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者:穀雨 連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353581/answer/370626505 來源:知乎 著做權歸做者全部。商業轉載請聯繫做者得到受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這篇文章與知乎那些優秀的回答比起來算不上什麼好文,我頂多算是個消息搬運工的角色而已,但願你們多關注知乎上有知識含量的好文。對於我推薦的公衆號和知乎號,我只是個常看他們文章的小粉,仍是但願你們多看好文吧。O(∩_∩)O謝謝html
再次修改一下,原題目下面又出現分問題,我就再答一下。服務器
我比較贊成 架構
的觀點,就目前行業的發展來看,極可能是咱們遇上來的時候別人已經不玩了。除非是在芯片製程達到物理極限前,能屢次出現梁孟鬆在三星創造的「奇蹟」。
我對中國芯片的近期期待就如你們對AMD的期待差很少,不必定非要看到AMD超過Intel,可是隻要是AMD製做出同等水平的CPU和gpu,Intel和英偉達是確定會降價的。less
另外我覺的你們對芯片行業仍是有些誤會,芯片行業或者是集成電路行業是要比你們想的豐富的多的。芯片並不僅有CPU,GPU,或者是NPU這些東西。像DRAM,LED,光伏,耳機,指紋識別,冰箱,電視,電梯等等都會用到大小不一樣功能不一樣的芯片。因此纔會有像TI這樣的能設計數萬種芯片的芯片企業。並非每個電子產品中都須要一顆「Intel強勁的電腦的心」。也並非每一顆芯片都要用10nm的製程。因此,對於芯片行業,咱們仍是有不少市場的。並且在若干方面咱們仍是有一些做爲的,好比如今的礦機,匯頂的指紋識別,寒武紀的NPU等等。可是不得不說在關鍵領域,像通訊,服務器,存儲器等仍是有很大差距。並且在整個集成電路產業鏈中,這差距有些是0和1的事,有些就是1和100,1和10000的差距。好比說光刻機,有人說是由於咱們沒有,但是中芯國際早就有28nm的製程設備可是始終制做不出良率達到臺積電的芯片,這又該怎麼說呢?因此說,在集成電路行業,咱們從原材料到設備,從設備到製造都有差距。可是這差距在這十年是縮小了的。比起十年前咱們已經好太多了。只是尚未足夠好而已。工具
題主提到的龍芯,我不清楚,只是在X86方面上海兆芯目前是國內最好的吧(其實在其餘架構上咱們仍是有些東西的),其去年聲稱已經達到了Intel 5年前的水準。這就是差距,也是現實。佈局
我只是喜歡用數據言說一些東西而已。不對的地方,還望見諒。謝謝 指正。性能
---------如下是原答案-------------------------開發工具
實名反對目前排名第一的答主 測試
反對你,我一點也沒有優越感,我有的只是憤怒!
爲何你一片文章就可否定咱們集成電路行業成千上萬人的努力???你有了解過這個行業嗎?你有想去了解過嗎?在互聯網這麼發達的當下,難道瞭解一下很難嗎?憑什麼咱們作事情的人卻要任大家這樣的隨意中傷?我是戾氣大一些,那答主你呢?你這隨意中傷別人的行爲又算什麼?是別人沒有努力,生性不堪,能夠任由你這樣嘲諷恥笑 ???想批判你能拿出點實際的東西嗎?!!!!!spa
這位答主,不分析問題,單單出來代表立場,這是知乎應該有的態度嗎?答主是否是隻想蹭個熱度來秀一下本身的優越感啊!
「那批量生產的難點在哪裏,第一工業基礎,第二人才儲備。」說的沒錯,可是,說「工業基礎基本上被房地產毀了。人才儲備基本上被互聯網吸走了。」我想問答主,你是很瞭解中國的房地產仍是很瞭解中國的工業基礎,你又是有多瞭解中國的人才儲備構成或者你又是有多瞭解中國互聯網當前的發展?答主,你要是有看過相關文獻或者統計數據的,請帖數據上來。雖說目前知乎的說話不負責任的風氣日盛,可是,你就不怕大話說多了會閃到下巴嗎?!
