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與棧解析

在進行C/C++編程時須要程序員對內存的瞭解比較精確,常用到的內存有如下幾種:
棧:由編譯器自動分配和釋放,存放函數的參數值、局部變量的值,操做方式相似於數據結構中的棧程序員

堆:通常由程序員分配和釋放,與數據結構中的堆是兩碼事,操做方式相似於鏈表

  全局區(靜態區):全局變量和靜態變量的存儲時放在一塊的,初始化的全局變量和靜態變量在一塊區域,未初始化的全局變量和靜態變量在一塊區域,程序結束後由系統釋放

  文字常量區:常量字符串

  程序代碼區:程序的二進制代碼

  用代碼解析:

[cpp] view plaincopyprint?
1.int a=0;//全局初始化區
2.char p1;//全局未初始化區
3.main()
4.{
5. int b;//棧
6. char s[]="aaa";//棧
7. char *p2;//棧
8. char *p3="bbb";//p3在棧,「bbb」在常量區
9.
10. static int c=0;//全局初始化區
11. p1=(char
)malloc(10);//堆
12. strcpy(p1,"123");//123 在常量區
13.}
14.

int a=0;//全局初始化區char p1;//全局未初始化區main(){ int b;//棧 char s[]="aaa";//棧 char *p2;//棧 char *p3="bbb";//p3在棧,「bbb」在常量區 static int c=0;//全局初始化區 p1=(char)malloc(10);//堆 strcpy(p1,"123");//123 在常量區}編程

區別:

 1,棧由系統自動分配和釋放,堆由程序員申請並釋放

 2,只要棧的剩餘空間大於所申請的空間,系統就分配,不然,報異常

對於堆,操做系統有一個記錄空閒內存地址的鏈表,當系統收到申請時,會遍歷該鏈表,尋找第一個空間大於所申請空間的堆節點,而後將該節點從空閒區鏈表中刪除,將該節點的空間分配給程序,如果找到的節點地址空間大於申請的大小,系統會把剩餘的節點空間從新添加到內存空閒區鏈表中數據結構

3,對與棧,在window下,棧是向低地址擴展的數據結構,是一塊連續的區域,棧的大小事2MB,若是申請的空間超過棧的剩餘空間,將提示棧溢出

對與堆,是向高地址擴展的數據結構,且不連續,堆的大小受限於計算機系統的虛擬內存,堆得到的空間比較大,也比較靈活函數

4,申請效率,棧由系統分配,速度快,程序員沒法控制。堆由程序員分配,速度慢,容易產生碎片,用起來方便

 5,內容,棧在函數調用時,參數由右往左入棧,而後是局部變量,靜態變量不入棧 出棧時,局部變量先出棧,而後是參數。堆通常用堆的頭部用一個字節存放堆的大小,便於delete或者free

 對於以下函數:

[cpp] view plaincopyprint?
1.void fun(int param1,int param2,int param3)
2.{
3. int var1=param1;
4. int var2=param2;
5. int var3=param3;
6. {
7.
8. other code;
9.
10. }
11.}
void fun(int param1,int param2,int param3){ int var1=param1; int var2=param2; int var3=param3; { other code; }}spa

當調用函數時,棧是從高地址向低地址分佈,EBP是棧底指針,ESP是棧頂指針,參數從右往左入棧,先壓param3,而後是param2,最後是param3,而後是函數的返回地址入棧,進入函數後函數地址入棧,EBP入棧,而後把ESP值給EBP,再接着是局部變量入棧,即var1入棧,var2入棧,var3入棧,按照聲明的順序存放在EBP-4,EBP-8,EBP-12的位置






 函數調用小結:調用一個函數時,先將堆棧原先的基址(EBP)入棧,以保存以前任務的信息。而後將棧頂指針的值賦給EBP,將以前的棧頂做爲新的基址(棧底),而後再這個基址上開闢相應的空間用做被調用函數的堆棧。函數返回後,從EBP中可取出以前的ESP值,使棧頂恢復函數調用前的位置;再從恢復後的棧頂可彈出以前的EBP值(已入棧),由於這個值在函數調用前一步被壓入堆棧。這樣,EBP和ESP就都恢復了調用前的位置,堆棧恢復函數調用前的狀態。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