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繼續凱文凱利的《必然》,今天是第五個關鍵詞,使用Accessing。這個單詞除了使用以外其實還有不少的含義,像是入口、出口、接近、進入、增加、爆發和獲取。總之,這個詞就是要表達咱們和事物之間的動態關係。咱們要理解他就要明白他的反面,也就是和事物的靜態關係,咱們把他叫作佔有!那麼使用和佔有相互對立起來解釋就簡單多了。
我就直接把本章的核心觀點告訴你們,就是對於事物的佔有再也不像曾經那樣重要,而對事物的使用則比以往更加劇要。
這個觀點但是至關的刺目,由於只要稍微懂一點經濟學的同窗都知道,全部權,產權那但是市場經濟的基石啊!若是一個國家連產權都不明確,那他的經濟水平確定不怎麼樣。張五常老爺子你們都知道吧?中國經濟學界的泰山北斗,曾經在改革開放初期的時候就預言中國必將走上市場經濟的改革道路。張老爺子就是談產權問題而著名的一位經濟學家,他把畢生所學傾注到了一套書裏,叫作《經濟解釋》。而產權保護對一個國家富強的重要做用,就是這套書中極其核心的一個理論。
而KK大叔在使用這一章中則告訴咱們,產權不會消失,可是請你給我靠邊站,使用權纔是將來商業價值的核心。KK大叔怎麼說的?請你擡頭看看如今世界上站在風口浪尖的互聯網公司,Uber全世界最大的出租車公司,可是他卻不擁有任何一輛出租車。Facebook做爲世界上最流行的媒體平臺,可是他卻不創造任何的內容。馬雲爸爸的阿里做爲最有價值的零售公司,可是它卻連庫存都沒有!還有Airbnb,他是一家聯繫旅遊者和家裏有空房出租房東的服務型網站,他做爲全世界最大的短租住宿供應商,卻不擁有任何的房產。這彷佛已經在告訴咱們,一些頗有意思的事情正在發生。
而實際上,在咱們的互聯網數字媒體領域早就如此了。咱們的優酷、愛奇藝這些視頻供應商,准許我觀看一部電影而我無需擁有它。QQ音樂、酷狗音樂這些音樂流媒體平臺,准許我聆放任何我想聽的音樂而無需擁有其中的任何一個。亞馬遜公司的Kindle服務,使我可以閱讀60萬本電子書,而無需擁有任何一本。索尼公司的流媒體遊戲服務使我能夠暢玩遊戲庫中的各類遊戲而無需所有購買他們。咱們每一個人每時每刻在使用的東西,其實都比咱們實際擁有的要多得多!
在將來,咱們並非拿不到產權,而是咱們壓根就不想去拿產權,由於咱們擁有的一件事物,相比於使用一件事物來講,反而須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金錢。爲何呢?由於須要維護。你想啊,你擁有一套房子,你要裝修吧?你要買傢俱吧?你要配家電吧?除此以外你還要承擔物管、水電、垃圾清運這些維護費用。而若是之後租房子住就能夠徹底解除你的這些顧慮,而且你還不用擔憂房東由於某種緣由把你掃地出門,由於這些房子生來就是用於出租的。租到的房子豪華裝修、全部生活設施包羅萬象,並且打掃衛生之類的事情也不須要你親自動手。你住的開心就繼續住,住的不開心隨時能夠換到離你的工做單位更近,或者是離孩子的學校更近的地方。房子再也不成爲你的束縛,全部擁有房子的心煩事情通通滾一邊,交給房屋租賃公司就好了。你只須要拎着行李就能夠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居住。那麼若是真是這樣的話,你還會執拗得非要去買一套房子嗎?