此處 @陳近南,引用一下他的觀點,由於差距很大沒法短期內超越,沒法超越美國現有的技術,那麼芯片製造設計公司就很難盈利的。像任正非說的,海思的意義不在於他能生產多麼好的芯片而在於他存在就能讓美國不會漫天要價,從這個角度來講,芯片公司的老闆們各個都是慈善家。
我就納悶了,人家說芯片設計公司沒法超越美國現有技術,就很難盈利。難道中國作芯片的(不管設計與製做)都不賺錢了?中芯科技(目前是中國芯片製造行業的排頭兵,可是與臺積電、三星有兩代的差距(臺積電,三星目前10nm都以基本穩定量產,並且良率高;中芯國際目前量產的最高是28nm,並且良率不如前二者))這幾年還在虧損嗎?中芯國際發佈2017財報 營收達31億美圓新高_手機網易網
還有這幾年海思沒有賺錢嗎?引用任正非的話,人家就那樣說說,你真當人家投海思那麼多錢都是爲了玩啊?芯片設計公司很難盈利,可是中國的芯片設計公司都是不盈利的嗎?
從上市公司層面看,中興通信控股子公司中興微電子、匯頂科技、士蘭微躋身2017年中國IC設計企業十強,對應2017年銷售額爲76億元、38.7億元、31.8億元;中芯國際系2017年中國IC製造企業十強之一,2017年銷售收入達到201.5億元,排名第二;中國IC封測企業十強未見上市公司身影;華微電子、揚傑科技、蘇州固鍀、新潔能(新三板企業)、深深愛(新三板企業)進入中國IC半導體功率器件前十強;2017年中國半導體MEMS十強企業有歌爾聲學、瑞聲科技、蘇州固鍀控股子公司明皜傳感、華虹半導體參股企業矽睿科技等;江豐電子、上海新陽、有研新材控股子公司有研億金新材料、中環股份旗下中環領先材料爲2017年中國半導體材料前十強企業;北方華創系2017年中國半導體設備五強企業之一。
從非上市大型廠商層面看, 2017年中國IC設計企業十強的榜首爲深圳市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年度銷售額達361億元,較2016年增加近101億元;清華紫光展銳蟬聯中國IC設計企業十強的亞軍,年度銷售額爲110億元,較2016年縮水15億元;上海華虹(集團)有限公司排名2017年中國IC製造企業第五名,銷售額爲94.9億元;紫光集團旗下武漢新芯集成電路製造有限公司排在中國IC製造企業第九名,銷售額爲22.2億元;江蘇新潮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南通華達微電子集團有限公司、天水華天電子集團爲2017年中國IC封測企業前三強,對應銷售額爲242.6億元、198.8億元和90億元。
以上資料來自多家上市公司躋身2017年國內IC十強_證券_騰訊網。
2017年中國IC設計企業十強的榜首爲深圳市海思半導體有限公司,年度銷售額達361億元,較2016年增加近101億元;我不知道這增加了101億的企業到2017年,進了大家的嘴裏是否是永遠都是虧損的。
中國這十年芯片行業的發展究竟是什麼樣,咱們來看看專業人士是怎麼回答的;
2017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額預計達到4087億美圓,同比增加20.6%。其中集成電路產業爲3402億美圓,這裏面存儲器價格上漲的貢獻最大。
2017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銷售額爲5355.2億元,同比增加23.5%,其中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分別增加24.7%/29.1%/18.3%,佔比分別爲38.3%/27.2%/34.5%。
以上資料來自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機遇與挑戰 | 半導體行業觀察
2016年全行業銷售收入爲1644.3億元,比2015年的1325.0億元,增加24.1%,中國集成電路設計業的全球銷售達到247.3億美圓(按1:6.65美圓匯率折算),佔全球集成電路設計業的比重提高至27.82%。(IC Insights: 2016年全球Fabless公司銷售889億美圓)。
