義一個訪問者接口,而後把每種業務實現成爲一個單獨的訪問者對象,也就是說應該使用一個訪問者對象來實現對客戶的偏好分析,而用另一個訪問者對象來實現對客戶的價值分析。

在分離好兩個類層次事後,爲了方便客戶端的訪問,定義一個ObjectStructure,其實就相似於前面示例中的客戶管理的業務對象。新的示例的結構如圖25.4所示:

輸入圖片說明

仔細查看圖25.4所示的程序結構示意圖,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在圖上沒有出現對客戶進行價值分析的功能了。這是爲了示範「使用訪問者模式來實現示例功能事後,能夠很容易的給對象結構增長新的功能」,因此先不作這個功能,等都實現好了,再來擴展這個功能。接下來仍是看看代碼實現,以更好的體會訪問者模式。

  1. 先來看看Customer的代碼,Customer至關於訪問者模式中的Element,它的實現跟之前相比有以下的改變:

新增一個接受訪問者訪問的方法;

把可以分離出去放到訪問者中實現的方法,從Customer中刪除掉,包括:客戶提出服務請求的方法、對客戶進行偏好分析的方法、對客戶進行價值分析的方法等;

示例代碼以下:

public abstract class Customer {

    private String customerId;
   
    private String name;
   
    /**
     * 接受訪問者的訪問
     * @param visitor 訪問者對象
     */
    public abstract void accept(Visitor visitor);
}
  1. 看看兩種客戶的實現,先看企業客戶的實現,示例代碼以下:
public class EnterpriseCustomer extends Customer{
    
    private String linkman;
    
    private String linkTelephone;
    
    private String registerAddress;

    public void accept(Visitor visitor) {
        //回調訪問者對象的相應方法
        visitor.visitEnterpriseCustomer(this);
    }
}

再看看我的客戶的實現,示例代碼以下:

public class PersonalCustomer extends Customer{
   
    private String telephone;
    
    private int age;
  
    public void accept(Visitor visitor) {
       //回調訪問者對象的相應方法
       visitor.visitPersonalCustomer(this);
    }
}
  1. 看看訪問者的接口定義,示例代碼以下:
/**
 * 訪問者接口
 */
public interface Visitor {
    /**
     * 訪問企業客戶,至關於給企業客戶添加訪問者的功能
     * @param ec 企業客戶的對象
     */
    public void visitEnterpriseCustomer(EnterpriseCustomer ec);
    /**
     * 訪問我的客戶,至關於給我的客戶添加訪問者的功能
     * @param pc 我的客戶的對象
     */
    public void visitPersonalCustomer(PersonalCustomer pc);
}
  1. 接下來看看各個訪問者的實現,每一個訪問者對象負責一類的功能處理,先看實現客戶提出服務請求的功能的訪問者,示例代碼以下:
/**
 * 具體的訪問者,實現客戶提出服務請求的功能
 */
public class ServiceRequestVisitor implements Visitor {
    
    public void visitEnterpriseCustomer(EnterpriseCustomer ec){
        //企業客戶提出的具體服務請求
        System.out.println(ec.getName()+"企業提出服務請求");
    }

    public void visitPersonalCustomer(PersonalCustomer pc){
        //我的客戶提出的具體服務請求
        System.out.println("客戶"+pc.getName()+"提出服務請求");
    }
}

接下來看看實現對客戶偏好分析功能的訪問者,示例代碼以下:

/**
 * 具體的訪問者,實現對客戶的偏好分析
 */
public class PredilectionAnalyzeVisitor implements Visitor {
    
    public void visitEnterpriseCustomer(EnterpriseCustomer ec){
        //根據過往購買的歷史、潛在購買意向
        //以及客戶所在行業的發展趨勢、客戶的發展預期等的分析
        System.out.println("如今對企業客戶"+ec.getName()+"進行產品偏好分析");
    }
   