羅胖他說了好屢次,他把本身的房子賣了,全家租房子住,車也賣了,就靠程維的滴滴出行。他以爲這樣生活更輕鬆、更自在。並且他說就算他在三亞一生都住最豪華的總統套房,也花不完買房子那筆錢。個人天,他的房子是有多大一棟啊,不要在乎這些細節哈。羅胖的舉動在去年的時候可能你們都還不是很理解,可是當我看到必然的時候,我就深深的明白了,這就是使用和佔有之間的關係,凸顯了人類將來的生存方式,社會分工的總趨勢就是會讓你再也不試圖去佔有任何的東西。這話是否是說的有點大了?你別急,咱們慢慢往下說。
說到不用當房奴了,還真是有點小激動啊。其實也是,按照如今房價的一天一跳的漲勢,最近又暴漲了一波對吧?反正用不了多少年,大城市的白領階級應該也就放棄必定要擁有房子這個妄念了。由於你們該有房子的也都有了,若是尚未的,那估計也沒不起了。對吧?乾脆就斷了這個念頭吧。當房價大大超出咱們的承受能力的時候,那麼其實咱們也就獲得瞭解脫,反正買不起,不如買一輛好點的車,吃一點原來捨不得吃的美味,或者再多出去旅遊幾回。對吧?因而乎在奮鬥了不少年以後,就在面對高房價完全無望的時候,反而得到了生活的質量,感覺到了生命的質感。呵呵,用和菜頭的話說就是我真是喜歡人世中這種荒謬的喜感。哈哈,對吧?
佔有和使用相比,你仔細想咱們到底須要的是什麼?咱們切換到這個角度,切換到人們需求本質的角度去看待將來商業的發展。你可能就會看的更清楚一些。好比說,出行。出行需求的本質是從一個地方安全、快捷、溫馨的到另外一個地方。至於你是本身擁有一輛車開車去?或者是打車去?仍是作公交車去?這並非重點!只要能安全、快捷、溫馨、對吧?那同樣的道理,居住的需求本質是什麼?安全、溫馨、便利外加溫暖和歸屬感,對不對?而是否是本身的房子,是否是本身參與的裝修,本身參與購買的傢俱備那麼重要麼?並無吧?那購物就更不用說了,你們都習慣了。購物的本質就是即便解決生活中的各類須要,我管你是空運、仍是貨車拉過來的,管你是男快遞員仍是女快遞員的。只要能即便知足個人須要那不就OK了嗎?若是網上賣的一瓶水比去樓下超市買的一瓶水更快、更便宜、更好那我就去網上買就行了嘍。同樣的道理嘛,對吧?竟然咱們每一個人需求的本質是方便、安全、快捷,是這些東西,那麼我經過讓渡一些產權,更加高效的知足本質需求,何樂而不爲呢?這並不難理解對吧?
將來的生活就是這樣,爲咱們準備的東西都是以獲取使用權的方式給到咱們,都是提供一種服務。咱們並不用由於不擁有任何東西而感到不踏實、不可靠。並且還偏偏相反,請告訴咱們本身,這正是回到了咱們的祖先那種自由的生活方式。還記得人類簡史嗎?在農業革命的騙局以前,咱們做爲採集狩獵者的時候是如何生活的,咱們穿行於複雜的天然環境中而不會去想着擁有任何的東西,卻能夠在須要的時候隨時隨地的獲取一個工具,而用完以後便拋之腦後,輕便的行囊讓咱們能夠任意遷徙。而只有後來的農民才須要一個穀倉來存儲他的財富。咱們這一代人都是數字原住民、互聯網原住民,面對着無處不在的網絡世界。咱們確定不會變成原始的採集狩獵者,可是咱們依然能夠享受自由的生活方式奔向前方,咱們不須要承受擁有所帶來的束縛,能夠自由的探索未知的世界。使用而非擁有,讓咱們保持敏捷和精力充沛,時刻爲即將出現的未知事物作好準備。儘管這話說的太過漂亮,但這確實是咱們這一代人的一大幸事,不是嗎?這一章的內容太過真實,就由於咱們如今就在眼睜睜的看着他正在發生。
好了,好話說盡了,咱們靜下心來看看,看看KK凱里筆下使用趨勢崛起的五大底層邏輯。來,抄筆記了。
第一個、減物質化。
減物質化是科技發展的規律之一,簡單的來講呢就是東西的質量愈來愈輕便,而功能確愈來愈強大。就像咱們手上用的手機,一開始的搬磚同樣大哥大,功能就是打電話,網絡什麼的想都不用想,就連短信都沒有。現在的iphone呢?他的質量只有200克不到,可是就功能而言他幾乎已經能夠替代電腦了。