1999年到2016年,中國集成電路設計的複合年均增加率(CAGR)爲44.91%,可謂蓬勃發展。 SEMICON 2017魏少軍教授:中國集成電路過熱了嗎?|半導體行業觀察
你這一句「 這是中國近十年的現狀,常看知乎的人應該明白我在說什麼」若是可以有數據支撐就更好了。
中國的芯片現狀到底怎麼樣,我以爲用魏少軍所長的一句話估計最能說明問題,「中國集成電路與國外最高水平的差距由5代縮短到2代,由20年縮短到5年。」(可能不是原話,大概記得看到的是這個意思)。我以爲這句總結是最能反映中國在覈心集成電路工業的發展示狀了。比起十年前咱們已是進步很大了。十年前,麒麟芯片還不知道在哪,中芯國際還在半死不活的狀態中搖擺。咱們甚至尚未一片可以大量使用的桌面芯片,沒有一片服務器芯片。十年後,咱們多少仍是有了點東西的吧。
2017年我國在服務器CPU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天津海光(與X86兼容)、天津飛騰(與ARM兼容)、瀾起三大公司都有了重大突破,有的已經流片成功,飛騰已經與英特爾E5性能至關。
中天的嵌入式CPU已經出貨超過5億顆,單品出貨超過2億顆。(必需要向中天微表示祝賀,向嚴曉浪教授表示祝賀。)
展訊的產品已經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保有全球30%的市場份額。
華爲的麒麟芯片已經追上和超越蘋果、三星的AP芯片。
海思和海信的智能電視芯片已經開始出貨,且佔有20%的市場,國內6大主流電視商有5家已經開始採用國產芯片。
寒武紀和深鑑科技的AI芯片已經取得很是好的市場檢驗。
魏少軍理事長談2017年中國集成電路設計業發展情況-前沿播報-專題策劃
中國這幾年芯片行業(集成電路行業)發展的怎麼樣,咱們看看有關專業人士的報告,就更清楚了:
1、集成電路設計公司數量沒有變化
在《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動綱要》頒佈後,2016年我國集成電路設計企業數量出現了井噴,從2015年的763家猛增到2016年的1362家,增幅接近80%。根據最新統計,2017年中國集成電路設計企業數量爲1380家,和2016年相比,增長了18家,微幅增加1.32%。
2、設計業總體銷售變化狀況
2017 年,全行業銷售收入預計爲 1945.98億元,比 2016年的 1518.52 億元增加 28.15% 。按照美圓與人民幣 1:6.65 的兌換率,整年銷售約292.63億美圓,佔全球集成電路設計業的比重預計將進一步提高,預計超過1/3。
魏少軍理事長談2017年中國集成電路設計業發展情況-前沿播報-專題策劃
2017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額預計達到4087億美圓,同比增加20.6%。其中集成電路產業爲3402億美圓,這裏面存儲器價格上漲的貢獻最大。
2017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銷售額爲5355.2億元,同比增加23.5%,其中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分別增加24.7%/29.1%/18.3%,佔比分別爲38.3%/27.2%/34.5%。
中國集成電路進出口狀況:IC產業對外依存度依然強烈、進出口逆差依然巨大。
據統計,2017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金額達到2601.4億美圓,增加14.6%,出口金額668.8億美圓,進出口逆差1932.6億美金,增加16.6%。從數據能夠看出,中國集成電路國產化需求很是迫切。 https://pic1.zhimg.com/80/v2-da294e7adb52f5c667ee4ffc7cacf43e_hd.jpg
