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公式: H = S + C + V H是幸福持久度,S是幸福的範圍,C是生活環境,V是本身可控因素。 H: 幸福度能夠經過短時間的刺激改變,而後持久度是很難短時間刺激獲得的。 S: 幸福分數有一半是由基因決定的,每一個人天生就有一個幸福感的感受範圍。 每一個人都會維持一個積極或消極情緒的比例,這個比例決定總體幸福程度。 當外界環境發生變化時,幸福感會慢慢回到以前的感知範圍。它使你很快 適應了好或壞的事情,而後認爲那是理所固然的。然而好的事情和壞的事情 所帶來的影響並不同,特別好的事情不會長期令人維持更好的幸福感, 如中獎。特別壞的事情卻能夠明顯、長期下降幸福感,如極度貧窮、喪偶。 C: 生活環境能夠影響幸福感,但改變生活環境很難、成本很高,甚至不切實際。 錢: 對金錢的見解比金錢自己更影響幸福。 健康: 與金錢相似,只有主觀上的健康纔會影響幸福感,當病痛很嚴重又 拖了好久時,幸福感纔會降低。 婚姻: 婚姻與幸福的相關性並無定論。婚姻更像是幸福感的結果而緣由。 幸福感高和美貌,社交面廣是容易結婚的因素,沒有幸福感的人一定 因朋友少而不易結婚。 宗教: 宗教會給信徒帶來但願,由於對將來有但願,使得如今的生活有幸福感。 情緒: 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之間只有一點負相關,而並非一種反向關係。 消極情緒對幸福感的影響尚未定論。 智慧、教育、種族和性別都不會強烈影響幸福感。 V: 藥物: 根據生物精神病學的三個原則: 1.心理疾病實際上是生理疾病 2.情緒和心情實際上是由大腦的化學物質控制的 3.人格是由基因決定的 百憂解、安定可用來治療抑鬱症,但都有必定的反作用。 積極情緒: 習得: 習得性無助悲觀的人經常認爲挫折、逆境或失敗是長久的、廣泛的, 並且全是本身的錯。樂觀的人相反,困境只是暫時的,是別人行爲的結果。 悲觀的人更容易習得性無助。 20世紀70年代,認知心理學革命推翻了弗洛依德和行爲主義。 行爲主義的經典條件反射是合情合理的,被試很是清楚非條件刺激 緊跟條件刺激出現。但它又是片面的,不能解釋非條件刺激和條件 刺激的關係。 達爾文的見解是咱們的祖先是適應環境特質的彙集,這些特質使咱們 可以活到如今。這些特質未必合理,但出錯率很低,進化的結果也 不必定合理。 John Garcia發現小白鼠在生病後就會拒絕進食,即便它們的病好了, 它們也不會碰生病前吃的那些東西了。除此以外,它們沒有其餘方面的改變。 這個現象符合經典條件反射理論:進食是條件刺激,生病是非條件刺激, 拒絕進食是條件反射。但爲何小白鼠只對食物產生厭惡感呢? 進化塑造了咱們的感官系統,也塑造了咱們的反應系統。習得的快慢和 習得的程序徹底是由天然選擇決定的。 咱們的感知也與習得有關,Arne Ohman研究了恐懼症更像是厭惡感的習得 而不是通常的經典條件反射。 弗洛依德觀點認伊爲情緒是思惟的動力。弗洛伊德認爲咱們的每個心理事件 徹底是由咱們的過去決定的。情緒總須要發泄,在發泄以後纔會忘記。 認知心理學則認爲情緒是認知所激發的,而不是情緒激發認知。 感恩與寬恕: 對美好時光不能心存感激和欣賞,對過去的不幸誇大其詞、念念不忘 是不幸福的罪魁禍首。感恩和寬恕能改變記憶,感恩能增長美好記憶的強度, 寬恕則將痛苦記憶消除,它們會使你更幸福。 滿意與愉悅: 區分愉悅和滿意: 愉悅是感官和情緒的,生理上的知足; 滿意來自施展自身的優點和美德,心理上的知足。 當有人問怎麼纔會幸福時,他便得不到幸福。持久的幸福更像是投資而不是消費。 增長愉悅須要利用感官刺激,這種刺激不但會迅速消失,有時還會產生消極後果。 利用自身的優點和美德會得到持久的幸福,這個過程每每會伴隨中心流的產生。 心流: 愉悅比滿意更容易獲得,心流會帶來滿意,但它須要更多的努力和技能,同時也要 面對更多的挑戰。 出現心流的狀態: 具備挑戰性和技術性的工做 注意力集中 目標明確 有即時的反饋 深深的投入 控制感 忘我 時間中止 工做: 工做是體驗心流的最好場所。工做的三個層次:工做、職業、事業: 工做:爲錢; 職業:爲成就感和權力; 事業:對工做自己充滿熱情和奉獻,創造價值。 在工做中體驗心流須要: 找出優點 選擇可使用這些優點的工做 加入能夠有選擇空間、權責平衡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