減物質化減到咱們今天,把物理質量已經完全減到零了。這就是產品成爲服務,也就是咱們以前所說的需求的本質他就是更好的服務。Uber、滴滴、Airbnb都是這個道理,以前說了。再舉一個書的例子,書是知識的載體對吧?需求的本質是什麼?是學習書中的知識。咱們以前用手去撫摸,以及一頁一頁的翻動書頁,都是爲了看書,學習知識這個本質需求對吧?那麼如今,我是爲了裝B能夠買一本書放到個人書架上,而我也確實在這樣作。可是若是就是爲了學習知識,那麼看電子書就能夠了啊。因而,電子書就繞過了書這個載體,將知識直接呈現到了咱們的面前,物理質量直接成零。
因此,減物質化,就是注重需求的本質,將有質量的產品轉變成無質量的服務。產品是擁有你所購買的,而服務是使用你所訂閱的。產品就是主張全部權,而服務則是主張使用權。
另外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擁有你所購買的和使用你說訂閱的相比,後者竟然比前者擁有更高的用戶粘性!乍一聽這貌似有點反常識,可是仔細一想確實如此。全部權,若是有更好的東西出現,那就抓住新的丟掉舊的。而使用權呢?訂閱則是提供了有關更新、發佈和版本的永不停歇的服務流程,這就讓咱們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保持了一種永久的聯繫。購買是一次性事件,而服務卻不是。你常常會被捆綁在一個訂閱服務裏而難以跳出,你能夠想象你的電話運營商。你使用一個服務的時間越長。他們對你就越瞭解,而他們越瞭解你,你想離開他們從新選擇就會更加困難。這就和結了婚同樣,在這種關係中生產者天然是滿懷期待,而消費者也一樣獲益,好比說不間斷的質量保證、持續的性能提高、以及細緻的個性化定製,爲了保證服務的良好,這些東西生產商就會不斷的提供,阻止你可能發生的被判。嗯就提一下這一點。
第二個推進使用趨勢的力量,即時性。
這個就簡單了,以前說流動的時候咱們也講過了,一萬年過久,咱們只爭朝夕!我要的如今就要!馬上立刻到我碗裏來!Uber和滴滴就是掐住了這個命門,而且咱們在出行上確實存在強烈的痛點。因此他們拔地而起。即時性就是促進共享經濟的關鍵力量。由於要知足即時性,因此咱們願意讓渡出必定的全部權。你是消費者的同時,你也能夠是生產者。我用滴滴出行,那我上班的時候我爲何不能開個順風車呢?城市辣麼大,交通辣麼堵,美女那麼多,順風車不但能解決油費,也許還能順便解決家族的偉大復興哦。呵呵。即時性不用多說,各位同窗應該都明白。
第三個,去中心化。
KK告訴咱們,如今咱們正處在長達100年的偉大去中心化進程的中點上,中間的中,不是終結的終。去中心化這個詞最近出現的有點多了是吧?感受逼格好高的樣子。動不動就丟出一句去中心化,彷佛就要上天同樣。其實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翻譯出來就是集權與分權。中心化集權就是爲了信息、資源集中起來的高效運用以及統一決策。而去中心化是隨着互聯網技術和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依然可讓組織的各個節點正常運轉而且高度自治,這樣開放式、扁平化的系統或者結構咱們就叫他去中心化。也就是說,當咱們跨越沙漠、穿越海底的電纜無休無止的在地球上纏繞的時候,去中心化的趨勢就已經成爲了必然,就是長距離即時通信技術一手形成的。這樣一翻譯出來,感受也沒啥不得了的,對吧?
咱們以前所經歷的都是中心化的時代,好比說國家有個皇帝,皇帝是國家的中心,能控制國家興衰;企業有個老闆,老闆是企業的中心,能指揮企業運營;學校也有個校長,校長是學校的中心,能左右學校運轉;甚至貨幣都有個央行,央行是金融的中心,能掌控利率高低。對吧?
