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體網絡(Ontology)算法
新一代分佈式信任鏈網數據庫
在開始瞭解項目以前,讓咱們先看一段「第一財經」頻道關於「本體網絡」的介紹:安全
項目介紹網絡
1摘要架構
類型 併發
提供不一樣分佈式應用場景的開放基礎模塊,構建跨鏈、跨系統、跨行業、跨應用和跨終端的分佈式信任基礎設施。框架
定位 分佈式
基於區塊鏈/分佈式帳本的信任體系,結合多維實體認證、多源信息交換協議、分佈式數據協同、分佈式流程、分佈式社羣、分佈式存證等業務領域基礎模塊,在技術、法制和組織方法上創建各個領域的協做「信任」。工具
背景 oop
區信任機制多元而分散化
數據信任的問題
數據交換安全、數據寡頭化、數據零散化、虛假信息等場景。
人的信任問題
個體角色缺失、聲譽評價、身份認證等場景。
物的信任問題
權益管理、物聯管理、公益捐贈追溯等場景。
協做間的信任問題
社羣管理協調、流程監督等場景。
小結
格局巨大的全球信任網絡基礎設施,本體網絡將做爲底層設施支持上層各種應用的開發與應用,應用團隊只須要關注自身的業務,而不須要將過多精力用於區塊鏈或其餘底層技術,對於開發商和企業間,本體網絡將經過底層的協議支持,串聯各數據主體與信息主體,造成多維的場景支持 ,也就是說對B端來講本體更像是一座橋,橋接全部須要信任網絡的企業和商家,而對C端用戶,則提供各式各樣的,完善到只有你想象不到,但沒有本體網絡不想作到的點對點協做場景。
亮點
幾大關鍵詞:識別、整合、信任生態、協做
識別
保護數據隱私安全和易擴展的實體標識驗證體系,支持本體信任網絡中的各種實體包括人、組織機構以及物品的分佈式和多樣化的識別與認證。
整合
多鏈、多系統融合的協議網絡,來自不一樣的鏈和系統支持不一樣業務體系,經過本體各種協議進行協做。架構體系靈活擴展,知足不一樣業務領域需求和業務應用支持。
信任生態
體系化的、流程化的、一體化的信任生態,爲信任源有效協同、數據源互聯互通提供底層技術基礎。
協做
分佈式流程協做、分佈式權益管理、分佈式社羣管理分佈式內容生產和交易體系、分佈式普惠金融。
代幣功能
代幣分配及經濟模型,資金監管等目前未披露,目前處於制定階段。
小結
互聯網時代的終點是信息無死角流通,區塊鏈時代目標是價值無死角流通,而信任頗有可能會成爲將來全部個體(人、數據、物、企業)自身最大的標識屬性貨幣,信任代幣化,背後的價值和實質是影響力變現,天生具有強大的吸量和吸金屬性。本體的生態構想龐大而宏偉,基本囊括了包含信任網絡和可協做環節的全部場景。佈局在基礎設施、協議和模塊層、應用層各個環節,其激勵生態的可延展性和想象空間很是可觀。
2邏輯:本體生態圈
本體信任網絡
版權保護、慈善公益、金融、醫療、政務、保險、物聯網、資產管理八個模塊,各模塊之間又能造成兩兩組合甚至三三組合的信任互聯網。
信任體系上的點對點協做
須要協做的地方,就須要信任傳遞,各種流程、內容生產傳播、社羣管理、權益分配等,基於本體的底層架構實現。
人、物、數據的多源認證
人、物、數據的多重認證,溯源、關聯。我的畫像、物的可信數字身份創建及對外服務接口。數據的發現、受權與交易框架協議。
技術層面用到的工具
密碼學技術和數據保護組件 Ontology Crypto Package (OCP)
數據交易市場 Ontology Marketplace (OM)
全局事務數據庫 GlobalDB
混合預言機 HydraDAO
無限擴展共識引擎 Ontorand Consensus Engine
更多具體場景的具體組件
小結
從願景來說,本體是信任的底層基建和價值轉化通道,而從實現邏輯來看,本體能夠說把跟蹤經濟的邏輯應用到了極致。首先分佈式數據庫的使用嵌入到各個環節,在人的數據、物的數據的轉移過程當中,即保護隱私又讓其流動產生價值;另外一方面,本體生態中對我的行爲(人的多樣性識別與認證,可信的數據追蹤)、物品溯源、數據(內容、權益、聲譽)跟蹤、交易買賣、關係和協做等均匹配了對應的信任傳遞模式,並在技術層面提供數據底層和協議支持,配套各類具體場景的應用組件。若是說從小蟻到NEO,逐步實現基於智能合約的傳統資產數字化和上鍊,那麼Ontology是實現關係以及信任資產的數字化和上鍊。