資料來源 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的機遇與挑戰 | 半導體行業觀察
------------------二者資料來源不一樣------------------------
6、2016 年十大設計企業
十大企業的銷售總和高達893.15億元,較2016年的700億元增幅達到 28.57% 。十大企業中有三家營收超過100億。十大企業有兩家新進企業。
從十大企業的分佈來看,珠江三角洲地區有 4 家,比去年增長1家;長江三角洲地區有 3家,比去年增長1家;京津環渤海地區有3 家,比去年減小2家。
十大設計企業的入門門檻提升到 26 億元,比去年提高了 23億元,提高了3億元。
7、銷售過億元企業的增加狀況
魏教授在會上指出, 2017 年預計有191家企業的銷售超過 1 億元人民幣,比 2016年的161家增長了30家,增加18.63% 。而銷售過億元人民幣企業銷售總和高達1771.49億元,比去年的 1229.56 億元增加了 541.93億元,增幅達44%,佔全行業銷售總和的比例爲 91% ,與上年的 80.97% 相比上升了10 個百分點。
8、銷售過億企業的分佈
在銷售過億的企業中,長江三角洲以 92 家,是四大產業集羣中,銷售過億企業最多的地區,比去年增長21家;京津環渤海以37 家上升至第二,較去年增加了5家;珠江三角洲地區以33家位居第三位,相比去年減小5家。
而在銷售過億的企業的城市分佈中,上海和北京分別以38和30家遙遙領先,其中上海比去年增長2家,北京相較去年減小3家;深圳以 17 家位居第三,緊跟着的無錫和杭州則各有 12 家銷售過億的企業,南京和蘇州分別有11家和10家,武漢和香港分別是3家和2家。
而在五千萬和一億銷售額之間的企業,則由2016年201家降至189家。
在一千萬到五千萬銷售額之間的企業,則由256家成長至2017年的352家。
648家銷售過1000萬的企業銷售額合計佔95.7%。
9、設計企業人員情況
據報告,2017年人數超過 1000 人的設計企業達到 16家,與2016年的 12 家相比多了4家;人員規模 500 到 1000 的設計企業有 20 家,比2016年的持平;人員規模 100 到 500 的設計企業有121家,比去年的123家減小2家。
10、產品領域分佈狀況
在通訊、智能卡、計算機、多媒體、導航、模擬、功率和消費電子等 8 個領域中,有 5 個領域的企業數量增長, 3 個領域的企業數量降低。
從事通訊芯片設計的企業從 2016 年的 241家增長到260 家,對應的銷售總和提高了 30% ,從2016年 688.4 億元增長至900億 。
從事計算機相關芯片設計的企業數量從107家降到 85 家,銷售額從上年的 88.45 億元,提高到今年的 112.53 億元,增加4%。
從事多媒體芯片的企業數量出現拐彎,從 2016 年出現大幅降低,從2015年93 家大幅降低到2016年的 43 家,而2017年又增至72家,但銷售額卻大幅跳升,達到 176.69 億元,比上年的 84.29 億元,增加了 109.63% 。
從事消費類電子的企業從589 家增長到610家,銷售額從 2016年的 311.52 億元 ; 提高到今年的 452.33 億元,增加了45.2% 。
11、產業集中領域有所提升
2017 年,十大設計企業的銷售總和達到 900億元 ; 佔全行業銷售總和的比例爲45% ,比上年的 46 .11% 下滑了1.11個百分點。
相比美國接近 90% 和中國臺灣地區超過 80% 的集中度,咱們的這一比例仍然偏低。
在通訊芯片領域,海思半導體、展訊、中興微電子三家的銷售之和達到600 億元,佔該領域銷售之和 65%; 在多媒體領域,豪威科技一家佔據 57% 的份額。
資料來源 魏少軍理事長談2017年中國集成電路設計業發展情況-前沿播報-專題策劃
看看我國集成電路營收額在全球中的佔比
2017年世界集成電路設計業營收額區域分佈佔比狀況
2017的美國集成電路設計業營收額佔到全球集成電路設計業的53%(約535.3億美圓),居全球第一位;據拓墣產研院報道,中國(大陸)位居第二,佔到21%(約212.1億美圓);中國臺灣地區佔到16%(約161.6億美圓),歐洲地區佔到2%(約20.2億美圓),日本佔到1%(約10.1億美圓),其餘地區佔到7%左右。