而互聯網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去中心化,互聯網的出現把人與人的等級差距拉平,你們都是同等重要的,組織就不用說了,如今的不少組織已經開始向扁平化的組織靠攏,甚至貨幣也出現了去中心化的貨幣——比特幣。
不少同窗都應該據說過吧,比特幣這種貨幣沒有能操控它的中央銀行,徹底是靠這人與人之間的交易體現價值。比特幣有個特色,就是在交易數據上是在全世界範圍內共享的,只要持有比特幣,就能擁有比特幣全部的交易歷史記錄,每一個人都擁有它,這也就意味着沒有人真正擁有。就像咱們開車上路,每條路均可以走,但咱們沒有擁有這些路,這些道路都是共享的。
剛纔說互聯網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去中心化,對吧?沒有人能擁有整個網絡,而網絡卻又被全部人共同的擁有,網絡自己是沒有全部權的,只有使用權,這種特性在將來將會從網絡世界波及到現實世界中。從中心化的組織向扁平化的互聯網世界轉變的後果就是,每個事物都必須快速的流動起來,全部權正在從你的指縫間流失。這是第三個,去中心化。
第四個是平臺協同。
咱們傳統的人與人之間的組織方式就是兩種,一種叫作企業,另外一種呢叫作市場。一家公司呢他是有肯定邊界的,員工呢也須要通過一些培訓或者是持有從業資格證才能開展工做,對吧?公司使得人們經過協做來提高效率,這要比咱們在公司外面各自爲戰工做效率要更高。另一種組織方式叫作市場,他的邊界相對於公司來講就要模糊不少,也不須要什麼許可你就能夠參與其中,而且市場經過價格規律這隻看不見的手來分配資源,實現效率。這兩種組織形式都是咱們習覺得常的。而最近幾年咱們也發現,第三種組織形式出現了,他叫作平臺。
平臺有點像一個百貨公司,出售商品可是商品並不是由他來製造。咱們能夠想一想咱們的電腦和手機操做系統,他們就是典型的平臺。咱們在使用電腦和手機的時候咱們是在使用軟件和應用,對吧?若是不是到電腦藍屏,要重裝系統的時候,咱們都很不會察覺到操做系統的存在。他給軟件和應用提供最底層的支持,可是他並不生產軟件。咱們iphone手機的iTunes、Facebook、淘寶網、滴滴、美團、微信他們都是這樣的平臺。
他們最大的特色是什麼?就是平臺和上面的商品內容提供者以及上面的用戶共同組成了一個強勁生態系統,在這個生態系統之中,若是一個物種要想成功的話,那麼必定都是創建在其餘共生物種的成功基礎之上的。只有他好你才能好,淘寶上的商品多了,那麼你才能買到最好的商品,接受到最好的服務。而只有顧客多了,你做爲淘寶店主纔能有錢可賺。美團上的餐館愈來愈多,你能享受到的美味纔會愈來愈多,顧客愈來愈多,餐館也纔會愈來愈多。滴滴出行,只有司機和乘客都使用滴滴,那麼你才能隨時打到車,而司機呢才能隨時拉到客。平臺這個生態系用就是這樣的共生關係,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是你的成功取決於他人的成功的正和博弈。
共享,在平臺上都是默認設置,不管是私有仍是財產在這個生態系統中都沒有太多的意義,隨着被分享的事物愈來愈多,愈來愈少的事物會被當作是財產看待。這是第四個,平臺協做。
第五個,也是最後一個雲端。
這個也很簡單,我相信你們都很是清楚雲端。你天天經過手機電腦看到的全部新聞、圖片、文字、電影全所有部都是保存在雲端以內的。他就像一個全部人共同使用的數字倉庫,你要用的話打開看一眼就好了,你都懶得拿走。還記得之前嗎?咱們看電影要下載,看什麼都要先搬到本身的電腦裏,先佔有才能使用。而如今哪裏還須要呢?如今要用如今打開倉庫看,看完關上倉庫就完了嘛,我何須再去搬回到本身家裏呢?
雲端註定會發展愈來愈快,好處就是咱們所持有的設備會愈來愈小,手中的電腦和手機只不過就是一個顯示器,背後全部的複雜工做所有都在雲端完成。
好了,就是這五個趨勢,減物質化、即時性、去中心化、平臺協同還有云端,他們共同造就了全部權的衰弱和使用權的崛起,將來的這一方向已經清晰可見。
KK在這一章又給咱們的創業者指了一條明路,找到如今什麼東西你們都還在買的,都還在源源不斷的獲取全部權的,以後想出一套商業模式,向你們提供他的使用權,而且要知足底層需求。OK,你成功了。容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