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一種能力——《幸福的方法》的讀後感做文1900字:
今天是3·20國際幸福日,寫這樣一篇讀書筆記是最合適不過的。中午和我超級喜歡的幾個小夥伴一塊兒吃飯,我享受着和他們在一塊兒的每一秒鐘,嘴角不自覺地上揚,哪怕不說話的時刻,我也能感受到本身的那份喜悅,我以爲和我最近讀的這本《幸福的方法》多少有點關係。
做者泰勒·本·沙哈爾是一位以色列人,他特別追求成爲壁球冠軍,終於他16歲那年,沙哈爾得到了以色列的壁球冠軍,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他以爲人生彷佛再沒有了什麼追求,他忽然感受很空虛,感到迷茫還有恐懼。
冠軍的目標並無帶給他所指望的幸福,而是一切歸於平淡。從那一刻起,沙哈爾打算研究如何才能讓人更加幸福的問題,直到他成爲了哈佛大學積極心理學的教授。而且他將本身的研究成果昭告天下,與全部人共享。
沙哈爾將咱們的生活狀態分紅了四個象限:
第一:享樂主義型,及時行樂,逃避痛苦。好比吸毒的人,有網癮的人,或者是混日子的員工,他們無論之後的生活會怎樣,他們只管如今,如今舒服了,如今快活了,之後的生活會怎樣,無論那麼多。
第二:忍辱負重,忙碌奔波。這種人認爲,只要怎麼怎麼樣就會過上快樂的生活,還有累到死的企業家,或者是你不斷追求權利的官員。
第三:喪失意義,煩惱無助型,我如今不幸福,將來也依舊不會幸福。這一類人不少是處於抑鬱狀態的,他們的生活很絕望,看不到但願,咱們如果遇到這樣的朋友,首先要排除是否是有病理上的問題,盡最大努力幫助ta。html
第四:我如今過的很幸福,我將來也依舊的會幸福下去。這種人纔是真正幸福型的人,這種人既爲將來努力,也懂得享受當下的人。
《幸福的方法》中最震撼的一句話就是:
幸福是一種能力,而非一種狀態。
大部分人會把幸福當作一個狀態問題。把事業、房子、車、金錢看做刺激本身幸福的理想對象。好比——「擁有一所大別墅」就等於「我很幸福了」。
但事實絕非如此,有一個著名的研究報告說彩票大獎中獎者,只須要一個月的時間,就會讓他的幸福感指數迴歸到得獎以前。哪怕是歷經車禍的人,通過一年時間,也能讓他的幸福感回到發生車禍之前。
這說明:
不管是奇蹟般的好事,或是如地獄般的壞事,只要發生,在至關一段長的時間內,人們的幸福感會迴歸到均值。就像每個淘寶後等快遞的人,當拆開包裹之後,羅生門讀後感(http://www.simayi.net/dushubiji/6835.html)你的快樂曲線就已經開始急轉直下了,陷入一個慾望知足後又奔向下一個更大欲望的惡性循環中。這告訴咱們幸福與狀態無關,幸福是一種能力!人類的幸福成爲注意力爭奪戰的犧牲品。在一切走向碎片化的同時,咱們會過於焦慮,一分鐘,若是不能同時作2件以上的事,你便認爲這一分鐘浪費了。
對於這一點,我曾經也讀到過契克森米哈賴的心流概念,「心流」是指專一進行某個行爲時所產生的心理狀態。說白了就是集中注意力在當下的事情上。小時候咱們其實很是容易進入「心流」的,好比觀察小朋友,他們玩樂高積木能夠玩一成天。
但如今注意力過分分散了,都被切割成小塊,反而愈來愈難集中精力去完成「心流」動做,感覺不到之前像小時候的充實與知足感。咱們好多時候被迫作一些本身不想作的事情,那些時間是很難熬的,你總想作另一些事情來彌補這流逝的時間,最後卻什麼都沒弄好,還搞得本身很累。
對於幸福的感知,實際上是能夠被訓練出來的。
加州大學心理學家曾經作過一個實驗:將1000我的隨機分爲3組,第一組記錄生活中的情緒情況並進行評分;第二組被試記錄生活中使他們感到惱怒的事。第三組除了記錄平常生活,還須要列出每日最感動的一件事情。
結果第三組不只得到了預期的幸福體驗增長,而且願意花更多時間來作對本身健康有幫助的事。
看過這個實驗結果後,我想起了高中時候天天都會寫一張感恩清單,原來我早就用到了這個方法。
這其實就是訓練「幸福感知力」的方法。幸福就像肌肉同樣,能夠被訓練。換句話說:經過不斷下降幸福的閾值、臨界點,來走向幸福。
拋棄「一......就......」的思惟:
「等我本科畢業就行了。」
「等我找到女友就行了。」
「等我存款到那個數就行了。」
「等我買輛好車就行了。」
假若抱有上面的思惟,你可能永遠都不會「就行了」。假設當下這一秒你不具有幸福的能力,之後你也不會有。這些把全部但願寄託於將來某事某刻生活迎來一場質變,幻想今後之後本身過上幸福美滿日子的人,都將會陷入持久性的失望中。
沙哈爾告訴咱們,幸福是對幸福的一種感知力,幸福的能力就是對快樂的感知力,因此說,幸福的反面並非不幸,幸福的反面是麻木。
那要如何才能鍛鍊咱們幸福的能力呢?更幸福不來自於你掙了更多的錢,也不來自於你的社會地位獲得了更高的提高,甚至不來自於你的身體變得更加的健康!真正幸福的來源是你在追求這些東西的同時,你還能隨時的感覺到快樂!.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