    public void visitPersonalCustomer(PersonalCustomer pc){
        System.out.println("如今對我的客戶"+pc.getName()+"進行產品偏好分析");
    }
}
  1. 接下來看看ObjectStructure的實現,示例代碼以下:
public class ObjectStructure {
    /**
     * 要操做的客戶集合
     */
    private Collection<Customer> col = new ArrayList<Customer>();
    /**
     * 提供給客戶端操做的高層接口,具體的功能由客戶端傳入的訪問者決定
     * @param visitor 客戶端須要使用的訪問者
     */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Visitor visitor){
        //循環對象結構中的元素,接受訪問
        for(Customer cm : col){
            cm.accept(visitor);
        }
    }
    /**
     * 組建對象結構,向對象結構中添加元素。
     * 不一樣的對象結構有不一樣的構建方式
     * @param ele 加入到對象結構的元素
     */
    public void addElement(Customer ele){
        this.col.add(ele);
    }
}
  1. 該來寫個客戶端測試一下了,示例代碼以下: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建立ObjectStructure
        ObjectStructure os = new ObjectStructure();
        //準備點測試數據,建立客戶對象,並加入ObjectStructure
        Customer cm1 = new EnterpriseCustomer();
        cm1.setName("ABC集團");
        os.addElement(cm1);
     
        Customer cm2 = new EnterpriseCustomer();
        cm2.setName("CDE公司");
        os.addElement(cm2);
     
        Customer cm3 = new PersonalCustomer();
        cm3.setName("張三");
        os.addElement(cm3);
     
        //客戶提出服務請求,傳入服務請求的Visitor
        ServiceRequestVisitor srVisitor = new ServiceRequestVisitor();
        os.handleRequest(srVisitor);
     
        //要對客戶進行偏好分析,傳入偏好分析的Visitor
        PredilectionAnalyzeVisitor paVisitor = new PredilectionAnalyzeVisitor();
        os.handleRequest(paVisitor);
    }
}

運行結果以下:

ABC集團企業提出服務請求
CDE公司企業提出服務請求
客戶張三提出服務請求
如今對企業客戶ABC集團進行產品偏好分析
如今對企業客戶CDE公司進行產品偏好分析
如今對我的客戶張三進行產品偏好分析
  1. 使用訪問者模式來從新實現了前面示例的功能,把各種相同的功能放到單獨的訪問者對象裏面,使得代碼再也不雜亂,系統結構也更清晰,能方便的維護了,算是解決了前面示例的一個問題。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看看能不能方便的增長新的功能,前面在示例的時候,故意留下了一個對客戶進行價值分析的功能沒有實現,那麼接下來就看看如何把這個功能增長到已有的系統中。在訪問者模式中要給對象結構增長新的功能,只須要把新的功能實現成爲訪問者,而後在客戶端調用的時候使用這個訪問者對象來訪問對象結構便可。

接下來看看實現對客戶價值分析功能的訪問者,示例代碼以下:

/**
 * 具體的訪問者,實現對客戶價值分析
 */
public class WorthAnalyzeVisitor implements Visitor {
    public void visitEnterpriseCustomer(EnterpriseCustomer ec){
        //根據購買的金額大小、購買的產品和服務的多少、購買的頻率等進行分析
        //企業客戶的標準會比我的客戶的高
        System.out.println("如今對企業客戶"+ec.getName()+"進行價值分析");
    }
   
    public void visitPersonalCustomer(PersonalCustomer pc){
        System.out.println("如今對我的客戶"+pc.getName()+"進行價值分析");
    }
}

使用這個功能,只要在客戶端添加以下的代碼便可,示例代碼以下:

//要對客戶進行價值分析,傳入價值分析的Visitor
WorthAnalyzeVisitor waVisitor = new WorthAnalyzeVisitor();
os.handleRequest(waVisitor);

#3 模式講解# ##3.1 認識訪問者模式##

  1. 訪問者的功能

訪問者模式能給一系列對象,透明的添加新功能。從而避免在維護期間,對這一系列對象進行修改,並且還能變相實現複用訪問者所具備的功能

因爲是針對一系列對象的操做,這也致使,若是隻想給一系列對象中的部分對象添加功能,就會有些麻煩;並且要始終能保證把這一系列對象都要調用到,無論是循環也好,仍是遞歸也好,總之要讓每一個對象都要被訪問到。

  1. 調用通路

訪問者之因此能實現「爲一系列對象透明的添加新功能」,注意是透明的,也就是這一系列對象是不知道被添加功能的

重要的就是依靠通用方法,訪問者這邊說要去訪問,就提供一個訪問的方法,如visit方法;而對象那邊說,好的,我接受你的訪問,提供一個接受訪問的方法,如accept方法。這兩個方法並不表明任何具體的功能,只是構成一個調用的通路,那麼真正的功能實如今哪裏呢?又如何調用到呢?