本體網絡會用到NEO的智能合約,但其實不徹底搭建在NEO之上,將創建本身的區塊鏈,因業務範圍涉及身份和數據。金融機構及政府目前很難接受基於NEO或以太坊區塊鏈的敏感信息存儲。其次NEO不適合本體想要實現的各個場景,尤爲是身份認證服務不得不面對的高吞吐量和低延遲。所以本體其實更須要和必須具有拓展性。最後一點,因爲本體網絡被設計成「鏈網體系」,不是一個單一的區塊鏈,多重互操做的「鏈網設計」中,各旗下的生態,會衍生出各自獨立的治理模式,各自社區轄區不一樣的發展邏輯。
目前官網僅放出了概覽白皮書。還未披露生態白皮書、技術白皮書、治理白皮書等。從官方新聞中還能瞭解到的是,本體網絡首個版本將於年第一季度發佈,以後本體團隊將針對不一樣場景構建特定的區塊鏈,也就是說,本體的面世,其實並不要遙遠。
項目成員
目前官網和白皮書中沒有披露詳細的團隊成員信息,從官方公衆號的對外的新聞了解到,本體網絡本體網負責人是onchain分佈式科技的首席架構師李俊。
在上個月底本體網絡在紐約Liberty Street舉行的發佈會上,NEO區塊鏈及其生態下的AlphaCat、TheKey、Qlink、PeerAtlas等項目應邀參加,NEO區塊鏈創始人達叔來到現場,他說,本體網絡和NEO將會有緊密合做。
「本體網絡將使用NEO智能合約,同時,NEO將爲本體上主要的數字資產服務提供商提供清算和結算等服務;而本體網絡也將爲NEO的一些項目提供技術支持。」
小結
本體團隊背靠NEO天團,又有onchain首席架構師掌舵,在行業經驗和項目經驗上具有駕馭此量級項目的實力。
路線規劃
官方暫未披露。
由於沒有路線圖,因此只能結合實現難度大體作一個預估,本體在的第一階段更多多是和NEO的結合和資源吸取,即NEO對本體提供資源加持,好比社區方面,NEO能夠爲本體提供早期生態的支持,在技術方面,NEO在數字資產、金融清算、結算的經驗積累,能夠在服務和技術支持提供協助。在後續開發、本體主網落地、生態構建的各個節點中,本體除與NEO資源互補,還須要不斷不斷地與業內創建更多更緊密的聯繫,畢竟真正實現跨鏈、跨系統、跨行業、跨應用、跨終端的信任價值橋樑的宏偉願景,還有很長的路須要走。
在技術白皮書出爐前,沒法得知本體網絡針對身份存證及數據服務方面在技術上是否有創新,好比高吞吐量和低延遲的解放方案,是否會引入一些中心化互聯網設施來輔助去中心化區塊鏈等,而多鏈間的關係和操做,擴展性等是否留有大招也是未知數,從構想來看,本體構建的生態圈具有在商業層面上的價值高於技術層面上,假設18年的發展過程當中,其餘跨鏈方案和底層鏈項目在技術上所取得的突破恰好有值得借鑑的經驗,對本體的商業化路線和進展是有利的,2018年,區塊鏈圈將很是有意思。
社區資料
官網:
https://ont.io/#/home
新聞:
https://ont.io/#/news
電報:
https://t.me/OntologyNetworkCN
Stack:
https://t.me/OntologyNetworkCN
Twitter:
https://twitter.com/OntologyNetwork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Ontology-Network-468098413590227/
Reddit:
https://www.reddit.com/r/OntologyNetwork/
//////////////////////////////////////////////////////////////////////////////////
而就在一個多月之前,身兼Onchain CEO和NEO創始人達鴻飛及,在紐約發佈了Ontology 本體網絡,頓時引發海內外媒體熱議。股神巴菲特旗下的美國商業資訊Business Wire稱「本體項目在紐約引發了轟動」;加拿大知名的區塊鏈媒體Bitcoin Canada則表示:「本體網絡正在作一件從未有人作過的事」。
那麼,NEO, Onchain和Ontology本體網絡究竟有着怎樣千絲萬縷的聯繫呢?爲何達鴻飛本人屢次表示,被稱爲「中國以太坊」的NEO,其實不只僅是「中國的以太坊」呢?他們之間到底有什麼異同呢?
