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作用戶需求挖掘,先讓本身成爲用戶,而後努力去作讓本身滿意的事。 其實,這很難作到。當咱們站在互聯網人的視角時,決策的出發點可能有誤差,就很難成爲真正的用戶。舉個例子:步行時,咱們以爲私家車不懂禮讓很討厭,有車了不得啊;開車時,咱們以爲步行的人能不能走快點,我趕時間呢。這就是立場不一樣,屁股決定了腦殼。網絡
因此,把握用戶需求變成了一件專業的事,對咱們互網絡人而言就須要咱們會分析、運用和創造用戶需求,並在產品上落地,從而達到產品的總體目標。學習
一、痛點測試
痛點就是用戶想要逃避卻又必需要解決或者優先要解決的問題,是產品的切入點和重心點。產品誕生和存在的價值其實就是解決用戶存在的各類各樣的痛點,互聯網人必需要有發現痛點的眼睛,解決痛點的能力。優化
痛點的特色:設計
痛點是客觀存在,也就意味着不少人發現了這個痛點,但只有少數人去解決了它,他就走在了行業的前沿,例如出行困難這個痛點一直都在,爲何只有到滴滴和摩拜這樣的產品出現,才得以改觀,是由於他們進行了模式創新,將傳統的需求借助移動互聯網進行了優化。資源
二、癢點產品
用戶的粘性來自於癢點的運營,簡單的來講尋找痛點是爲了解決問題,而製造癢點則是知足慾望。class
癢點的特色:基礎
若是尋找痛點並解決它是作產品的主要職責,而製造癢點讓用戶時不時的有心動的感受,則是爲了更好的用戶體驗,留住更多的用戶。咱們須要對用戶分羣分類,要找出用戶不一樣的癢點所在,再講這些癢點落地。發掘癢點並知足癢點應在產品發展的成熟期,此時產品要發展,就必須不斷的提高產品的用戶體驗。用戶體驗
三、爽點
爽點即賣點,前面的痛點做爲切入(解決用戶根本問題),癢點進行營銷誘惑(知足用戶的慾望),已經掉起了用戶的胃口。其實爽點就是銷售的一套說辭,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上把痛點和癢點說清楚,把傳遞的價值說清楚這就是賣點。過去咱們常常以自我爲中心,老是在告訴消費者我是啥,我有啥,而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組織賣點,因此效果很差。因此產品的爽點必定是結合市場的痛點和用戶的癢點去說的,從知足需求的角度去說。從而引導用戶的情感、判斷力均向咱們傾斜。讓用戶有豁然開朗、眼前一亮、就是它了……這種很爽的感受。
爽點的特色:
產品只是解決了用戶有什麼問題,並不能激起用戶嘗試使用和持續使用的慾望,於是產品(即解決痛點)只是一個核心也是基礎,突出的癢點是內涵,讓用戶感知到爽點纔是咱們的終極目標。
要挖掘用戶需求即挖掘產品的痛點、爽點、癢點,需求調研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徑。
一、調研的流程
a、根據產品定位,給出目標人羣的類別
b、按人羣類別列出屬性,如性別/年齡/所在地
c、手機用戶信息,如問卷/電話/訪談
d、分析收集到的信息,得出調研結論
二、收集用戶信息的方式
a、問卷調查
b、焦點小組
c、相關人走訪
d、現場觀察
e、競品調研
以上是傳統的用戶調研方法,看起來很順暢,很合理,其實有不少問題:
一、用戶反饋不真實
咱們追求的是最本質的客觀事實,而在調研中,用戶反饋的信息必然會通過本身處理,不知不覺的加入了主觀意識。這樣獲得的反饋信息,就有悖於咱們想獲得客觀事實的初衷。
影響反饋真實性的緣由:
a、利益驅使
