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習慣

廣州的冬天頗有意思,昨天還短衣短褲的穿着,一場颱風吹事後,就滿大街的毛衣長袖了;空氣雖然也依舊的清新,可挨在早晨剛從被窩裏伸出的手臂上時,立馬讓人想念起被窩的溫暖來。算了,哈哈,起牀吧~~~
 
 
言歸正傳。
 
常常有學生聊天時會感嘆:不知道本身是否喜歡編程,只是貌似沒有別的更好的選擇。
不由要問他:那你喜歡什麼?你的興趣是什麼?
大多數人卻也回答不上來,總不能說玩遊戲吧,那玩意能當飯吃的爲數很少。
 
在我看來,興趣的本質是成就感。換句話說,只要你把任一事情作好了,而且得到了理想的物質或精神方面回報,這件事天然就成了興趣。
 
並且,人天生就或多或少的有某方面的興趣,最近看了一部紀錄片更肯定了。
講的是胎兒在子宮發育的過程,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結果就是:大腦發育的隨機性,也就每一個人的大腦都由於母體的養分化學成分和早期的生長環境或多或少的突出發育某個區域,從而造成了小孩在某些領域的先天優點。若是在成長過程當中,能作有優點的領域,那麼小孩很容易就由於把事情作成而獲取成就感,進而更加喜歡這個領域,從而變成了所謂的興趣。
 
這麼說來,對於教育而言,就應該在早起不斷的嘗試各個領域的培養,從而讓每一個人都能作本身有優點的事情,從而讓每一個領域都有最合適最優秀的人存在,好比美國教育就是這方面的典型。
 
無奈的是以中國爲表明的東亞國家教育,大部分偏向於邏輯思惟培養,缺乏感性,最重要的是幾近刻板的內容、教育方式和一切向分數看齊的指揮棒,讓不少青少年失去了作本身天生有優點的領域的機會,長達12年的義務教育,幾乎變成了12年的刻板背書教育。大部分青少年因爲長期壓抑優點領域,大腦的優點區域因爲長期未被刺激而退化,而在其餘非優點領域又不容易取得成就感,作的索然無趣,到最後本身都不知道本身喜歡作什麼。
 
這可能就是咱們不少人面對諸如「你有什麼興趣 ?」問題時,無言以對的緣由之一吧。
或許也正是整個國家都不多能有引領世界的創新出現,諾貝爾獎寥寥無幾時,無言以對的緣由之一吧。
 
回到現實,至少對於咱們這能夠預計的教育改革前的幾代人,在磨滅大腦先天優點後,是否一輩子會過得無趣了?這就涉及到第2個問題:如何讓興趣再生。
 
其實道理很簡單,就是堅持把正在經手的每一件事情都作完、作好,就像喬布斯作蘋果。
 
而作任何一件事情,都會經歷各類難度的坎坷,大部分人在這裏都容易氣餒退卻,並且會給本身找出各類堂而皇之的理由、甚至把緣由歸咎到其餘人身上,好讓本身的放棄變得問心無愧。而這就是所謂成功和失敗的分水嶺了。
 
有句話說的好:你是真度過了精彩的一生,仍是一生都在重複某一天?
因此每當遇到困難時請需注意,務必保持主動解決問題的積極心態,鼓起勇氣堅持跨過去、爬過去、翻過去。讓困難變成成長的一部分,而不是阻礙你心智發展的絆腳石。
 
一個身邊的例子就是不少來應聘的老師,因爲不少事一直從事開發方面的工做,雖然技術經驗方面有優點,但真正要站在講臺上細緻生動的講述出來時,因爲不習慣或緊張的各類緣由,多少會有力不從心的感受,到最後告訴我:老鄒,抱歉,我以爲我不適合作講師。
 
固然,我不是說全部來試講的朋友都必定要留下來擔任老師,只是會多少有些以爲惋惜,由於在我眼裏,除非涉及到非得有高智商才能完成的工做,其它大部分事情都不過是熟練工種爾---也就是說,只要多嘗試,用心改進,終究是能勝任的。
 
回過頭來,興趣從何培養,從堅持作好手上的事情開始,從主動克服困難開始,一步一步的努力,踏踏實實的從工做中獲取成就感,從而把工做變成咱們的興趣。
 
記得讀書時常常會看到教室或圖書館牆上有些勵志語句,其中之一便如是:「若是你是一艘航行在大海上的船,必定要先找到方向。」
 
現今想起,這話放在中國還真有點問題,若是把大海上的航行比做人生的話,那麼方向就是興趣了。可當咱們通過多年的應試教育,慢慢失去了天生的興趣以後,根本就沒有了方向。那咱們這些漂泊在大海上的船們,又該駛向何方?難道真如無頭蒼蠅,了此一輩子?因此啊,最好就近停下來,不斷的把船身加工的更加堅固(也就是不斷的學習和嘗試,去體會這個社會),等到有朝一日,終於從新找回興趣所在時,再揚帆起航也不遲。

純屬我的看法,還請諸位海涵見諒~~
~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