很簡單,就在accept方法裏面,回調visit的方法,從而回調到訪問者的具體實現上,而這個訪問者的具體實現的方法纔是要添加的新的功能

  1. 兩次分發技術

訪問者模式可以實如今不改變對象結構的狀況下,就能給對象結構中的類增長功能,實現這個效果所使用的核心技術就是兩次分發的技術

在訪問者模式中,當客戶端調用ObjectStructure的時候,會遍歷ObjectStructure中全部的元素,調用這些元素的accept方法,讓這些元素來接受訪問,這是請求的第一次分發

在具體的元素對象中實現accept方法的時候,會回調訪問者的visit方法,等於請求被第二次分發了,請求被分發給訪問者來進行處理,真正實現功能的正是訪問者的visit方法;

兩次分發技術具體的調用過程示意如圖25.5所示:

輸入圖片說明

兩次分發技術使得客戶端的請求再也不被靜態的綁定在元素對象上,這個時候真正執行什麼樣的功能同時取決於訪問者類型和元素類型,就算是同一種元素類型,只要訪問者類型不同,最終執行的功能也不會同樣,這樣一來,就能夠在元素對象不變的狀況下,經過改變訪問者的類型,來改變真正執行的功能。

兩次分發技術還有一個優勢,就是能夠在程序運行期間進行動態的功能組裝和切換,只須要在客戶端調用時,組合使用不一樣的訪問者對象實例便可。

從另外一個層面思考,Java回調技術也有點相似於兩次分發技術,客戶端調用某方法,這個方法就相似於accept方法,傳入一個接口的實現對象,這個接口的實現對象就有點像是訪問者,在方法內部,會回調這個接口的方法,就相似於調用訪問者的visit方法,最終執行的仍是接口的具體實現裏面實現的功能

  1. 爲什麼不在Component中實現回調visit方法

在看上面的示例的時候,細心的朋友會發現,在企業客戶對象和我的客戶對象中實現的accept方法從表面上看是類似的,都須要回調訪問者的方法,可能就會有朋友想,爲何不把回調訪問者方法的調用語句放到父類中去,那樣不就能夠複用了嗎?

請注意,這是不能夠的,雖然看起來是類似的語句,但實際上是不一樣的,主要的玄機就在傳入的this身上。this是表明當前的對象實例的,在企業客戶對象中傳遞的就是企業客戶對象的實例,在我的客戶對象中傳遞的就是我的客戶對象的實例,這樣在訪問者的實現中,就能夠經過這不一樣的對象實例來訪問不一樣的實例對象的數據了。

若是把這句話放到父類中,那麼傳遞的就是父類對象的實例,是沒有子對象的數據的,所以這句話不能放到父類中去。

  1. 訪問者模式的調用順序示意圖

訪問者模式的調用順序如圖25.6所示:

輸入圖片說明

  1. 空的訪問方法

並非全部的訪問方法都須要實現,因爲訪問者模式默認的是訪問對象結構中的全部元素,所以在實現某些功能的時候,若是不須要涉及到某些元素的訪問方法,這些方法能夠實現成爲空的,好比:這個訪問者只想要處理組合對象 ,那麼訪問葉子對象的方法就能夠爲空,雖然仍是須要訪問全部的元素對象。

還有一種就是有條件接受訪問,在本身的accept方法裏面進行判斷,知足要求的接受,不知足要求的,就至關於空的訪問方法,什麼都不用作。

##3.2 操做組合對象結構## 訪問者模式一個很常見的應用,就是和組合模式結合使用,經過訪問者模式來給由組合模式構建的對象結構增長功能。

對於使用組合模式構建的組合對象結構,對外有一個統一的外觀,要想添加新的功能也不是很困難,只要在組件的接口上定義新的功能就能夠了,麻煩的是這樣一來,須要修改全部的子類。並且,每次添加一個新功能,都須要這麼痛苦一回,修改組件接口,而後修改全部的子類,這是至關糟糕的。

