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員,你的安全感呢?

 

hero-image

同病相連

最近跟一位同事談心,他很是熱愛技術,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極客,不只如此他有很強的執行力,並能鍥而不捨,從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將來幾年將會成長起來的一個技術牛人。可是,他有比較嚴重的焦慮症,好比:幾天沒有看書就會很是糾結,一般狀況是他須要花時間來陪孩子和家人,他會感受本身浪費了寶貴時間,精力沒法集中在當前所作的事情上。我接觸的同事中,越是對技術有追求,好像越是有這樣的感受,算起來這種不安的感受應該屬於特定程序員羣組中一種典型現象,其實作爲導師的我也是常年被這種感受所困擾。 他是這麼描述本身的:程序員

我已經工做4年了,可是我在數據庫底層HTTP協議併發分佈式系統都沒有深刻地理解,我以爲特別懼怕。數據庫

不用討論工做4年的程序員應該有什麼樣的表現,掌握多上技術,深度如何,視野是否開闊,咱們來看看別人眼中的他吧:編程

  • 對技術極度有熱情
  • 學東西很是快,幾周時間就搞定了Ansible, Chef, Puppet
  • 閱讀很是廣,除了技術以外,涉足項目管理,金融,內心,社會等

看看他的書單(我截取了其中1/4的一年要讀完的書單,實際上他讀完的書比計劃要多),也會對他有更深入的認識:安全

  • 像外行同樣思考,像專家同樣實踐:科研成功之道(修訂版)
  • 古今數學思想(新版·典藏本)(套裝全3冊)(第1~3冊)
  • 思考,快與慢
  • 數據化管理:洞悉零售及電子商務運營
  • 探索複雜性
  • 日誌管理與分析權威指南
  • ...

心理學上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心理學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最先見於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理論研究。雖然國內外對此作過諸多研究,然而對於「安全感」至今還沒有達成共識,如下列舉了一些關於安全感的定義:併發

  • 弗洛伊德認爲當個體所受到的刺激超過了自己控制和釋放能量的界限時,個體就會產生不安全感。換句話說,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衝突、焦慮、防護機制等是由我的幼年、成年階段某種慾望的控制與知足方面缺少安全感形成的。
  •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最先對安全感做出了明確界定,指出「安全感」是一種從恐懼、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受,特別是知足一我的如今和將來各類須要的感受。
  • 安莉娟等對精神分析理論、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中的安全感理論進行總結,提出安全感的定義爲:安全感是對可能出現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以及個體在應對處置時的有力無力感,主要表現爲肯定感和可控制感。

從以上的定義咱們大體可以看出安全感大體有兩大要素:負面的外部刺激正面的內在能量。簡單來講當內部能量可以抵消負面的外部刺激,人是有安全感,由於個人「能量結界」沒有消散,反之則沒有安全感,沒有人會在「能量結界」被打穿以後還悠然自得。那麼這個「能量結界」的大小就是所謂的溫馨區域了,若是用綠色表示很安全的話,那麼溫馨區域應該是中心是深綠色周邊是淺綠色的圓。理所固然,隨着它的範圍的增大,我的的溫馨區域也就不斷的增大。編程語言

爲何會焦慮

人爲何會焦慮,當某一件可以刺激心裏產生負面影響的事情發生時,人們就有可能會產生焦慮的情緒。這是一種缺少安全感的情緒和典型表現。在學生時代,咱們會由於害怕考試失敗而焦慮;在職場上,咱們會由於沒法完成某項工做而焦慮;在孩子的教育過程當中,咱們會由於擔憂沒法找到合適的學校而焦慮;在人到中年時,咱們爲由於身體的退步而焦慮。由於咱們沒法肯定可否處理這種情形。所以對於一些場景,咱們到會顯得十分從容,「開卷考試,有書在手心中無憂」,「跟本身的下屬溝通績效問題,輕車熟路」,「住在一個教育資源較爲發達的地區,孩子的教育問題就顯得不那麼明顯」,「天天花半小時來作慢跑,很是顯著的改善身體情況」。分佈式