資料來源:拓墣產研院
據IC Insights報道,中國集成電路設計業(Fabless)進入全球前五十大企業的有12家,依次爲:深圳海思、紫光展銳、中興微電子、華大半導體、南瑞智芯、芯成半導體(北京矽成)、大唐半導體、北京兆易創新、瀾起科技、瑞芯微等。
以上資料來源: 2017全世界半導體設計產業營業收入狀況報表
中國集成電路與世界最早進的技術比較是有差距,目前沒有多少人不認可,只是這差距每一個集成電路人都在努力去縮小,而不是有些人眼裏的一直原封不動。
2017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各主要環節均維持高速增加,設計、製造和封測的增加率均超過20%,是近年來的第一次。其中,芯片製造業增速最高,增加28.5%;設計業位列第二達到26.1%,銷售額首次突破2000億;增加率長期停留在20%如下的封測業也取得了近年來的最好成績,增速也超過20%。
2017年,中國芯片製造業整年銷售達到1448億人民幣,比上年增加28.5%,爲近年來的最高值。但必須指出,這一數值包含了在華外商獨資企業的經營數據,因此製造業的快速增加包含有這些企業的貢獻。
2017年,中國芯片設計銷售額達到2073億元,首次突破2000億,且與芯片製造不一樣,芯片設計統計數據近乎所有爲本地企業,而且鑑於芯片設計最終產出爲產品,具有與全球產業銷售統計數據進行比較的條件,所以備受關注。
可是像這位答主這種跪着的心態,
「多少錢能花在刀刃上,能產出成果。不然我以爲就安心的當美國的小弟。享受着全球化的福利,用底層和中層供養着上層的模式等待新社會的誕生。人生怎麼樣都是過,國家也是。」
我以爲仍是要不得吧。
「我以爲就安心的當美國的小弟。」以及「人生怎麼樣都是過,國家也是。」你是否是人生中不如人的時候都喊別人「爸爸」啊!你這一生被你叫baba的人應該必定很多吧!
我記得中學時的教育是這樣的
咱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爲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雖是等於爲帝王將相做家譜的所謂「 正史」,也每每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樑。
這一類的人們,就是如今也未嘗少呢?他們有確信,不自欺;他們在 前仆後繼的戰鬥,不過一面總在被摧殘,被抹殺,消滅於黑暗中,不能爲你們所知道罷了。說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假若加於全體,那簡直是誣衊。
要論中國人,必須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誆騙,卻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樑。自信力的有無,狀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爲憑的,要本身去看地底下。
幾十年前魯迅先生都在發出這樣的吶喊,咱們的高中教育又說了這麼多年,爲何咱們中間老是還有那麼多願意「跪着的人」,那些「沒骨頭的人」,那些一遇到什麼挫折就「叫爸爸」的人?!!!爲何?咱們的先輩在最絕望的年代都沒有絕望,都沒有認輸。爲何如今咱們已經稍微能過活了,稍微有那麼點力量站起來了,反倒還老是有這樣的人出來講「瞧,仍是跪着的好吧「以及「跪着活也是活,不是?」
我以爲咱們應該有的態度是認識問題,解決問題,哪怕咱們比別人弱,比別人差不少,可是,我也決不能放棄追求站起了的決心和但願。
咱們看看咱們集成電路行業到底還有哪些差距?我看到的大約有這些:
魏教授給的大約有這些:
我國的製造產能嚴重不足。如今中國的實際產能(高估)約爲每個月20萬片, 產能缺口達到73萬片/月。(這是評價16年的數據,17年數據要稍微好點) 設計業能力不足。 具體表如今:國內代工廠IP核供給不足;設計業缺乏關鍵IP核的設計能力;SoC設計嚴重依賴第三方IP核;嚴重依賴具有成熟IP核的工藝資源;缺少自主定義設計流程的能力;還不具有COT設計能力;主要依靠工藝技術的進步和EDA工具的進步。
生產線建設缺乏統籌 。 中國國內目前已有產能總量14.9萬片/月,仍嚴重不足,大部分產能都是新增還在建設中的(61.5萬片/月) ,目前規劃的產能總量都是合理的,可是
工藝節點的分佈不均,主要集中在40-90nm,預計建成後可能出現部分節點產能過剩,但先進工藝節點產能仍然不足的失衡狀況。
國內各種在建及擬建十二英寸生產線以下:新建12英寸生產線共 26條 ,佔全球計劃建設的12英寸生產線的 42% 。所有建成後,中國大陸的所有產能將達到 111.4萬片/月。本地企業的總產能將達到 76.4萬片/月。從設計業的需求看, 代工產能還沒有達到所需產能的50%。存儲器佈局有意外,但尚在情理之中,有望打破國際壟斷。 更多具體數據你們能夠參看: SEMICON 2017魏少軍教授:中國集成電路過熱了嗎?|半導體行業觀察 魏教授的數據是總結2016的發展狀況,17年的咱沒找到,見諒。
摩爾精英的最新文章中國還有哪些產業受制於人?芯片、柔性面板、飛機發動機和超精密機牀在列是這樣說的,(如下主要是關於集成電路行業的) :
羣智諮詢全球手機產業鏈資深分析師王健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事涉及範圍很是廣,不止是芯片,還包括軟件和技術。以消費電子產品來講,芯片類,手機的SoC,高通和MTK,可是高通的佔比很高,尤爲高端領域;電腦的CPU壟斷性最高,intel和AMD都是美國的,處於壟斷地位;面板的IC,新思的份額也很高;柔性OLED面板和量子點技術用的發光材料裏面的陶氏化學和UDC的部分,其餘供應商很難替代。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集成電路市場,佔全球份額一半以上,也是全球最大的存儲器市場,但在萬億規模的芯片領域,中國目前主要依賴進口。長江存儲一位員工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存儲器芯片約佔芯片市場的三分之一,主要分爲易失存儲器和非易失存儲器,前者包括DRAM和SRAM,後者主要包括NAND Flash和 NOR Flash。
DRAM和NAND Flash是存儲器的兩大支柱產業,中國嚴重依賴進口。其中,NAND Flash產品幾乎所有來自國外,主要用在手機、固態硬盤和服務器。NOR Flash主要用於物聯網,技術門檻較低,中國企業基本已經掌握,但應用領域和市場規模不如DRAM和NAND Flash。
目前,長江存儲做爲中國首個進入NAND 存儲芯片的企業要在2018年才能實現小規模量產。到2019年其64層128Gb 3D NAND 存儲芯片將會進入規模研發階段。上述長江存儲的員工對記者表示,今年將出的第一代產品技術相對落後,「咱們主要爲了技術積累,不是一個真正面向市場的量產產品。可能到明年咱們第二代產品出來後,會根據市場需求量產。」
不只手機等消費電子產品的儲備芯片、柔性AMOLED面板,在飛機發動機等大型裝備領域,中國也一樣受制於人。
以及這篇文章中的圖片危機中興!自力更生掌握核心科技方爲良策 - 俠客島 -,以下圖
出了問題就擺正心態解決問題,覺得「跪着」就能永遠活好的,試問咱們曾經「跪的還不夠麼?你還打讓子子孫孫一直都跪着?」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情,但凡全力以赴就好,路途雖遙遠,但總得走才能知道有多遠吧。
能作事的作事,能發聲的發聲。
有一分熱,發一分光。
就令螢火通常,也能夠在黑暗裏發一點光。
——沒必要等候炬火
比後如竟沒有炬火,我即是惟一的光。
比後如竟沒有炬火,我即是惟一的光。
感懷先輩,雖然不必定能達到他們那種勇毅的地步,但凡有一絲不用去跪的但願,我以爲我仍是想盡力去爭取一下的。不知道大家是否是也這麼想?
