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動——王陽明最可怕之處

「定者,心之本體,天理也。動靜,所遇之時也。」

太祖語「欲動天下者,當動天下知心」。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還能夠當之無愧地被稱爲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的哲學絕非是書齋裏的空想,而是實實在在的能夠學以至用的學問。用到政治上,王陽明成了第一流的政客;用到戰爭上,王陽明則成了最可怕的軍事家。 他提出「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八字真言時,正值江西的寧王造反,而他做爲當地的最高官員負責平叛。當時,他的一個下屬抱着一腔愛國熱情,想與寧王奮不顧身地做戰,王陽明問他兵法的要義是什麼?這個下屬答不上來。王陽明隨即講了他的兵法要義,就是這八字真言。 這八個字到底告訴咱們什麼?此心不動,更偉大的哲學家老子有最富有詩意的表達——「致虛極,守靜篤」。隨機而動,捕捉到事物的本質而在恰當的時機行動。要作到隨機而動,前提是此心不動,先讓你的心安定下來。 咱們的心常常處於「妄動」狀態,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像滾雷同樣不斷地在咱們心中炸響。絕大多數人卻對本身的妄動沒有覺察能力,套用精神分析的術語,這些沒有被覺察的妄動就是潛意識。咱們覺得,本身是根據意識層面的某種想法去行動的;但其實,是咱們沒有覺察到的潛意識在驅使着本身這樣作。 未經開發和修行的潛意識是混亂的,其運做機制是以維護自我爲中心,而不是道理和規律,因此充滿矛盾、頑固和狹隘。因此當咱們被潛意識所控制時,咱們就會處於程度不一樣的失控狀態。妄動,就是這種狀態。 這時,咱們看到的世界,就是被咱們的心念加工過的,被咱們的成見扭曲過的,而偏離了真實。咱們的行動就有點像是「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不可避免地犯一些低級錯誤,甚至滑向深淵。 在「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理念指引下,王陽明成了最可怕的軍事家,他一輩子打仗無數,何嘗敗績。他去世前一年,兩廣再次叛亂,其餘人沒法平叛,朝廷不得已再請王陽明出山。孰料,叛匪一據說鼎鼎大名的王陽明要來,當即就投降了。 試着去了解一下你的心裏,你必定會發現,你的頭腦中有着彷彿永不停歇的念頭。若是你想發現世界的本相,你想真正看到別人的存在,你的心就必需要有空隙。 心中出現了空隙,就會天然而然地感應到對方的真實存在,這時就是王陽明的「此心不動」。而心一動,你看見的就只是你的妄念在對方身上的投射,而不是對方的真實存在了。 作到心不動——世間最高明的心理學 如何作到心不動?答案就是:讓念頭天然流動。 而咱們日常都是怎樣的呢?念頭起來了,要麼跟着它走,被念頭綁架;要麼是對很差的、本身不承認的念頭自責和壓制,這就與本身的心裏發生了對抗。不管哪一種,人每每都是不自覺的,這就是執迷的癥結所在。 這兩條路,都是不歸路。被念頭綁架的結果,是在不斷造做中加固着自個人執念;壓制念頭的結果是堵塞情緒出口、積累負面能量,長久必會爆發和崩潰。 怎麼纔對?看到本身的念頭,而且不作任何抵抗,讓心中的念頭天然而充分地流動。心的澄明,不是沒有念頭,一念不生,而只是「不住」。因此禪宗《壇經》裏六祖慧能說:「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爲自縛。」 這種念頭的流動,王陽明用明鏡照物進行了比喻:「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聖人的心就像明鏡,清清明明,任何事物來了均可以照見,等它們去了也不留下任何痕跡。莊子也曾說過同樣的話:「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 因外境而起的念頭也是如此,心裏因過去留存的執念而生的念頭也是同樣。超凡脫俗者心如明鏡,念頭的流動則是日常人達到心如明鏡狀態的惟一途徑。 無數相互矛盾的念頭,以及圍繞着這些念頭的種種努力組成了咱們的「小我」,也即心理學家們所說的「自我」。一般,當你說「我如何如何」時,你其實說的都是這個「小我」。咱們很容易執著於「小我」中,這時「小我」就會成爲一堵無形的牆,阻礙咱們心裏深處的「真我」與外部世界創建直接的聯繫。 每一個人的「小我」都是不一樣的,有人喜歡追求快樂,將快樂視爲最重要的事情;有人常常沉溺在痛苦中,視痛苦爲必然;有人視助人爲絕對原則,有人則將索取視爲理所應當……總之,咱們都在「小我」之牆所圍成的院落內,過着自覺得是的生活。 但無論這個院落內所奉行的法則看起來是多麼美好或偉大,它們都是咱們與其餘人、其餘存在乃至世間萬物,創建真實聯繫的障礙。 不少人努力修煉本身的謀略或技巧,目的是爲了解別人、掌握別人並利用別人。看起來這是很是有價值的,但當這樣作時,卻忽略了最重要的本身。若是本身心中充滿種種妄念,那麼不管咱們掌握多少謀略或技巧,在使用這些東西時都會事倍功半。由於心妄動,人就妄動,事天然也妄動。 因此將焦點集中在本身身上,監視本身,是最有價值的事情。對一我的幫助最大的歷來不是他所受的教育,哪一個大師或哪本書,而是對本身的檢討和認識。而且,當焦點集中在本身身上時,就會感受雙腳踏實地踩在大地上,內心會安寧不少。 當焦點集中在別人身上,結果就只能是不斷地猜想和焦慮。男人會說,他的成就感來自於可否獲得更多人的承認;女人會說,她的幸福在於找到一個什麼樣的男人;媽媽會說,孩子好好學習,她就快樂;孩子會說,若是父母給他包容與承認,他才能輕鬆……這些想法都藏着一個共同的含義:個人人生不是我負責,而是另外的人負責的。 真相倒是,人只能本身對本身負責。「佛不渡人,惟人自渡」。除非咱們將注意力放回到本身身上,不然咱們的人生將永遠處在虛妄和悲哀之中。 結語——生命真正的境界 心的閥門打通了,全部咱們曾懂得的道理就會如墨水入水,擴散至無窮無盡,一應俱全,世間萬物皆可看個統統透透。純淨無垢的灑脫心境該是怎樣的呢?那是一種很慢又很快的狀態,身心合一,更從容、更專一、更有力量。咱們全部的思惟、全部的行動訓練有素卻波瀾不驚,中規中矩卻無招勝有招。 就如王陽明,這邊雲淡風輕地講學育人,那邊指揮千軍萬馬剿匪、平定藩王叛亂。這些費腦的事情,就如幼年時他在飯桌上用果核排兵佈陣通常,一通百通。 所謂「此心不動,隨機而動」,大約也就是此種境界吧!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