本文內容所在位置
1/3丨NEO的火爆歐洲行
2/3 | 「中國以太坊」上門踢館 – 中歐以太坊的異同
3/3丨獨家專訪NEO生態夥伴 – 智品Zeepin的創始人&CEO 朱飛
解鈴還須繫鈴人,咱們一塊兒經過「達叔」本人在2017年12月4日,世界區塊鏈大會的演講來尋找答案吧。
NEO 創始人 達鴻飛在世界區塊鏈大會的演講
ps:達叔在海外的人氣真的是很是旺呢,無數」外國人「都被圈粉。看看Youtube下面的人氣評論吧截圖吧。
言歸正傳
關於NEO
NEO(原名Antshares)是一個非盈利的社區化的區塊鏈項目,是利用區塊鏈技術和數字身份進行資產數字化,利用智能合約對數字資產進行自動化管理,實現「智能經濟」的一種分佈式網絡。
NEO的發展歷史
「
與其餘不少項目不一樣,NEO老是在達到,或者即將達到某個里程碑的時候纔開始發起衆籌
」
2014.6 種子輪
當時尚未ICO的概念,受到Asic Miner(烤貓機)在bitcointalk.org論壇發起衆籌的靈感,啓動了小蟻Antshare的「種子輪」衆籌。9個天然人和1個機構(PreAngle)一塊兒投資了這個項目,共募集資金 90000美金,分出10% TOKEN。
2015.5 在Github上發佈代碼
2015.9 ICO 1
共募集2100BTC,按照當時的價格,約爲70萬美金。ICO首輪結束後的兩個月,發行了試行版本。
2016.9 ICO 2
共募集6069BTC,按照當時的價格,約爲380萬美金。1個月之後發佈Main Net主網
2017.6 原小蟻改名爲NEO
更名以前,NEO並不爲中國之外的社區所熟知。改名爲NEO後,海外社區開始研究NEO的白皮書和代碼,並發現NEO的設計頗有趣,好比,有兩個原生代幣,共識機制與其餘項目不一樣,技術有優點,最重要的,還便宜!馬上引發了海外社區的熱議。
2017.11 宣佈全款退回全部投資人在前三輪的投資
按照當年投資時的BTC價格,全數退回全部投資人等額的投資。NEO是世界上第一個退回給投資人全款的項目,至關於投資人分文未出就得到了NEO的份額
「
根據Marketcap的數據顯示,NEO早已成爲國內第一區塊鏈公鏈平臺,而且穩居在世界前十。
」
NEO的應用生態
衆所周知,公有鏈平臺的成功與否,取決於創建在上面的應用。平臺和應用互相促進和適應,造成應用生態。到底有多少個DApps運行在NEO上呢?達叔舉了如下幾個例子
Red Pulse: 第一個基於NEO ICO的項目
被稱爲區塊鏈上的」彭博社「,在68分鐘內募集1500萬美金
NEX:基於NEO的DEX(去中心化的交易所)根據達叔預測DEX在將來一兩年會火
其餘近期推出項目:
QLINK, THE KEY, AlaphaCat, DEEPBrain, PeerAtlas...
曾經使用以太坊,如今移植到NEO的項目:Bancor, Loopring...