文中全部資料均已註明出處,特別強調一下,文章多來自於
以及 半導體行業觀察 公衆號,但願你們多關注一些專業人士的內容。爲中國集成電路行業加油!
貼一個,來咱們看看究竟是有多無知:
個人回答以下:
1,你在哪裏看到的拼多多的銷售額佔全國總銷售額的50%?以及你說的中國總銷售額是什麼東西?零售銷售額仍是其餘?麻煩說清楚。
2,集成電路行業的產業鏈有多長你清楚嗎?你知道哪些是中國的弱項,哪些是咱們的強項嗎?
3,誰給你說的大型芯片企業的併購是爲了技術分享?若是是技術分享,那要知識產權幹嗎?
4,你知道我國的量子通訊和量子計算在國際中的地位嗎?
再次更新,
問題是芯片行業在 中國的現狀中國的芯片現狀如何? 但我以爲芯片,這個稱呼只是你們最後看到的或者想到的那一顆顆CPU,GPU,等等。但其實,芯片只是整個行業的一個結果,而CPU,GPU包括NPU也只不過是數萬個結果中的一兩個。若是問我國集成電路行業的現狀或許更合理些。下面我在分享一下關於集成電路行業產業鏈方面的東西,可能不必定正確,但儘可能有依據。若有不符也請你們指正,若有任何侵權的行爲也請你們及時指出,我立馬改正。
我覺下面一幅圖能反映出當下整個集成電路產業的結構以及有名的巨頭的影響力:
從產業鏈的角度來看,半導體核心產業鏈主要有設計、製造和封測三個環節,形式有IDM和垂直分工兩種。
一、芯片設計:是芯片的研發過程,是經過系統設計和電路設計,將設定的芯片規格造成設計版圖的過程;芯片設計公司對芯片進行寄存器級的邏輯設計和晶體管級的物理設計後,將不一樣規格和效能的芯片提供給下游廠商。
二、晶圓製造:晶圓製造指在製備的晶圓材料上構建完整的物理電路。過程包括掩模製做、切片、研磨、擴散、光刻、刻蝕、離子注入等核心工藝。
三、封裝測試:是將生產出來的合格晶圓進行切割、焊線、塑封,使芯片電路與外部器件實現電氣鏈接,併爲芯片提供機械物理保護,並利用集成電路設計企業提供的測試工具,對封裝完畢的芯片進行功能和性能測試。
來源於 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天時地利人和!| 半導體行業觀察
從IC設計說,那你們應該也必需要了解是目前國際上流行的是Intel的X86,ARM的是RISC;從商業角度來講,這二者基本上是中國十幾年內都沒法超越的(至少目前沒有一點有機會的苗頭)。在X86上,就是Intel,AMD,英偉達等,中國有的是上海兆芯的ZXD。而這中間的差距是多少呢?魏少軍教授說的,「從「十二五」初期的不足國際總體水準的7%提高到了目前的50%,綜合性能體驗達到80%。"」(到2017年爲止。綜合性能體驗達到80%,這個你們都明白)來源在這國產X86 CPU和Intel還有多少差距?這些數據道出現狀_百科TA說 裏面講的各項參數很詳細,你們能夠看看。
而在ARM的是RISC,你們都聽過,高通的驍龍系列,三星的獵戶座,華爲的麒麟,小米的澎湃,MTK以及展訊的。高端的,驍龍、獵戶座、麒麟、你們也都看過各家的旗艦發佈,因此也明白。低端的目前展訊對外宣傳的是佔中低端的市場份額在30%左右。這個你們能夠搜到。
關於指令集方面中國有可圈點的地方很少,其中MIPS算一個。
有中方背景的資本收購了MIPS的母公司Imagination,爲了避開美國政府的審查仍是不得不把MIPS從Imagination剝離出來。從現狀看,要基於MIPS得到商業成功並在國際市場競技,其難度遠遠高於基於Arm指令集。MIPS在中國也不會成爲主流芯片設計廠商的選擇。