就用戶自身而言並無什麼理由和必要參與調研,更不要說給出本身真實狀況了,因此通常的解決辦法就是用獎品激勵、誘導。自己就是衝着獎品來的,那本應客觀公正的用戶調研,調研出來的數據又有多大的可信度呢。
真所謂拿人手短吃人嘴軟,當用戶拿了或想拿你的好處時,就會不自覺的給出偏正面的反饋。例如,咱們在網購時,當包裹裏有好評返現5元時,即便商品通常,大多數人也會爲了這預得的5元錢給出好評。
沒有利益驅動,就很難讓用戶參與調研;有了利益驅動,有可能會影響最終結論,不過,若是對調研樣本的數量要求不高,這個問題的影響面還在可接受範圍內。
b、羣體效應
在參與調研時,若是與羣體在同一空間內,我的觀點會受到羣體影響,從而給出非客觀的信息。
這種案例不少不少,例如,一羣行人等紅燈,若是大多人去闖紅燈,那麼自己沒闖紅燈想法的人也會跟着人流一塊兒闖紅燈。
調研時更容易受羣體效應的影響,好比你看完一部電影,準備去豆瓣上標記評分,正在糾結打三星仍是四星,這時候你發現大多數人都打了三星,這是你就會不自覺的大三星。
二、認知不統一
對於調研中的問題或選項的描述,不少時候是沒有嚴格且清晰的界定,用戶對此的認知也可能徹底不一樣。若是認知有差別,那麼調研的結論就沒有價值了。
例如,讓幾個男生評價一個女生的外貌,張三選的「還行」,與李四選的「漂亮」,極可能在他們內心都是「不錯」的意思,屬於同一水平。
三、把未知因素視爲已知條件
調研時,須要先設定一個場景或條件,再收集信息。而後從各個角度再調研,去交叉驗證這個預設場景是否正確。這是傳統的方法,理論上是合理的。
但實際上不多人去作「交叉驗證」這個環節,只作了「預設場景」,至關於把調研設計者的主觀意志強加到用戶身上。
例如,在調研中有這樣一個問題:
三商在線測評時,你會先作哪部分的測試題:
a、情商測試題
b、智商測試題
c、逆商測試題
這個例子自己就存在問題,把未知的因素視爲一致條件;首先,用戶壓根就不必定有興趣去作三商在線測評;其次,部分用戶可能就不清楚什麼是情商、什麼是智商、什麼是逆商,又何來會先作哪一項呢。若是是這樣,這個問題就沒有意義了。
以上三點,是調研用戶需求時,容易出現的問題。並非說問卷或訪談不靠譜,而是說這種形式更適用於收集客觀的用戶信息,好比在一個廣場裏,是男生多仍是女生多,是本科生多仍是碩士多。不要偏激的認爲傳統調研不靠譜,而是要針對不一樣的調研目的,選擇合適的調研形式。
文章開頭提到想要作用戶需求挖掘,先讓本身成爲用戶,而後努力去作讓本身滿意的事。這句話能夠理解爲一下兩點:
a、把握用戶需求,瞭解用戶像瞭解本身同樣
b、把用戶需求落地,有效的解決產品的痛點、癢點和爽點
因此,用戶需求其實是來源於對用戶的瞭解,真正的站在用戶的角度,設身處地的去感覺和積累,去作用戶作的事。
爲了更好的挖掘用戶需求,作用戶需求調研的方法應作出以下調整:
一、大量的與用戶溝通
在調研前並不肯定哪幾類用戶是咱們的目標受衆,因此先主觀列出幾個分類和名單,大量與用戶面對面溝通,快速積累到必定的量級。
這時理應對用戶羣體有了必定了解,再回頭來檢查以前列出的分類和名單是否合適,再調整的更合理一些,而後繼續溝通,直到本身找到真正的痛點爲止。雖然這是笨辦法,是體力活,但必定最有效、最牢靠。
在訪談量級較小時,可能會感到困惑,由於個體之間的差異很大,並不能總結出規律。一旦積累到必定量級後,咱們首先能作到對研究的羣體有足夠的瞭解知曉了痛點是什麼;其次也能認知到不一樣羣體的差別(產出癢點的差別性),從而量變引發質變,咱們找到一個折中點來解決所發現的痛點。
二、去作用戶會作的每件事
