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中的四句教

王陽明心學中的四句教

 

來源 https://zhuanlan.zhihu.com/p/27837943?utm_source=qq&utm_medium=social&utm_oi=33264140025856微信

做者:譚無稽spa

來源:微信公衆號「大陰陽論」(ID:dayinyanglun),專一佛、道、易、王陽明的高品質原創。事件

【一】ci

王陽明活了57歲,龍場悟道那年他34歲,提出「致良知」是在49歲,至此不渝。兩大事件,一個標誌着心學的正式誕生,一個標誌着心學的真正成熟。get

就是在致良知誕生後,王陽明說了一句發自肺腑、大概也是最想被人記住的話,只惋惜一語成讖。他說:it

某於此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來,不得已與人一口說盡。只恐學者得之容易,把做一種光景玩弄,不實落用功,負此知耳。方法

王陽明的一輩子,如日本學者岡田武彥在《王陽明大傳》結尾所說:「儘管王陽明創建了舉世無雙的大功,但命運卻極度坎坷,一輩子苦於顛沛流離……。」因此他這短短一句話,不知濃縮了多少冷暖自知,又包含着多少語重心長和用心良苦。qq

王陽明有一得意弟子,名叫王艮。第一次見王艮,王陽明就對身邊人說:「吾擒宸濠,一無所動,今爲斯人動矣。」我連創建35天平定寧王朱宸濠大叛亂這樣的不世之功,都不曾動心,今天卻爲這我的動心了。微信公衆號

王艮狂傲,初見陽明,陽明請其上座,開始辯論。王艮每被駁倒一次,便將座位向下移一點,最後居下位,因而拜師。回去後又覺不服,因而找陽明再辯。最後王陽明對他講了本身的良知說,王艮完全折服,嘆道:di

簡易直截,艮不及也!

王陽明的這句話與王艮的這句嘆,道出了致良知最核心的東西。世人學不成心學,大抵所以。

【二】

「致良知」何以表明着成熟階段的陽明心學?王陽明那句重要而珍貴的話到底要告訴咱們什麼?致良知的「簡易直截」又到底體如今哪裏?

這一切的答案,都要從真正弄懂什麼是「良知」開始。

王陽明曾寫過多首良知詩,最具表明性的是如下兩首: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爾身個個自天真,不用求人更問人。

但致良知成德業,謾從故紙費精神。

乾坤是易原非畫,心性何形得有塵。

莫道先生學禪語,此言端的爲君陳。

兩首詩,徹底能夠對應禪宗《六祖壇經》裏的兩段偈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良知,彷佛就是禪宗的自性致良知,彷佛就是禪宗的平心直行;簡易直截,彷佛就是禪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心學像極了禪,但王陽明生前就曾屢次強調和解釋心學不是禪,良知詩中也再次代表「莫道先生學禪語」,那麼致良知和禪的差異,到底在哪裏?

答案就在心學最高歸納的「四句教」中: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爲善去惡是格物。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這是禪。「知善知惡是良知,爲善去惡是格物」——這是致良知。心學包含了禪,禪卻不能包含心學。心學的底子是禪,但頂子卻不是,而是入世作事、兼濟天下。因此王陽明畢生以儒家爲歸依,而特別注意與禪宗劃清關係。

事上磨」和「知行合一」,即是致良知的天然延伸。陽明心學的真髓歸納爲一句話,就是:修出世心性的目的,是爲了更好地入世立業;入世作事,就是修出世心性的最優途徑;出世之心與入世事業,一里一表,一體兩面,互融互涉,圓融一體。

王陽明心學,乃惟一真正將出世與入世圓融一體的學說,只有從陽明心學,咱們才能真正理解「入世越深,出世越遠」、出入世不二的真諦。

王陽明找到了出世與入世、自性與世間最好的那個中介鏈接點——良知。良知的底下,是圓滿自性;上面,是世間功業。所謂良知,一是良心,二是自知。遵循良知的指引而行,百折而不撓,千困而不棄,萬誘而不動,只是認定了作下去,就是入世作事最爲簡易直截、有效無患的路子。

這就是全部問題的答案。

【三】

自知本身的良心並依之而行,就能解決安身立命的人生大問題?這彷佛與咱們的實際認知不符——咱們都有這樣的感受:簡單是要被滅的,善良是要被坑的,直接是要捱揍的,依照心裏真實的良知行事,彷佛是行不通的,一定會到處碰壁,麻煩和困難不斷。

那麼王陽明爲何會主張,致良知是解決人生一切問題的根本呢?

就由於,當下所遵循的那一點良知並非關鍵,背後廣大無邊、至深至徹的心體纔是。王陽明龍場悟道就如禪宗明心見性的頓悟,正是完全除掉了封閉心裏的壁障,徹底打開了這個心體。而對於咱們普通人,咱們的每一點良知,其實都是那個圓滿光明的心體所透出的一線光,循着這線光就是咱們迴歸心體光明的路。依良知而行,則就是不斷去除障蔽,不斷把這個出光口撕得更大的過程。撕到最後,就是本心真我再現,光明洞徹,如日當空。

有人問王陽明的用兵之術,王陽明答了八個字:「此心不動,隨機而動。」《周易》中也說:「神無方而易無體」「不可爲典要,惟變所適」。有學者說讓王陽明龍場悟道的書是《周易》,心學境界通達易道境界,不是沒有道理的。這爲咱們指出了作事上最珍貴和有用的素質——隨機應變。這須要的是什麼能力?反應力、變通力和靈活性。這些能力來自哪裏?心的清明。心無雜念,才能更好地「應」;心無執拗,才能更好地「通」;心如活水,才能「靈」。心越清明,心與思惟的感應力、洞察力就越強、越敏銳;心越不動,面對外境、處理事情才能越隨機而動。

