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和jQuery有點關係,js是一種腳本語言,主要用於客戶端,如今主要用於實現一些網頁效果。javascript
jquery是js的一個庫,你能夠認爲是對js的補充,提供了不少方便易用的方法,兼容性也好不少,我的更喜歡用jquery。css
AJAX全名是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意思是異步JavaScript和XML。是一種建立交互式網頁的技術。簡單點說就是能不經過後臺在網站前臺進行數據庫操做了。html
json(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 是一種輕量級的數據交換格式,有點像xml,用於在不一樣平臺交換數據,不過json能夠直接傳送對象,方便很多java
JavaScript(簡稱js)是一種主要運行於瀏覽器中的弱類型的動態腳本語言,能夠用來實現網頁上的一些高級功能,如數據驗證處理、頁面動態效果、定時任務、與用戶交互、發送/接收服務器端數據等等。jquery
動態語言指的是程序運行時能夠改變結構,主要體如今:
① js中的變量在聲明的時候不須要指定類型,其實際類型由程序運行中的賦值決定,在運行過程當中變量的類型也能夠改變。注:這一點是動態語言的特徵,並非弱類型語言的特徵,以前的回答有誤。
② 函數可變。js容許在運行過程當中使用eval動態執行字符串裏的命令,也能夠經過new Function等方式由字符串動態構造函數,函數能夠被建立、修改、刪除,能夠從已有函數構造出新函數,等等。
③ 對象的成員可變,能夠動態添加、刪除成員屬性或成員方法。ajax
弱類型指的是js中的變量在參與運算的時候能夠根據實際須要動態轉換類型。與之相對應的是強類型語言——變量通常不容許自動轉換類型(某些強類型語言的字符串鏈接操做除外),若是參與運算、調用時不符合要求的類型,則會在編譯階段報錯。數據庫
js是1995年由Netscape公司的Brendan Eich爲自家的瀏覽器Netscape Navigator開發的,當時意圖是用於網頁上的表單驗證,即驗證表單的各個輸入項是否符合預約規則,在驗證經過後才向服務器提交表單內容,減小頁面與服務器端沒必要要的頻繁交互。編程
js的最第一版本只用了10天就開發完成,固然不是徹底從無到有,而是借鑑了其餘一些語言的特性來開發。如此倉促開發,js天然有一些先天不足,但同時也具有了基於弱類型動態語言的方便靈活、對象原型繼承、函數是一種特殊的對象等優秀特性,因而愈來愈獲得普遍應用,而語言自身也在標準化組織的推進下不斷髮展進步。json
在瀏覽器發展的早期,Microsoft仿造JavaScript推出了類似的腳本語言JScript,在IE瀏覽器中使用,Microsoft同時推出的還有VBScript。後來爲了解決不一樣瀏覽器中腳本語言不兼容的問題,在ECMA(歐洲計算機制造商協會)成立了標準化小組,由各廠商參與,共同制定JavaScript的語言規範,規範化的這門語言被命名爲ECMAScript。c#
js也能夠在瀏覽器以外的其餘場合使用,如服務器端的Node.js、java的Rhino、無界面瀏覽器PhantomJS等。
jQuery是js的一個工具庫,由John Resig在2006年發佈。
j表明JavaScript,query是「查詢」的意思。也就是說,這個庫的意圖是基於JavaScript的查詢。
查詢的目標是什麼?答案是DOM(文檔對象模型)結構中的Node(節點)。一個網頁就是一個html文檔,而網頁上的全部內容都是節點,包括文檔節點、元素節點、文本節點、註釋節點、屬性節點等等。而jQuery的查詢最主要針對的是元素節點,如段落(p)、錨點(a)、表格(table)等,只有少數方法能夠處理文本節點與註釋節點。同時jQuery還能夠用attr方法方便地對元素節點的屬性進行讀取/設置。
document.getElementById('elem1')
或者是獲取頁面上的全部checkbox元素,首先須要獲取input類型的元素: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input')
而後對得到的元素列表進行for循環處理,逐個判斷其類型是否爲checkbox。
若是有更多元化的查詢要求,則對應的js代碼也會至關複雜。雖然有一些庫能夠解決這方面的需求,但強大程度、易用性等方面都不太理想。
$('#elem1')
與
$(":checkbox")
同時,jQuery還有一個核心思想——鏈式操做,例如:
$('div.con') .height(100) .show();