爲了讓組合對象結構更靈活、更容易維護和更好的擴展性,接下來把它改形成訪問者模式和組合模式組合來實現。這樣在從此再進行功能改造的時候,就不須要再改動這個組合對象結構了。

訪問者模式和組合模式組合使用的思路:首先把組合對象結構中的功能方法分離出來,雖然維護組合對象結構的方法也能夠分離出來,可是爲了維持組合對象結構自己,這些方法仍是放在組合對象結構裏面;而後把這些功能方法分別實現成爲訪問者對象,經過訪問者模式添加到組合的對象結構中去。

下面經過訪問者模式和組合模式組合來實現以下功能:輸出對象的名稱,在組合對象的名稱前面添加「節點:」,在葉子對象的名稱前面添加「葉子:」。

  1. 先來定義訪問者接口

訪問者接口很是簡單,只須要定義訪問對象結構中不一樣對象的方法,示例代碼以下:

/**
 * 訪問組合對象結構的訪問者接口
 */
public interface Visitor {
    /**
     * 訪問組合對象,至關於給組合對象添加訪問者的功能
     * @param composite 組合對象
     */
    public void visitComposite(Composite composite);
    /**
     * 訪問葉子對象,至關於給葉子對象添加訪問者的功能
     * @param leaf 葉子對象
     */
    public void visitLeaf(Leaf leaf);
}
  1. 改造組合對象的定義

而後來對已有的組合對象進行改造,添加通用的功能方法,固然在參數上須要傳入訪問者。先在組件定義上添加這個方法,而後到具體的實現類裏面去實現。除了新加這個方法外,組件定義沒有其它改變,示例代碼以下:

/**
 * 抽象的組件對象,至關於訪問者模式中的元素對象
 */
public abstract class Component {
    /**
     * 接受訪問者的訪問
     * @param visitor 訪問者對象
     */
    public abstract void accept(Visitor visitor);
    /**
     * 向組合對象中加入組件對象
     * @param child 被加入組合對象中的組件對象
     */
    public void addChild(Component child) {
        // 缺省實現,拋出例外,葉子對象沒這個功能,或子組件沒有實現這個功能
        throw new UnsupportedOperationException("對象不支持這個功能");
    }
    /**
     * 從組合對象中移出某個組件對象
     * @param child 被移出的組件對象
     */
    public void removeChild(Component child) {
        // 缺省實現,拋出例外,葉子對象沒這個功能,或子組件沒有實現這個功能
        throw new UnsupportedOperationException("對象不支持這個功能");
    }
    /**
     * 返回某個索引對應的組件對象
     * @param index 須要獲取的組件對象的索引,索引從0開始
     * @return 索引對應的組件對象
     */
    public Component getChildren(int index) {
        throw new UnsupportedOperationException("對象不支持這個功能");
    }
}
  1. 實現組合對象和葉子對象

改變了組件定義,那麼須要在組合類和葉子類上分別實現這個方法,組合類中實現的時候,一般會循環讓全部的子元素都接受訪問,這樣才能爲全部的對象都添加上新的功能,示例代碼以下:

/**
 * 組合對象,能夠包含其它組合對象或者葉子對象,
 * 至關於訪問者模式的具體Element實現對象
 */
public class Composite extends Component{
    public void accept(Visitor visitor) {
        //回調訪問者對象的相應方法
        visitor.visitComposite(this);
        //循環子元素,讓子元素也接受訪問
        for(Component c : childComponents){
            //調用子對象接受訪問,變相實現遞歸
            c.accept(visitor);
        }
    }
    /**
     * 用來存儲組合對象中包含的子組件對象
     */
    private List<Component> childComponents = new ArrayList<Component>();
    /**
     * 組合對象的名字
     */
    private String name = "";
    /**
     * 構造方法,傳入組合對象的名字
     * @param name 組合對象的名字
     */
    public Composite(String name){
        this.name = name;
    }
    public void addChild(Component child) {
        childComponents.add(child);
    }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

葉子對象的基本實現,示例代碼以下:

/**
 * 葉子對象,至關於訪問者模式的具體Element實現對象
 */
public class Leaf extends Component{
    public void accept(Visitor visitor) {
        //回調訪問者對象的相應方法
        visitor.visitLeaf(this);
    }
    /**
     * 葉子對象的名字
     */
    private String name = "";
    /**
     * 構造方法,傳入葉子對象的名字
     * @param name 葉子對象的名字
     */
    public Leaf(String name){
        this.name = name;
    }
    public String getName() {
        return name;
    }
}
  1. 實現一個訪問者