這就是致良知是最好的安身立命之法的終極祕密所在。更況且,良知是最大的正心,致良知是最大的正道,正大因此光明,光明因此坦蕩,坦蕩因此安穩,不因險路而翻車,不以陰溝而翻船,因此仍是一輩子之道路的最好保障和屏障。如王陽明本身所說:「只此良知無不具足。譬之操舟得舵,平瀾潛瀨,無不如意,雖遇顛風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沉溺之患矣。」

知善知惡、是非明斷是良知,憑良心修心修身、爲人行事是致良知。知道本身的不足是良知,努力改變是致良知;見他人苦難而憐憫是良知,伸手拉一把是致良知。惡之心,封閉而僵死;善之心,開放而更新。僵死而日朽,更新則日活;封閉則黑暗,開放即光明。

心學誕生於理學當道的時期,在與理學的妥協與對抗之中長大。理學講「天理」,心學言「良知」,百姓心中有桿秤,是他們將兩家糅合一體,道出了中國人心中那個最高的信仰和最深的敬畏——天理良心

致良知三字,簡單明瞭,簡易直截,卻又博大精深。

【四】

是時候回到最初的問題上來了。

王陽明那句最重要卻最被忽視的話,和王艮「簡易直截」的評語,融合起來,真正要告訴咱們的是什麼?

一個極端重要卻人人不自知的思惟盲區!

那就是:大道至簡,是真的至簡。複雜的不是道,而是行;難的,不是明道,而是行道。大道每每是人人皆知的常識,真正考驗人的是把這常識時時到處進行落實,只是一顆堅韌之心,只是一份忍耐之性,去應對和解決複雜多變的境和事。能夠一時迷失,但要知道回來。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老子如是說。「愚人口說,智者心行」,六祖慧能如是說。「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王陽明如是說。「真正聰明的人,都下笨功夫」,這是曾國藩一輩子的寫照,他巨大的成功正是來自他這抱定信念、篤定而行的大智若愚,「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他如是說。

人須要靠作事,磨圓本身的性子。人須要靠作事,去會通萬事,熟能生巧。由此行去,即是自我修爲與人間功業的兩贏兼得。

大道至簡,作到卻難。人們卻每每覺得本身作不到,是由於本身不明道,因而想得太多,把道理弄得愈來愈複雜,作的卻太少。這就是那個思惟盲區。天地道簡而行繁,人卻道繁而行簡,這就是《心經》所說的顛倒夢想。

王陽明的後學弟子都忘了這點,漸漸流入狂禪一路。他們只記住了王陽明的「無善無噁心之體」,因此像梁啓超說的「滿街皆是聖人,酒色財氣不礙菩薩路,猖幻至此」,拳打師父、當着人脫光衣服、滿地打滾、大白天帶着娼妓男女同浴……覺得這就是心學的「直心而行」,而完全忘記了王陽明「有善有惡」和「爲善去惡」的教誨。就算他們真有境界,也已是禪而不是儒。他們也丟掉了心學最珍貴的東西——入世之行。

現在更是慘淡,世人談心學,連「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爲」的狂狷氣也失去了,只剩下了空談理論。

全部這些,正像王陽明另外一首良知詩中的一句所說:

盡道聖賢須有祕,翻嫌易簡卻求難。

心學至爲高明,直通大徹大悟。心學也至爲平實,不過就是八個字:老老實實,踏踏實實。那些自覺得聰明高明的人,全都掉進了前者的坑裏,一輩子爬不出來。

【五】

最簡單的,每每最複雜,這是陰陽。越深的東西,每每也越淺,這也是陰陽。知之與行之,一內一外、一里一表,仍是陰陽。瞭然與貫徹的程度,直接體現智慧的深度。

秉持至簡,應於至繁;立於至深,行於至淺;以簡馭繁,由淺入深。這就是心學的知行合一之路,也是那條陰陽圓融之途。

發佈於 2017-07-12

 

-------------------------------------------

摘自 炳蟲 的評論

知乎用戶首頁 https://www.zhihu.com/people/bing-chong-75/activities

 

一、心即理裏面的「心」我不知道怎麼解釋,但確定不是常說的心靈的那個「心」,那是比慾望更深的東西。心生欲,慾望有行動,這個心纔是一我的行爲的準則。因此心即理不滅人慾,偏偏是釋放人慾。心靜和心淨天然會產生:好奇、探索、冒險、求真、完美等等現代社會須要的人的精神。也不會出現寬慰別人「算了別上心」這類話。明治維新就是在心學影響下的一大行動。

二、心即理,可是不少人是很難認識本身的心的。知行合一的「知」指的是對「心」的認知程度,認知程度與行是相統一的,不行即爲不知,不會存在知行不一;「知」也是指認知的過程,在行動中去「知」心;知行合一也是結果,心的某一部分就是知行合一,和好奇同樣。至於殺了個好人,若是這是知行合一的結果,那說明真正的心就想殺人,那就殺了,如心所願;若是這不是知行合一的結果,那就按照「心」來行,你以爲愧疚,那就作愧疚的事情,自首啊下輩子作牛作馬去補償啊,只要這是真正的心。(真正的心就是良知,沒有道德判斷,道德倫理那是程朱理學的事情)

三、佛家有阿賴耶識,把心放空了,心放下了;心學強調的就是心,把心拿起來了,心學很入世。每一個人都能致良知,那結果就是民主;陪審團的做用不也是致良知去常剛麼。知行合一也是求真的科學精神,也是求真的科學方法。

 

============================ End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