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的另外一種解讀

   本節只說一件事情:堅持。
  「作事情容易放棄,不能恆久堅持」,這是絕大多數人身上都存在的問題。但幾乎全部人也都知道,只有「堅持」纔可以將事情作好。但卻無人說,怎樣纔可以作到堅持。還記得在上個月7月23號我在知乎上發表了一個提問,學習時,進入疲憊期以後,如何調整,方能夠從新恢復心神,繼續前行。
  這半個月來一直糾結在這個問題上,去跑步,去射箭,去登山,去回顧以前的經歷......作了種種嘗試,卻始終不得要領。待到週五一到,立馬像泄了氣的皮球同樣,心神徹底不在學習上。既然正向的去想堅持而不得而知,那反過來想一件事情容易放棄的緣由,或許也能找到解決的方法。一般而言一件事情容易放棄,有三個緣由:
  一:選擇了錯誤的方向
  若是你作的事情不適合你,你也不喜歡,或並不是是被這件事自己而是被它可能帶給你的好處所吸引,那麼每每這樣的事情是沒有辦法堅持下去的。有不少人都是在重複的作出同一錯誤的選擇
  明明喜歡創意性的工做,卻在生存和父母的逼迫下不斷選擇機械性的工做。
  明明不擅長交際類的工做,卻不斷的選擇銷售、演講等這一類強社交性的職業。
  若是一開始的方向是錯誤的,那麼心裏的抵觸和對將來的擔心,必將會在將來的某個節點反噬你的心裏,並選擇放棄。
  二:過長、過難的反饋週期
  人可以持續的作一件事,最根本的緣由在於可以從這件事情中得到反饋。若是很長時間都沒法得到反饋,作事情的熱情天然會減退。若是得到反饋的過程很艱難,也天然會很容易就放棄。
  懶惰是每一個人都有的一種特質,區別只在於一我的被本身惰性所控制的程度。懶惰的本質就是一我的習慣了很是短的反饋週期,以致於他只能去作一些很輕鬆就能得到回報的事情。
  但一我的若是想有所成就就必須在某一個領域深刻的鑽研,而不少領域又都是上手很容易,一旦入了門以後反饋週期就會被拉長好幾倍,因此懶惰的人長時間得不到反饋,天然也就放棄了。
  三:內驅力的消耗殆盡。
  一我的主動選擇去作某件事一般是被兩種力量所驅使,一是內驅力,就是你心裏願意去作一件事,而不是理智告訴你應該作什麼。一個是習慣。
  養成一個習慣的前提是:你心裏要作成一件事情的渴望足以支撐到把一件不順手的事情變成習慣。
  只要過了這個階段,你就能夠依靠習慣的力量去作事情,而幾乎不用再消耗任何內驅力。因而,你的這一部份內驅力又能夠很好的用於其餘習慣的養成。
  養成的好習慣越多,你的生活就越輕鬆。
  反觀我本身,天天都在寫日記,跑步,歸元練習,但實際上疲憊的僅僅是身體,在作這些事情的時候心裏是輕鬆的。習慣依然養成,談不上堅持,就像吃飯睡覺同樣,到點去作便可。
  而我在半月以前感到學習上深深的心裏的疲憊,歸根到底在於沒有養成學習習慣。同時在理智上,告訴本身這是一個任務,沒有完成以後,心裏又有一種深深的負罪感,而這種負罪感及焦慮的心態是極其耗費心神的。持續之下,務必造成惡性循環。週末少量放鬆以後,又恢復了些許心神,但也僅僅能夠支撐幾天,心神一耗光,則就沒法再進入學習狀態。
  Linux此塊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僅靠一時之願望必不能長久。長久之計就在於學習習慣的養成。
  學習習慣之養成:
  此塊最重要的一塊就是。要保存心裏之精氣神用於習慣的而養成。精氣神的消耗大多數源於自個人對抗。心裏之真正訴求與理智的對抗,對現實的擔憂和天性懶惰的對抗。對抗的結果則是心神的快速被耗盡。
  適當聽從心裏的慾望,則是在保存心裏之心神。這些省下來的心神用於習慣的養成。學習

   跑步,寫日記,登山,雖然保存了我部分的心神,釋放了我心裏的一些不良情緒。但我之擔憂卻又快速的消耗着這些精力。既然已肯定你心裏要作的事情,就無需急於一時。你本身心裏給本身施加的壓力其實如今起到的副作用。回想以前跑步習慣的養成,也沒想要怎樣怎樣,只是當時師父說了一句明年一塊參加鄭開馬拉松吧。就這樣一直跑到如今。寫日記與登山好像就像是我生命中必定要作的事情同樣,只是當時恰好有了那麼一個契機,而後就一直作下去了。因此,這個跟堅持真的扯不上什麼關係。循環

  目前僅僅是有了一個小思路,後續的細節看實踐再逐步完善。方法

相關文章
相關標籤/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