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覺來到了六月中旬,隨着咱們團隊項目的不斷推動,你們也開始面臨着考試和愈來愈難的項目攻堅(簡單的點被收拾的差很少了),項目的進度也隨之減緩。下面是我這半個月來的所思所得。
首先是一開始讓咱們頭疼的燃盡圖和任務牆。一開始咱們認爲這種東西終究是形式大於意義,然而實際在咱們工做的過程當中並不是如此。因爲這些東西幾天一發布,好似鞭子通常抽在衆人心頭「快一點」、「再快一點」。從側面爲咱們提供了動力,就比如是一種心理暗示,讓咱們可以在鞭策下不斷前行。
其次是面對困難時的態度與方法。因爲項目的不斷推動,前期好啃的骨頭已經差很少收入囊中了,項目開發開始進入了攻堅期。在這期間,可能隨時出現一些大大小小的難點。單純的拼湊代碼已經沒法在這裏取得很好的成效,因而咱們採用「刺探性編程」和「結構性編程」相結合的方法,不是完整地將知識學完(這對於咱們的項目來講是比較奢侈的一種行爲),而是步步爲營,在實踐中刺探正確的用法。若是可以比較及時地解決,那麼先轉進下一個問題,留待之後細究。這樣的方法爲提升咱們項目的質量和效率提供了不小的助力。其次是面對問題的心態問題,在初期的時候咱們經常是對着電腦調半天不出結果,或者在網上苦苦尋覓答案卻毫無音訊,給人一種「心態炸裂」的感受。然而在習慣了以後就以爲是屢見不鮮了,每每解決一個問題的喜悅也是無與倫比的。固然了,團隊項目終究不是debug大賽,一切仍是以項目的高質量完成爲優先。至於難題的解決,對於咱們來講只是路上險峻又奇美的風景罷了。
最後我仍是願意提一提團隊的交流,乃至師生間的交流。交流的目的是爲了解決人與人之間的障礙和隔閡。在團隊項目中,因爲組內分工的方向不一樣,因此說咱們在完成了一部分的工做時,對於他人的工做就顯得不是很爲了解。這時候就須要經過交流來獲取對方的進度,問題,甚至是經驗教訓。也許你不經意間提出的一點,會使得對方少踩一個大坑。不只如此,組內交流也能避免組內沒必要要的爭執:好比說「爭功」之類的。話又說回來,其實師生之間的交流也是一個道理,老師和同窗之間應該彼此相互溝通,使得教學達到盡善盡美的教學相長效果。學生在聽取老師要求的同時反饋出本身的想法,而後老師加以斟酌後採納,這纔是一個完整的交互鏈條。就比如一個用戶在面對APP的時候,他不會在乎設計者吹噓的厲害之處,也不會在乎(甚至知道)設計師本人是一個能在沿海年薪百萬的金領。他只知道他在面對一個混亂的APP時憤怒的想找那個設計者祭天。因此說,但願咱們的課程可以更好吧。
預計在考試周以後,咱們可以補上缺漏的內容,爭取作一個比較好的產品出來吧。編程