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的一個收穫吧,聽老人家講的Kent Beck簡單設計的五句話。並且昨天老人家還介紹我看了《重構》那本書,結合上下文的話,今天這五句話仍是頗有點意思的。web
話很少說,五句話擺出來:一、測試;二、重用性;三、設計意圖明確;四、避免多餘實體;五、以上各條,按重要順序排列。
而後拓展一下這五句話,否則看起來太簡單了,有點寒酸呀。
首先,測試。測試是重構的前提,是簡單設計的前提,就是說不出多重要的重要。爲何呢,能夠說有了測試,有了完備的測試,才能放心的去重構你的code設計,提升的是confidence level。並且補充一個,昨天老人家跟我說,TDD,就是要先寫測試,再寫開發,若是你的方法須要其餘類或者service的協助,則mock起來;雖然有的狀況下,好比修改代碼或者作spike,會先寫出code,再添加測試,但仍然,寫測試的時候,only keep in mind的是業務,絕對不是實現。孩子,記得哦,業務和實現必定要分開,就好像martin fowler說的兩頂帽子,當年寫code的時候帶着一頂帽子,作重構的時候要帶着另外一頂帽子,帶着code帽子的時候就必定不修改原有代碼,只添加新功能;帶着refactor帽子的時候,就專一於refactor,對code的修改。同理,業務和實現也是兩頂帽子。
第二,重用性。重用性就是爲了不重複代碼,由於代碼越少,後來人對代碼進行修改的時候就越容易理解,也越容易修改。另外一方面,爲了更容易重用代碼,就要用到單一職責的原則啦,這樣的code才容易重用。duplicate code雖然對於編譯器沒有什麼影響,或者對於效率也不會產生太大影響,可是嘛,code老是要修改的,不論是需求的變化,仍是避免代碼腐壞,因此重用對編譯器能夠沒有什麼感受,可是對修改代碼的咱們,就頗有feel啦。
第三,設計意圖明確。這個也是爲了後來人的,讓人一看你的code就會很清晰你究竟想要作什麼。這個包括code的設計,接口的設計,也包括最直觀的變量方法命名,這個就是可讀性啦,並且想起來很重要的一件事,你去作一件事情的時候,作事情的時間必定比你提早想清楚這件事情的時間長的多。想清楚。
第四,避免多餘的實體。這個嘛,什麼是多餘的實體呢,老人家也給了他多年經驗的總結,很給力的兩條:第1、無重用,若是一個方法只在一個地方須要,那麼就暫時沒有必要將其提取到一個類中,而是做爲私有方法存在於當前類;第2、無修改,若是一個方法可能有多種規則,須要變化,則也應該提取。舉個例子吧,有一個processor類須要對數據進行process,可是在process以前須要作validation,那麼這個validation若是隻在這一個地方用到的話,就能夠做爲private validate方法存在,可是若是有其餘類也須要validation,那麼就能夠提取validator類,或者不一樣地方採起不一樣的validation規則,那麼能夠定義validator接口,有不一樣的實現方式,在用到validate的類中經過composition引入validation,而且經過spring依賴注入將選用的某種validator實現類注入進去。這個也是使用接口以及使用spring DI的好處啦,能夠達到loose couple哦。
第五,以上各條按重要順序排列。就是再次強調,測試,必定要有儘量高覆蓋的測試;必定避免duplicate code而且堅守單一職責原則;注意你的思惟必定要是清晰的,而且把這種清晰體如今code中;對了,想起來昨天老人家跟我說的另一點,在寫code的時候,必定要體現業務邏輯,用業務邏輯把實現細節包裹起來。
其實,還有不少想寫的,可是考慮到單一職責原則,一篇博客只談一個主題(不過貌似我中間沒有收住,仍是多說了一些其餘東西)。由於我發現,敏捷不僅是一種編碼的東東,也是一種生活方式,重構也同樣。不少思想,能夠做爲生活方式。不只僅是更快捷高效的編碼,也是更快捷高效的生活!加油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