奇普•康利(Chip Conley)在他的《如何控制本身的情緒》很好的闡釋了爲何會焦慮:學習

焦慮 = 不肯定性 * 無力感優化

在講述如何控制焦慮者衆情緒時,他分享了一段TED上的經歷:spa

TED曾要求我談談幸福的無形資產,以及商界和政界領導人應如何開始學習衡量和重視人生最有意義的東西。這彷佛是一個無情的諷刺,個人任務是登上講壇,以一個專家的身份,探討一個那時連我本身都以爲難以捉摸的主題。儘管我在《巔峯》一書中宣稱要以自我實踐的方法來經商,但我已經失去了那種神奇的感染力。「我陷入了以爲本身無用的思惟定式,而可以克服這一挑戰的惟一辦法就是寫下有關我人生經歷的演講詞並練習無數遍。我覺得追求完美是緩解焦慮的良藥。你也許有過相似的遭遇,認爲設定目標會讓本身舒服。但事實是,追求完美只會放大焦慮。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我一直痛苦地寫着一份以幸福爲主題的演講詞,這一次和我正常準備演講的經歷徹底不一樣。個人風格是傾向於即興發揮和貼近聽衆,而非機械式和反覆演練。因而越臨近TED大會,我就變得越焦慮。個人演講被安排在會議的最後一天(就在電影導演詹姆斯·卡梅隆以前)。因此當我抵達會場時,我還有5天痛苦難熬的日子,要在聆聽其餘演講者發言中度過,這使我愈加焦慮。」

所以,越是不肯定或者超出本身能力的事情,焦慮的情緒就越容易產生,而越是這樣,從這種焦慮情緒正掙脫的信心就越低,不安全的感受就越強。

哪樣的程序員更有安全感

每一個人都有一個本身的溫馨區域,結合內部溫馨區域和外部期待,下圖能說明一些問題:img-mediu-size根據上圖所示,具備安全感的程序員通常長這樣:

躍躍欲試,接受挑戰, 擴展本身的溫馨區。咱們的身邊老是不乏這樣的人,他們躍躍欲試,臉上老是掛着自信的笑容,老是各類場合中的焦點,歷來不知足現狀,往往有新挑戰時,總會看到他們的身影。 若是用動態的眼光來看待他們的話,咱們會發現他們的溫馨區域始終處於一個動態的過程——始終在擴張之中,或者說他們在不斷GET新技能。隨着溫馨區域的擴張,我的追求不斷實現,而我的追求的實現,又帶動其自身的擴張,還有什麼比實現本身目標多帶來的自信和成就感更足呢。等待的,將是社會期待的增長,也就是你的同事,領導對你有了承認,並提高了他們對你的期待,隨之而來的將是更有挑戰的工做,又一個擴展本身溫馨區域或者GET新技能的機會便發生了。

快速學習, 迅速減少社會指望和溫馨區的差異。程序員的一個很是厲(ku)害(bi)的技能就是學習能力。除去被逼迫的成分外,這是一個很是實用,堪稱看家本領之一。由於IT行業技術迭代速度之快使人髮指,當某一項技術尚未熟悉的時候,關於該技術的缺陷以及改進方案已經吵的很熱了;當你剛剛爲掌握某個軟件開發實踐而洋洋得意時,突如其來的xxx已死之說,真是讓你死的心都有了。其中的例子數不勝數,咱們不妨看看(一個例子說明)。ThoughtWorks對員工有這麼一個要求,每一年至少學習一門編程語言,其實真是很少,實際上每一年學習的都要遠遠多於要求。所以,強悍的快速學習能力,可以快速武裝本身,勝任新的工做,提神核心競爭力,迅速擴大溫馨區同時減少社會指望與其的差異。固然,並不是全部新技術都值得學習,可是有兩點值得提出:1. 新技術的思想可以擴展本身的視野,拓寬本身的思路;2.新技術的獲取,可以大大提高本身的學習能力,你會越學越快,這個加速度會一直保持到你的大腦達到生理水平的巔峯。

很強的執行力, 減少不肯定性. 它的反義詞大概是「拖延症」,俗稱懶病。某百科上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嚴重的拖延症會對個體的身心健康帶來消極影響,如出現強烈的自責情緒、負罪感,不斷的自我否認、貶低,並伴有焦慮症、抑鬱症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現這種狀態,須要引發重視。

看到這裏,相信不少人都中招了吧。無限的拖延,沒法正面改變即將發生的事情,可是它卻能極大的增長事情的不肯定性,而且隨着事情的臨近,這種不肯定性在心裏中的焦慮反應呈指數級增加,反過來,這種情緒又反哺拖延,除非有強大的外部力量介入,強行打破這種負能量閉環。說的這麼高端,有沒有實際的例子呢。不只有,並且很是多,不少人大概都有這樣的經歷吧,在年終總結的截止日期的前一天晚上,奮筆疾書加班加點的寫總結,又或者在作演講的前一天晚上,開始寫PPT。

獲取安全感

Rule #1: 學習那些自信滿滿地程序員們

固然也須要甄別一下啦,有的人可能只是看起來很自信。不過上面提到的三個特徵應該是妥妥的可以提高你的安全感的辦法。其實我在寫這條建議是,非常糾結。糾結在哪呢?我以爲心裏沒有安全感的程序員極度「膚淺」的分紅兩類:懶和其餘。據很是不負責任統計(看看周圍的人),其實不少時候仍是由於懶,若是是真的懶,那就沒救了。

