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五、提出辭職,老闆爲什麼發怒?》中描述了我與老闆的最後一次交流,沒有牽掛的裸辭了。當時是2014年11月多,可能有人會質疑我:(1)年末很差找工做!(2)年終獎不要了?年末招人的企業才須要貨真價實的人,幹嗎非得年初跳槽季去競爭,這叫非對稱優點;連銷售提供都沒有的公司,還能期望發年終獎嘛,提早放兩天年假就不錯了。
在微信公衆平臺、QQ羣裏,和你們有交流,有網友認爲有家、有孩子了,就不要隨便跳槽了。我認同這個觀點,我跳槽是有前提條件的:(1)可以保障如今的生活條件,這是最低要求。(2)可以有必定的時間照顧到家裏,畢竟老婆一我的帶孩子。這兩點要求在個人可控範圍內,至於跳槽,是有目標的:想有更全面的發展。40歲的時候要站在哪裏?如今就要付出努力了。
任何基本的工做均可以勝任,幹過生產、幹過服務和維修、幹過開發、幹過項目(管理、技術和商務)、幹過軟硬件;酒桌上拼過酒、灑桌下拼過命;正經事侃侃而談,不正經的事一笑了之。這些不是坐在辦公室Coding就能獲得的,也是本身的優點,只有本身想不想幹的問題,不存在能不能幹的問題。平時也很困惑,給更高的薪水,是否還想繼續去coding?爲了解決現實問題,以如今學到的技術可以應用到哪一個領域去或是創業?確實很難回答。
找工做仍是本着那兩個原則:(1)想去的公司,投了簡歷,沒有回覆的,主動打電話過去。(2)只要有公司叫去面試,就儘可能去。面試的過程也是考察市場的時候,能學習到不少東西。有一天,一共去了4家公司,這個頻率比上班還累。
歷時一個月的時間,拿到了2個offer,有一個想去的公司最終以失敗了結。找工做期間的壓力也挺大,畢竟不是獨身一人、一人吃飽全家不餓。還得還貸款、還得家庭開支,一個月的損失就是:貸款+開支+平均月工資,因此說損失仍是挺大的。
第一個發offer的是一個集團公司,作醫藥行業的事業部,部門負責人的本子上記了N個技術問題,進行面對面技術交流。我把本身在項目中的軟件做品和一個產品化的軟件給面試官展現了,產品化的軟件也正式他們須要的東西。面試後很快就發了offer,可是薪水給的比之前還少,因此讓我直接PASS了。面試的負責人解釋說他們集團公司就批了這麼多錢,我只能客氣的表示下次再合做吧。
第二家發offer的公司是給政府作項目的,我應聘的是環境安全事業部,全公司有1000多人。這家公司就是一天面試4個單位的最後一個,一個部門副總、一個負責技術的一塊兒負責面試,沒有作面試題。個人簡歷項目經驗寫的很豐富,他們說我應該面試項目經理。只是正常的交流,並無刻意的表現本身,也沒有展現本身的做品。也許是一天的面試太累了,只是本着看看這個公司是什麼狀況的意圖來面試的。走進二層辦公室,中間圓形會議室,兩邊所有是落地窗子,正是喜歡寬敞明亮的感受。去過城裏的公司,有些樓層低矮昏暗,進去就有一種壓抑的感受,更別說工做了。基本上沒有談具體的技術問題,與其餘公司相比,讓我有些意外。很快的就收到了offer,稅前比上家呆過的公司高些,可是全額上五險一金,負責一天三頓飯。可是,我並無想去這家公司。
想去的這個公司也是集團性質的,交通方面的事業部,和部門經理接觸有一段時間了,去辦公室面談過一次,在時差咖啡廳交流過一次。我把項目的相關產品、項目的總結報告所有給他們看了,以後又開車把他們送回公司。前期交流的很充分,包括薪水也談好了,比第二家發offer的公司高1000,也是全額上五險一金。接下來就是走形式了,去公司作作技術方面的面試題;上機作作測智商的圖形題,得了120分,應該是中等吧,也有比這個低的;可是,作了800道性格題,結果沒有過,在HR那邊仍是一票否決制,但是在整個面試過程當中,我連HR的影子都沒有看到。給他們部門經理打電話,覈實後也沒有迴旋的餘地。就這樣,我被變態的題給KO了。
最後,只能無奈的去了第二個發offer的公司,後來得知部門經理是我原來公司(第一家任職的公司)競爭對手公司的技術負責人,忽然感受世界很小。到如今爲止,已經工做快一年了。
後來,有一家北方的電力公司叫我去,交流過一次,因爲福利的問題,讓我PASS了。
有時候很奇怪,太想獲得的東西,反而得不到;不太再意的東西,倒是無意插柳柳成蔭。想要走的路有多是迷途,無心走上路倒是正確的。只要勇於向前走,冥冥之中好像都已經安排好了。
有時候,本身會感受到前途一片光明,因而心中激盪不已;有時候,本身會感受到無所適從,對現實迫不得已。在生活、工做中更多會感受到無奈,也許這種無奈對於咱們纔是常態,須要的是一種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