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進行到這裏咱們還有些不甘心,支持16塊硬盤的RAID卡除了能夠提供更高的整體容量,在性能上真的就不能給咱們帶來驚喜麼?仍是先來看看下面這個測試截圖吧。
你們可能發現了,這裏測試的數值比前面高出不少,讀/寫速度分別達到了 1200MB/s和接近800MB/s。固然咱們只是用128MB的文件大小考察了一下峯值性能,並在下面列出了每幀測試的詳情(所用視頻幀的數量並不 多)。因爲RAID卡可以支持預讀和寫緩存操做,並且128MB的數據量小於512MB的緩存容量,所以這裏的測試能夠近似理解爲RAID卡緩存到系統內 存之間(也就是PCI-E總線)的數據傳輸速度。咱們試過不一樣RAID級別對結果幾乎沒有影響,卻是前文中提到的一個因素可以產生明顯的差別——將 RAID卡安裝在PCI Express x4(物理尺寸爲x8)插槽中,運行一樣測試的讀/寫性能只有6xx/5xxMB/s。也就是說PCI-E總線的實際效率只有理論值的一半多一點(PCI Express 1.0 x4/x8的理論最大帶寬分別爲單向1.0和2.0GB/s),這比咱們在「USB提速10倍?西數My Book 3.0外置硬盤評測」一文中遇到的狀況稍好一些。
既然PCI-E總線尚未成爲瓶頸(相對於上一頁中的測試成績),單個硬盤的傳輸率也不是瓶頸,那還有什麼因素會影響到RAID卡性能的發揮呢?咱們想到了測試企業級存儲設備隨機IOPS性能時經常使用的一個方法:提升併發訪問數 量。這個能夠經過增長IOmeter測試中的隊列深度(Outstanding I/Os)來實現,仍是先來看一下結果:
RAID 5(14塊硬盤)併發訪問測試
這裏咱們使用了在前面測試中性能有些偏低但更爲經常使用的RAID 5,只測試在視頻應用中有表明性的64KB~1MB幾種數據塊大小,不一樣顏色曲線表明不一樣的隊列深度。能夠看到明顯的變化:當隊列深度從1增長到 16,64KB~1MB數據塊的順序讀速度分別由500~650MB/s左右上升到750~950MB/s(若是是RAID 0可以超過1GB/s)。那麼視頻採集/編緝應用可以經過增長併發訪問來獲益嗎?這就要看具體的狀況了,若是非線性編輯軟件中同一條時間線上的多個視頻層 被做爲不一樣的對象(或文件)來保存,就至關於增長了讀/寫訪問的線程。還有一種狀況:作視頻素材服務器之類的應用,以上面的測試結果,這套平臺最多可以同 時支持16條標清視頻流(50MB/s,無壓縮)的讀取訪問。固然在網絡中實現這樣的應用,主機對外的I/O帶寬(網卡/HBA)也要知足需求,若是使用 千兆網端口恐怕至少要8個(以同時傳輸16條標清視頻素材爲例,萬兆以太網和光纖通道的狀況則會好不少),這尚未考慮到傳輸損耗的狀況。至於具體的訪問 方式(iSCSI/NAS)以及對交換設備的要求,應該屬於非編存儲網絡方面的話題,就不在本文討論的範圍以內了。
RAID 5(14塊硬盤)併發訪問測試
RAID 5的寫入性能也有增加,特別是在數據塊相對較小時。並且還有一個和上面讀測試不一樣的特色:當隊列深度增長到2時曲線高度已經距離16不遠了(應該和緩存寫 入方式有關,1MB數據塊的驟降多是偏差或者個別性能問題,因爲時間緣由沒有進行重複測試)。咱們看到64KB~1MB順序寫速度分別由 260~540MB/s上升到600~650MB/s左右,仍然沒有超過RAID 0/6在前面單線程測試的成績。這裏如果換成RAID 6作併發訪問測試,上升的幅度也會頗有限(大數據塊時),由於上面剛提到這款RAID卡的極限寫速度在800MB/s左右。咱們再作一個大膽的估計:在每 層高清視頻(視頻流)的平均數據量不超過150MB/s的狀況下,理想狀況下強氧HT3215存儲服務器能夠支持4層實時編輯或者同時採集/輸出4路視頻 的能力(RAID 6的狀況可能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