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kit內核的瀏覽器
2008年9月2日,谷歌公司發佈的第一個版本Google
Chrome(中文名爲谷歌瀏覽器)就採用了Webkit引擎。
2009年,廣受關注的
Android的自帶的瀏覽器也是Webkit內核,加載網頁速度比IE手機瀏覽器快了近一倍。
2010年1月24日,搜狗公司發佈
搜狗瀏覽器V2.0Beta,採用Chromium引擎,並支持與IE引擎互相切換。
2010年1月24日,
傲遊瀏覽器3.0beta發佈。2012年5月31日已發佈3.3.9.1000。傲遊3修正了衆多假死問題。擁有雙引擎切換功能。
2010年9月16日 360極速瀏覽器發佈,這是一款使用Chromium開源代碼(基於webkit內核)的瀏覽器,網頁瀏覽比ie快一倍。
2010年6月11日
阿里雲瀏覽器內測初版(0.1.9.0)發佈,這是一款集成Chromium內核、IE內核的瀏覽器。
2010年5月25日,騰訊推出的[3]
QQ瀏覽器採用webkit內核以及IE內核。
2011年7月18日,百度推出的百度PC瀏覽器支持IE和Webkit雙內核智能切換。
2013年2月,
Opera宣佈將用WebKit替代當前的核心瀏覽器引擎。[4]
2013年4月4日 谷歌星期三(4月3日)宣佈,他們將利用 WebKit 渲染引擎開發自主的網頁渲染引擎「Blink」。[5]
WebKit2
WebKit2發佈於2010年4月8日,Webkit2的目標是將元件抽象化,並提供更乾淨的網頁渲染,它會利用從周圍的界面或是應用程式的殼,創建一個環境使網頁的內容(JavaScript、HTML、排版等等)將會在另一個程序(Process)運行,比起WebKit,這個抽象化的作法打算令WebKit2可重複使用一個更簡單的程序。由於WebKit2對比起WebKit有 一個不相容的API ,因此致使他的名字被改變爲WebKit2。
目前WebKit2僅開放於Mac、Windows及MeeGo-Harmat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