NEO VS 以太坊
「
NEO和以太坊設計理念的不一樣,也就決定了它們在技術和經濟模式的不一樣
」
技術比較
共識機制不一樣
NEO使用的dBFT(一種改進的拜占庭算法)的共識機制。這是一個兩層的機制,第一層,全部NEO持有者能夠投票選舉出一個參與共識的團體(至關於衆議院);第二層,由這個團體對每一筆交易進行確認,達成共識。 設計的優點在於,不會被分叉,交易一經確認不會被撤銷或者回滾。
以太坊還在使用挖礦的方式(能源消耗大),共識機制雖然要切換到PoS(Proof of Stake 權益證實),仍然沒法迴避分叉的可能性
智能合約系統不一樣
NEO的智能合約支持類屬語言,包括C#, Java, JavaScript和Python, 將來還會支持 GO代碼以及C。
以太坊須要開發者額外學習 Solidity, Serpen。這個區別表示NEO具備更好的擴展性。
擴展性不一樣
NEO的智能合約能夠處理每秒1000個交易。這是由於NEO節點能夠對智能合約進行」動態分片「。區塊鏈的製造者能夠即時的決定如何並行的處理交易和智能合約。
以太坊的智能合約智能處理每秒20個交易量,使用的序列化的靜態分片
「
這就是爲何我認爲NEO是最適合DEX運行的平臺。由於徹底知足DEX運行的高速度,大吞吐量的特性
」
經濟模式比較
代幣設計不一樣
NEO內置兩種原生代幣:NEO 和 GAS(NEOGAS的簡稱),把股權(Stake)和使用(Utility)分開;
以太坊仍是混合爲一種(ETH)
交易費用不一樣
NEO的智能合約對普通用戶免費,只向企業收取GAS費用,因此運行在NEO上的智能合約並很少;
以太坊面向普通用戶收費
監管機制(鏈上)不一樣
NEO採用身份可識別的驗證方法,合規性基本聽從;
以太坊採用匿名驗證;
監管機制(鏈下)不一樣
NEO理事會掌管5000萬NEO Token(至關於20億美圓), 用來增強生態建設,幫助開發者應用落地;
以太坊由以太坊基金會運做
關於ONCHAIN
Onchain是由達鴻飛,NEO的另外一個聯合創始人,以及復星集團投資的,是一家專門爲企業和行業提供完整的分佈式技術的公司。
Onchain的核心產品叫作DNA(Distrubuted Network Architect 分佈式網絡架構)。Onchain 能夠理解爲區塊鏈模板,使用這個模板以後,你就能夠很容易的去搭建起聯盟鏈、私有鏈,能夠高度進行定製化,快速與企業業務系統集成
目前Onchain已經有一些落地的項目好比:以聯盟鍊形式存在的,和貴陽政府合做建立的基於區塊鏈的誠信體系平臺「身份鏈」。電子數據存證平臺「法鏈」和爲光大證券提供的私有鏈「企業數字資產平臺」。
關於Ontology 本體
「
不少私有鏈、聯盟鏈,並不成功,爲何?如今有不少公司在作底層技術,還有不少公司在作上層應用。我想咱們還不具有兩件事情:1.咱們缺乏一個穩定的貨幣來充當結算層;2.咱們缺乏一個電子身份,來把現實生活中的合法身份映射到區塊鏈的世界中。缺乏這兩個條件,咱們的商業將停留在實驗階段,不可能作到真正的落地。
因而我有了一個想法,要建立一個多鏈、多系統,能內部協同的協議網絡。在這個網絡裏,有數字身份鏈,有資本清算鏈,因而咱們建立了Ontology。
」
Ontology 是一個開放的,分佈式融合的信任體系。做爲信任的底層基礎設施和底層價值通道,當企業把應用創建在Onotogoly上能夠實現三件事:
數字身份:用戶、組織能夠建立和掌控他們的身份
數字存證:你能夠把數據加在這個身份上,好比我的的工做經歷、資質或者產品的物流信息
受權身份數據的使用:當前受權身份數據的使用還很是難實現,通常須要不少不一樣的流程。Ontology能夠扮演一個統一的受權層角色
NEO和Ontology
Ontology能夠和NEO的大生態產生協同效應:
Ontology可使用NEO的智能合約系統
Ontology能夠做爲一個緩衝層,把傳統的企業鏈接到NEO中:受到法律、政策、規則的限制,目前把傳統企業放到公開、透明的區塊鏈上,在世界範圍內都是一個難題。Ontology做爲一種私鏈、聯盟鏈和公有鏈的混合網絡。傳統企業能夠建立本身的Ontology,而後鏈接到NEO這個更大的生態系統中
在Ontology上運行的應用可使用NEO發TOKEN
Ontogoly可使用NEO提供清算和結算服務
Ontology應用發行的Token,可使用NEX進行交易
說了這麼多,相信各位對NEO、Onchain和Ontology有了更深層的瞭解了吧。這三者相輔相成互相提升競爭優點,共同打造全方位的區塊鏈生態,使得整個棋盤得以完整。
此次NEO歐洲行的團隊裏不乏優秀的應用團隊,中歐區塊鏈觀察也有幸的採訪到了近期剛剛完成衆籌的Zeepin 智品鏈 CEO&創始人朱飛。Zeepin在18號衆籌當天五個小時內就完成了硬頂,這個基於NEO的文創行業的應用,究竟解決了一個什麼樣的問題?帶來什麼價值?爲何這個項目受到如此之多的熱捧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