組合對象結構已經改造好了,如今須要提供一個訪問者的實現,它會實現真正的功能,也就是要添加到對象結構中的功能。示例代碼以下:

/**
 * 具體的訪問者,實現:輸出對象的名稱,在組合對象的名稱前面添加"節點:",
 * 在葉子對象的名稱前面添加"葉子:"
 */
public class PrintNameVisitor implements Visitor {
    public void visitComposite(Composite composite) {
        //訪問到組合對象的數據
        System.out.println("節點:"+composite.getName());
    }
    public void visitLeaf(Leaf leaf) {
        //訪問到葉子對象的數據     
        System.out.println("葉子:"+leaf.getName());
    }
}
  1. 訪問全部元素對象的對象——ObjectStructure

訪問者是給一系列對象添加功能的,所以一個訪問者須要訪問全部的對象,爲了方便遍歷整個對象結構,一般會定義一個專門的類出來,在這個類裏面進行元素迭代訪問,同時這個類提供客戶端訪問元素的接口。

對於這個示例,因爲在組合對象結構裏面,已經實現了對象結構的遍歷,原本是能夠不須要這個ObjectStructure的,可是爲了更清晰的展現訪問者模式的結構,也爲了從此的擴展或實現方便,仍是定義一個ObjectStructure。示例代碼以下:

/**
 * 對象結構,一般在這裏對元素對象進行遍歷,讓訪問者能訪問到全部的元素
 */
public class ObjectStructure {
    /**
     * 表示對象結構,能夠是一個組合結構
     */
    private Component root = null;
    /**
     * 提供給客戶端操做的高層接口
     * @param visitor 客戶端須要使用的訪問者
     */
    public void handleRequest(Visitor visitor){
        //讓組合對象結構中的根元素,接受訪問
        //在組合對象結構中已經實現了元素的遍歷
        if(root!=null){
            root.accept(visitor);
        }
    }
    /**
     * 傳入組合對象結構
     * @param ele 組合對象結構
     */
    public void setRoot(Component ele){
        this.root = ele;
    }
}
  1. 寫個客戶端,來看看如何經過訪問者去爲對象結構添加新的功能,示例代碼以下: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定義全部的組合對象
        Component root = new Composite("服裝");
        Component c1 = new Composite("男裝");
        Component c2 = new Composite("女裝");
        //定義全部的葉子對象
        Component leaf1 = new Leaf("襯衣");
        Component leaf2 = new Leaf("夾克");
        Component leaf3 = new Leaf("裙子");
        Component leaf4 = new Leaf("套裝");
        //按照樹的結構來組合組合對象和葉子對象
        root.addChild(c1);
        root.addChild(c2);
     
        c1.addChild(leaf1);
        c1.addChild(leaf2);
     
        c2.addChild(leaf3);
        c2.addChild(leaf4);
     
        //建立ObjectStructure
        ObjectStructure os = new ObjectStructure();
        os.setRoot(root);
     
        //調用ObjectStructure來處理請求功能
        Visitor psVisitor = new PrintNameVisitor();
        os.handleRequest(psVisitor);
    }
}

輸出的效果以下:

節點:服裝
節點:男裝
葉子:襯衣
葉子:夾克
節點:女裝
葉子:裙子
葉子:套裝

看看結果,是否是指望的那樣呢?

好好體會一下,想一想訪問者模式是如何實現動態的給組件添加功能的?尤爲是要想一想,實現的機制是什麼?真正實現新功能的地方在哪裏?