Rule #2: 經過焦慮情緒公式來提高安全感

發動數學天賦,當某人或事情讓人感到焦慮時,這兩件事情可以幫忙:

  • 製做一張平衡表列出你知道的和你能影響的,它能夠幫助你消除不肯定性,去掉你對不知道的事情的神祕感,明確你所面臨的是什麼。由於焦慮只會潛藏在黑暗中,人們對不瞭解的事物有一種自然的恐懼,就比如美味的螃蟹在一開始的時候並非每一個人都敢吃的。然而黑暗中的不明事物也有可能真的是你所恐懼的事物也說不定,但這又有什麼關係呢!當你知道原來在黑暗之中潛藏了一個恐怖獵人——霸王龍,你的對手已經清晰了,接下來要考慮的是你是否有能力對付的了它。你的焦慮情緒如今所有由無力感組成了。img-mediu-size當你把全部的相關因素歸類到這四個象限後,也就意味着可以幫助你消除的計劃產生了:你不須要對不能影響的事情作出任何反應,由於只是徒勞而已;你須要作兩件事情,弄清楚那些不知道的因素,作一些可以對解決當前問題產生正面影響的行動。

  • 想一想最極端的結果,下降無力感,若是最快的結果也是可以承受的,那還有什麼是輸不起的呢,更況且一般最壞的結果都不是最壞的,最壞的是由最壞的結果所引起的心裏恐懼,焦慮和不安的負面情緒。固然每一個人的無力感是不一樣的,由於每一個人的溫馨區域是不一樣的,溫馨區域越大,無力感想對會越小。這很好理解,由於從機率的角度來說,你能處理的問題範圍,把握度會隨着溫馨區域的增大而加強。但直面極端結果是一個普適的方法。一方面,每每當最壞的事情發生時,你卻釋然了,反而一身輕鬆,可以坦然面對。這正是該公式所表達的核心思想之一,當結果發生時,不肯定性爲0,焦慮的情緒獲得了釋放,你固然會史無前例的輕鬆,這也是爲何人們到了讓TA抓狂的事情發生時,卻能坦然處之,臨危不亂。另外一方面,想一想最極端的結果,有助於你評估失敗的代價,不少時候人都是被本身或者他人嚇怕了,一旦評估的結果並無那麼不可接受,天然也就沒有必要戰戰兢兢的過着了。

Rule #3: 匹配外部期待和我的能力

float-left

左圖是一張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圖,其中包含三個要素:效率,動機和任務難易程度。在通常狀況下,動機愈強烈,工做積極性愈高,潛能發揮的愈好,取得的效率也愈大;與此相反,動機的強度愈低,效率也愈差。所以,工做效率是隨着動機的加強而提升的。然而,心理學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證明,動機強度與工做效率之間並非線性關係,而是倒U形的曲線關係。具體體如今:動機處於適宜強度時,工做效率最佳;動機強度太低時,缺少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工做效率不可能提升;動機強度超過頂峯時,工做效率會隨強度增長而不斷降低,由於過強的動機使個體處於過分焦慮和緊張的心理狀態,干擾記憶、思惟等心理過程的正常活動。

所以,你須要作的是讓別人更好的瞭解本身,若是你以爲本身很厲害可是確沒能讓別人知曉,那麼別人對你的期待就會低於你的預期,你將要作的工做的難度也不太可能匹配你所掌握的技能,固然面對這樣的工做,估計大部分人也沒有新鮮,激動,亢奮,大雞血的感受吧。另一方面,若是你給別人的感受是很牛X,結果有可能讓你面臨超出本身技能不少的任務,這會增長你的焦慮,下降你的效率,影響我的的名聲。

Rule #4: 焦慮,焦慮着也就沒那麼焦慮了

說了這麼多,感受焦慮是一種要徹底消滅,即使不能消滅也叫儘可能避免的情緒,但凡事沒有絕對,徹底沒有焦慮這種情緒也是不可取的,程序員須要適時地擴大本身的溫馨區,並且焦慮也有它正能量的一面。

走出溫馨區會增長人的焦慮程度,從而產生應激反應,其結果是提高對工做的專一程度。在這個區域中被稱做最佳表現區——在這個區域之中,人的工做表現將會獲得改善,而且他們的技巧也會被優化。可是羅伯特 耶基斯(1907)的報告中提到「焦慮能夠改善工做表現,可是當超過某一最佳激勵狀態以後,工做表現就開始惡化」,若是一我的離開最佳表現區,他將進入一個危險區,在危險區中焦慮程度的上升或者溫馨程度降低會帶來工做表現的快速惡化。

因此在績效管理之中管理者,或者是教練應該讓人進入最佳表現區,而且維持一段足夠的時間,從而達到更好的工做表現,提高他們的技巧,而且將這些表現和技巧固定下來。一樣的道理,在目標設定之中改變焦慮的程度就會改變工做表現。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