這樣的連續調用可讓代碼書寫更加簡潔,也就是jQuery本身的口號:write less, do more。
此外,jQuery還提供了瀏覽器兼容、樣式讀寫、事件綁定與執行、動畫等特性,後來又加入了ajax、promise等,再加上方便的插件編寫機制,對整個js的生態圈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能夠說是js歷史上影響力最大的一個庫。其中選擇器引擎後來被單獨剝離出來成爲sizzle,供其餘的js庫調用。這部分的工做還影響了官方,在jQuery成功以後,瀏覽器纔有了querySelector與querySelectorAll方法。時至今日,雖然有了querySelector與querySelectorAll,但jQuery的選擇器仍然有少部分特性是前2者所沒法替代的。
ajax全稱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異步的JavaScript與XML),是網頁無需刷新頁面、使用js與服務器進行交互的一種技術。
有時候會有這樣一種需求:只但願更改頁面上的一個區域。然而在從前的技術框架內只能刷新整個頁面,帶來的後果是:①須要從新傳輸整個頁面,服務器端與客戶端的流量消耗都會比較大;②若是是動態頁,服務器端須要從新生成整個頁面,即便是那些客戶本來不想要刷新的區域,增大了服務器的負擔。
Google的Jesse James Garrett在2005年初發表了一篇文章,提供瞭解決這種需求的技術方案,也就是ajax。實際上這是一種實踐先行的技術,該方案的技術依賴之一XMLHTTP在1998年就已經被Microsoft開發出來了,而Google在若干年後使用這項技術開發Google Maps等產品以後,才發表了相應的文章並對其進行了命名。
ajax的基本流程能夠歸納爲:頁面上js腳本實例化一個XMLHttpRequest對象,設置好服務器端的url、必要的查詢參數、回調函數以後,向服務器發出請求,服務器在處理請求以後將處理結果返回給頁面,觸發事先綁定的回調函數。這樣,頁面腳本若是想要改變一個區域的內容,只須要經過ajax向服務器獲取與該區域有關的少許數據,在回調函數中將該區域的內容替換掉便可,不須要刷新整個頁面。
XMLHttpRequest在發送請求的時候,有兩種方式:同步與異步。同步方式是請求發出後,一直到收到服務器返回的數據爲止,瀏覽器進程被阻塞,頁面上什麼事也作不了。而異步方式則不會阻塞瀏覽器進程,在服務端返回數據並觸發回調函數以前,用戶依然能夠在該頁面上進行其餘操做。ajax的核心是異步方式,而同步方式只有在極其特殊的狀況下才會被用到。
XMLHttpRequest在早期IE瀏覽器裏是使用ActiveX來實現的,並非瀏覽器自身的對象。後來其餘各家瀏覽器也都實現了XMLHttpRequest對象,而高版本IE也把XMLHttpRequest改成了瀏覽器的內建對象。
JSON全稱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js對象標記法),由Douglas Crockford在2002年發現並制定了標準。從名稱上就能夠看出來,JSON是基於JavaScript的,是JavaScript的一個子集。JSON是用JavaScript語法來表示數據的一種輕量級語言。
雖然Douglas在2002年就註冊了http://json.org,而且爲各類語言編寫了解析與構造JSON數據的庫,但在最開始的幾年JSON一直沒有獲得足夠的重視。狀況一直延續到ajax的出現。
從ajax的命名中咱們就能夠看到,數據交換是經過XML格式進行的。在ajax剛出現的時候,絕大多數應用都是採用XML格式,也有少數使用純文本的。可是XML格式有一個缺點,就是文檔構造複雜,須要傳輸比較多的字節數。在這種狀況下,JSON的輕便性逐漸獲得重視,後來替代XML成爲ajax最主要的數據傳輸格式。能夠舉個簡單的例子感覺一下兩者的區別: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root> <article> <title>Article Title1</title> <content>content1</content> </article> <article> <title>Article Title2</title> <content>content2</content> </article> </root>
{ "article" : [ { "title": "Article Title1", "content": "content1" }, { "title": "Article Title2", "content": "content2" } ] }