用戶會圍繞咱們的產品作不少事,爲了體驗用戶的感覺、融入用戶羣體,咱們也應該去作這些事,甚至在多個場景、長期大量去作,這樣才能真正體會用戶的感覺(就是咱們如今作的自測)。才能真正知道用戶想要的是什麼,進而意識到用戶的癢點何在,知道了癢點的存在,將其解決掉不就讓用戶產生愉悅感了嗎,用戶不就喜歡上咱們的產品了嗎。
以掘金爲例,貢獻用戶是寫做愛好者。想要了解這部分人的需求,就要本身多發幾篇文章試試。別小看這件事,分這幾個階段,以及相應感覺以下:
定主題: 感覺策劃過程當中的糾結和痛苦
寫和發: 寫做時的感覺和產品體驗
等反饋: 好比回覆/贊/轉發/評論
咱們來講一下最後一點「等反饋」,以前兩步作的全部工做,付出的時間和艱辛所積攢的情緒,都要經過這個環節釋放。因此,收到不少讚揚和好評是什麼感受,收到不少謾罵和無人關注是什麼感受,若是你不寫文章,就沒法體會這種感受的。固然了,做爲掘金用戶我的很喜歡第一時間看見收到了多少贊,掘金就的很好,把「贊」的圖標和數量放在了前面且用藍色着重顯示。
三、研究行業
除了感覺用戶,還應去研究用戶所在的行業。行業是用戶和產品所處的大環境,用戶和行業就是魚和水的關係,去研究水,是爲了更好的理解魚。
不是說作行業調研,在用戶需求調研這個話題裏,只須要作到關注行業熱點和趨勢,並參與業內交流就夠了。
獲取信息和業內交流的方式,這裏不細說。這點主要依賴在平常生活中的積累,以及自我驅動和學習的能力。只要長期堅持下去,就會有「從外行到內行」的變化。
四、關注競品
需求調研的難點是,讓用戶在構建的場景下給出反饋信息,但實際上用戶感覺不到這個場景。
因此此時去調研競品就顯得相當重要了,假設你想知道用戶是否有某一方面的需求,能夠看看競品裏是否有知足這個需求的模塊,看看這塊的數據狀況,基本上就能印證了。好比,想知道用戶是否願意爲文章付費,就去看簡書和公衆號;想知道是否會爲音樂付費,就去看QQ音樂和網易雲音樂。
有的在前臺就能看到數據,好比打賞和瀏覽量。
五、充分利用內部資源
用戶反饋
收集用戶的反饋,假設每週收集用戶的反饋(bug及時處理),並分類和標記優先級,積累一段時間後,會發現有幾個相似的痛點或癢點會被不一樣的用戶反覆提到,這時就要重視起來,挖掘用戶反饋背後的需求。
好比,用戶但願新增「關注」的功能,實際需求多是找不到以前瀏覽過的內容了。假設這點成立,產品就不必定非得上線「關注」功能,實現需求的形式有不少,好比根據用戶興趣推薦內容,省去了去「關注」這個操做。
用戶行爲數據
想了解用戶有哪些需求,能夠看現有各功能模塊的數據,或者預先上線幾個功能看看效果,數據是最有參考價值的。
例如,想知道用戶喜歡50字,仍是300字的影評,能夠選一部電影,在相同位置把兩個字數的影評各放一天,記錄瀏覽量和互動量的數據。輪換不一樣的電影和不一樣風格的影評,多試幾回,就能夠明顯的得出結論。
作互聯網人,建議平時多看看產品的數據,不只包括總體的DAU(日活躍用戶量)和新增,還包括各個模塊的,以及過去一段時間的走勢,從而更有效的解決用戶的痛點,優化產品的癢點,進而獲取用戶的爽點,讓對方愛上咱們的產品。
總結,上述調研方法雖然有效可是須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人力,因此在調研時要視狀況而定,深挖用戶需求點時也許值得這樣付出;並且用戶需求沒有恆定不變的結論,就像用戶的癢點就是是在不斷變化的。做爲互聯網人,咱們要想盡辦法融入用戶羣體,不斷去感覺和鑽研用戶需求,甚至去探索用戶都未發覺的需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