  1. 如今的程序結構

前面是分步的示範,你們已經體會了一番,接下來小結一下。

如同前面的示例,訪問者的方法就至關於做用於組合對象結構中各個元素的操做,是一種通用的表達,一樣的訪問者接口和一樣的方法,只要提供不一樣的訪問者具體實現,就表示不一樣的功能

同時在組合對象中,接受訪問的方法,也是一個通用的表達,無論你是什麼樣的功能,通通接受就行了,而後回調回去執行真正的功能。這樣一來,各元素的類就不用再修改了,只要提供不一樣的訪問者實現,而後經過這個通用表達,就結合到組合對象中來了,就至關於給全部的對象提供了新的功能

示例的總體結構,如圖25.7所示:

輸入圖片說明

##3.3 誰負責遍歷全部元素對象## 在訪問者模式中,訪問者必需要可以訪問到對象結構中的每一個對象,由於訪問者要爲每一個對象添加功能,爲此特別在模式中定義出一個ObjectStructure來,而後由ObjectStructure來負責遍歷訪問一系列對象中的每一個對象。

  1. 在ObjectStructure迭代全部的元素時,又分紅兩種狀況。

一種是元素的對象結構是經過集合來組織的,那麼直接在ObjectStructure中對集合進行迭代,對每個元素調用accept就行了。

另外一種狀況是元素的對象結構是經過組合模式來組織的,一般能夠構成對象樹,這種狀況通常就不須要在ObjectStructure中迭代了,而一般的作法是在組合對象的accept方法裏面,遞歸遍歷它的子元素,而後調用子元素的accept方法。

  1. 不須要ObjectStructure的時候

在實際開發中,有一種典型的狀況能夠不須要ObjectStructure對象,那就是隻有一個被訪問對象的時候。只有一個被訪問對象,固然就不須要使用ObjectStructure來組合和迭代了,只要調用這個對象就行了。

事實上還有一種狀況也能夠不使用ObjectStructure,好比上面訪問的組合對象結構,從客戶端的角度看,他訪問的其實就是一個對象,所以能夠把ObjectStructure去掉,而後直接從客戶端調用元素的accept方法。

仍是經過示例來講明,先把ObjectStructure類去掉,因爲沒有了ObjectStructure,那麼客戶端調用的時候就直接調用組合對象結構的根元素的accept方法,示例代碼以下: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定義組件數據,組裝對象樹,跟剛纔的測試同樣,這裏就省略了 

        Visitor psVisitor = new PrintNameVisitor();
        root.accept(psVisitor);
    }
}
  1. 有些時候,遍歷元素的方法也能夠放到訪問者當中去,固然也是須要遞歸遍歷它的子元素的。出現這種狀況的主要緣由是:想在訪問者中實現特別複雜的遍歷,訪問者的實現依賴於對象結構的操做結果。

使用訪問者模式和組合模式組合來實現了輸出名稱的功能,若是如今要實現把組合的對象結構按照樹的形式輸出,就是按照在組合模式中示例的那樣,輸出以下的樹形結構:

+服裝
+男裝
 -襯衣
 -夾克
+女裝
 -裙子
 -套裝

要實現這個功能,在組合對象結構中去遍歷子對象的方式就比較難於實現,由於要輸出這個樹形結構,須要控制每一個對象在輸出的時候,向後的退格數量,這個須要在對象結構的循環中來控制,這種功能能夠選擇在訪問者當中去遍歷對象結構。

來改造上面的示例,看看經過訪問者來遍歷元素如何實現這樣的功能。

首先在Composite的accept實現中去除掉遞歸調用子對象的代碼,同時添加一個讓訪問者訪問到其所包含的子對象的方法,示例代碼以下:

public class Composite extends Component {
    //其它相同部分就省略了,只看變化的方法
    public void accept(Visitor visitor) {
        //回調訪問者對象的相應方法
        visitor.visitComposite(this);
        // for(Component c : childComponents) {
        //    // 調用子對象接受訪問,變相實現遞歸
        //    c.accept(visitor);
        // }
    }
    public List<Component> getChildComponents() {
        return childComponents;
    }
}

而後新實現一個訪問者對象,在相應的visit實現裏面,添加遞歸迭代全部子對象,示例代碼以下:

/**
 * 具體的訪問者,實現:輸出組合對象自身的結構
 */
public class PrintStructVisitor implements Visitor {
    /**
     * 用來累計記錄對象須要向後退的格
     */
    private String preStr = "";
    public void visitComposite(Composite composite) {
        //先把本身輸出去
        System.out.println(preStr+"+"+composite.getName());
        //若是還包含有子組件,那麼就輸出這些子組件對象
        if(composite.getChildComponents()!=null){
            //而後添加一個空格,表示向後縮進一個空格
            preStr+=" ";     
            //輸出當前對象的子對象了
            for(Component c : composite.getChildComponents()){
                //遞歸輸出每一個子對象
                c.accept(this);
            }
            //把循環子對象所多加入的一個退格給去掉
            preStr = preStr.substring(0,preStr.length()-1);
        }
    }
    public void visitLeaf(Leaf leaf) {
        //訪問到葉子對象的數據     
        System.out.println(preStr+"-"+leaf.getName());
    }
}