XML規範其實是比較複雜的,單純做爲數據傳輸來講它過重了。在ajax領域中JSON取代XML的過程,是一個很好的「用腳投票」的範例。
而JSON的影響力在此後還繼續擴大,有些軟件將其做爲配置文件的格式,有些編程語言也吸納了JSON的優勢。例如c#,在高版本里能夠這樣寫:
Dictionary<int, string> dict = new Dictionary<int, string>{ {1, "a"}, {2, "b"} };
可是若是c# 2.0這樣寫,但是會報錯的。在2.0裏只能寫成下面這種形式:
Dictionary<int, string> dict = new Dictionary<int, string>(); dict.Add(1, "a"); dict.Add(2, "b");
等價於
Dictionary<int, string> dict = new Dictionary<int, string>(); dict[1] = "a"; dict[2] = "b";
比較一下兩種寫法的區別,不只有便捷性的差距,並且前一種寫法能夠在聲明變量的同時爲變量賦值,後一種寫法則不行,這會影響到類屬性的初始化操做:在c# 2.0中,只能把針對Dictionary之類複雜對象的初始化代碼寫在函數裏,而不能直接寫在類屬性的聲明處。
感受上是c#受了JSON(或者說js)的影響。但此處是我我的的感受,若有錯誤請指出。
回到js自身,對於對象構造有兩種方法:基於對象的完整寫法,字面量表示法。前者如:
var obj = new Object(); obj.title = "title1"; obj.content = "content1";
而與之對應的字面量表示法則寫爲:
var obj = { title: "title1", content: "content1" };
有一天,大家人類不知足網頁只是一些文字和圖片的展現,但願頁面上能夠有更多功能。好比點擊一個按鈕,彈一個窗口或者改變頁面上某些內容。
爲了實現這種功能,就創造了一門腳本語言,逐步升級演化成了 JavaScript 這門語言。
JavaScript 爲頁面提供更多功能,是頁面交互功能的基礎語言。此外它的語言規範和引擎還被用於其餘領域,好比 Node 等。
人類爲了讓本身頁面功能更加豐富,使用了大量的 JavaScript,而且寫了很是多的代碼。這時候發現不一樣瀏覽器對 JavaScript 的支持程度很是不統一,並且原生 JavaScript 實現某些看起來很簡單的功能都很麻煩。因而 jQuery 就把這些兼容性問題統一,並封裝了大量的 API,可讓你很是簡單就實現不少功能。
jQuery 屏蔽了瀏覽器之間的兼容性問題,針對經常使用功能封裝了大量的 API,並支持插件機制,讓你寫 JS 的效率很高,質量很好。
簡單的頁面上的交互再次不知足人類的需求,好比一個資料填寫表單,須要填寫一個名稱,這個名稱還必須不能跟以前的重複。校驗這個名稱不能重複,就須要把數據提交上去,與服務器端數據交互的方法就是 form 提交表單。這時候須要用戶填完全部的表單,點擊『肯定』以後提交校驗。若是此時名稱被佔用就悲劇了。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案關鍵點在數據交互上面。最好的解決方案應該是輸入完名字以後,就自動去吧數據發給後端,而後拿到結果並提示給用戶,而不是統一提交。因而人類就想出了一套新的數據交互方案,即無刷新的異步請求,名字叫 Ajax。經過 Ajax 能夠經過 JS 與後端接口進行數據交互,而不會影響當前頁面。當接口返回『被佔用』的時候,JS 在頁面上給個提示就能夠很好的實現了。
Ajax 技術提供了一種新的先後端數據交互方式,不須要刷新頁面,並且不阻塞頁面執行流程,異步的去請求去獲取、交互數據。
一開始只是經過 Ajax 異步發一個請求,數據就是一個簡單的用戶名稱,因此直接按照字符串發過去就行了。後來須要 Ajax 發送的數據愈來愈多,好比一整張表單。這時候就須要有一套規則來描述更復雜的數據,一開始估計就是用一些字符分割拼起來,再後來人類用 xml 來描述,發現解析仍是挺麻煩的,因而就基於 JavaScript 的數據類型創造了 JSON 這種數據描述格式,很簡單的就能夠描述很複雜的數據。同時獨立於語言,這樣就能夠在多種語言內使用。
JSON 用來描述先後端數據交互的內容格式,有了 JSON 這樣的一套統一的描述規則,先後端解析數據的成本變低,使用很是簡單。JSON 屬於 JavaScript 的一個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