國內也有好些公司出了本身的指令集和架構,可是一方面是技術還不夠成熟,另外一方面是更加薄弱的生態系統,須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完成工具鏈,操做系統和相關軟件的開發和推廣,還不能獲得用戶承認,可謂事倍功半,其發展前景也難以預料。
資料來源 中國須要怎樣的指令集架構?| 半導體行業觀察
關於
說的芯片技術分享的問題,在指令集方面,這篇文章有說明 中國須要怎樣的指令集架構?| 半導體行業觀察
RISC-V,以開源架構的名義吸引了不少注意力。開源不是一個新事物,軟件開源也有不少成功案例,如Linux等,但硬件架構開源徹底是另外一個故事。軟件開源,是由於代碼容易更新和升級,能夠快速迭代更新版本,其代價極低。
而若是要搞硬件開源,涉及到巨大的線下成本,糾錯成本極高,徹底沒法實現快速版本更新和從新部署。並且從指令集到IP覈實現過程當中有不少的坑要趟,再到SoC,產品設計週期很長,一個錯誤就可能致使整個項目延期,對商業公司來講其風險也很高。
另外一方面,從指令集角度,開源至關於另立一套標準,全盤創建全新的生態,這就意味着徹底不能借助現有的生態優點和人力資源,這種方式沒有二三十年的積累根本發展不起來。開源架構還面臨碎片化的問題。
從指令集定義要芯片實現,這中間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不一樣公司即便基於一樣的指令集,其實現也多是截然不同,不一樣的功能擴展也可能致使芯片實現的碎片化,對開發工具和軟件的選擇也會碎片化,形成巨大的開發和維護成本。不少人強調指令集免費,但指令集免費不等於IP核設計免費,基於指令集設計IP核的公司也是要盈利的,加上碎片化致使的開發成本增長等問題,又能省多少錢呢?我對此是有疑慮的。
來源 中國須要怎樣的指令集架構?| 半導體行業觀察
在芯片製造方面,中國能提到的就是中芯國際,它的技術與最早進的臺積電三星是兩代的差距(並且是比較樂觀的估計)。在提到芯片製造方面咱們不得不提到的是芯片製造的上游兩個產業,半導體原料和半導體設備產業。文章已經太長,我直接分享連接給你們看看吧,中國半導體產業的天時地利人和!| 半導體行業觀察 這片文章從半導體原料生產的硅片,DRAM存儲,GPU和MCU,大陸圓晶廠的建設,封測廠商佔比(我國和國際上的對比)等等方面分析了我國與目前國際上的差距以及 咱們的優點。我沒有看到過比這更詳盡的資料了,歡迎你們分析更好的東西。
存儲芯片方面不只僅有DRAM還有NOR Flash,NAND Flash,SSD的控制芯片等等,可參看這片文章5種傳統+3種新型存儲器大剖析:我國可否打破巨頭壟斷? - EDN電子技術設計
而在光通訊領域,你們能夠參見這片文章高端全靠進口,國產光芯片如何崛起?|半導體行業觀察
而在個別芯片領域我國具備壓倒性優點,其中就是礦機和指紋識別芯片,有表明的芯片廠商是:比特大陸 和匯頂科技又一個被中國廠商作死的芯片市場!|半導體行業觀察
若是想看中國這些年的集成電路產業發展路徑能夠看看這個致中國半導體工做者的風雨60年 | 半導體行業觀察,目前中國的優點和不知能夠看看這個中國速度背後的輝煌與辛酸 | 半導體行業觀察
我以爲這幾篇文章也寫得挺好,分享與你們。
以上就是我可以分享的了。謝謝你們。更多詳細的優秀資料請你們關注@半導體行業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