寫個客戶端來測試一下看看,是否能實現要求的功能。示例代碼以下: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定義全部的組合對象過程跟上一個client是同樣的,這裏省略了   
        //調用根元素的方法來接受請求功能
        Visitor psVisitor = new PrintStructVisitor();
        root.accept(psVisitor);
    }
}

##3.4 訪問者模式優缺點##

  1. 好的擴展性

可以在不修改對象結構中的元素的狀況下,給對象結構中的元素添加新的功能。

  1. 好的複用性

能夠經過訪問者來定義整個對象結構通用的功能,從而提升複用程度。

  1. 分離無關行爲

能夠經過訪問者來分離無關的行爲,把相關的行爲封裝在一塊兒,構成一個訪問者,這樣每個訪問者的功能都比較單一。

  1. 對象結構變化很困難

不適用於對象結構中的類常常變化的狀況,由於對象結構發生了改變,訪問者的接口和訪問者的實現都要發生相應的改變,代價過高。

  1. 破壞封裝

訪問者模式一般須要對象結構開放內部數據給訪問者和ObjectStructrue,這破壞了對象的封裝性。

##3.5 思考訪問者模式##

  1. 訪問者模式的本質

訪問者模式的本質:預留通路,回調實現。

仔細思考訪問者模式,它的實現主要就是經過預先定義好調用的通路,在被訪問的對象上定義accept方法,在訪問者的對象上定義visit方法;而後在調用真正發生的時候,經過兩次分發的技術,利用預先定義好的通路,回調到訪問者具體的實現上

明白了訪問者模式的本質,就能夠在定義一些通用功能,或者設計工具類的時候讓訪問者模式派上大用場了。你能夠把已經實現好的一些功能,把它們做爲已有的對象結構,由於在從此可能會根據實際須要給它們增長新的功能,甚至你但願開放接口來讓其它開發人員擴展這些功能,那麼你就能夠用訪問者模式來設計,在這個對象結構上預留好通用的調用通路,在之後添加功能,或者是其它開發人員來擴展的時候,只須要提供新的訪問者實現,就可以很好的加入到系統中來了。

  1. 什麼時候選用訪問者模式

建議在以下狀況中,選用訪問者模式:

若是想對一個對象結構,實施一些依賴於對象結構中的具體類的操做,可使用訪問者模式。

若是想對一個對象結構中的各個元素,進行不少不一樣的並且不相關的操做,爲了不這些操做使得類變得雜亂,可使用訪問者模式,把這些操做分散到不一樣的訪問者對象中去,每一個訪問者對象實現同一類功能。

若是對象結構不多變更,可是須要常常給對象結構中的元素對象定義新的操做,可使用訪問者模式。

##3.6 相關模式##

  1. 訪問者模式和組合模式

這兩個模式能夠組合使用。

如同前面示例的那樣,經過訪問者模式給組合對象預留下擴展功能的接口,使得給組合模式的對象結構添加功能很是容易。

  1. 訪問者模式和裝飾模式

這兩個模式從表面看功能有些類似,都可以實如今不修改原對象結構的狀況下修改原對象的功能。可是裝飾模式更多的是實現對已有功能增強、或者修改、或者徹底全新實現;而訪問者模式更多的是實現給對象結構添加新的功能

  1. 訪問者模式和解釋器模式

這兩個模式能夠組合使用。

解釋器模式在構建抽象語法樹的時候,是使用組合模式來構建的,也就是說解釋器模式解釋並執行的抽象語法樹是一個組合對象結構,這個組合對象結構是不多變更的,可是可能常常須要爲解釋器增長新的功能,實現對同一對象結構的不一樣解釋和執行的功能,這正好是訪問者模式的優點所在,所以這在使用解釋器模式的時候一般會組合訪問者模式來使用。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